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16课《秦腔》学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16课《秦腔》学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16课《秦腔》学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敢于将自己内心的欲求表达出来,而不顾忌外来的压力,这本身就需要极大的勇气,本身就值得赞赏。
随着时代的前进,现代的女性早已超越了表达自己内心欲求的方式,而以现实的行动去实现和追求自己的理想。
正如时髦话说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这样做,同样需要勇气和自信,同样值得赞赏和讴歌,丝毫没有什么可以嘲弄和指责的。
一、基础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
A.裨益/偏裨 拮据/根据 冠心病/冠军
B.捧场/广场着眼/着急应届/应用
C.土坯/胚胎模具/模板用劲/劲敌
D.考妣/纰漏日晕/晕车绾结/猪倌
解析:
A项,bì
/pí
,jū/jù
,guān/guà
n;
B项,chǎng,zhuó
/zhá
o,yīng/yì
ng;
C项,pī/pēi,mú
,jì
n/jì
D项,bǐ/pī,yù
n,wǎn/guā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A.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
D.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
A项,不足为训:
不值得作为效仿的准则。
B项,不期而遇:
期,约定时间。
没有约定而遇见。
指意外碰见。
C项,江河日下:
日,一天天;
下,低处。
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
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
D项,兵不血刃:
兵,武器;
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
兵器上没有沾上血。
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
A.西方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某些癌症存在“基因开关”,这一成果有助于未来的癌症防治,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
B.新一届领导人提出了“中国梦”的号召,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
C.在此次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励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D.有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读读武侠小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有人担心,将这些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的武侠戏、江湖情纳入课堂教学,会在学生心中增加暴力文化的“因子”。
对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A项,“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句式杂糅,一种表达为“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一种表达为“但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
C项,赢得的”与“胜负”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胜负”改为“胜利”;
D项,前面有两层意思,因此“这种观点”指代什么不够明了。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日月山是农牧区的分水线。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在这八月的高原上,远望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绘成了一幅奇妙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又曾流传着多少英雄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呢。
①向西看,眼前是崇山峻岭,是绿色一片,是茫茫无边的草原
②向东看,眼前是农舍、湟水、麦田、青稞和菜子花
③一边是金色的天地
④一边是绿色的天地
⑤就在日月山两面,以不同的生活方式,耕田种地,打猎放牧,和大自然进行着斗争,创造着财富、奇迹
⑥千百年来,青藏高原上的各族人民,就在日月山上出入
⑦这日月山上曾经走过了多少虔诚的教徒、喇嘛和善舞的各族男女
A.②①③④⑥⑤⑦ B.①②④③⑤⑥⑦
C.②①④③⑦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⑦
文段第一分句说“日月山是农牧区的分水线”,所以先填描写“农”的②句,然后填描写“牧”的①句。
再根据前后文的对应关系,第三空填描写“农”的③句,第
四空填描写“牧”的④句。
⑤句的主语是“各族人民”,所以接在⑥句的后面。
⑦句“曾经”与最后一句的“曾”照应,所以⑦句放在最后。
根据“先物质后精神”的写作顺序,也可以确定⑥⑤两句置于⑦句前。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5~7题。
①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
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
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
或问:
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
曰:
秦腔也。
正如长处和短处一样突出便见其风格,对待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
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
秦腔的震撼;
评论说得婉转的是:
唱得有劲;
说得直率的是:
大喊大叫。
于是,便有柔弱女子,常在戏台下以绒堵耳,又或在平日教训某人:
你要不怎么怎么样,今晚让你去看秦腔!
秦腔成了惩罚的代名词。
所以,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
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
可能还在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却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
②但是,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在大惑而不得其解。
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
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
一抹黄褐的平原;
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
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杆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
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
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
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
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
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摸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众!
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
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
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③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凤翔,长武,岐山,宝鸡,两个专区几十个县为西府,三原,泾阳,高陵,户县,合阳,大荔,韩城,白水,一个专区十几个县为东府。
秦腔,就源于西府。
在西府,民性敦厚,说话多用去声,一律咬字沉重,对话如吵架一样,哭丧又一呼三叹。
呼喊远人更是特殊:
前声拖十二分地长,末了方极快地道出内容。
声韵的发展,使会远道喊人的人都从此有了唱秦腔的天才。
老一辈的能唱,小一辈的能唱,男的能唱,女的能唱;
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事,任何一个乡下
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大凡有出息的,是个人才的,哪一个何曾未登过台,起码不能吼一阵乱弹呢?
④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
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
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若与那些年长的农民聊起来,他们想象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生活,首先便是这五大要素。
他们有的是吃不完的粮食,他们缺的是高超的艺术享受,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不会是那些文豪们讲的,幼年不是祖母讲着动人的美丽的童话,而是一字一板传授着秦腔。
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虽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十分别扭。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
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
⑤我曾经在西府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
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上、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感觉到那村口的土尘里,
一头叫驴的打滚是那么有力,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5.第②段分别写了秦地、秦腔、秦人的哪些特点?
答案:
秦地:
空旷平坦,厚重实在。
秦腔:
高亢激昂,沧桑悲凉。
秦人:
剽悍粗犷,质朴单纯。
6.第④段划线部分的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各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夸张手法,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用比喻和移就(有意识地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手法,极为形象地表现了秦腔“慢板”对秦人心灵的抚慰作用,增添了语言的情趣。
7.第⑤段的结尾处,作者为什么“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作者漫游在秦川大地上,联想到它悠久而雄壮的王朝历史,耳闻目睹了秦腔秦人,深深地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祖 屋
农 人
祖屋,是我内心深处最鲜活的那一处,秘不示人,只怕她遭了风雨的侵蚀,抑或因晾在空气下而变质。
在我心中,她由高大到矮小,由缤纷到简单,由喧嚣到沉寂,到后来一直缩进我的梦里,晶莹成了枕边的一颗泪珠。
在很长的时间里,祖屋是我的整个世界。
或许是自第一次睁开眼睛,我便开始了探寻祖屋的秘密。
接下来,便用小小的身躯,摸爬丈量着这个宅院……
祖屋的大门朝东南。
所谓的大门,只是一个枝条编成的柴扉而已,柴扉上钉着小扣,上着一把几乎锈透了的老锁,其实只是做做样子。
主屋是三间西屋,石头砌垒的底层墙上,土坯一直到顶,其上是用厚厚的黄草拍成的蓑衣似的草屋脊。
正屋用细泥糊就的外墙面,被风雨侵蚀,一条条的细槽沟和窄缝遍布其上,斑驳着岁月的手艺。
祖屋中,正正当当四平八稳地摆着一张八仙桌。
记事起,就觉得爷爷除去到院里纳凉、到地里干活之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桌子右边——也被我们称为“上首”——他那把椅子。
每年除夕夜,总是这样一幅场景:
爷爷稳坐上首,爸爸、叔叔、哥哥、我和堂弟则围桌而坐,相互让菜、敬酒、劝酒,奶奶则带着她的儿媳们张罗忙活。
大桌子的旁边,是在农村被称为“憋来气”的土炉子,也是我印象里最暖的所在。
冬天里,往炉边一凑,仿佛冻透了的手脚、冻得通红的鼻头和接近透明的耳朵瞬间被暖了过来,有时接过奶奶递来的煎饼,贴在炉壁上一烤,一股香气便悄悄弥漫开来。
那被土炉子烙得焦黄的煎饼,至今烙在我的脑海里,抠都抠不掉……
呼吸着祖屋院子里几代人呼吸过的空气,踩着院子里叠了无数摞的几代人的脚印,我渐渐长大。
祖屋却总是
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
看起来同样一成不变的,是屋檐下的那个燕子窝。
小学时,有一次放学回来,我同忙碌着的燕子有过一次对话,刚刚北归的它,身上还附着南方的暖意。
我对燕子说,“佐罗先生,你好”,燕子瞅着我发愣,看来这家伙健忘,过了个冬天就把老朋友给忘了,“它不是你那只燕子了,这是它孩子,我认得”,奶奶在一旁边喂着鸡边对我说。
噢,原来也是在变的。
那时候,无论上学还是上班,在外面游荡累了,总要回祖屋住上几天。
每到清晨,爷爷奶奶便会在院子里说起话来。
有时是催我们起床,有时则是云彩啦天气啦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原来他们只是需要一个话头来打破这农家院的寂静罢了。
早上飘荡在祖屋院里或高或低的说话声,或许是我所有关于故乡的记忆中最难割舍的情愫。
后来,没有了人气养着的祖屋,再也打不起一点点精神来。
就像当年我的祖父,坐在他那把咯吱作响的躺椅上,到最后老得连眼皮都不愿眨一下。
没有悬念,一切都抵御不了岁月的磨洗。
我的祖屋,虽然拼命挣扎着力图站直身子,拼命挣扎着不被风雨剥去最后
一层外衣,拼命挣扎着给这个院落和世界留下最后一点记忆,但在一个风雨之夜,最终还是轰然倒下——这当然是父亲后来告诉我的。
若干年下来,我觉得那轰然倒下的身影,一直实实在在地压在我心上。
现在,站在已无往日印迹的祖屋的院子里,思绪纷扬。
一阵从岁月深处的角落里吹来的风,抚着我的耳朵,轻轻告诉我:
“她也经常思念过去。
”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7月13日)
8.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E)
A.祖屋深藏在“我”的内心深处,“我”担心“她”被侵蚀或变质;
祖屋曾是“我”的整个世界,“她”陪伴着“我”长大。
B.“一个枝条编成的柴扉”“石头砌垒的底层墙”“厚厚的黄草拍成的蓑衣似的草屋脊”,写出了祖屋的简朴、雅致与厚重。
C.文中写祖屋里的八仙桌及发生在它周围的生活片段,点明“爷爷”在祖屋中的中心地位,表现了“我”家的和乐融洽。
D.祖屋里的“土炉子”是“我”记忆中最温暖的地方,它既可取暖又可烙饼,用它烙的煎饼,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E.文章生动描绘了祖屋形象,突出“她”的可亲可爱,借此强调“她”是“我”的精神支柱,“她”的倒塌令“我”失魂落魄。
B项,对祖屋的描写旨在突出其衰朽与破败,而非“雅致”“厚重”。
E项,强调“她”是“我”的精神支柱,“她”的倒塌令“我”失魂落魄,属于出题人的过度推断,作者并没有此情感和思想的表露。
9.文中借“燕子窝”表达了“我”的什么情感?
请简要说明。
首先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对“燕子窝”描写的内容。
燕子窝是与文章主体“老屋”息息相关的事物,与老屋一样,承载着作者对于孩提时代的记忆、对于往事与岁月的追忆、对于时日与岁月变迁的感悟与思考。
其次,结合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把握作者情感。
作者与燕子的对话,感悟“原来也是在变的”,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祖屋及其相关人事的两重情感:
怀念与喜爱。
①对祖屋的依恋,对祖屋及其中人与事物的怀念。
②对祖屋始终如一的挚爱。
(意思对即可)
10.请根据文本,探析“她也经常思念过去”这句话的含意。
本题中,“经常思念过去”的“她”,一语双关,既指老屋,也指作者自己。
思念过去,则体现出文章主旨,即对于过去之岁月里的人事的思念之情。
①祖屋具有灵性,也经常思念过去的人和事。
②祖屋的主人,对祖屋与故乡、亲人与亲情充满思念与不舍。
③人与祖屋息息相通,对逝去的岁月与事物都充满思念。
三、语言运用
11.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话。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
树在,叶去;
叶在,花去;
花在,香去;
香在,闻它的人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采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顶真即上句结尾的词语做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做下文的开头,这是完成该题的关键。
内容上通过相关联的几个事物,表达怅惘的感情。
示例一:
天在,风去;
风在,云去;
云在,雨去;
雨在,听它的人去。
示例二:
池在,荷去;
荷在,水去;
水在,鱼去;
鱼在,赏它的人去。
示例三:
屋在,人去;
人在,心去;
心在,情去;
情在,懂它的心去。
贾平凹地域文化散文的审美观照
董小玉
地域文化,也称区域文化。
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的视角进行的散文创作。
一个散文作家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受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当他创作散文时,他的主体意识就自然落脚于特定地域文化的根基上,把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贯注其中并恰切地展示出来。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
“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
”鲁迅先生说:
“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注意。
”茅盾先生也曾说过:
“如果一个作家把他的故事地点指定在自造的想象世界或乌托邦,那么,他只要对自己负责任;
如果不然,他的地点是世界上实有的地方,则他该对于实在的地方负责任。
他应该把他小说的某地写成正确的某地。
人物有个性,地方也有个性。
”并且着重强调:
“一个作家先须用极大的努力去认明他所要写的地方色彩。
散文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风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来自描写对象;
一是来自作家。
正如马克思所说:
“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
”从描写对象来说,包括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等。
比如环境,在美学家丹纳看来它与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之一。
他认为自然的地域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而影响文学艺术的。
他在《艺术哲学》中明确提出:
“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而这正好直接关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
地域文化因素作为人物活动的外部环境进入散文作品,大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
在散文中,它们主要展示为一种独特的、气韵生动的人物画面与场景画面,给人以直观之感,或勾画出一种情调,一种氛围,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逼真的审美效应。
当然,体现于散文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物以及其他因素,都是经过作家体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
地域风情永远与人的生命存在着交织现象。
因此,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地域文化知识积累,以及他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理解力等就成为最关键的了。
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首先来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长地,来自他的故乡、故园。
那里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历史遗迹、
文化传统等,给他以熏陶、感染,遂形成他最基本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
这种心理素质表现为绵长悠远的乡情、乡思、乡恋,它甚至可以伴人终生。
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传达的就是这种意绪。
这种故乡情绪,或曰乡土情结,是构成作家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核心与基础。
正因为如此,大凡地域特色写得深致感人的作家,很少不是写故乡或从写故乡起步的。
如西北作家贾平凹,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
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
他的《黄土高原》《秦腔》《走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从文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
《黄土高原》一文,全景式地写出了陕北高原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自然景貌。
它从“绳一般地缠起来”的路,沙质的土,写到人们冬日吃饭的情景,婚丧红白喜事,乃至村头小店等,对它们都写得既概括、跳跃,又具体、内在。
高原的粗犷、开阔,人民的勤劳、淳朴,种种特质皆如诗如画地展现了出来。
从《秦腔》中我们得知,这八百里秦川,老孺皆能演唱的秦腔,有着与秦川广漠旷远的地理同构的旋律,内化着秦川公牛的力度,早已与秦川农民的生活融为一体。
待黄昏降临,秦腔在这地平线上激扬起来,相撞开去时,我们会随着作者一道慨叹:
“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
”通过写秦腔,自然写出了秦川人的剽悍粗犷、单纯而复杂的心境,它弥补了我们由于地域阻隔造成的人文地理和民俗学上的欠缺,拓宽了我们对本民族历史的感性认知视野。
在《走三边》即走定边、靖边、安边,作者抓住沿途奇特的所见所闻,以行踪为线,用纪实性写法,抒发了对陕北“三边”辽阔、富饶、美丽、粗犷的礼赞、倾爱之情。
一幅幅独特的动态西北风景画,不仅活画出了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环境色调,而又着力渗透了作家自己的感情氛围,把景色、情感和人物都活灵活现地立在读者的脑际中。
贾平凹在写山写水写人物的散文中,无不充满着黄土的气息、秦腔的旋律、汉唐的雄风,在参与秦川尤其是商州山地文化的艺术改造和重建中,贯注着他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这是因为贾平凹生于斯长于斯,充分了解这一方土地并得之于心、寓之于文的结果。
如他的《老西安——历史的记忆》系列散文,从1999年《美文》第9期开始“闪亮登场”。
在西安已经居住了27年的贾平凹,看来对西安的大街小巷、千门万户,甚至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所蕴含和掩藏着的历史文化意蕴不仅了如指掌,而且成竹在胸。
作者娓娓地述说了西安的人文历史及其变迁过程。
他对西安周边环境的华山和太白山是这样描写的:
华山是完整的一块巨石形成的,坚硬挺拔,险峭,我认作是阳山,是男人的山,它是纯粹的山……上华山就是体现着真正上山的意义。
太白山峰峦浑然,终年积雪,神秘莫测,我认作是阴山,女人的山。
这里几笔就写了两座大山的不同的个性特征,让人为之向往,为之动情。
山水精灵给了万物生生不息的活力,那么由这灵山秀水滋养的人,也自有一种独特的风韵。
看看贾平凹笔下那千种风情、万般姿色的乡村男人与女人形象吧:
男人都长得白白净净,武而不粗,文而不酸。
女人皆有水色,要么雍容丰满,要么素净苗条,绝无粗短黑红和枯瘦干瘪之相。
——《商州初录·
棣花》
出奇的是这么个地方,偏僻而不荒落,贫困而不低俗;
女人都十分俊俏,衣着显新颖,对话有音韵;
男人皆精神,形秀而不懦,体壮而不野;
男女相间,不疏又不戏;
说、唱、笑,全然是十二分的纯净呢。
——《延川城记》
走遍了十八县,一样的地形,一样的颜色……女人都白脸子,细腰身,穿窄窄的小袄,蓄长长的辫,多情多意,给你纯净的笑,男的却边塞将士一般的强悍,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上的酒席,要有人醉倒方止。
——《黄土高原》
作者对那些高原上的、大漠中的、林子边的、偏僻而贫困的山沟里的人们,那些以最原始的状态生存着的,本本分分、质质朴朴的山民表示出了由衷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在地域文化特色上,贾平凹的作品不仅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高手们,而且也与秦地的周涛等互见差异,尽管同属秦文化系统,在散文上,他应该算是第一个全面向世人展示商州故地之美的作家,也是那一块土地上迄今为止哺育出来的最重要的作家。
商州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南、北方的结合处,交会处。
贾平凹散文作品中透出的某些南国气韵,如秀逸、柔婉、空灵等,其地域文化上的根源,很可能与商洛故地的这种虽秦而近楚的传统地位有关。
当然,贾平凹并不自我封闭,并不囿于一地一处,他常常利用机会游历异地异域,以开放性目
光从大千世界吸取散文艺术的营养,写出一些表现故乡之外,其他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
如《入川小记》,它写五个关中汉子翻秦岭入成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