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7411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东阳马生序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送东阳马生序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送东阳马生序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送东阳马生序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送东阳马生序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送东阳马生序Word格式.docx

《送东阳马生序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东阳马生序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送东阳马生序Word格式.docx

12、德隆望尊:

道德高,声望重。

13、门人弟子填其室: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塞。

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14、稍降辞色:

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15、援疑质理: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16、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17、或遇其叱咄:

或,有时。

叱咄:

训斥,呵责。

18、(礼愈)至:

周到。

19、(不敢出一言以)复:

这里指辩解。

20、负箧曳屣: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21、穷冬:

严冬。

22、皲裂: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3、(至)舍:

学舍,书舍。

24、僵劲:

僵硬。

25、(持)汤沃灌:

热水。

沃灌,浇洗。

26、以衾(拥覆):

以,用。

衾,被子。

27、寓逆旅:

住在旅店里。

逆旅,旅店。

28、(主人)日再食:

每天提供两顿饭。

再,两次。

食,提供伙食。

29、(戴)朱缨(宝饰之帽):

朱缨,红色的帽带。

30、腰(白玉之环):

腰,挂在腰间。

31、(右备)容臭:

容臭,香袋。

32、烨然(若神人):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33、緼袍敝衣:

破旧的衣服。

緼,旧絮。

敝,破。

34、略无慕艳意:

毫无羡慕之心。

慕、艳,羡慕。

35、县官日(天天)有禀稍之供:

县官,朝廷。

禀稍,官家给的粮食。

35、(无冻)馁之(患矣):

馁,饥饿。

之,的。

36、假诸人(而后见也):

假之于人,向人借书。

诸,之于。

37、非天质之卑:

天资,人的智力。

卑,低下。

38、流辈:

同辈的人。

39、谒,拜

40、言和而色夷:

夷,平和。

4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四、理解性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五、重点语句翻译

1、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_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或:

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六、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

成年从师的艰难;

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

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

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3、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路途:

遥远艰难。

衣着:

破旧不能御寒。

饮食:

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4、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七、开放性试题

1、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

结合本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现代中学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

诸生之福,过之不及。

条件何等的优越,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

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

2、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

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读过此文,思绪万千。

我为宋濂所折服。

古人尚能在那种环境下苦苦求学,孜孜以求,而我们今天,学习条件是这样优越,无忧无虑,老师苦口婆心地谆谆教导还不听,更谈不上刻苦了。

对比之下,惭愧不已。

我们今后要以宋濂为榜样,以读书为乐,刻苦学习。

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3、课外积累。

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

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4、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

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5、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

为什么?

我的看法:

(1)不可取。

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

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

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

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6.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

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

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

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

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

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

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

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7.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8.《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

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

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至少有两种原因:

1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的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

2是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

9读完此文后,请用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概括你对本文的理解。

如:

勤学不畏寒苦,苦读岂惧艰难。

 

学士名从勤艰得,梅花香自苦寒来。

10、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写“我”求学的艰辛?

①从吃、穿、住、行多方面表现其从师之苦。

②作者将自己同宿舍的贵族子弟进行比较

《马说》复习要点

一、文章内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二、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三、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四、重点词语解释

1、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D)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是)B.马之千里者(助词,无义)

C.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D.其真无马耶(其实)

2、世有伯乐伯乐:

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

只是辱:

辱没

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

两马并驾槽枥:

喂牲口用的食器

6、不以千里称也以:

凭,凭借称:

著称

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

吃一顿尽:

吃没

8、才美不外见才:

才能,美好的素质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

普通的等:

等同,一样

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有时

11、策之不以其道道:

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

竭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

马鸣叫通:

通晓

14、执策而临之临:

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知:

识别,了解

五、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执策而临之,曰:

8、全文的主旨句是: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

“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

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六、重点语句翻译

1、选出翻译错误的一项……(D)

A.骈死于槽枥之间——(与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B.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

C.策之不以其道——驾驭它却不能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它将和平常的马一样难以得到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七、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人才;

“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指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3、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5、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0、“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1、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2、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1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

要有展示的机会;

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八、开放性试题

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

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

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

千里马最终成功了。

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2、对对联。

上联:

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

有志可成万里驹

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

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

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

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

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

请畅谈你的看法?

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

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

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再如:

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1、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

2、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

3、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及作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作用:

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4、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原因。

6、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

其真不知马也"

的作用:

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8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

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9、《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0、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①伯乐不常有。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1、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

千里马"

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2、策马者是怎样的不认识千里马?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3、《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4、《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5、《马说》的主旨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6、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

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17、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

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18、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哪一句?

"

天下无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