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4、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对“精读”的评价要求是什么
5、第二学段对口语交际的目标要求是什么?
6、第三学段对习作的目标要求是什么?
三、论述(24分)
1、结合自己的教学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谈谈你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教学和课程标准的建议,谈谈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填空题(30分每小题1分)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
()和()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说()话、()话、()话。
3、能用普通话()、()、()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
4、课程目标从()、()、()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互相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的整体提高。
5、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和()。
语文教学应在()的过程中进行。
6、语文课程资源包括()和课外学习资源。
7、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改善()。
8、()和()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9、在三个学段中,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分钟练习写字,在教师指导下(),做到天天练。
10、朗诵要提倡(),要摒弃()。
11、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个左右,其中()个会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万字。
二、简答题:
(20分每小题10分)
2、语文课程标准给出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一、填空题。
(请将答案工整地填在横线上。
每空1分,计20分)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
3.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5.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写字,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6.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
7.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三学段定位于习作,第四学段定位于写作。
8.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
9.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
语文新课标)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10.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二、单项选择题。
(请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入括号内。
每题2分,计30分)
1.语文新课标的目标体系中,九年一贯四个学段是一个纵向结构,此外,还从五个方面设计了横向结构。
以下哪项不是横向结构中的内容:
()
A、识字与写字 B、汉语拼音 C、口语交际 D、综合性学习
2.下列哪项不是语文新课标的教学建议:
()
A、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B、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C、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与综合性D、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下列哪项不是语文新课标评价建议:
A、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B、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C、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D、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4.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
()
A、语文实践 B、知识传授 C、积累感悟 D、语感训练
5.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A、潜移默化 B、训练 C、熏陶 D、积累
6.汉字识写兴趣的培养难以通过如下途径实现:
A、与写话、习作的结合B、与阅读的结合
C、科学的分析字理D、与反复书写结合
7.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是在哪个学段提出的要求:
A、第一学段 B、第二学段 C、第三学段 D、第四学段
8.关于写字评价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
B、第三学段要开始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
C、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
D、对学生写字学习情况的评价,当以本标准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字表一”为依据。
9.阅读教学是()之间对话的过程。
A.学生、教师B.学生、教师、文本
C.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D.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
10.“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这是()阅读的要求。
11.在第三学段学生开始学习阅读简单的(),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A、连续性文本 B、非连续性文本 C、数字化文本 D、所有文本
12.小学生毕业时课外阅读总量应不低于()
A、80万字 B、100万字 C、145万字 D、260万字
13.第二、三学段,课内习作每学年()左右。
A、8次 B、7次 C、16次 D、14次
14.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B、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要讲授口语交际知识。
C、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D、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15.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B、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
C、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D、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
跨学科学习,但不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
”。
每题1分,计20分)
1.语文课程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
2.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
3.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
4.“学会汉语拼音。
能熟记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默写《汉语拼音字母表》”这是第一学段的目标之一。
…………………………()
5.语文新课标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建议低年级要先认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
………………………………………()
6.“学习独立识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这是第二学段的识字目标之一。
………………………………………(×
)
7.第三学段要求: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
8.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
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
………………………………………………………………………………()
9.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
10.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小学五、六年级阅读方面的学段目标之一。
……()
11.朗读要提倡自然。
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
12.三四年级学生应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
13.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
14.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15.附录3中“语法修辞知识要点”提到有关的名称,是为了便于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语言现象和问题时称说,不必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16.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而不是为了改善教师教学。
………()
17.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
18.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
……………………………()
19.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对教学活动作出总结性的结论。
终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结果,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
20.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明溪县实验小学新课程标准试题(语文学科)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第一学段学习默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做到。
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字。
2、第一、二学段背诵优秀诗文篇,第三学段背诵优秀诗文篇。
课外阅读总量第一学段不少于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万字。
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个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
第一学段侧重激发兴趣,写,写想象中的事物;
第二学段侧重培植自信,乐于表达,写;
高年级第三学段侧重丰富见闻,积累素材,写。
4、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和资源。
应该引导学生多,多,重视。
5、新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和培育情感,养成习惯,掌握。
6、口语交际是过程。
教学活动主要应在中进行。
使学生具有,学会。
7、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和的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新课标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中: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哪个学段提出的:
()
A、第一学段 B、第二学段C、第三学段 D、第四学段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的整体提高。
A、语文知识B、语文能力C、语文素养
3、()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A、学生B、教师C、学生和教师
4、阅读是学生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A、个性化B、整体化C、综合化
5、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A、学习态度B、学习方式C、学习目的
6、()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A、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B、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 D、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7、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鼓励学生:
()
A、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
B、在口语交际课中
C、在家庭生活中D、在与社会人群交往中
8、第一学段新课标对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的目标要求是:
A、了解B、基本掌握C、掌握D、不要求
9、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
A、合作精神、创新意识B、创新意识、参与程度
C、参与程度、合作精神D、创新意识、探究精神
10、学生作文修改的评价要:
①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②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态度
③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过程④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方法
A、①B、①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语文能力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
2、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
3、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4、识字与写字的要求相同,1——2年级要多认多写。
(×
5、语文新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6、综合性学习应强调独立进行,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7、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核心是整合。
(√)
8、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
9、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
10、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你是怎样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
要点:
新课程改革中基本理念的首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出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我会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以“多读书”与“多积累”为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与文本对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创设开放的经典诵读时空,加强指导,广读博览;
训练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谈谈你对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要点: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
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点: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
先要转变学生的观念,从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
这要求老师要具有一定的兴趣教学法,和一定的鼓励机制及人格魅力了。
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进而能够自主学习;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
同时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以研究小课题、专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