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的重新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6704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固体废物的重新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固体废物的重新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固体废物的重新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固体废物的重新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固体废物的重新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固体废物的重新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固体废物的重新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固体废物的重新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固体废物的重新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可以说,在人类社会学的领域中,“废物”一词成了人类评价事物(人或物)无价值、低价值专用词。

在自然科学技术领域中,废物有比较具体范畴定义,表示的是“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物质”。

对于环境领域而言,废物从广义上指有三大类,即“废水、废气、固废”;

从狭义上来说,人们一般意义上废物专指固体废弃物(固废、固体废物)这一大类。

本文谈“废物”仅从其狭义出发,讨论废弃物表示固体类废弃物或固体废物。

一、废弃物的定义及其危害特性

中国的环境法中,对于废弃物非常详尽的明确的范畴定义,法律上一般用“固体废物”来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定义(固体)废物为:

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科学上,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一般将废物划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废弃物质。

在液态和气态废物中,若其污染物质混入水和空气中,直接或经处理后排入水体或大气,习惯上将它们称为废水和废气,纳入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管理范畴;

而对于其中不能排放水气的液态废物和不能排放大气的置于容器中的气态废物,因其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也归入固体废物管理体系。

物质的运动性,决定了任何一类物质都必须或快或慢、或早或晚的发生变化,这是任何事物固有规律。

由于水、气的流动性,一方面表现出极高的不稳定性,废水废气一旦排入环境后,污染物质扩散、迁移、转化、降解、去除的运动变化非常迅速;

另一方面表现出的扩散特性,使得废水、废气的污染容易被人类发现,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例如灰霾天气,只要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们一张开眼就能够察觉,被污染的江河、湖泊也是一眼就能辨别。

再者,水、气的污染特性,直接存在于所其容纳的水环境、大气环境介质中,污染物与环境介质密不可分。

废水、废气进入环境后,多依赖自然外因及自身内因合力相互作风而产生变化,就目前来说人为的可干扰性微乎其微。

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同时也表现出静止的相对性。

反观废物污染,相对于水气的“动”,废物表现出了相对的“静”。

废物存在于环境中,表现出了呆滞性大、扩散性小、降解缓慢、危害难以去除。

空间上变化,废物多是依赖人力的移动造成的,人为的因素干扰影响巨大,而环境中自然力的移动(扩散)相对缓慢。

废物因“静”而表现出来的污染特性,与废水、废气所表现的污染特性具有相当大的差别,这也是污染物共性中废物污染“个性”所在。

其个性特殊表现导致了污染成分在环境介质是一个缓慢过程,短时间内难以发现,而危害性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体现出来。

环保史上著名的美国腊夫运河(LoveCanal)事件充分体现废物危害的缓慢性、持久性。

1942年,一家化学公司买下废弃的腊夫运河用于填埋工业废弃物,11年里共倾倒的各类废弃物800万吨,其中致癌废弃物达4.3万吨。

1953年,被有毒废弃物填满的运河覆盖好后转赠给了当地的教育机构,这片土地上陆续开发了房地产,盖起了大量的住宅和一所学校。

厄运从此降临,1977年开始当地居民怪病频发,孕妇流产、儿童夭折、婴儿畸形、癫痫、直肠出血等病症也屡屡发生。

然而直到1987年,这里的地面开始渗出一种黑色液体,才引起了人们的恐慌,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封闭当地住宅、关闭学校,并将居民撤离。

从倾倒废物开始到最终发现污染问题、搬迁居民,一共经历了45年时间,可见废物危害的缓慢性;

废物处置不当造成的危害比起水、气要严重得多。

事物的矛盾具有两面性,既对立又统一。

废物的污染两面特性,集中地表现在它既是“污染终态”又是“污染源”。

首先看其“终态”,环境治理中,有害气体或粉尘经过收集变成了飞灰固态,污水经过处理变成了污泥固态,(固体)废物成了污染治理的比较稳定的“终态”物质;

废物作为“污染源”的特性又是显而易见的,在自然力(如刮风、雨水冲刷、微生物分解等)以及自身物理化学变化等推动下,废物中的有害成分又转入到大气、水体和土壤当中去,再次成为环境污染的源头。

[2]膜夫河的废物填埋,既是有毒化学物质的处理“终态”,又成了污染环境的有害源头。

二、废弃物污染问题及其矛盾

废物的固有特性,决定了其潜在环境污染的特性。

一般而言,废物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来源广,常见的来源包括了采矿废渣、工业加工废弃物、农业生产废弃物、居民生活垃圾、服务业垃圾(如医疗垃圾、实验室废品)、环境治理所产生废物,来源广决定了废物的成分复杂性,随时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废物成分复杂性越来越突出;

2.产量极大,以城市垃圾为例,近三十年来,城市垃圾产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北京等少数城市己达到15%一20%,人均日产生量为1.2—1.4千克,当前全国年产生量已超过2.2亿吨,占到全国垃圾总量的80%一90%;

3.无主性,垃圾一经丢弃后,属于无主之物,污染危害责任归属不明,这一特点使得废物处理处置转而成为了当地政府的一项公共责任;

4.分散性,废物在城市、农村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能产生,废物被丢弃的位置四处分散,增加了收集运输处理难度和处置经济成本;

5.危害性,前边已作说明;

6.资源性,废物具有一个时空可变特性,一个行业领域的废物可能是另一个行业领域的资源,例如燃煤电厂的炉渣是水泥行业的重要原料,一种废物在当前生产力还无法利用,但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可能变成未来的资源,例如前几年的针对塑料垃圾“白色污染”问题,一方面政府出台限塑令的减少“白色”垃圾产生,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建议了废塑料回收体系,原来的垃圾得到了重新利用,变废为宝。

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人口不断增多,部分环境问题如“雾霾”、“水污染”早已显现,政府、媒体、民众三位一体上上下下早都高度关注。

废弃物的产生随城市化发展同样迅速增加,最突出的城市生活垃圾,据《北京日报》2014年10月的报道,北京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84万吨,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这些卡车连成一串,北京一天的垃圾能够整整填满三环路一圈。

由于废弃物污染的隐蔽性、滞后性,人们对垃圾认识还停留在以前,处理方式陈旧简单,大部分废弃物都以找个地方“埋了”完事。

长期填埋的结果是,全国城市垃圾填埋累计侵占土地75万亩,各大城市都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状况开始向农村地区蔓延。

大量废弃物的产生,一方面大废弃物处理处置,一般首先被运往农村、偏远地区或城市近郊,占用了大量土地的同时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近年来部分垃圾处理规划地区的当地居民强烈抵制兴建废物处理设施,少数地方还酿成了较严重的社会冲突。

另一方面,废弃物中的长期堆存状态下,有的直接污染地表水或下渗后污染了地下水,有的经日晒、风吹、雨淋、焚化等后挥发了大量废气、粉尘,造成大气污染。

三、从环境哲学角度重新认识废弃物

1.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

环境哲学的认识思考首先得有一个主体,就如定义“环境”,首先要一个参照物或一个中心。

当今世界的环境哲学研究的主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

就是以人为本,主张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将人类的利益置于首要的地位,强调人类的利益应成为人类处理自身与外部生态环境关系的根本价值尺度,主要研究的是“人”这个主体在处理与自然之间关系;

另一类是“非人类中心主义”,也即是生态中心主义或生物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持尖锐批判态度,把人类中心主义看成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罪恶之源,认为人类应全面超越人类本身,建立一个以自然生态为尺度的伦理价值体系和相应的发展观。

主张非人类中心主义者以无政府主义为理论基础,这种哲学思潮,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反对工业社会的主流发展模式,主张反增长、反生产、反技术,崇尚“回到丛林去”的世界观,具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倾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和自然统一起来的历史,体现了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认识和研究环境问题,必须以人类为中心,离开了人类这个中心,一切的研究道路都是错误。

因此,从哲学的角度认识和研究废弃物及其所产生的问题,也必须以人类为中心、必须从人的角度出发,时刻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实际切实利益为要求。

2.废弃物环境问题的本质属性。

废弃物的环境污染,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阶段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的废弃物自人类产生之前就一直存在,例如动物的排泄物和食物残渣以及动植物的尸体都可以看作一种或一类废弃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工业化大生产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数量少,人类的废弃物除部分建设废石料和采矿废料,主要的废弃物多数来自自然产品(如庄稼、木头、猎物等)。

这些自然产品由于当时人口数量少丢弃量不大,更来自于自然环境所生产的产品很容易被自然环境消纳降解转化成无害物质。

按今天的观点来看,这些自然生产物属于环境友好型产品。

而建筑废石料和采矿废料等虽然属于难降解废弃物,但是由于废料产生量很少,即使随意丢弃也不至于造成明显的环境影响。

可以说,从历史的事实来看,社会化大生产以前,人类废弃物的环境影响微乎其微。

自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化工业化后,生产力极大发展,一方面社会产品迅速增多,产品绝大多数由自然产品转而成为人工合成物,社会产品报废后的废弃物大多数难以自然环境降解,当前处理处置多数为卫生填埋、焚烧等;

另一方面,全球人口数量剧增,尤其是大城市、超大城市人口数量高度集聚,废弃物的产生量激增的同时在城市周边大量堆存,长期堆存废弃物既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染,又对占用了大量土地造成“垃圾围城”的严峻局面。

可以说,废弃物的环境污染问题,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强调的是利益的最大化,降低产品成本是一项重要手段。

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废物的环保治理,需要花费成本,产品报废后的废弃物环保治理同样花费成本。

强调利益最大化的理念,就是将治理的成本降到最低,结果就是出现不治理或治理不到位,也就造成了环境的大面积污染。

发达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继续发展,陆续出现了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著名的八大环境公害事件,轰动全世界,也刺痛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神经。

随着产业的转移,发达国家将制造工业转移至第三世界,同时也污染转嫁到这些发展中国家中去。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环境政策法规不健全,更重要的是所转移工业类型属于高污染行业,污染物质治理成本高、治理难度大。

由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占有绝大优势,挤占了大多量产品利润空间,无形中压低了发展中国家工业产品价格。

这使得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使劲降低生产成本,而降低环境治理成本或根本不进行环境治理,无疑成为首选操作手段。

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质量每况愈下,很大程度在于发达国家的利益挤占和污染转移。

3.废弃物的过程属性

中国古代的《庄子》书的《齐物论》提出了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著名哲学思想,认为万事万物正在不断地出生成长,也在不断地死亡消失当中。

虽然说这种思想说法把事物的发展过程过于绝对化,陷入了一定程度的不可知论当中,但仍不失为一种思辨的思考方式。

一定程度上,废弃物产生正是体现了这种“方生方死”的运动状态。

比如,我们常见的,一节小小的五号家用锌锰电池,电池尺寸为直径14mm,高度49mm,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锰、锌、氯化铵、氯化锌、石墨、乙炔黑,所有的材料基本上都是矿物或石油经人工加工提纯或合成。

电池材料的来源于地球上某一处地方,经历了人类的加工制作变成了电池。

又经过人类使用报废后,大体上又与生活垃圾一并,由环卫部门收集运输后送到卫生垃圾场填埋,又重新回到了地球的某一处地方。

可以说,电池只不过仅仅是其本身材料经历的一个非常小的时间段过程。

佛教思想中,“因果循环”论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理论,主张事物处于不断循环,当然这种循环并不是简单重复而强调因果报应,同时佛教的“因果循环”主要针对的一切众生的生命而言。

对于本文要研究的废弃物,就对象而言,可以说是风牛马不相及也。

然而,废弃物本身的材料,从矿物到产品、再到废弃物,也正体现了事物的循环性,当然也不是简单的循环。

再举电池的例子,电池的原料,来源于自然,经过加工制作成了可使用的电池,使用的废电池,又再一次回归到自然环境当中去。

无论是被人工转化,还是经自然力的迁移转化,废电池中的材料可能回归到重新利用原料当中,这种原料可能是电池的原料也可能是另外一种产品的原料。

辩证唯物论认为,事物总是处于变化当中,我们的看到的事物不过只是事物在一定时期内在意识中的反映。

诚然,电池只是人们认识这一人工合成物的一个过程片断。

事物也在矛盾中不断向前发展,原料制成了电池,使用后又变成了废电池(废物)。

废电池可以经利用作为生产电池或其他产品的原料,也可能因为回收成本太而丢弃最后又进入自然环境当中去,任由自然转化。

电池的演变正是人类社会产品中的一个缩影,大胆的说一句,能被人类利用的事物最终都会经历成千上万的变化,最后又变成废物回归到自然当中。

其中可能有些再循环利用,任何循环利用也从来都没有百分之百,循环利用也必须加入其他外在条件,但终究不能阻止废物的产生。

由此可见,产品变成废物,这是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是绝对的,而循环利用的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形态。

任何鼓励再循环利用,也无阻止废物产生,任何否定、拒绝废物产生的都是伪命题。

当前,不少商家正是利用了绿色的伪命题,误导了人们的购买一些看似环保的产品。

人们所要做的,一方面是减少废物产生,在经济可行的条件下降低废物危害性,另一方面是考虑如何安全的处理处置废物。

4.人的认识程度

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是不断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对于废物的认识,也同样这么一个过程。

废物产生后除少数经济利用价值高的废物被重新利用外,大多数都被丢弃。

由于废物的隐蔽性,甚至于熟视无睹,被遗忘的废物污染具有的滞后性和复杂性。

人们对废物污染认识长期不到位,重视程度远不如废水和废气那样深刻。

此外,认识的片面性,也某种程度上也制约着废物的污染防治。

例如近年来很火的电动汽车,表面上看,电动汽车用电,不产生废气,解决了城市交通污染问题,非常具有环保性。

然而,深入去探讨电从何而来,电池从何而来又从往哪去,问题似乎不是那么简单,电动汽车似乎并不那么环保。

首先看“电”,在中国80%以上的电力来自于燃煤,燃煤产生了大量空气污染然后才得到了电力,电输入到电动汽车上才能让车子跑起来。

可以说一是“电”的来源并不环保,二是经过“电”的转化,煤的能源变成了汽车动力,能源的利用效率远低于燃烧汽油的直接利用率。

再来看“电池”,当前的主流汽车电池为钴酸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这两者来源制造过程中,必须用到锂金属电解质和电池阴极的强效熔剂,这些物质能导致包括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在内的各种疾病,特别是其中的钴金属更是一种高致癌毒物;

报废以后的电池污染,同样非常严峻。

可以说,电动汽车只是把原来产生在城市的污染转移到了发电地区和电池生产地区,这些污染多集中在城市周边的工业区当中。

可以说,电动汽车只是转移了污染地域,集中了污染源,并未根本上消除污染存在,同时产生的电池废物更是让人棘手。

四、废物污染主要的原因

1.认识程度不足。

当前中国的大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已经面临严峻的垃圾围城问题,尤其是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废物随地堆放、恶臭熏天的现象普遍存在。

不仅如此,废物污染问题,也向广大的农村地方蔓延。

由于农村地方缺少如城市配套完整的垃圾收运系统,农民环保意识还不强,田间地头上大量废弃的农业生产废物如农药包装物、农用塑料残膜等,污染了农田及周边环境;

农民生活现代化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由于无正常出路,倾倒进沟渠普遍存在,严重污染和阻塞了水流正常流动,并对下游的河道也产生污染和安全影响。

可以说,废物污染已经不单单是大城市所面临垃圾围城,而是全国性环境问题。

2.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环境污染是大工业化生产后出现的问题。

而废物污染更是第三次信息化工业革命以来,逐步突出的环境问题。

在追求GDP增速的情况下,环境问题被长期忽视,缺少环境考核指标。

各地方都只是片面追求当地经济发展,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成了一致共识也是惟一共识。

社会制造的产品(物质)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随即出现的生产废料和丢弃的旧品也越来越多。

为了经济效益最大化,将废物处理简单化、成本最小化成了追求目标。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废物处理设施的不健全,填埋成了绝大多数被处置废物的最“高效”、最“简洁”手段,但也存在着不少废物被随意丢弃在自然环境中;

产品生产越来越多,得不到合理处理处置的结果,只能是废弃物越堆越多,未得到安全处理的随意堆放的废弃物,给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日益加剧。

3.自然征服论。

长期以来,改造自然的能力被当成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征服自然的理念被普遍推崇。

在社会发展的较低级阶段,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水平比较低,对于自然的改造速度能够被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所抵消。

当人类进入了工业化大生产,改造速度和程度前所未有,远远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

在传统的自然征服论中,人类将向自然的掠夺达到了极致,一味的索取造成了资源的枯竭,一味的开发造成了环境的极大破坏。

自然征服论中,看不到自然本身的审美价值,看不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只是将自然当成索取巨大经济利益的资源库。

从自然中开采的各种矿物原料,使用后又被无情的抛弃于自然当中,其结果就是无穷无尽的污染破坏。

五、解决废弃物污染的建议

1.深入认识废弃物的本性。

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了全人类的共识,在中国面临的巨大环境污染面前,保护环境也是深入人心,公众的态度是相当的一致和坚决。

水和大气污染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的治理力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由于对废弃物污染危害的感觉程度不深刻,对于废弃物污染的认识远不到位,废弃物污染还没有敲开大多数人的心灵,环境行政机构的管理约束力度也远远不及水、气,公共媒体的报道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多停留于废物未按规定处理的问题表面。

对于废弃物的时代性、特殊性和危害性的认识,必须有进一步的深化,政府、媒体、公众都有迫切的必要认识这一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特殊物质的环境问题。

2.摒弃自然征服论。

资本化的社会就是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自然征服论是资本化社会的一个错误环境观念。

把自然当成人类的开发、征服对象,把自然当成是“用之不尽、采之不竭”的源泉,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

废弃物本身来自自然物质,经过人类加工使用后又回到自然环境中去,但是废弃物物理化学成分已经不是原来的自然物质,放置的时空位置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味地从自然中索取,无休止地向自然环境倾倒废弃物,最终将招致自然的无情报复。

3.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

追求GDP的增长,增加经济总量,无论是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对发展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人类在处在工业化社会的长期时间里,GDP可以说是社会先进落后的惟一衡量标准。

有宣传GDP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认调都是不可取的、错误的,但是社会发展必须全面,经济发展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意义都是为了人类更好更幸福的生活,目的都是一致,离开环保谈经济到头来都是得不偿失。

协调经济发展,做好产品的生命全周期性评估,既注重产品的原料、生产加工的环境保护,又注重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