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4803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7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

《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日,为时分秒。

3、地球自转速度

(1)角速度约为°

/小时,南北极角速度为,地表其他各地角速度;

(2)线速度由向递减,南北极线速度为。

4、地球公转方向是,时针方向。

 

5、地球公转周期

真正周期是年,为日时分秒;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是年,为日时分秒。

6、地球公转轨道是轨道。

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请在第4题图中画出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并标注出时间。

7、地球公转速度:

近日点速度较,远日点速度较。

8、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现象;

(2)产生时;

(3)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北半球偏,南半球偏。

9、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地球是一个、的球体。

10、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1)地球是一个、的球体;

(2)地球的运动。

11、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它把经过的纬线分割为和。

请用图示意昼夜半球、晨昏线、太阳光线。

(注:

太阳光线应始终与晨昏线垂直)

1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由于地球自向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边的地点比边地点先看到日出。

这样时间就有了早迟之分。

边的地点比边地点时间要早。

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时。

经度相差°

,时间相差1小时。

13、区时的计算

(1)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减,东加西减。

例如:

东八区为8点,东九区为点,东二区为点。

(2)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加,东加西减。

东八区为20点,西五区为点。

14、我国统一采用“时间”,即区的区时,东经°

的地方时。

美国纽约在区,英国伦敦在区。

15、赤道平面指过并与垂直的平面。

黄道平面指地球轨道平面。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做,目前为。

请在下图中注出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并注出南北极点、黄赤交角的度数。

16、二分二至产生的原因

一定时间不变太阳直射点在之间移动

二分二至

请用图示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轨迹图,注出二分二至及日期。

请在下图中注出二分二至及日期、地球公转方向、地球自转方向。

二分二至如何判断?

(1)根据地轴倾斜方向判断;

(2)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判断。

17、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

(2)昼夜长短;

(3)产生和。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反映太阳辐射强弱)

昼夜长短变化(反映日照时间长短)

时间上:

产生四季

空间上:

产生五带

18、春秋分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在图中画出太阳光线、晨昏线,注出南北极点、昼夜半球。

春秋分日:

(1)全球昼夜;

(2)正午太阳高度由向递减。

19、夏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夏至日:

(1)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由向

递减。

20、冬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冬至日:

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

21、天文上的四季

夏季是一年内白昼,太阳高度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的季节;

冬季是一年内白昼,太阳高度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

的季节;

春秋季是过渡季节。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在下图(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中,注出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壳、地幔、地核(内核、外核)。

2、地壳位于界面以上,由组成,大陆地壳较,大洋地壳较。

3、地幔介于界面和界面之间,分为和两层。

在上地幔存在一个层,一般认为是的主要发源地。

4、地核分为和两层,其温度,压力和密度。

5、岩石圈是指和(层以上),由组成。

6、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圈、圈、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相互,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7、在下图中注出地球外部圈层。

8、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构成的但的圈层。

9、生物圈是地球表层及其的总称。

它占有圈的底部、圈的全部和圈的上部。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太阳辐射是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波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作用、作用、作用。

3、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受热,产生辐射,辐射绝大部分被

吸收,所以,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大气保温作用: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辐射,其中绝大部分以

辐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作用。

请在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中,注出太阳辐射、大气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5、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

6、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造成的温度差异。

7、热力环流是指,它是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8、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同一水平面上产生差异

不均

空气运动

空气运动(即)

请用图示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面

9、热力环流实例

(1)请用图示意海陆风的形成。

(2)请用图示意城市风的形成。

(3)请用图示意山谷风的形成。

10、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指向,垂直于。

11、

(1)请画出一力作用——“理想风”

1004百帕

1006百帕

1008百帕

此时风向由指向,与等压线。

(2)请画出二力作用——高空风

此时风向与等压线。

(3)请画出三力作用——地面风

此时风向由指向,与等压线,北半球偏,南半球偏。

12、在下图中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甲地等压线比乙地等压线(稀疏或稠密),表明甲地风力比乙地风力(大或小)。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1、大气环流指。

2、请用图示意一圈环流的形成。

(假设前提:

a地球不自转;

b阳光直射赤道;

c地表均匀。

3、请用图示意三圈环流的形成,并注出七压六风的名称,画出风向。

a阳光直射赤道;

b地表均匀。

4、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移,冬季移。

5、海陆分布对气压场的影响:

由于

差异,冬季亚欧大陆形成

高压,北太平洋形成低压;

夏季亚欧大陆形成低压,北太平洋形成高压。

6、在下图中分别注出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的气压名称,并画出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的风向。

冬季

夏季

7、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

成因

风向

性质

东亚

季风

冬季:

夏季:

南亚

①;

8、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气候气候

9、读下列三种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判断气候类型。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1、常见的天气系统有、。

2、锋的形成

在下图中注出冷气团、暖气团、锋面、锋线。

3、锋可以分为锋、锋、锋。

4、冷锋是气团主动向气团移动的锋。

我国半年最常见。

冷锋过境前:

气团控制,气温,气压,天气。

冷锋过境时:

出现天气,一般降水在锋。

冷锋过境后:

请画出冷锋示意图。

5、暖锋是气团主动向气团移动的锋。

暖锋过境前:

暖锋过境时:

出现天气。

暖锋过境后:

请画出暖锋示意图。

6、准静止锋指,常形成的天气。

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

7、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状况而言的,气旋与反气旋是指状况而言的。

8、低压是指中心气压(高于或低于)四周,气旋是指中心气压,四周气压的大气水平涡旋。

低压就是气旋。

请用图示意低压(气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北半球气旋

北半球气旋为时针辐(合或散),南半球气旋为时针辐

(合或散)。

气旋中心气流(上升或下沉),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一般出现天气。

代表天气。

9、高压是指中心气压(高于或低于)四周,反气旋是指中心气压,四周气压的大气水平涡旋;

高压就是反气旋。

请用图示意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北半球反气旋

北半球反气旋为时针辐(合或散),南半球反气旋为时针辐

反气旋中心气流(上升或下沉),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一般出现天气。

代表天气、。

10、灾害天气——台风

台风是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产生于印度洋、大西洋的叫

风。

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是。

台风灾害主要由、、造成。

11、灾害天气——寒潮

寒潮是指半年大范围的活动。

天气特点是和,同时伴有和。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1、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

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②。

3、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的影响

(1)海平面沿海低地将;

(2)影响生产;

(3)影响,改变区域和格局。

4、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1);

(2);

……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按照发生的领域分为、、

3、海陆间循环(又叫循环)(请在下图中注出主要环节的名称)。

通过海陆间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得到,水资源得以。

4、陆地内循环(请在下图中注出主要环节的名称)。

5、海上内循环(请在下图中注出主要环节的名称)。

6、水循环的意义

(1)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状态,维持全球水的平衡;

(2)促进地球上交换和转移;

(3)不断塑造形态。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洋流是指海洋中的海水,流动。

2、洋流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和。

3、暖流是指的洋流;

寒流是指的洋流。

4、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5、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请用图示意洋流分布模式,用“”表示暖流,用“”表示寒流。

(1)中低纬度海区:

形成以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时针方向运动;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形成以海区为中心的时针方向大洋环流;

(3)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漂流。

(4)北印度洋海区:

形成洋流,冬季时针方向运动,夏季时针方向运动。

冬季洋流夏季洋流

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①暖流对沿岸气候有作用,例如暖流;

②寒流对沿岸气候有作用,例如寒流。

(2)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①寒暖流交汇处形成大渔场:

如日本北海道渔场处于暖流和寒流交汇处;

欧洲北海渔场处于暖流和寒流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处于暖流和寒流交汇处。

②上升流形成大渔场:

如渔场。

(3)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顺洋流航行速度,逆洋流航行速度;

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对海上航行不利。

(4)对污染物的影响

有利于污染物的,加快速度,但使污染范围。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指。

2、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和。

3、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降水量,水循环;

水资源贫乏地区则相反。

4、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来衡量。

5、世界各大洲水资源(南极洲除外),水资源最多的是,最少的是。

6、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

从地区分布上看多少,多少;

从时间分配看多少。

7、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的大小;

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经济活动的。

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影响程度是

8、目前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即水危机产生的原因)

(1)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即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2)水污染;

(3)水浪费。

9、合理利用水资源采取的措施

(1)开源措施

②;

③;

④。

(2)节流措施

③。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主要表现为、和

,其中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运动和运动。

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和;

垂直运动引起和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运动为主,运动为辅。

3、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主要表现为、、、

四种方式。

4、侵蚀地貌举例:

堆积地貌举例:

5、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和是同时起作用的,其中作用奠定地形的基本格局,起主导作用。

6、岩石圈的三大岩石分别是、、。

7、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请在下图中注出岩石的类型。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1、山岳的类型有、、。

2、褶皱是指在地壳运动的强大的作用下,岩层发生,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其有两种基本形态,和。

3、比较背斜和向斜

褶曲基本形态

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地貌

背斜

一般:

地形倒置:

向斜

4、判断图中甲、乙两处是背斜还是向斜?

5、褶皱山举例:

6、断层指岩体沿面发生明显的。

7、断块山举例:

8、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为主,其次才是。

山岳地区通常人们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和。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地貌分为地貌和地貌,它们的形成与作用有关。

2、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发育初期或河流上游地区,河谷横剖面呈“”字形;

河流发育成熟期或河流下游地区,河谷横剖面呈形。

3、是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它由(发育于)、

(发育于)、(形成于)。

4、高原地区由于地势,气候,聚落多位于,形成状分布,原因是这里气候,土壤,水资源。

5、山区聚落主要分布在、和上,形成状分布,原因是这里地势,土壤,水资源。

6、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原因是土壤,水资源,河网,有便捷的航运和运输,更适宜聚落的发展。

常形成沿聚落带和沿聚落带。

1、地质灾害及其危害

地质灾害

原因

危害

地震

与地质构造有关,是板块相互碰撞产生。

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火山喷发

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

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山区地表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破坏。

泥石流

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由、、、、、等地理要素组成。

地理环境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相互和相互

的整体。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1)改变;

(2)改变的化学成分,改善的水分状况;

(3)加快了的分化,促成了的形成。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了新功能,如功能和功能。

4、生产功能是指的能力,主要依赖于作用,是自然环境的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5、平衡功能是指,

的能力。

6、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

的演化。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是自然地理环境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7、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及的改变,即“”。

这也是自然地理环境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球表面相应的、和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呈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分布规律

图示

主要影响因素

更替方向

延伸方向

赤道到两极(

纬度明显)

沿海向内陆(

垂直地域

分异规律

3、山地垂直带是在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带一致。

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海拔越,垂直带数目越,垂直带谱越。

4、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使得农业生产产生了地域差异,这是因为

是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的一个根本原因。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地理环境)

1、农业的分类:

①按生产对象分类:

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分类:

粗放农业(靠天吃饭);

密集农业(劳动密集与资金密集型)

③按产品用途分类:

自给农业;

商品农业(考虑市场需求量,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

2、农业的主要区位:

自然区位因素有: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

市场、交通运输、政策

3、农业地域类型:

①水稻种植业(自给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②商品谷物农业(商品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③大牧场放牧业(地广人稀,交通便利)④乳畜业(靠近市场)⑤混合农业(对市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4、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优势:

南方:

水土流失(水热充沛)华北:

土地盐碱化、春旱、夏涝(光照充足)

东北:

热量不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西北:

水资源缺乏(光照充足)

5、我国农作物分布:

①东耕西牧;

②南蔗北菜;

③南稻北麦(冬小麦-秋种夏收-华北平原,春小麦-春种秋收-东北平原);

④茶叶-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江南丘陵);

⑤温带水果---苹果、梨、桃

⑥商品粮生产基地:

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苏皖北部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河西走廊、南疆、宁夏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已不再是商品粮基地)

⑦商品棉基地(热量充足、光照强):

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及南疆等

6、①原料指向型工业:

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新疆的纺织厂

②市场指向型工业: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饮料厂、食品厂、玻璃厂、欧美在中国建芯片厂(汽车厂)

③动力指向型工业:

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火电厂、水电站

④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纺织厂、普通服装厂、电子装配厂、包带、制伞、制鞋厂

⑤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芯片)、卫星、飞机制造厂、精密仪表

7.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应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位于最小风频风的上风向;

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8、传统工业区(丰富的煤、铁资源):

德国鲁尔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东北工业区。

9、新兴工业区(企业规模小或技术水平高):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美国的“硅谷”、日本的北九州等

10、产业转移的原因---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

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11、产业转移的方向:

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沿海(进一步内地)

12、产业转移的影响:

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①对于转移国来说,可以实现产业升级,但也可能会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

②对于接受国来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13、促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设分厂的原因是:

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低廉的地价。

如跨国公司在中国建芯片生产厂、汽车厂,是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不是因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

14、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