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第十六章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6914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7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第十六章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经济学第十六章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经济学第十六章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经济学第十六章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经济学第十六章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第十六章Word格式.docx

《经济学第十六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第十六章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第十六章Word格式.docx

经常项目

是指国际间经常发生的输出、输入商品和服务的项目,是国际收支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项目。

相对优势

如果一国与他国在生产不同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仍然可以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以换取相对成本较高的商品,从而得到比较利益。

(参见教材P368)

对外贸易乘数

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出口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参见教材P376)

对外均衡曲线

亦称国际收支均衡,它是指一国经济处于国际收支既没有盈余,又没有赤字状态的曲线。

(参见教材P377)

二、重难点辅导

  1.经济开放度及其影响因素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加强了商品、资本与劳务的往来,即为开放度。

公式:

  经济开放度=进口/GDP×

100%

  影响因素:

  经济开放程度;

  资源赋予程度;

  经济结构特征;

  历史文化传统;

  政治与经济政策。

  2.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引起的货币价值流动的系统记录。

由经常项目、资本帐户和平衡帐户组成。

  3.汇率制度

汇率是指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

包括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两大类。

  固定汇率制度是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起源于金本位制时代。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一国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种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又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前者指政府不采取任何干预汇率的措施,听任外汇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的兑换比率。

后者指政府采取一定程度干预汇率的措施,以便使市场汇率朝着有利于本国的方向浮动。

  4.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绝对优势理论

  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所花成本绝对地低于别国,就称为具有“绝对优势”。

  亚当·

斯密提出的。

他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同时,论证了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斯密以国内分工为例,进而将其推广到国际分工,说明对外贸易可以输出本国多余产品,输入本国需要的产品,扩大国内市场,促进分工的完善,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所以对外贸易对双方都有利,而决非仅有利于出超国一方。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所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别及由此所决定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

  第二,相对优势理论

  大卫·

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优势理论”(又称为比较利益理论)。

并从理论上证明了,即使在生产上没有任何优势的国家,由于该国与他国在生产不同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仍可以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以换取其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商品,从而得到比较利益。

  这一理论被当时大部分经济学家接受,并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所推崇,至今仍被作为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相对优势理论揭示了至今支配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

无论一个国家处于何种经济发展阶段,自然资源是丰裕还是贫瘠,国家是富强还是贫弱,总能找到自己在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

只要正确利用这种优势,不是闭关自守,而是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就可以不断增加财富。

  5.资源禀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也称H—O模型)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在他的论文《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出的,其学生俄林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他认为两国资源比例的差异是引起贸易的决定因素。

相对优势是一个中间环节,决定性的因素是形成这些相对优势的原因。

如果两国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相同,生产效率相同,即在所有产品生产上具有相同的比较成本,就不会进行贸易。

要发生贸易,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两国间资源禀赋不同,即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有差别;

二是资源密集程度不同,即生产不同产品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

  俄林以一般均衡理论为依据,认为同一产品在不同区域价格不同是建立贸易关系的必要条件,而产品价格是由所耗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要素价格则由要素的供求状况决定。

假定生产同样产品的要素组合比例,在各区域是相同的,只要生产要素的供给差别不为需求差别所抵消,拥有丰富资源的区域便有较低的成本。

成本优势带来的价格差别必然导致贸易关系的建立,区际贸易如此,国际贸易亦然。

  6.列昂惕夫之“谜”与人力资本

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是赞成赫——俄理论的,他用投入产出法对美国外贸结构进行检验,试图证实这一理论,从而扩大投入产出法的用途。

  列昂惕夫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50年代外贸进行分析,考察了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与其进口产品资本—劳动比。

发现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产品资本—劳动比,这于根据H—O模型得出的结论美国出口应为资本密集型、进口应为劳动密集型相反。

这一结论引起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的巨大争议,被称为列昂惕夫之“谜”。

  列昂惕夫认为,由于美国的企业管理和行业组织远比其他国家优越,因而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要比外国工人高的多。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相对于其他国家并非是一个劳动稀缺的国家,因此它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就可以理解了。

  “人力资本论”

  认为,无论在人与人之间,还是在国与国之间,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或人力所具有的劳动技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工人的劳动技能、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通常是通过教育和培训等途径取得和提高的。

因此在教育和培训等方面的投资就像投入生产的物质资本一样会不断取得效益,这种效益也是一种资本,叫做“人力资本”。

用这种方法再对美国进出口的人均进口量进行计算,列昂惕夫之谜就消失了。

  列昂惕夫之谜通过揭示原有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矛盾,促使经济学家对一系列原有的尚未引起重视的经济现象进行探索。

从而提出了新的理论解释。

人力资本理论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释了产生列昂惕夫之谜的原因,同时也发展了赫——俄资源禀赋理论。

  7.产业内贸易理论

二次大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即与以初级产品交换制成品的贸易不同的是,各工业化国家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部门生产的商品。

这种同时进口和出口属同一部门或类别制成品的情况被称为“部门内或产业内贸易”。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为解释这一现象,于1961年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

认为,一国应出口其国内消费偏大的新的理论分支,那么这种商品应出口到何出去?

林德指出,两个国家之间的人均收入越接近,其国内的消费需求结构也就越类似,即两个国家消费者的偏好相似程度越高,因此,该商品也就越容易在另一国找到市场。

根据这一理论,林德认为,由于工业化国家的人均收入比较接近,消费者偏好相似程度比较高,这就为各国之间的制成品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

  这一理论认为,造成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从需求方面看,是由于消费者偏好具有多样性,以及各国的消费需求形式常常有一部分是重叠的;

从生产方面看,则是由于参加国际贸易的厂商一般不是处于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而是处于垄断竞争条件下,从而商品差别在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一理论认为,与部门间贸易相同,部门内贸易也会使贸易国从贸易中获益。

部门间贸易的得益主要来自于国际价格与国内价格的差异,使本国具有的相对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从而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

而部门内贸易的得益于消费者可以从产品的多样化中得到更大的满足;

同时使开放前未能达到足够规模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厂商的生产得以扩大,从而获得规模效益。

从社会总体来讲,使得生产资源得到更优的配置,也会提高社会的福利程度。

  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于1966年提出的。

限于分析工业品。

它有四项假定:

  信息在国内国际间的传播需要花一定费用;

  各国消费结构是收入水平的函数;

  生产函数是随时间变化的;

  允许贸易壁垒和运费存在。

  弗农认为,产品是有生命的,从新产品出现到被替代和完全取代是一个生命周期。

他以美国为例,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

即创新时期、成熟时期和标准产品时期。

  根据这一理论,美国在创新时期出口的是大量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进口的大多是在自动装配线上生产的标准品产品,呈现为资本密集型。

这正是列昂惕夫对美国贸易结构检验的结果。

  9.国际贸易理论之一:

为什么会发生国际贸易?

  10.开放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

  11.公式法决定国民收入 

Y=C+I+G+X-M

  C=C0+bYd

  Yd=Y-T

  T=tY

  M=M0+mY得:

  Y=

  

  Y=h2(C0+I+G+X-M0)

  边际消费倾向提高b↑,国民收入增加Y↑;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b↓,国民收入下降Y↓

  边际税收倾向下降t↓,国民收入增加Y↑;

边际税收倾向增加t↑,国民收入下降Y↓

  边际进口倾向下降m↓,国民收入增加Y↑;

边际进口倾向增加m↑,国民收入下降Y↓

  初始消费增加C0↑,国民收入增加Y↑;

初始消费下降C0↓,国民收入下降Y↓

  投资增加I↑,国民收入增加Y↑;

投资减少I↓,国民收入下降Y↓

  政府支出增加G↑,国民收入增加Y↑;

政府支出减少G↓,国民收入下降Y↓

  出口增加X↑,国民收入增加Y↑,出口减少X↓,国民收入下降Y↓

  初始进口减少M0↓,国民收入增加Y↑;

初始进口增加M0↑,国民收入下降Y↓。

  12.外贸乘数 

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量变的出口量之间的比例。

,m为边际进口倾向。

  对外贸易乘数的作用也有其局限性:

  第一,假定国内已经处在充分就业状态,这时继续增加出口意味着总需求的进一步增加,从而将出现过度需求,容易引起通货膨胀。

  第二,如果在国内正处在充分就业状态的情况下继续增加出口,这将直接推动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最终将削弱本国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第三,对外贸易乘数的作用只有在世界总进口额增加的条件下才能发生作用。

这就是说,只有世界总进口额增加了,一国才能继续扩大出口,并通过出口来增加本国的国民收入和就业。

  此外,对外贸易乘数效果,也受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大小的制约。

  13.固定汇率条件下国际收支的短期调节措施

补偿性的短期资本和黄金的流动,即国际收支逆差国从顺差国输入短期资本,输出黄金,这既为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提供了工具,也使购买力从逆差国转到顺差国,为逆差国扩大出口准备了条件。

  调节利率。

提高国际收支逆差国的国内利率,可以引起资本从顺差国流向逆差国。

  汇率投机。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逆差国的汇价会升到黄金输出点,或法定汇率的上限,在预期汇价会下浮时,投机者会抢购该国货币,相应带来外汇收入,有助于逆差国的国际收支调节。

同时,逆差国动用本国外汇储备,争取出口信贷,获得国际间的援助和单方面的转移支付,也有助于改善短期国际收支失衡的状况。

  当然,还可以通过加强贸易壁垒来实现。

  14.国际收支的价格调节理论

英国哲学家与经济学家大卫·

休谟在18世纪提出的。

认为,在经济充分就业、货币数量论完全成立和汇率固定不变的假定前提下,国际收支逆差国与顺差国可以通过两国间的货币流动所带来的价格变动,使两国的国际收支失衡重新恢复到均衡状态。

  对于国际收支逆差国来说,由于进口大于出口,导致货币从国内流出。

国内货币流通量的减少,使国内商品价格下降,国内商品价格较低,会加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使其出口扩大,改善逆差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直到逆差国的国际收支重新恢复平衡。

因为,只要逆差国还存在着进口大于出口的情况,货币就会流出,国内价格就会下降,出口就会增加。

  对国际收支顺差国来说,情况恰好相反。

由于出口大于进口,导致货币从国外流入,国内货币流通量相应增加,将使国内价格上涨,出口商品减少,直至进出口重新平衡。

  价格调节理论的前提十分严格。

只有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通行金本位制,经济基本上是充分就业的时候,它才有较大的实际效应。

在失业持久而又严重的现代社会中,这一理论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的收入调节理论应运而生。

  15.浮动汇率条件下外汇贬值和供给弹性

外汇贬值对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外汇的供求对新的更高的汇价的反应。

当外汇供求对贬值是敏感的,即有较高的弹性,那么贬值对弥补逆差将是十分有效的。

如果弹性很低,则为了弥补很小的逆差也可能需要大辐度的贬值。

  16.外汇供给弹性

外汇供给弹性主要取决于外国对国内出口的需求弹性。

当贬值时,出口的外汇价格将下降,如果外国需求具有较大弹性,出口价格的下降将刺激出口数量的扩大,尽管单位商品以外汇计算的价格低了,但出口数量的很大增长仍会使总的外汇收入增加。

如果外国需求弹性很低,贬值可能使总的外汇收入增加很少,甚至使逆差扩大。

  

(1)出口需求弹性等于1。

贬值对外汇供给的影响是中性的。

  

(2)出口需求弹性大于1。

这有助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

  (3)出口需求弹性等于0。

在这种情况下,贬值都引起外汇收入下降,外汇供给弹性都小于零,使国际收支逆差加剧。

  一般来说,工业品(尤其是奢侈品)比农产品和其他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更高。

  17.外汇供给弹性

外汇需求弹性主要取决于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当以国内货币计算的价格较高的进口数量下降时,贬值将减少国际支出。

如果进口数量并不下降,贬值对国际收支将不产生影响。

  假定:

贬值后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不变(即进口供给具有完全弹性);

进口需求弹性决定外汇的需求弹性Eed。

  

(1)进口需求弹性大于0。

贬值后,进口数量减少,因而外汇需求数量下降,进口弹性越高,外汇需求数量下降就越大,贬值将减少国际支出,Eed>0。

  

(2)进口需求弹性为0。

贬值后进口数量无变化。

因而外汇需求是完全无弹性的,Eed=0,贬值不改变国际收支状况。

  一般进口品中奢侈品、资本品的需求弹性较高,原材料、半成品和食品的需求弹性较低。

  18.一个国家消除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的办法

(1)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解决外汇支付盈余的办法是减少进口,或者增加出口。

  

(2)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解决外汇支付赤字的办法是增加进口,或者减少出口。

  (3)调整国内利率。

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汇率与国内利率有直接的正相关关系。

提高国内利率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本国,从而有望缩小国际收支逆差;

而降低本国利率,则会促使国际资本外流,从而可能减少国际收支的盈余。

  (4)政府间的借贷。

发生国际收支逆差的国家可以向其他国家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要求提供信贷支持,弥补支付差额。

发生国际收支顺差的国家也可以将其盈余的资金贷放给别的国家,以避免本币汇率上升对出口的不良影响。

  (5)实行外汇管制。

控制外汇的汇率,不准外汇自由进出国境,这种做法短期有效,长期则会因为损害市场机制,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6)调整汇率。

就是国际收支逆差的国家宣布本国货币贬值,刺激出口,减少进口;

国际收支顺差的国家采取本国货币升值的办法,减少出口,增加进口。

  (7)政府还可以利用公开市场买卖外汇来熨平短期的汇率波动。

也就是在汇率升值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抛出外汇,买入本币,以使外汇汇率下降;

反之则买入外汇,抛出本币,以使外汇汇率上升。

背景资料:

  据统计,2006年中国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了1.2%,进口为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了2.4%。

2006年的外贸顺差达到1774亿美元,加上资本项目顺差达到700多亿美元,两项合计使得外汇储备增加约2474亿美元,这样,我国外汇储备达到约10663亿美元。

  面对如此巨额的国家外汇储备,国家外汇管理局表示:

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中国计划在2007年逐步放宽机构和个人对外金融投资的规模、品种等限制;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外汇储备经营管理;

严格控制外债过快增长,加强对投机资本的有效监控。

  中国人民银行也表示:

2007年将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根据部署,央行将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改进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机制,增加交易品种,增强国内外汇市场的功能和竞争力。

目前每年流入中国市场的外汇资金超过2000亿美元,央行目前主要的操作工具就是发行央行票据。

据统计数据,2006年央行总共发行票据36522.7亿元,利息负担高达千亿元。

  我们的问题是:

  1.根据统计数据,测算一下2006年中国的经济开放度是多少?

  2.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有何影响?

  3.根据以上资料分析,深入理解我国实施的一系列外汇政策对于调解国际收支平衡作用。

分析思路: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年中国GDP总额约合2.7万亿美元。

根据经济开放度公式:

,测算出2006年中国的经济开放度约为30%。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盈余主要由经常账户余额和资本帐户余额构成,对我国来说,国家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主要来自于外贸顺差和大量流入中国的外汇资金。

这样,一方面,持续增加的外汇储备需要不断增加人民币外汇占款,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新增的外汇储备需要外汇占款达到了约2万亿人民币,而中国2006年全年新增贷款才3万亿。

这必然导致人民币投放增多,引起流动性过大,容易形成资产价格泡沫。

目前,我国的楼市和股市泡沫现象已经出现,如果调控不好,极有可能出现危机。

另一方面,面对每年流入中国境内的超过2000亿美元的外汇资金,中央银行通过发行票据的操作工具,使中央银行的利息负担加重(如2006年利息负担高达千亿元),增加了国家的债务负担。

同时,流入中国境内的外汇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是投机资本,它们大量流入楼市、股市进行炒作,有的直接进行人民币炒作套利,这不仅增加了这些领域的泡沫风险,而且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因此,可以看出,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如得不到有效控制,势必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增加经济中的变数和风险性,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不论是国家外管局还是中国人民银行,所实施的政策重点是在减少国家外汇储备、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上做文章。

例如,通过放宽机构和个人对外金融投资的规模、品种等限制,包括从2007年2月1日实施的增加我国居民个人结汇和境内个人购汇额度达到5万美元的措施,能够起到藏汇于民,减少国家储备外汇的目的。

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能够相对充分发挥浮动汇率机制,调节进出口(本币贬值有利于出口,本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使我国进口增加,减少外贸顺差额度。

同时,打击流入境内的投机资本,严格限制外债增长,能够减少资本账户余额,制止炒作和投机,打击国际炒家势力,减少经济泡沫风险,稳定人民币币值和宏观经济形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