高考作文常见问题及矫正方法文档格式.docx
《高考作文常见问题及矫正方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常见问题及矫正方法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于新材料作文,一个完整的审题思维过程应包括以下五部分:
材料:
一个人有一张出色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
他用这张弓射得又远又准,因此非常珍惜它。
有一次,他仔细观察它时,说道:
“你稍微有些笨重!
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
——不过这是可以补救的!
”他思忖:
“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
”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
这个人充满了喜悦,“你正应配有这种装饰,我亲爱的弓!
”一面说着,他就试了试,他拉紧了弓,弓却断了。
要求:
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精读材料,画出关键词语
阅读材料是审题的前提,因此,“读”就不能是囫囵吞枣的粗读,而应是咬文嚼字的精读。
这要求在读懂大意的同时,画出能够帮助理解题意的关键词句。
材料中反复出现的某个词、带有议论性质的句子要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
如没有,就要注意那些界定角色性质的形容词和表示角色心理活动及外在行动的动词。
比如材料中“出色的”、“又远又准”、“笨重”、“毫不出色”等描写弓的形容词和“珍惜”、“可惜”、“补救”等表示弓的主人心理活动及外在行动的动词。
这些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从细节上把握材料内容。
(二)、分层列表,理清材料逻辑
这是一个由具体内容过渡到抽象理论的重要环节,其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观点提炼的正确与否。
在这一步,我们要找出材料中的主要角色,然后按照材料的逻辑结构将刚才找出的关键词分角色列出来,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呈现,也可用简单的箭头标明。
本则材料涉及三个角色——弓、弓的主人和艺术家,显然艺术家是一个被动的次要角色,分析时可以忽略。
那么,我们可以按照材料逻辑列出如下表格:
(三)、纵横结合,提炼中心论点
接着,我们就要采用或纵或横或纵横结合的方式将关键词语串成句子,然后化具体为抽象,从而提炼观点。
由该表格,我们可以串成如下三句话:
1.从第一纵行(弓的角度)分析:
本质出色的、射得又远又准的弓稍微笨重,外观毫不出色,但外观上有了完整的行猎图后,却一拉就断了。
2.从第二纵行(弓的主人的角度)分析:
弓的主人因为珍惜、喜爱弓,而对其外观觉得可惜,进行装饰补救,结果一拉紧,弓断了。
3.纵横结合(弓的主人与弓结合)分析:
弓的本质出色、射得又远又准,主人珍惜、喜爱,但是弓稍微笨重,外观毫不出色,主人觉得可惜而采取补救措施,装饰上一幅完整的行猎图,结果一拉紧,弓断了。
然后化具体为抽象,也即用凝练的概括性的语言将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
这是一个提升飞跃的过程,概括得越准确,提取论点越容易。
概括如下:
1.本质出色,外观不足,有了出色外观,没了本质。
2.珍惜本质,补救外观,得到美丽外观,失去本质。
3.本质出色,主人珍爱;
外观不足,主人补救;
外观出色,本质失去。
再由抽象结论从正反两个方向进行提炼,即可得出中心论点。
1.正向:
华而不实不可取。
反向:
真实最美,去掉装饰;
追求本质,追求实而不华。
2.正向:
苛求完美必定失去。
完美也要适度;
重其本质,轻其形式。
3.正向:
过度装饰外观反而伤害本质。
完美无须装饰;
追求生命的本色。
(四)、反复推敲,验证中心论点
完成以上三个步骤,是否就可以进入构思环节呢?
非也。
因为如果前面三个环节中某个环节出了差错,就很容易造成观点偏离材料含意的情况,因此,验证是审题必不可少的一环。
如何验证呢?
我们可以遵循如下两个原则:
一是论点在材料中找不到确凿根据的,那么,论点有误;
二是材料中有任何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可以推翻论点的,那么,论点有误。
例如,学生由“本质出色,外观不足,有了出色外观,没了本质”得出“缺陷是美”这样一个观点,按照其逻辑即外观缺陷反而美丽,但问题是弓的美丽(即出色)是由其本质决定的,而非由其外观的缺陷决定的。
材料中说了弓因外观不足而出色吗?
显然,这种因果关系在材料中找不到依据,此观点有误。
再如,学生由“珍惜本质,补救外观,得到美丽外观,失去本质”得出论点“有得必有失”,细想一下,弓断,什么都失去了;
退一步想,即便我们说他得到外观失去本质,那么得与失也只能从这方面来谈,泛谈得失显然不行。
又如,学生由“本质出色,主人珍爱;
外观出色,本质失去”得出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或“按规律办事”,材料中说了弓发挥作用的规律性吗?
没有;
弓的主人如果知道这种规律性,还会这样做吗?
不会,因为他珍爱弓,由此可见,他不是不顾规律,而是不懂。
还有,看到外观不足进行补救,不是从实际出发吗?
这样反复推敲,才能避免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五)、细改精挑,确定中心论点。
在验证时发现观点完全找不到根据的,可将其排除掉;
有根据但概括有误的,则必须及时作出修改。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些论点符合材料意思,但概括得过泛,容易使文章内容出现偏差,必须根据材料对论点进行细化,诸如“遵循适度原则”这样一个论点,不能说它错,但如果文章内容写成了适度追求利益,这就有误了。
修改时就要细想“适度”体现在什么地方,显然只能体现在对完美的追求上,从而修改为“适度追求完美”,保证内容不会偏离材料的意思。
最后,不能想到一个正确观点就急于构思动笔,应多想几个,然后挑出一个有话可说、感受较深、现实意义大的观点。
这样,在观点上和内容上都更有把握,文章也才可能更胜一筹。
这样一个完整的审题过程,主要是针对那些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主要角色,并且没有明显的关键句提示中心论点的材料作文命题。
学生由读题审题到验证确定,多角度、多层面反复思考,既能保证文章符合题意,又培养了探究能力。
所以,审题,须下足工夫。
二、拟题欠靓
【表现】或题目过长,或缺少文采。
1、“靓眼”的标准是准确、简明、生动、醒目。
准确,题目契合材料内容,紧扣文章主旨,符合拟写文体要求;
简明,言简意赅(一般不超过8字);
生动,具有形象性;
醒目,能吸引眼球,引起关注和阅读欲望。
2、借鉴几种拟题的方法:
①亮明观点,铿锵有力:
《坚守孤独》《生活需要色彩》《做精神的“富翁”》《勿让“杂念”绊住脚》……
②借助修辞,增添文采:
《驱散阴霾》《走出心灵的荒漠》(比喻)《宽恕别人,解放自己》(对偶)《小荷才露尖尖角》(引用)《告别“眼泪”》(借代)《老师,请听我说》(呼告)……
③仿照经典,赋予新意:
《怎一个“快”字了得》(仿照名诗)《谏老大三思疏》(仿照名文)《阿祥正传》(仿照名著)……
④反弹琵琶,逆向思维:
《常在河边站,就是不湿鞋》《弄斧不必班门前》……
⑤新颖另类,意蕴深厚:
《6-1=0》《“软脚”病历》《“治污”处方》《会诊“红眼”》《求证“一个好汉三个帮”》《速效“救心”》
⑥诗情画意,浪漫温馨:
《三更有梦书作枕》《送你一抹中国红》《梦里水乡》……
三、文体欠明
【表现】文体不伦不类,首段是长长的议论,中间是流水账似的记叙,结尾来段议论;
有些作文用荒诞法、意识流手法,看似含蓄,实则语言晦涩,文体不清。
1、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
2、选择自己擅长且适合作文要求的文体;
如采用证明、辩论、病历等另类形式的文体,最好是平时自己尝试过且被老师证明可行的。
3、打腹稿、列提纲。
下面,向同学们推荐好学易用的三种议论文结构模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中心论点加分论点式
这是非常典范的议论文结构模式,许多名篇都是采用这种模式的,例如《理想的阶梯》《说“勤”》《谈骨气》等等。
下面是《说“勤”》的结构提纲:
中心论点:
“俗话说:
‘一勤天下无难事。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
'
业精于勤。
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
分论点一:
勤出成果。
分论点二:
勤出智慧。
这种模式最适合高考考场快速成文,也是最简单易学的,因此,我们把它当作重中之重来训练。
在指导时,我们要注意几个细节。
首先肯定是要有论点,不仅要有中心论点,而且还要有分论点。
论点一定要用一句或几句话明确地表述出来。
其次,还要注意将论点放在恰当、醒目的位置。
笔者是这样要求学生的:
中心论点一般放在第一段的末尾,如果句子比较长,还可以单独放一段(第二段);
分论点一般放在每一段的开头。
分论点的提炼和表述是指导的重点。
1、一篇议论文至少要有两个分论点,最好有三到四个。
2、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字内。
3、分论点句子的结构要一致,使中间几段构成排比或准排比段。
上文提到的一号标文和《说“勤”》的分论点就都是主谓式结构。
4、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话题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
上面所引的一号标文就是很好的例子。
5、几个分论点应尽量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问题,重点解决其中一个问题,比如上面所引的一号标文,其两个分论点主要解决“是什么”这一层面的问题,而《说“勤”》则主要解决“为什么”这个层面的问题,这样可以保证内容相对集中。
并列式分层论证结构写作指导
①引论(开头)与结论(结尾)前后呼应并紧扣标题。
②本论部分由几个分论点组成,呈并列式布局结构,从几个并列的方面展开论述。
③本论部分的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采用总提式引出分论点(段首句),然后各用一个单句(陈述句)对分论点进行简析,过渡到下文的举例(举例论证,每个例证均扣住分论点)。
在使用一组论据来证明同一个论点(分论点)时,还要注意这一组论据内部间的有机排列以及总结照应(对本段的分析说理加以小结升华)。
并列式范文
说“勤”
王满仓
一勤天下无难事。
勤奋、勤劳、勤勉、勤政、勤恳、勤俭……所有好事,无不打上“勤”的烙印。
勤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勤是人生价值的标尺,勤是民族发展的动力。
勤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事业成功的人,无不具备勤奋刻苦、拼搏进取的精神。
“韦编三绝”,无人不知。
没有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没有这种孜孜以求的品格,中国文化史上的圣人就会失去头上的光环。
“囊盈映雪”的典故流传千古:
车胤借助萤火之微光,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终于成就了光辉的人生;
孙康于北风呼号、滴水成冰的恶劣环境中,也要映白雪之微光读书,从未中断学习,终于成为很有名望的学者。
无论“韦编三绝”,还是“囊萤映雪”,他们那勤于学习、奋力拼搏的精神,都为那些意欲成就事业的人们树立了永垂千古的典范!
勤是人生价值的标尺。
人生是否有意义、有价值,并不在于建立功业的大小,而在一个“勤”字。
勤奋敬业、拼搏进取的人,虽说不一定能够建立多大的功业,但他们的人生必然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与之相反,那些懒惰萎缩、不思进取的人,则不但不会建功立业,而且必然会走向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人生谷底。
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奋斗的过程又必然伴随着“勤”;
同时,“勤”又使奋斗的历程变得扎实而丰满,使奋斗的脚步变得坚实而有力。
雷锋,这个普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并无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生壮举,但是他却以勤勤恳恳、坚持不辍的精神,做了一件件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事情。
事情虽小,但是一件件小事连在一起,便谱就了他辉煌壮丽的人生凯歌,成就了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一句话,拿起“勤”这把标尺衡量人生价值,我们就会对自己人生重新审视,认真思索。
人生价值的刻度上鲜明地镌刻着一个大字——勤!
勤是民族兴旺的动力。
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正是一代代华夏儿女勤劳耕耘,开疆拓土,勤奋钻研,创造发明,才使我们的民族屹立于地球的东方。
君不见,各民族开荒种田,耕种纺织,放牧畜养,华夏大地才良田万顷,一片锦绣:
沃野龙江,东北米粮仓;
春风骀荡,草原牧歌更嘹亮;
苏绣浙秀,湘绣蜀绣,绣不尽江南好风光……君不见,一代代科学家,仰观星象,俯察大地,穷宇宙之奥秘,极天地之大观,这才使炎黄子孙领科技风流于世界:
甘石星经,彗星记载始传;
侯凤地动,何地有震即现;
圆周有率,冲之计算领先……其之极者,四大发明,流传世界,科技精英!
勤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起到了比其他民族更为巨大的作用。
我们肩负着建设伟大祖国的历史重任,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让我们与“勤”携手,携“勤”上路,发扬“勤奋、勤劳、勤勉、勤政、勤恳、勤俭……”的精神,让青春的旗帜染上“勤”的色彩,让涌动的血脉融进“勤”的基因,我们会写好这个四四方方的汉字——“勤”!
我们会的,一定会!
层递式分层论证结构写作指导
这种结构纵向开拓,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深化议论。
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或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路线结构文章,展开议论分析。
“是什么”可理解为提出问题,它指明问题的实质,或申述论述的范围,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等;
也可以是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
从“为什么”与“怎么样”的角度论述,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并重,也可以有所侧重,不一定平均用力。
侧重点的选择,要考虑需要我们着重讲清的是观点成立的理由,还是根据某个道理应该怎么做。
一般说来,如果道理简单,显而易见,无须详加论证,则可在“怎么样”上多做文章;
如果“怎么样”的问题众所周知,不言而喻,则可在“为什么”上多做文章,“怎么样”可一笔带过或干脆不谈。
一般亮明观点之后展开的思路有两种走向:
如果观点是肯定判断,那么就要从重要性、必要性角度论述,如观点是“我们要培养节俭的美德”,那么就谈“节俭”的重要性、必要性。
如果观点是否定判断,就谈不能这么做的原因,或继续这么做的危害性。
如观点是“这种赶时髦的做法并不好”,那就要讲“不好”的理由,或“赶时髦”的危害性。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是最有助于拓开思路的论证结构模式。
至于怎么用好这种模式,则关键在于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各自的论述侧重点。
递进式结构可以和总分式结构综合运用。
比如,可以从“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的角度分别设立分论点,进行阐述。
层递式范文
谈尊重
谁不希望赢得友谊?
谁不渴盼收获真诚?
又有谁不愿意生活在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里?
而这些都需要尊重,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
尊重是对他人的肯定,是对对方的友好与宽容。
它是友谊的润滑剂,它是和谐的调节器,它是我们须臾不可脱离的清新空气。
“主席敬酒,岂敢岂敢?
”“尊老敬贤,应该应该!
”,共和国领袖对自己老师虚怀若谷,这是尊重;
面对许光平女士,共和国总理大方的叫了一声“婶婶”,这种和蔼可亲也是尊重。
尊重他人,我们赢得友谊;
尊重他人,我们收获真诚;
尊重他人,我们自己也获得尊重;
相互尊重,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阿姨,能不能让我挑一件我喜欢的连衣裙?
”“好哇,我们这儿随挑随拣,姑娘爱美应该呀。
阿姨可以帮你参谋参谋!
”和谐的春风吹进了时装店,吹进了他们的心坎。
温家宝总理手捧鲜花,健步而来,他把党和国家对老知识分子的关怀捧在了掌心,赢得了人民对这位“平民总理”的尊重。
为了表示歉意,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尼克松把他那伸过太平洋的大手提前伸出来,当这双手和中国总理周恩来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时,他和他的国家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尊重。
尊重是打开心锁的钥匙,是融化冰雪的暖流。
捧上一缕尊重,人与人获得沟通;
敬献一束尊重,心与心显出真诚;
手握一把尊重,国与国存异求同。
尊重需要放下架子,尊重需要拿出真心,尊重需要放弃小利,尊重需要把握分寸。
孔夫子问礼于老聃,中华民族的至圣先师更加光辉灿烂;
一份真心待苏联,中苏友好,边疆地区长久安;
党中央英明决策,放弃一部分地盘,统一战线敌日顽;
把握分寸,灵活机动,减租减息,我们赢得了开明地主的大力支援,解放战争只三年。
尊重不是无原则的退让,不是无原则的讨好。
尊重是双方的对等交流,是双方的互相礼让。
如果对方已经失去起码的尊重,我们还一味地妥协退让讨好,就会失去起码的自尊。
毛泽东同志说: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这就再清楚不过的告诉我们,尊重是以不失去自尊为前提条件的。
在重大的国际场合,我们不能因盲目地讲求尊重而丧失了原则,丧失了立场。
交流需要尊重,斗争也需要尊重。
让我们在尊重的清新空气中,呼吸那和谐社会的芳香;
让我们在尊重的基础上去斗争,我们必然会赢得对手的尊敬!
(二)奇妙的“三三制”式。
“三”在文学作品中是个奇妙的数字。
“三打祝家庄”、“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三气周瑜”、“三顾茅庐”等等不胜枚举,而一篇短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竟然可以挖掘出六七个“三”来。
一般而言,“二”嫌单薄,“四”嫌罗嗦,而“三”则恰倒好处,用于议论可有扎实厚重之感。
许多成功的议论文都是“三三制”式的。
何为“三三制”式?
笔者概括出来的“三三制”式是:
开头三句话提出论点,主体三段文论证中心,三个事例充当论据。
当然,所谓的“三三制”只是一种基本模式,也是一个基本要求。
比如主体部分,基本要求是至少有三段,至少用三个事例。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实际作适当调整,主体可以是四段,甚至五段、六段;
事例可以是五六个或者更多,也可以是每段三个。
这样能够保证论据的充分性和论证的丰富性。
请看下文:
选择
我们似乎每一天都遇到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
选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将会影响人的一生。
因此,我们要学会心灵的选择。
我们要选择真理。
还记得布鲁诺殉难的故事吗?
布鲁诺是16世纪一位著名的唯物主义者,他阐述和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还提出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
他的坚持引起了当时教会的强烈不满,而在个人的生命和坚持真理中,布鲁诺毅然选择了真理。
于1600年,布鲁诺在罗马鲜花广场上被宗教教徒放火烧死了。
布鲁诺虽然光荣地牺牲了,但是清醒的人们深深知道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使唯物主义在后世得到推崇和继承,为科学真理作出了贡献。
我们要选择国家利益。
刘胡兰、邱少云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不屈不挠,视死如归,为国捐躯,为新中国的解放贡献力量。
还有近代著名作家鲁迅,他为了唤醒中国那部分麻木不仁的人,决定弃医从文,他深知只有医好病人肉体上的病患是不够的,精神上的病患同等重要。
鲁迅写下了《狂人日记》、《药》、《孔乙己》等作品,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制度,唤醒千万群众,为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鲁迅选择了国家利益,舍弃自己的爱好,但他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我们要选择光明的前途。
记得一位高考状元是这样说的:
"
在我的读书生涯中,我舍弃了平凡,选择了读书;
舍弃了大量的游戏,选择了学习;
舍弃了骄傲和自满,选择了谦虚,我的成功是在选择中获得的!
我们的确要为自己的前途作出正确的选择。
在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是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抵制形形色色的诱惑,不断地实践自己,充实自己,改善自己,为自己的光明前途奋斗。
选择如此重要,我们应当学会心灵的选择,抛弃阻碍自己发展的事物,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正确的选择,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这篇高考优秀作文就是典型的“三三制”式,给人的感觉是清晰明朗,条分缕析,使阅卷人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思维进程,同时又给人内容厚实,论据充分之感,肯定是高分佳作。
(三)六段综合式
第一段:
开宗明义,提出论点。
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兴,总之,三句话即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弯起绕八,拖泥带水。
第二段:
详例剖析,叙议结合。
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
只是要写好详例剖析殊为不易,不少学生忘记了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叙事过于详尽,变成了记叙文的写法,这是应该尽力避免的。
我们在学习时,就让学生学会"
三明治"
式的结构,即首尾是议论评价性文字,中间是高度概括性的叙述(一般不超过120字)。
第三段:
略例排比,形成气势。
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
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略例以三四个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则更有全面的代表性了。
第四段:
正反对比,凸现中心。
即在上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切入,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
第五段:
辨证分析,立论周全。
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一种假设,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因而一段辨证的分析能使立论更为严密周全。
第六段:
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这一段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这种模式,易于掌握,可操作性强,非常适合快速作文。
因为它的优势很明显:
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六步模式,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无啰唆拖沓之嫌,使阅卷老师一看即明;
论据充实,论证充分,有效地克服了写议论文内容空乏的毛病。
我们看看高考优秀作文《走出旧框框,冲破习惯势力》的结构:
第一段,追根溯源,引出习惯:
千年历史,沉重习惯。
第二段,初举一例,习惯可变:
人们习惯了“迪斯科”。
第三段,连举三例,强调危害:
爱迪生、赵王和猿人。
第四段,辨证分析,指明危害:
缺乏创新,永远落后。
第五段,冲破习惯,安于现状,正反对比,敲响警钟。
第六段,联系实际,习惯沉重;
呼吁冲破,焕发潜能。
此文就是六段定“乾坤”,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有论据,有分析,论证充分合理,克服了常见的议论文“观点+事例=议论”的毛病,值得借鉴。
四、说理欠透
【表现】以事(例)代理,一个故事或多个事例构成议论文主体,没有理论的阐述。
【措施】“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