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二第5课进学解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6519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9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专题二第5课进学解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专题二第5课进学解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专题二第5课进学解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专题二第5课进学解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专题二第5课进学解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专题二第5课进学解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Word下载.docx

《高中语文专题二第5课进学解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专题二第5课进学解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专题二第5课进学解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Word下载.docx

韩愈传》记载:

“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显然这是韩愈有感于自己的仕途遭遇,而抒发自己遭到贬斥不被重用发牢骚的一篇文章。

所谓“自喻”,就是自鸣心计和自我解嘲。

题目“进学解”的“进”,即长进、进步;

“学”,包括“业”与“行”。

“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

“解”,辩解,论析。

“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

文意感知

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

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志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思维导图

一、通假字

1.登崇畯良     同“俊”,译为“优秀”

2.冗不见治同“现”,译为“表现”

3.校短量长同“较”,译为“比较”

4.不繇其统同“由”,译为“由着,遵从”

5.踵常途之促促同“役役”,译为“劳苦”

6.班资之崇庳同“卑”,译为“低下”

二、古今异义

1.国子先生晨入太学

古义:

唐代对国子博士的尊称

今义:

老师;

对知识分子的称呼;

称别人的丈夫或对别人称自己的丈夫

2.刮垢磨光

培养造就人才    今义:

打磨光滑

3.张皇幽眇

张大,引申为阐发今义:

慌张,惊慌

4.上规姚、姒,浑浑无涯

深远博大。

含褒义

形容无知无识,混沌糊涂。

含贬义

5.《春秋》谨严,《左氏》浮夸

文辞华美。

虚夸,不切实。

6.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一种传授经学的官员今义:

学位的最高一级

7.窥陈编以盗窃

抄袭剽窃

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取得

8.指前人之瑕疵

这里指职位在自己之上的人

古人或以前的人

三、一词多义

1.立

2.治

3.披

4.劳

5.辞

6.修

7.行

8.于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国子先生晨入太学在清晨

②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每月

每年、年年

(2)名词作动词

①补苴罅漏填补

②踵常途之促促走、跟随

2.动词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乘马从徒使……跟从

3.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①细大不捐小的大的事情

②投闲置散无关紧要的位置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者,……也”表判断)

(2)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2.被动句

(1)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动词“窜”表被动,被贬之意)

(2)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见……于……”表被动)

3.省略句

逃谗于楚,废死(于)兰陵。

4.状语后置句

辙环天下,卒老于行。

(状语“于行”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行老”)

5.宾语前置句

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惟……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1.找出表达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明确:

“进学”的主要观点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作者通过“精”与“荒”,“成”与“毁”两两对比,鲜明地指出了精进学业和成就品行的关键,语言精辟,观点鲜明,发人深省。

2.学生针对先生的训示,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可分为几层?

分两层。

第一层从“先生欺余哉”至“可谓成矣”。

学生赞颂先生业精、行成。

第二层从“然而公不见信于人”至段末。

指出先生“无幸”被重用,遭遇可悲。

3.“诸生”是从哪几方面对“国子先生”给予评价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治学之勤恳;

②儒学的功绩;

③文章的境界;

④为人的成功。

诸生从四个方面对先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但是他在公务上得不到别人的信任,私交上得不到朋友的帮助,仕途坎坷,进退无由,甚至落得对家庭都不能保证妻儿无饥无寒的悲惨境地。

这种局面是怎么造成的?

显然不是因为先生和许多无幸获选者一样的学业不精、德行不成。

虽未直斥有司之不明、不公,但已隐含此意。

4.关于人才,韩愈在他的《杂说》中的《马说》篇就有了自己的看法,在《进学解》中他又是怎样看待人才的呢?

请结合文本分析。

作者在《进学解》中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良匠可以各尽其材。

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

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

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

他这种思想和“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立论完全一致,同样是说人才的使用,其意思是说掌权的人应该知人善任,否则天下人才虽多,亦不见用,反而说天下无才,岂不荒谬?

他这种思想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写法鉴赏

1.文章幽默中见深刻,含蓄中显丰赡

讽刺和批判是这篇文章的基调。

本文用问答对话的形式写别人嘲讽自己失意,自己就进行解释,借以发泄牢骚。

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

作者“投闲置散,乃分之宜”的引咎自责,是反话正说,另有寄托感慨,讽刺用人制度的不合理,十分巧妙。

反语的运用,使讽刺不仅寓巧于朴,诙谐幽默,而且形神毕肖,冷峻犀利。

2.巧用排比加强气势,显示力量

如“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

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是四句一个排比。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

《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春秋》谨严,《左氏》浮夸;

《易》奇而法,《诗》正而葩。

”先说“姚、姒”,指《尚书》中舜和禹的文章,更讲它们的风格;

次说《尚书》中商和周的文章,更讲它们的风格;

三说《春秋》,更讲它的风格等。

这样用八句构成六个排比。

素材挖掘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的意思是:

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

这句话看来平常,却说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现在已经成为大家熟悉的学习格言,不少人把它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前进。

[应用角度]

“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是文章的一个主要论点,文章肯定、赞叹了韩愈治学之勤苦,弘扬儒教之功绩,文学创作成就之巨大,为人耿直、方正。

从而,为“业”与“行”立下具体可行的榜样。

一方面勉励弟子进学,盼望世人进学;

另一方面也表示自己虽遭贬斥,仍立志进学的决心,表现出修身致用,对于道德文章积极进取的精神,鼓舞了当时及后代的许许多多读书人。

这则材料可以用在“学与思”“勤奋与懈怠”等作文中。

                 

(时间:

40分钟 分值:

59分)

一、基础达标(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皇幽缈    张皇:

张大,引申为阐发

B.细大不捐    捐:

舍弃

C.头童齿豁    童:

D.《左氏》浮夸   浮夸:

虚夸,不切实际

解析:

选D D项,浮夸:

指文章多有夸张和形象性描写,文辞华美。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校短量长       B.冗长见治

C.计班资之崇庳D.乘马从徒

选D A项,“校”同“较”,比较;

B项,“见”同“现”,表现;

C项,“庳”同“卑”,低下。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拔去凶邪 ②补苴罅漏 ③张皇幽眇 ④障百川而东之 ⑤《诗》正而葩 ⑥乘马从徒 ⑦名一艺者无不庸 ⑧月费俸钱

A.①③/②⑦/④⑥/⑤/⑧B.①③/②⑤⑦/④⑥/⑧

C.①③⑤/②⑦/④⑥/⑧D.①④/②③/⑤/⑥⑦/⑧

选A ①③形容词用作名词,①凶险邪恶的人,③精深微妙的文理;

②⑦名词用作动词,②填补,⑦具有;

④⑥动词的使动用法,④使……止,⑥使……跟从;

⑤名词用作形容词,辞藻的华美,⑧名词作状语,每月。

4.下列句子句式特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省略句

B.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介宾短语后置句

C.然而公不见信于人被动句

D.寻坠绪之茫茫宾语前置句

选D D项,定语后置句。

5.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

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B.第一段是国子先生教诲学生的第一句话,激励学生应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这也是韩愈认为的主观修养的重要方面。

C.第二段写学生针对国子先生的教诲提出质问,从三个方面进行有力的反驳。

文章从肯定到否定,显出波澜起伏之美。

D.第三段写国子先生针对学生驳诘的辨析,其中先以工匠、医师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

选C C项,“从三个方面”错误,学生从四个方面进行反驳。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参考答案:

(1)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

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

(2)在官场上不被人信用,私交上也没人帮助你。

(3)骑马行路时,生徒们跟在后面,自己不费力就可安然地坐下吃饭。

二、能力拓展(2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讳 辩

韩 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

“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

“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

“然。

律曰:

“二名不偏讳①。

”释之者曰:

“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

”律曰:

“不讳嫌名②。

“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

为犯嫌名律乎?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

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

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

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

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

将不讳其嫌者乎?

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

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

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

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

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 ①二名不偏讳:

两个字的名字,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

②不讳嫌名:

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

下文“浒”“势”“秉”“机”“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

7.对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不举进士为是        举:

推荐

B.稽之以国家之典稽:

查核

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止:

到达顶点

D.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

超过

选A A项,举:

应考。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春秋》,即《春秋经》,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的编著的一部史书。

C.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D.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自秦始皇始,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选B 鲁国史官左丘明编著的史书是为《春秋》做的注解,名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左传》等。

9.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有人为打击竞争对手,借口他父亲名晋肃,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就犯嫌名讳,企图让他放弃考试。

B.韩愈曾经鼓励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在李贺遭到恶意毁谤,他本人也因鼓励李贺应考而会受到指责的情况下,写下本文进行辩驳。

C.韩愈认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既不违犯“二名律”,也不违反“嫌名律”,毁谤者和附和者的言论,在法理上是没有依据的。

D.韩愈认为,周公、孔子、曾参都不避父母的名讳,而毁谤者和附和者却想超越这些古圣先贤,过分强调避讳,实在荒谬可笑。

选D D项,“周公、孔子、曾参都不避父母的名讳”不合文意。

周公是“作诗不讳”;

孔子是“二名不偏讳”;

曾参是“不讳嫌名”。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1)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

(2)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

11.第2段中,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法令依据来驳斥“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谬论的?

请用原文表述。

答:

(1)二名不偏讳;

(2)不讳嫌名。

参考译文:

我给李贺写信,勉励李贺去考进士。

李贺考进士已被提名推荐,同李贺争名的人诋毁他,说:

“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才是正确的,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

”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大家说的话完全相同。

皇甫湜说:

“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

”我说:

“是这样。

律令上说:

“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

”解释它的人说:

“譬如(孔子的母亲名‘征在’,孔子)在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就属于这种情况。

”律令上说:

“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

“譬如‘禹’与‘雨’之类就是这样。

”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

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制订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

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孔子作《春秋》也不嘲讽那些名字与父亲相近的人。

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是昭王;

曾参的父亲名皙,曾子不避“昔”字。

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这两个人,他们的儿子应该怎么避讳呢?

难道为了要避父名的同音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了吗?

还是就不避同音字了呢?

汉代讳武帝名“彻”为“通”字,但没有听说又讳“车辙”的“辙”字为别的什么字;

讳吕后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称“野鸡”,但没有听说又讳“治天下”的“治”字为别的什么字。

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分别与高祖李渊之父李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同音)这些字。

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以为这样是犯忌的。

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

总之,无论是考据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

大凡服侍父母能像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

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可以说达到顶点了。

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要在讳父母的名字上,去超越曾参、周公、孔子,也可知他们的糊涂了。

周公、孔子、曾参,终究是无法超过的。

想超越周公、孔子、曾参,却让自己等同于宦官、宫女,那么难道宦官、宫女孝顺他们的父母,还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

三、文化常识及语言运用(13分)

1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夷人,原指少数民族的一种。

春秋时国民中有华夏和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区分。

各诸侯国在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族称之为戎、狄、蛮、夷。

后来“夷人”就引申为对中国境内除华夏族之外的各族人的通称。

B.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风俗,如贴春联(桃符、楹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吃团圆饭、守岁、拜年等等。

C.归省,指从外地回到家乡探亲,古时指当官的或是有成就的人回归故里。

《红楼梦》第十八回“庆元宵贾元春归省”中就有贾府隆重迎接元妃回家省亲的内容。

“归”在古代指女子出嫁,在《诗经·

周南·

桃夭》中就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说。

D.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是由明代大儒王守仁发展的道家学说。

因王守仁曾筑室于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故称其学说为“阳明学”。

王守仁继承宋代陆九渊的“心即理”学说,提倡“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

选D “道家学说”错误,应为“儒家学说”。

13.请仿照下面的示例造句。

(5分)

示例:

古人说:

“三思而后行。

确实如此,深思熟虑能够使人做出准确的判断。

但在机遇稍纵即逝的现代社会,事事三思只能使你成为竞争中落后的乌龟。

韩愈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确实如此,人才需要靠具有慧眼的人赏识。

但在展示机会众多的社会,苦苦等待“伯乐”的出现只能使你成为老死于马厩的骏马。

14.下面文段中有三处表述存在逻辑问题,现在已修改了一处,请参照①的方式,修改另外两处问题。

某中学一班主任在开励志主题班会时说:

“人与人的差别不在智商上,而在态度上。

勤奋刻苦是取得好成绩的法宝,大家要沉下心来,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才能考上双一流大学。

考上了好的大学,就意味着你比别人有了更高的平台,将来就一定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

①应该说“人与人的差别不仅在智商上,更在态度上”。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干已经明确说“文段中有三处表述存在逻辑问题”,并且题目已经修改了一处错误,这就给了答题一定的限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

第①处,文段中“不在智商上,而在态度上”这一说法是不符合常理的,因为人与人有智商高低的区别,所以在表述时应肯定智商的差别,且侧重态度的重要性。

据此范例,阅读文段可以发现,“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因为人不是机器,不可能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可改为“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

还有,“将来就一定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说法过于绝对了,能否适应社会取决于很多因素,考上好的大学只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