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考试案例套路Word文档格式.docx
《三级考试案例套路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级考试案例套路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典型型—38—倾向型—43—中间型-56—倾向型-------61-----典型型,依据不同的因子而定。
SCL-90:
用来了解在躯体方面的自我评价及程度。
测量的方面比较全,应用广泛
SDS:
用于抑郁状态的评估
53分为分界点,53-轻度-63-中度-73-----重度
SAS:
用于焦虑状态的评估
50分为分界点
50—轻度—60-中度---70-----重度
如要了解生活质量可选用生活质量量表。
5.心理问题,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分类
A
心理问题有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两类,属于三级案例的考试范围
B
神经症包括强迫症,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恐怖症(社交、场所和特定事物恐怖症),神经衰弱,疑病症等主要几类
C
精神病:
最主要的是精神分裂(单纯型:
乱;
青春型:
懒;
偏执型:
疑;
紧张型:
僵),情感型精神病两类。
其他的还有分类情感型精神病,偏执型精神病,急性短暂型精神病,反应型精神病,周期性精神病,感应性精神病等。
一
诊断及诊断依据模板
1.与精神病鉴别: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可排除精神病。
2.症状表现:
生理上的表现;
心理上的表现;
社会上的表现
3.冲突是由现实问题引起,没有变形(三级很少会有变形出现,但也有例外)
4.精神负担大
5.病程三个月以下
6.社会功能受损,影响社会功能(若严重心理问题,则要写出泛化现象)
7.症状不是有躯体疾病所导致
二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模板
1.生物原因:
求助者的性别,年龄,婚否,或有无疾病史
2.社会原因:
A:
家庭教育情况。
B:
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C:
人际关系情况D:
社会支持系统。
一般社会支持系统不全面。
3.心理原因:
A:
认知错误。
分析个案的具体认知偏差B:
情绪方面的问题C:
行为模式的偏差D:
个性方面的问题
三
与焦虑症的鉴别
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的主要临场相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症状。
四
当问及和其他疾病做鉴别诊断回答的模板
1.一般先做的鉴别诊断即为精神病。
2.与焦虑症的鉴别。
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的主要临场相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症状。
3.与抑郁症、恐怖症的鉴别
4.与躯体疾病的鉴别
五
当与求助者进行摄入型谈话时,可从哪几方面选择切入点
1.根据求助者主动提供的内容
2.根据咨询中的疑点
3.根据心理测验的结果的分析
4.根据上级心理咨询师下达的谈话目标
六
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和方法
评估的时间:
A开始一次或几次咨询后
B在咨询结束前C咨询后的追踪评估
方法:
A求助者本人B求助者的家人,亲戚和朋友C求助者的社会生活适应情况D心理咨询师的评估
E心理测验结果的评估
评定咨询效果的维度是:
1、求助者的自我评估2、求助者社会适应状况
3、求助者周围人士的评估4、咨询前后心理测验结果的比较5、心理咨询师的评估
七整理归纳一般资料的工作程序(适用于二级三级)
1.求助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2.求助者的生活状况
3.婚姻家庭4.工作记录
5.社会交往
6.娱乐活动
7.自我描述
8.求助者个人内心世界的重要特点
补充问答题:
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使用了面质技术,请说出其定义、求助者的常见矛盾及应用注意事项。
(15分)
1.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1分),是指面质技术是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言行不一、理想与现实不一、前后言语不一、咨访意见不一),促进求助者思考的一种技术。
2.常见矛盾有:
(1)言行不一致(1.5分)
(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1.5分)(3)前后言语不一致(1.5分)
(4)咨访意见不一致(1.5分)
3.使用面质技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事实根据(1分)
(2)避免个人发泄(1分)(3)避免无情攻击(1分)
(4)要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基础(1分)(5)可用尝试性面质(1分)
应用面质技术的目的在于:
1、促进该求助者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等深入地了解;
2、激励求助者解除防卫、掩饰心理,面对现实,并由此产生富有建设性的活动;
3、促进求助者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言语与行动的统一;
4、促进求助者明确自己的资源,并善加利用;
5、给求助者树立学习、模仿面质的榜样,将来有能力对他人或自己做面质。
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使用多种方法,其有效性的共同因素是什么?
(10分)
1、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点。
(2分)
2、求助者求治的强烈动机、积极态度。
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
4、咨询师本身的特征。
5、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
心理咨询的效果通过何种机制起作用15分
1宣泄疏导求助者的情绪而缓解压力2分
2鼓励求助者倾诉内心痛苦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2分
3探寻求助者的潜意识并使求助者领悟2分
4协助求助者改进认知结构,学会合理思维3分
5通过学习与训练建立积极、合理、有效的行为模式3分
6帮助求助者排除心理障碍,促进自热复愈与成长3分
咨询时怎样制定咨询目标?
10分
1.介绍咨询目标的意义、特征。
2分
2.共同商定。
3.咨询目标应该是心里学的1分,积极的0.5分,具体的0.5分,可行的0.5分,可评估的0.5分,双方接受的0.5分,多层次统一的0.5分
4.商定出的目标以文字形式固定。
1分
5.咨询目标确定后,经双方商定也可以进行修改。
心理咨询方案的主要内容
(1)通过咨询期望达到的目标或结果;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3)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4)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5)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
(6)咨询的费用;
(7)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
简述阻抗的表现形式和原因。
(15分)
1、阻抗是求助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对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0.5分)其意义在于增强自我防御(0.5分)
2、表现形式:
(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1分),包括沉默(0.5分)、少言、赘言等(0.5分)。
(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1分),包括理论交谈、情绪发泄、谈论小事和假提问题。
(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1分)包括心理外归因、健忘、顺从、控制话题和最终暴露。
(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2分)表现为四种:
不认真履行心理咨询的安排、诱惑咨询师以及请客、送礼。
3、原因:
(1)源于成长过程痛苦(1分),开始新行为的问题。
结束或消除旧的行为的问题。
(2)源于功能性的行为失调1分:
阻抗的产生源于失调的行为填补了某些心理需求的空白,即求助者从中获益。
阻抗的产生源于求助者企图以失调的行为来掩盖更深一层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3)源于对抗心理咨询师的动机2分:
阻抗来自求助者只是想得到咨询师的某种赞同意见的动机。
阻抗来自求助者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或咨询师对自己也无能为力的动机。
阻抗来自求助者并无发自内心的求治动机。
4、解决的几种方法:
(1)要解除戒备心理。
(2)正确地进行诊断和分析。
(3)以诚恳助人的态度应对阻抗
对求助者的遭遇,心理咨询师在表达共情时应当注意些什么P60
1、咨询师应该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
设身处地为求助者进入求助者的内心世界。
2、咨询师必要时要验证自己是否做到了共情,可使用尝试性,探索性的语气来表达,请求助者检验并作出修正。
如:
你好像......,但又....是不是这样?
3、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
本案例属于以述说主要作为提供资料手段的求助者,适时适度,不宜在会谈中随便插入。
4、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
5、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
能进能出,出入自如,恰到好处,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如同”
6、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在摄入性谈话中提问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在进行摄入性谈话中提问问题时要注意避免提问失误,主要体现
1、避免“为什么”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有强烈的暗示性。
2、避免多重选择问题,因为这类问题是封闭性的,会影响咨询师获得信息。
3、避免多重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往往使求助者不知所措。
4、避免修饰性反问,因为这类问题不需要也无法回答。
5、避免责备性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往往使求助者产生防卫心理。
6、避免解释性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可能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合理情绪疗法
适应症:
认知偏差、焦虑抑郁、行为不良。
理论来源:
(1)艾理斯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立的一种认知疗法
(2)认知取向治疗方法,也强调认知、情绪和行为整合。
(3)合理情绪疗法接受了许多社会学习理论观点和技术,也经常使用一些行为治疗方法。
治疗原理:
(1)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
(2)核心是ABC理论:
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引起,而是由个体对事件评价造成。
①A代表诱发事件②B代表信念,即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
③C代表继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治疗程序:
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再教育阶段。
(1)心理诊断阶段:
咨询师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找出ABC之间关系。
(2)领悟阶段:
咨询师需要帮助求助者达到三种领悟:
①使求助者认识到信念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
②引发心理问题是自己认知评价,求助者应对自己情绪行为反应负责。
③只有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求助者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3)修通阶段:
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非理性观念,代之以合理信念,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①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咨询师可用黄金规则反驳求助者对别人和周围环境绝对化要求。
(最具特色最常用)
②合理情绪想象技术三步骤:
a使求助者在想象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情境之中。
b帮助求助者改变不适当情绪体验,并体验到适度情绪反应。
c停止想象,求助者情绪和观念积极转变,应及时给予强化。
③家庭作业包括:
RET自助表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A。
(4)再教育阶段:
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
①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观念得以强化;
②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后仍能应付生活中遇到问题,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治疗目标:
包含两层含义——
(1)不完美目标:
针对求助者症状改变,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各种症状。
(具体目标)
(2)完美目标:
着眼更长远更深刻变化,使求助者拥有比较现实理想宽容生活哲学。
(终极目标)
阳性强化法步骤的基本原理和步骤p111
1、明确靶目标
2、监控靶行为
3、设计新的行为结果
4、实施强化——及时给予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