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原因类主观题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21586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原因类主观题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原因类主观题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原因类主观题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原因类主观题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原因类主观题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原因类主观题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原因类主观题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原因类主观题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原因类主观题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原因类主观题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原因类主观题试题精选汇编

【2020年】

1、(2020全国1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

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

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

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

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答案】

(2)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

【详解】

(2)根据“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可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吸引德国大力开拓中国市场。

而且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也推动德国谋求与中国关系的进一步深化;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随着两德统一,德国的经济也得到发展,因此对中国的市场也有巨大需求。

同时德国也在谋求改善国际形象,需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两国也因此在推动世界多极化上存在共同利益。

2、(2020全国1卷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

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

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

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

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

又令百司习诵之。

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

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

——据《周书》

(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

【答案】

(1)才能超群,尤善理财;政绩卓著;克己奉公;推荐人才。

【详解】

(1)根据“博览群书,尤善算术”、“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可知苏绰才能超群,尤擅理财;根据“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可知他政绩卓著;根据“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可知他克己奉公,推荐人才。

3、(2020全国2卷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

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

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

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

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

【答案】

(1)冗兵众多,老弱士兵多;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

【详解】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将兵法旨在改变当时北宋军队战斗力低下的情况,因此他实行将兵法的背景是冗兵众多,老弱士兵多;根据“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还可知当时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军队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

4、(2020全国2卷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竺可桢(1890~1974),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1918年,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从美国回到中国。

1920年,他与柳诒徽共同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部,培养了胡焕庸等一批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1927年,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长。

抗战前夕,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各省设置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站,出版了中国气象资料,为我国的气象学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学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受”,于艰难环境中苦心创业。

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亲自主持和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历次地理学规划等工作。

根据国家需要,他又组织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调地区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考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

——据《竺可桢全集》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

【答案】

(2)献身于科学的精神,爱国精神;治学严谨,强调科学实践;国家的支持和建设的需要。

【详解】

(2)根据“他怀抱科学救国……”可得出献身科学、爱国主义;根据“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得出治学严谨,强调科学的实践;再结合所学可得出国家的支持和建设的需要。

5、(2020全国3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

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

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

【答案】

(2)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

【详解】

(2)根据所学可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等方面概括。

6、(2020全国3卷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

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英国,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

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

——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

(2)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商品化发展,国际粮食需求扩大;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设备、资金和市场,工业化进程加快。

【详解】

(2)原因: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对外贸易的变化是以粮食为主的出口数量和以机器设备为主的进口数量明显增加,这说明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加快了俄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国际粮食需求量扩大;根据材料“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可归纳出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设备、资金和市场。

7、(2020全国3卷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三、铁路与公路交通。

西有平汉铁路,南有陇海铁路,东有津浦铁路,有菏泽经濮县虽公路有破坏,因平原关系,无大妨碍,仍可通车。

四、……(辖区)共18个县城,大小市镇200余个,村庄万余个,人口有300万。

五、……在粮食方面能自给有余,村庄相距有二三里,村村有沟道,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

七、群众组织,有自卫队、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

八、群众武装,一般每县有个独立团,县长兼团长;有的有个基干大队;根据地内有游击小组。

——摘自《冀鲁豫边区的概况》(1940年4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条件。

【答案】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粮食能够自给自足;群众基础良好,有相当力量的革命武装;有利于游击战的地理条件。

【详解】

(1)根据所学可得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根据“在粮食方面能自给有余,村庄相距有二三里,村村有沟道,便于开展游击战争”得出粮食能够自给自足;根据“群众组织,有自卫队”“群众武装,一般每县有个独立团,……根据地内有游击小组。

”得出群众基础良好,有相当力量的革命武装;有利于游击战的地理条件。

8、(2020全国3卷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七岁能文,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开元年间官至宰相,成为秦至唐在统一王朝任官级别最高的岭南人。

张九龄为政注重民生疾苦,轻刑罚,薄赋敛,扶持农桑。

其为人忠诚耿介,敢于进谏,亦终因此罢相,后有人认为这是唐朝由治到乱的分水岭。

张九龄有《曲江集》传世,其诗清新自然,其文高雅严整。

岭南多被时人视为蛮荒之地,而在张九龄的笔下,却是山明水秀,风光无限。

他曾主持开大庾岭新路,便利了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至今用之。

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人们以其家乡之名称之为“曲江风度”。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称赞他:

“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据《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九龄成为盛唐名相的历史背景。

【答案】

(1)科举制的推行和崇尚诗文的社会风气;开明纯正的政治氛围;南方的开发和中原文化在岭南的传播。

【详解】

(1)历史背景:

根据张九龄生活的年代“678~740”“开元年间”可知,这一时期正值初唐,有较为开明纯正的政治氛围;根据材料“七岁能文,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推行和崇尚诗文的社会风气助推张九龄成为名相;根据材料“他曾主持开大庾岭新路,便利了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至今用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江南地区得到开放,中原文化在岭南得到传播。

9、(2020江苏22)新中国建立后在受封锁的情况下仍进行了一些对外开放的尝试,至70年代末,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

在当时条件下想要全方位开放是不可能的。

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

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

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开放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对外开放的背景。

【答案】

(1)举措:

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引进项目;聘请外国专家(派遣留学生)。

背景:

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两极格局的形成)。

【详解】

(1)举措:

根据“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得出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根据“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

”可得出引进项目、聘请外国专家)。

背景:

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可从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两极格局的形成等角度概括。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