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格证考试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20322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资格证考试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育资格证考试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育资格证考试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育资格证考试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育资格证考试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资格证考试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教育资格证考试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资格证考试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资格证考试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在劳动中既产生了教育的客观需要,同时又创造了教育的可能性条件;

因此说,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2、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a、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b、教育的无阶级性和平等性;

c、教育内容简单;

d、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3、古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a、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

教育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

b、古代学校教育与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c、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

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还具有等级性;

d、古代学校教育适应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e、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系统。

4、今后国教育的发展任务是什么?

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二是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消除辍学现象,夯实教育公平的基础;

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提升我国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

四是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五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

六是发展继续教育,通过建立学分转换、完善自学考试、办好开放大学等制度措施,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七是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双语教育;

八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系统,健全特使教育保障机制。

3、论述题

1、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有哪些?

教育生产性:

随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对于教育的需求与依赖越来越强,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与直接;

教育的科学性:

现代教育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而且科学教育成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方面;

教育的世俗性:

19世纪前,欧美教育多为教会和行会控制。

19世纪后,政府逐渐重视公共教育,随后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0世纪后教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体现得更为鲜明而充分;

教育的国际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教育间的人员交流、信息交换、国际合作等变得十分频繁。

这就要求要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具有国际素质的人才,即教育面向世界。

同时,教育市场国际化;

教育的终身性: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受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教育将是普遍的、继续的、不断创新的、终身的。

当然,贯穿于每个人的终身教育并非之前学校教育简单的延伸、叠加和重复,而是以学校教育为基础,更加多样化的、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更加贴近的、体制更灵活及更一体化的教育;

教育的革命性:

现代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不断变革,必然要求教育体系的不断更新以及不断培养出新人与之相适应。

2、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如何实现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2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选择与填空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因素主要是(政治制度)。

3、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4、教育对政治发展起(推动或阻碍的作用)。

5、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政治制度)。

6、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归宿)。

7、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8、决定教育社会性质的主要因素(政治制度)。

9、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传递—保存文化、传播—交流文化、选择—提升文化、创造—更新文化)方面。

10、教育在我国现代化事业中处于(战略)地位。

11、1995年我国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1、简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含义。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要受社会各因素的影响,表现为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

2、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对教育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与布局;

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政治: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文化: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科技: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手段、方式和方法;

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人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

3、教育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教育对经济:

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

教育对政治:

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

教育对文化: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教育对科技:

教育具有传递播科学技术的功能;

教育具有传递创新播科学技术的功能。

4、教育现代化包括哪些内容?

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目标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设备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

1、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特殊社会活动。

一方面,教育要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

另一方面,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又具有促进作用。

同时,教育又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因而,相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教育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如教育具有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就可体现这一特点。

2、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

科学技术促进了教育的科学化。

科学技术促进了人们对教育规律、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使人们在按照规律开展工作的基础上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育人水平;

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

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

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信息技术将使面对面的教学成为偶尔的情况,知识与长者和德者完全分离,教育中无法避免的师生尊卑差异将完全可以避免,这将极大地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3、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的作用:

a“教育先导”是当今世界知识、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是科学发展、经济发展的基石;

b“教育先导”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国民素质面临严峻挑战的正确抉择;

c“教育先导”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未来发展的首选战略,这为我i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教育在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地位:

a教育已经成为知识传播、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知识再生产的巨大杠杆;

b教育成为21世纪心得经济增长点;

c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就业提到功能;

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

教育越来成为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成为提高现实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因此,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人才培养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

因而必然也必须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4、如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现金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

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生理前提)作用。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其(主导作用)。

4、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

5、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人的发展的

(个别差异性)。

6、在人的发的关键时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7、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地工作,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

8、人的发展的内因是(主观能动性)。

9、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10、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

1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

12、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素质、环境和主观能动性)。

13、在人的发展动力观方面主要有(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4、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15、根据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16、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是(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

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2、简述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3、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在可以加快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力、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

4、简析遗传决定论。

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改变而改变,即使是有好的遗传素质,如果没有得到较好的环境与教育,或者个人主观不努力,也难以有较好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因此,片面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认为人的发展是由遗传素质决定,是不正确的,这就会陷入“遗传决定论”的错误之中。

5、简析教育万能论。

“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但是把教育视为人发展的决定因素,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因为人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由教育所决定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和人多方面的实践活动的结果。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与促进作用只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相应的生理前提,没有环境的积极配合,没有社会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要发挥它的主导和促进作用也是不可能的。

6、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有哪些?

过度保护型、过分干涉型、严厉惩罚型、温暖理解型

3、论述题

1、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需要哪些条件?

学校教育,从逻辑上既是特殊的实践,又是特殊的环境,由于学校教育的

特殊性决定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2、如何把握人的发展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同样的智力水平与环境、教育条件下,在不同的个体发展程度补一样,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个人主观能动性不同。

主观能动性是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而环境与教育是人发展的外因。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讨厌学习,不去学习,那么再好的环境与教育也不会对他产生影响。

5、名词解释

1、人的发展:

是指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的发展。

2、遗传素质:

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来的解剖生理特点。

3、环境:

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赖以生存并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总和。

4、主观能动性:

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第4章教育目的

1、首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是在(1994)年。

2、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逐步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

3、主张“教育无目的性”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4、古希腊主张教育应该由奴隶主国家主办的著名哲学家是(柏拉图)。

5、素质教育思想中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6、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讲话中指出:

我们国家,国力的薄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人才或知识分子的数量与质量)。

7、1975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8、1995年,《教育法》第五条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9、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0、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教师培养的重点。

11、教育目的的宗教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指培养虔信的(宗教教士)。

1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3、马克思认为(旧式分工)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

(旧的社会生产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

14、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15、人的片面发展的特点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

1、素质教育的基本含义。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

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2、《教育法》第五条是如何表述我教育目的的?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中共同点是什么?

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4、《教育规划纲要》中如何表述我国教育目的的?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试剖析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

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的观点是:

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

主张教育目的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的贡献指标。

主张社会本位论的人,看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强调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

国家要承担国民教育的主要责任。

这对保证教育的地位,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但其否定个体的兴趣、心理规律和个人特征对制定教育目的的作用,则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也容易造成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压抑。

6、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的基础和可能;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7、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了为重点;

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8、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和教育质量观;

建立教育的“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

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缓解升学压力;

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建设全面推进素质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对的改革,克服学历学位的用人方式;

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1、教育目的: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2、教育方针:

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3、学校培养目标:

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确定的学校培养的人才的层次规格,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出路去向等规定。

4、学科培养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人的全面发展:

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

此外还包括人的道德发展。

第5章教育制度与法规

1、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

2、所谓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符合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具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学历或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且有实际教育能力的公民并不意味自然取得教师资格,还必须经法定机构“(认定)”,才能取得教师资格。

4、根据《教师资格条例》规定,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五年之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5、《教育法》规定:

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守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6、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过程中享有的主要的权利可以归纳为(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

7、《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

“教师考核的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

8、我国的《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9、《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规定了学校和教师承担的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主要包括:

落实安全管理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合理预见),积极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加强晚自习等活动的管理,防止发生(踩踏)事故等。

10、参加继续教育的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

11、学校(不得)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12、对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和异常心理状态的学生,应当(特别)关注和照顾。

13、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14、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报告书的发表。

15、(《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标志着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

16、“终身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上”,4个支柱是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17、(时间上延展)和(空间上包容)共同构成了终身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8、中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

19、1951年10月1日颁布的(《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

20、西方现代学制三种基本学制类型是(双轨行、单轨性、分支性)。

21、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

22、(1986年4月)全国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义务教育法》。

23、义务教育三个基本性质是(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1、什么是义务教育?

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