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镇一模语文评分细则阅卷手记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7905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锡常镇一模语文评分细则阅卷手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苏锡常镇一模语文评分细则阅卷手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苏锡常镇一模语文评分细则阅卷手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苏锡常镇一模语文评分细则阅卷手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苏锡常镇一模语文评分细则阅卷手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锡常镇一模语文评分细则阅卷手记Word文档格式.docx

《苏锡常镇一模语文评分细则阅卷手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锡常镇一模语文评分细则阅卷手记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锡常镇一模语文评分细则阅卷手记Word文档格式.docx

从本次阅卷中发现学生虽然对“仿写句子”略知一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未真正掌握仿句的方法,应试能力不尽人意,答案中出现较多“形似意不通”的句子。

建议:

1.下阶段的复习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系统掌握例句仿写的知识,认真研究题型与解题思路,掌握仿句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写出“形似意通”的句子来。

2.教师要重点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流畅性,提高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并能自觉灵活地迁移到写作实践中。

题号:

7

1.基于准确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

2.基于题目的要求,要有简明的概括;

典型失误:

1.答案罗嗦,缺乏概括,置题干要求于不顾;

2.表述不妥,角度不当,没弄清故事主体,如空城计、调虎离山计、声东击西计等。

反间计、离间计等,攻心计、心理战、扰乱军心计等。

1.要强化审题意识,吃透题干要求;

2.避免答案“多多益善”的错误思想,答到点即好,不可再画蛇添足,否则过犹不及。

第8题

(1)

三个分句各1分

得分点:

①补出“兵少”前的“贺齐”,写成“官兵”也可;

②讨:

讨伐,攻打;

③住:

通“驻”,驻扎;

息:

停止。

1.第一个分句:

(1)大部分没有补出“兵少”前的“贺齐”,翻译成:

叛贼势力强盛但是兵力(士兵)少;

(2)有的补出“兵少”前的“贺齐”,但写成了“驾齐”;

(3)有的补了,但翻译成第一人称“我方”“吾军”;

2.第二个分句

(1)“不足”翻译成“不值得”;

(2)主客颠倒,“讨”的宾语成“贺(齐)军”

(3)错字多,写成“付伐”、“讨仗”、“讨代”、“讨戈”,屡见不鲜;

3.第三个分句

(1)关键词“住”翻译不正确,翻译成“贺齐住在军营”

(2)错别字,把“驻扎”写成了“筑扎”、“驻托”等

贼兵很多但贺齐兵少,不足够用来讨伐张雅等贼兵,贺军让军队驻扎停止行军。

1.语境意识。

字不离句,句不离段,培养学生做翻译题的语境意识,在特点的语境中推断词义,增补省略成分。

2.检查意识

翻译书写结束后,再默读一遍,检查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笔误字等硬伤。

8

(2)(3)

(2)1.身:

亲身,亲自。

2.周行:

周行,巡行,巡视,巡查;

走了一圈;

在四周查看等都可。

3.形便:

有利的地形,便于进攻的地形地势。

(3)1.会:

恰逢,恰好。

2.溺:

溺水,溺亡,落水,掉进水里。

3.所亡:

死去的人;

死去的人数;

死去的。

4.中分:

一半;

达到一半;

将近一半。

独自,只身一人;

出身。

2.身出周行:

出身于行伍;

出身于周行这个地方;

对周行(周易)很有研究。

3.观视形便:

看上去身形很便捷;

汇聚,汇合。

2.遭风流溺:

遭受风寒流感而沉溺;

沉溺于风流之中。

3.所亡中分:

所丢失的达到一半;

所损失的达到一半;

伤亡一半一半;

我军和敌军的伤亡各半;

丢失了中锋部队;

一半人死亡了;

一半人在半路逃跑了。

1.贺齐亲自绕着山巡视了一周,观察有利于进攻的地形。

2.恰逢各路军队遭遇强风激流而溺水,死亡的人数达到一半。

1.最基本的文言实词和固定结构翻译应在教学中落实,保证考试中不失分,如身:

亲自,亲身;

会,恰逢,恰好;

所字结构在翻译时译成名词性的词组。

2.强调语境意识,翻译的时候要关照前后文语境。

9

(1)

评分细则:

基本按照参考答案。

答卷问题:

1.对问题的理解上出现偏颇,对已经跑偏的问题越答越起劲(如答写法的,联想想象拟人等);

2.回答问题时不联系词作,空对空地套用某些现成的话,不管题干的内容是什么,一律用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术语套用;

3.画蛇添足,在回答问题时,喜欢多分析鉴赏评价,超出了所提的问题,答题多余无效,还易负面影响。

优秀答案

内容上:

交代了行程,这首词是作者在快要到武昌的穿上写的;

流露了归吴急切的心情。

结构上:

引出了下文所想的武昌之景。

1.读懂诗,看清问题,问什么,再答什么,就诗答题,不蔓不枝。

2.语言简洁有条理,既利于突出答案要点,又不至于落下答题点。

3.要有术语,但不能乱用套用。

4.根据分值,估计得分点,避免答题缺漏,也避免答很多无关的内容。

9

(2)

从宽处理,涉及到的句子,理解正确就给分了;

直接抄文中词或理解错误,不给分。

朝衣要写到做官、仕途才能得分。

初到武昌情景(1分),仕途经历(1分),想象重回故乡情形(1分)。

错误类型:

1.审题不清,要答“想到哪些事情”但答成情感题;

第一点很多学生答成(看到武昌斜阳、烟树之景这类答案)

2.文中句子理解错误(朝衣、交旧少)

3分

曾经做过官、故人不多、初到武昌的情景。

初次到达芳洲的情景、以前在朝廷做官时穿着朝衣上朝的情景、回到故乡看到以前的朋友变少了。

想到了初到武昌的情景、想到了曾经在朝堂上的风光之景、想到了回到故乡后物是人非,旧交少的情景。

初次坐船到武昌的情景、曾入朝为官、想到了回到故乡却没有多少朋友。

2分

想到了自己年老、想到了曾经自己在朝堂上做过官、想到了自己归乡后故人零落。

1分

想起了在芳洲初系舟的场景、想起了朝衣染御香。

途中所见之景,想到了自己故乡的景物、过去年少时的风光得意、旧识好友变少了。

想家乡的景物、想到自己以前做官的情景、想到重回故乡与朋友相逢。

少年时的模样、回到故乡后的情景。

0分

自己年少之时的朝气蓬勃之景、久别回乡的物是人非事的担忧、旧人不再、故乡之景。

去路之长、在黄昏景色中辨认故地、自己年事已高,回忆往昔青年岁月、害怕故乡物是人非,内心凄凉。

感叹年华易逝、害怕回到故乡没有朋友、对以前身在官场的怀念。

想要归乡的急切之情、时间流逝的无奈、对故乡的牵挂、对自己漂泊身世的悲叹。

9(3)

参考答案:

表达了想回乡又怕回乡的矛盾心情。

诗人久别故乡,迫切希望回乡,但又担心故乡交旧离散反而勾起比客居他乡更深的寂寞和伤感。

(1)“矛盾”心情写成:

纠结、复杂、忐忑、近乡情更怯等等,只要最后解释正确均可得1分,但若后面理解出现原则性错误,则仍不给分。

(2)“诗人久别故乡,迫切希望回乡”写成:

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亦可得1分。

若是单单表达为思念故乡,仍不给分。

(3)“但又担心故乡交旧离散反而勾起比客居他乡更深的寂寞和伤感”写成:

回到故乡旧交零落而深感凄凉、悲伤、孤独·

·

亦可得1分。

(4)“想回乡又怕回乡”这样的判断往往在诗句的解释中出现,只要出现两种情感,解释基本准确,可以给分。

(1)“却恐他乡胜故乡”——此句理解有大问题:

担心故乡没有发展,担心故乡比不上他乡(繁荣),担心故乡落后、沦陷,长时间在外已经忘记家乡的人事,对蜀国的依依不舍,不想回家乡·

(2)机械化的“知人论世”——失望于国家、朝廷沦陷、不思进取、苟安一隅;

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3)缺少结合文本的具体分析,只是堆砌术语——年华易逝,前途渺茫,自身坎坷;

寂寞惆怅,凄凉惊恐;

被放逐的哀怨不满·

(1))“却恐他乡胜故乡”——却担心害怕异乡比故乡更好,指故乡没有了我熟悉的人与物,比在异乡更令我惆怅孤寂,表达了作者对回故乡的激动期待却又紧张担忧“交旧少”的矛盾心理。

(2)词人内心矛盾。

上阕写了“去路长”“认武昌”“系缆”等反映了词人回乡心切,对家乡的挂念,而后文的“交旧少”“凄凉”表现了对故乡交旧少的内心孤独凄凉寂寞伤感之情,流露出“他乡胜故乡”的复杂矛盾心情。

 

教学建议:

1.加强落实,形成诗歌复习的持续性。

每周让学生做两首诗歌题,读诗解诗,培养学生的读诗习惯,提高他们诗歌语感能力,将答题规范与步骤落实。

2.在教学中注重解题、读诗和相关历史背景知识的介绍,引导学生从诗歌本身出发,联系景与情之间的相关点,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3.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同类诗歌的比较和整合,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在由此及彼的联想中,不断加强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并养成运用旧的知识来理解新的诗歌,做好知识的迁移与转化。

4.在训练过程中,选择难度适中的题,让学生对诗歌阅读充满信心,爱读诗,获得努力后的成就感。

10

填写正确,没有别字、错字、漏字、多字。

典型错误:

1.“在水之湄”填写“在水之涘”或“在水一方”。

2.“甚于防川”填写成“胜于防川”。

3.“壑”字形错误。

4.“壁”写成“璧”。

1.要求学生书写规范、清晰。

2.理解句意,不写别字。

3.字形复杂的字写大一些以便辨认。

11

1.内容方面,答“表现作者态度的转变”或“表明作者由讨厌猫到喜爱猫”或“表明作者不再讨厌猫了”,均给2分;

答“写出作者对猫的喜爱”,给1分。

2.结构方面,基本按“参考答案”给分,“丢猫”“找猫”各1分。

1.对内容方面的作用概括不到位,如“表明作者对猫的喜爱”等。

2、对结构方面的作用概括太笼统,如“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引出下文我和猫婆的故事”等。

见“参考答案”

1.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

语段在内容方面的作用,涉及的主要是对语段本身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2.小说阅读应注意全文情节的梳理。

一方面,有助于把握某一情节与全文情节发展的内在联系;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相关情节作具体、准确的表述。

12

1.命途多舛;

孤苦贫困,与猫相依为命;

爱猫救猫,仁慈善良;

嫉恶如仇每个分点1分,共4分;

“孤苦贫困”只要答出“孤苦”或“贫困”都可以得1分。

2.“命途多舛”写成“命运悲惨”;

“与猫相依为命”写成“以猫为伴”;

“爱猫救猫”写成“富有同情心”;

“嫉恶如仇”写成“爱憎分明”等意思相近的都可以。

典型失误

1.理解有误

(1)猫婆是位乐观的人,她被抛弃、被赶出了家,没有轻生,反而与猫为伴。

(2)她坚强乐观,一生坎坷,却仍能坚持与猫分享快乐。

(3)猫婆安于贫困,不求名利。

(4)在得知猫丢了五六天后,她的脸顿时阴沉下来,看出她对猫的喜爱。

2.题型解答不规范

(1)是一个十分有爱心、视猫如命的猫儿的救护神。

(2)表明了作者对猫婆的敬佩,自己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3)为下文小黄猫冒死也要和猫婆在一起埋伏笔。

3.没有概括,只是分析

猫婆被米铺老板大婆赶出家门,凄凉一生,拾纸为生,以猫为伴;

虽然找了个老伴,却受不了猫,搬了出去。

猫婆救助那些被人打残、打伤的猫,与猫儿们同居,猫婆在猫中是美丽而善良的化身。

4.要点遗漏

学生答案中“嫉恶如仇”出现较少;

甚至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富有同情心”。

1.

(1)猫婆心地善良,爱护身世可怜的猫,常捡打残、摔坏的猫收养。

(2)猫婆身世凄凉,被大婆赶出家门,又被轰住地下室。

(3)她孑然一身,与猫相依为命。

(4)她待人友善,嫉恶如仇,痛恨伤猫人。

(4分)

2.猫婆是位年迈的、高高的、善良有爱心的,与猫为伴的,身世坎坷、命运凄惨,痛恨伤猫人、爱憎分明的社会底层女人。

1.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概括题是比较常规的题型,在平时的教学中这类题型的解答规范应该基本过关。

(1)首先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

(2)其次应该找出描写人物的相关段落,明晰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

(3)再次人物形象分析是特征+身份。

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

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

外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4)最后提取关键词,进行分析概括,分点作答。

这样的题目需要反复训练,能够争取达到绝大部分的分数。

2.在学生平时做练习中,就要求他们做到圈点勾画,并让他们将典型的答案展现出来,让学生分析总结答题的规范和错因。

小说阅读不能浮光掠影,要带领学生深入阅读,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把握主题。

不能只是就题论题,而要通过一篇文,尤其是名家的,感知一类文,以及作家的作品风格。

13

1.两处写小黄猫,内容上,重在表现其与主要人物猫婆的关系,可分别作答:

①第一处为感恩(也可替换为亲密、友善、和谐等);

(1分)第二处为念旧(也可表述为思念、留恋、依恋等)。

(1分)

2.两处写小黄猫的“用意”:

②表现猫婆的仁慈善良(写到“善良“即给全分,“关爱”“有爱心”等酌情给分);

(2分)③和有些人的冷酷形成对比,批判人性冷漠。

(2分)(“对比”1分,但对比点找错不给分;

批判人的“冷酷”或“人性冷漠”1分,如从正向呼吁人们的关爱、仁慈、同情等1分亦得。

1.审题不准;

套用“作用题”答法,如写“前后照应”。

2.文体不分;

如写“推动故事情节”。

3.主旨不明;

如“把猫婆的善良与老汉的粗暴进行对比,批判了老汉的残忍冷酷”,“暗示作者心灵成长获得的感悟”,“猫能同情猫婆,世人却不能,以猫重情义反衬人之冷漠无情”,“表现我对猫的喜爱,同情,我对不爱猫人的厌恶,我对猫婆的崇敬、喜爱、景仰”等。

4.要点不清;

未能分要点答题,思路紊乱。

5.术语不确;

未能厘清术语,滥用术语,堆砌术语。

如小黄猫是行文线索、情节形成前后呼应、渲染了猫的处境、烘托了文章主旨、猫的形象衬托人物形象、“为下文做铺垫”、“象征了猫的孤独处境”等。

6.表意不当。

有的直接引用,缺少提炼概括,如“第一处表现了小黄猫的懂事”等。

有的下笔空泛,缺少具体分析,如“通过第一处与第二处小黄猫对人态度的对比”等。

有的过分拔高,缺少逻辑思辨,如“表现了猫婆的崇高伟大”,“猫有人性,人却无情”等。

第一处写小黄猫,表现其与猫婆亲密和谐,相依为命,第二处写小黄猫对猫婆的依恋、难舍,用来突出猫婆的仁慈善良,并与其他人对猫的冷酷形成对比,讽刺人性的残忍、冷漠。

1.培养文体意识,注意引文出处等的暗示性;

2.培养审题意识,注意题干要求等的方向性;

3.培养规范意识,注意要点术语等的明确性。

14

评分细则

①对猫被困在瓦内至死遭际的痛心(“悲伤”“心疼”等均可);

②对原来猫胡同内的猫寒冬雪天无处御寒的忧虑;

③对人们为了自家利益而罔顾其他生命的自私行为的失望(“渴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希望人们善待身边的小动物”等正面表述均可);

④对猫婆收养受难猫儿的崇敬和追思(“怀念”“赞美”等均可)。

(6分,每点2分,答满三点得满分)

说明:

每个要点2分,须点明情感及情感的具体内容。

答卷问题

1.卷面糟糕。

让书写工整一点,答题层次清楚一点或许是后阶段学生提高分数的增长点。

如下卷面,实在不敢恭维:

2.审题不清,读文本不细。

题干中所说的“听到这个故事,我彻夜难眠”,在原文中有明确所指,应该围绕画线句前后语境好好揣摩其具体内容及情感,有的学生答题脱离文本,东拉西扯,硬贴标签。

如:

3.答题马虎,似是而非。

有的学生其实心里清楚命题人的意图,但是表达粗枝大叶,似是而非。

如以下答案,咋一看似乎踩到两个要点,再一琢磨,只能得0分:

教学建议

1.重视指导学生做题前应好好梳理文章思路,揣摩文章主旨。

2.做题时好好审题,问什么,答什么,答充分。

3.指导学生做阅读题应该紧紧抓住文本,读细一点,不能凭大概印象任意发挥。

15

基本按照参考答案【个别的表述不做要求,如:

分析弊端(缺陷、影响、危害、不妥之处等)】

1.概念混淆,术语乱用,如“论点”与“论题”等。

2.答案空洞,言之无物,如先提出观点,后论证观点等。

1.首先,阐述了人们对待悲剧的整体代替个体的弊端;

其次,举例阐述了感受悲剧、叙述悲剧应落实到个体、细节上的观点;

最后,阐述重视悲剧中的个体对我们每个人的重大意义。

2.首先阐述如今人们对悲剧感受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后果;

然后阐述感受和叙述悲剧的做法:

降落到实体和细节上。

最后点明应该怎样感受悲剧,重视个体对人们的重大意义。

1.看懂文本,理清思路。

分分层次,想想段意。

不能只是摘抄原句。

2.有题型意识,注意思路题基本的答题要求。

16

有所调整,原答案中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依据”不列为评分依据,具体细则如下:

1.答出“举例论证”1分,答出论证的观点“叙述灾难和悲剧必须落实到实体和细节上”2分,“强调这样的纪念会对每一个参观者产生心灵震撼”3分

2.补充答案:

答出“论证了感受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1分;

答出“论证叙述灾难和悲剧落在个体,或个的清晰或不幸人群中的个”2分;

答出“参观者记住历史,产生影响,成为生命中珍贵的密码——灵魂密码”3分;

照抄原文“叙述灾难和悲剧……人性和价值才不致白白流失”3分

1.缺少举例论证

2.论证方法写成说明方法“举例子”,缺少“论证”关键词

3.不明论证方法,有不少学生写成“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

3.证明的观点错误,如“证明体验灾难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

4.套用术语,如“用举例论证,增强说服力,使文章不枯燥,激发读者的共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不明举例论证的作用,表述不准确。

如“与上文叙述灾难……细节上相呼应,开启了下文……”

6.大部分学生缺少了参观者的内心感受

优秀答案:

1.举典型的事例论证了“叙述灾难和悲剧必须落实到实体和细节上”的观点,写出了感受者通过纪念馆获得了灵魂密码,得到了震撼。

2.举例论证了叙述灾难和悲剧必须落实到个人,强调重视个体才不会使悲剧的人性和价值流失,人们才能获得灵魂密码,得到震撼。

强调术语“论证方法”,以及论证方法的作用——证明某个观点。

观点的找寻应通观全篇,至少应在此段落的上下文中找寻,以防遗漏观点。

17

答案构成应是三个层次,深沉纪念的对象是个体生命,方法是体验,意义是获得方法和价值观。

各2分:

(1)关怀个体生命。

(严肃对待世上的每一份痛苦,重视不幸人群中的“个”等,2分)

(2)体验悲剧。

(“感受悲剧”或“寻找现场感”1分,“叙述灾难落实到实体和细节上”1分)

(3)教会我们(或者我们获得)打量生活、对待同胞、判断事物的方法和价值观。

(答“影响我们的信仰和价值观”或者“记住历史、正义和真理”得1分)

1.脱离文本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谈“深沉”的涵。

比如:

(1)深沉,即严肃,悲剧能让内心产生共鸣。

(2)能让人们以此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2.没有分点意识。

很多考生都是拼凑文中散落的信息,没有层次意识,也就不能分点。

3.设点太多。

比如下面这位同学罗列了12个点,其中包含了答案中得6分要求的三个信息……

(1)我们要为悲剧找到真实的个体归属。

(2)关怀生命,体验悲剧。

(3)从悲剧中领悟一种打量生活、对待同胞、判断事物的方法和价值观。

(6分)

(1)不读懂文本没法做题,所以还是训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答案不要脱离文本。

(3)点的意识要明确,但要看分赋点,不能滥用。

18(作文)

1.关于立意:

①考生可以立足一则材料立意,也可以把两则材料综合起来思考;

②无论第一则材料强调的合作、团队意识,还是第二则材料强调的人体走自己的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是人生之路的必需,所以不宜否定其中一则的含意而偏面强调另一个意义。

③写作重心要稳,不能游离,贴标签。

2.关于结构:

①重视考查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文体色彩要鲜明,结构要合理、清楚;

②议论文写作层次要清楚,例证分析要到位,层次之间要有明确的逻辑联系;

③议论文写作构思清楚,要贴近生活,真实可感。

3.关于语言:

重点评判文章的语言,审查考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议论语言重在准确、严密;

记叙文语言重在晓畅、生动。

1.立意把握不准,对材料的理解不够到位,部分考生写作重心偏移,如谈“寂寞”、“孤独”。

2.考生的结构意识不强,行文思路不清晰,行文结构较为松散。

3.议论文写作材料的堆砌,例析结合不佳,分析不到位,意义揭示不出来,材料之间缺乏内在逻辑联系。

4.记叙文写作编故事多,感情表达不自然。

5.部分考生的语言素养差,书写和文面质量有待提高。

1.重视审题训练,训练学生审读材料的能力,把握关键词、关键句;

培养学生立意识,明白怎样才能切合材料,把握写作的方向。

2.重视学生谋篇布局意识的培养,提倡学生在下笔前拟简单的写作提纲,推敲层次间的联系,避免游离材料含意,偏离写作重心。

3.训练学生正确运用倒证的能力。

强调例析的结合,突出分析的力度,明确叙议的比例(叙1/3,议2/3)。

4.记叙文写作提倡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最好是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5.加强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尽可能积累些写作素材,精美语言,改善无话可写,语言无味等写作中的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