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14802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Word文件下载.docx

《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Word文件下载.docx

  然而,光荣属于过去,我们同样不能回避的是,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风云变幻和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更多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复杂问题也不断出现。

在国内,资源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供给的刚性制约相互作用,使得国土资源部门在服务经济发展与严格执行国家土地管理政策的过程中,往往处于两难境地;

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生态环境的长远保护目标,也存在矛盾的对立统一,无序开发、粗放利用、重复浪费等现象依然未能得到根治;

我国的土地财税、土地登记和确权、国土空间规划利用等国土资源管理基础工作和制度建设,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此外,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还不够明晰,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困难重重,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制造政绩、片面追求GDP、违法违规用地、野蛮征地拆迁等行为仍时有发生……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控制资源、能源市场的愿望和意图日益强烈,铁矿石、石油等我国需求量大的资源价格一路飙升,而我国对稀土、钨、锑等资源实行生产和出口量配额限制却举步维艰,并承受着来自西方多国的巨大压力。

  挑战和矛盾无时无处不在,这使得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以更高的站位找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显得更加迫切。

然而,有挑战才有进步,解难题方显智慧。

可以预见,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将全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将成为国家战略的攻坚目标,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最近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们要以前所未有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以往的工作和经验进行梳理和审视,并提炼出精辟、实用的理论来指导未来的实践工作。

  根据历史和现实要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定位需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科学发展,节约优先。

科学发展的内涵丰富,节约优先的外延宽广。

这意味着,要着眼长远,为子孙后代计,不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要将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并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延续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

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加快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相协调。

  二是服务全局,保障发展。

国土资源工作支撑各行各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位置,全面做好土地、矿产、地灾防治、海洋管理和测绘地理信息等各项工作,建立和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利用体系,引导产业和经济合理布局,以服务中心,勇破“两难”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优质服务。

  三是深化改革,完善制度。

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尤其是土地管理制度等还有许多环节与现实发展需要不衔接、不吻合、不适应,应当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要求,切实推进改革,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市场配置改革为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而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将逐渐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前提下,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切实维护群众尤其是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应。

  四是共同责任,统筹兼顾。

围绕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这一新格局,建立健全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

同时,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立足国内,并积极参与矿产资源国际合作。

此外,还要统筹兼顾中央与地方、公益与市场等各方面的利益,增强国土资源各要素在国家宏观调控工作中的分量和作用。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轮廓逐渐清晰。

我们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面向崭新的未来,以更高的站位,把握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凝聚智慧明晰责任构建科学高效格局

——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之二

胡锦涛总书记8月23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徐绍史部长在9月16日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的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座谈会上提出:

“我们应该在大力构建共同责任机制的同时,更加积极地推动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格局。

”这是对构建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的重要命题,也是对各级党委、政府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智慧、勇气和能力的全新考验,更是对全社会发出的共同推动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进的呼吁。

“国土资源工作支撑各行各业,影响千秋万代。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土地问题是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问题,事关国家安全,事关子孙后代,事关社会稳定与未来发展。

地质矿产工作亦如此,既是各行各业的先行和基础,又是国土资源宏观调控的支撑。

近期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标志着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正从行业综合管理、参与宏观调控走向主动实现宏观调控,统筹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统筹维护权益和改善民生这一新的高度。

因此,必须为国土资源工作打造更好的平台和基础,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工作格局。

这一格局注定须“内外兼修”。

构建科学高效的工作格局,首先要凝聚国土资源管理者的智慧。

其重要抓手就是深入构建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机制。

这一点已经为近年来的管理实践所证明。

构建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机制,是国土资源部于2008年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创新提出的国土资源管理理念,目标是促进国土资源从“一家管、大家用”到“大家管、大家用”。

伴随着共同责任机制的推进,土地违法问责制于今年启动,始于2009年的“双保行动”取得显著成效,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和执法监察长效机制也逐步得以完善……与此同时,共同责任机制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得以拓展,正渗入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构建科学高效的工作格局,还要注重凝聚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力量,明晰责任。

共同责任机制在落地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

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仍视“参与”为额外负担、分外之事。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土地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温家宝总理近日批示“土地管理地方负有直接责任。

国土资源部要加强督促检查,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和批示,对构建科学高效的新格局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我们要趁势而上,不但要敢于碰硬,还要增强善治善为的管理能力,确保共同责任机制真正落地。

这个共同责任机制,应该是在新形势下,地方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目标明确、责任清晰、统筹有方的管理新格局。

构建科学高效的工作格局,我们还须努力增强服务全局的意识,凝聚公众的智慧与参与责任。

要主动策划、统筹组织,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建立国土资源知识宣传教育培训长效机制,使全社会进一步了解国土资源,了解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正确认识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珍惜国土资源、主动护卫国土资源的良好氛围。

构建科学高效的工作格局,是中央领导基于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而作出的重要决断,也是国土资源事业在经济快速增长下开创新局面的有效通道。

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将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科学高效的格局,也是通过“内外兼修”不断完善的科学系统,将进一步推动国土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土资源利用相协调。

当好实现地质找矿突破的主力军

——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之三

党和国家领导人近期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将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和全新高度。

温家宝总理前不久到国土资源部视察时,明确提出了要坚持立足国内,夯实资源保障基础;

要加快实施找矿突破战略,形成能源资源战略接续区,积极参与矿产资源国际合作等要求,让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特别是地勘行业群情振奋。

今天,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更让我们感到任重道远。

  毫无疑问,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提速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背景下的我国,迫切需要更多的矿产资源保障。

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地质找矿工作上不去,一马挡道,万马不能前行。

形势的发展,又一次将地质工作者推到了“先行者”的风口浪尖。

正如徐绍史部长在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座谈会上强调的那样,新的形势下,地勘单位应当充分发挥好地质找矿主力军作用。

  纵观新中国60多年的地质历史,实际上就是地质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环境保障的历史,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地质工作的本质作用都没有改变。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矿产资源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中的重要保障作用,愈发凸显。

  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矿产的刚性需求日益增长,资源供需失衡的比例加大,对外依存度超过50%的矿种已不在少数。

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矿产资源禀赋不优,开发利用粗放,综合利用率水平较低,浪费很大。

必须看到,因矿产资源掣肘带来的国家经济安全风险在加大。

因此,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在中央领导同志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和国务院《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出台的今天,我们必须努力完善地质找矿新机制,加快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积极参与矿产资源国际合作的同时,坚持立足国内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也就是说,无论是重点成矿区带基础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重要能源资源整装勘查区、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突破及成矿远景区找矿发现,还是形成一批能源资源战略接续区,抑或是实现能源资源综合勘查评价,促进节约集约与综合利用等方面,地质工作者都肩负着重大历史责任与使命。

  近年来,国家对基础地质工作投入不断加大,公益性地质工作对商业性地质工作的拉动作用日益显化,加之地勘基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和矿山企业进入矿产勘查开发领域,多元化投入矿产勘查局面的出现,让我国地矿事业更趋火热,也为国有地勘单位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这就意味着,地勘单位必须顺应改革发展的大潮,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在创先争优中发挥出争先锋做表率的时代精神,更加紧密地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地质找矿体制机制转变中开拓进取,实现自身的完美破茧与蜕变,把自身在整个矿产勘查中的优势进一步巩固增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切实发挥在地质找矿的中流砥柱作用。

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属地化”使得地勘单位获得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市场化”赋予了地勘企业经营发展的自主权。

这“两化”,不但给我国地勘单位带来了实惠,更为新时期地质事业的改革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实现我国地质找矿工作的新飞跃,就要高高举起地质找矿新机制和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这两面大旗。

因为,这两面大旗,不但从找矿机制上彻底摆脱了计划经济时代地质工作的旧窠臼,而且,它在架设起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之桥,实现中央、地方政府与地勘单位、企业联动的同时,必将引领、推动我国地质工作朝着既定的改革方向大步前进,必将迎来新一轮地质找矿重大突破!

善治善为探寻破解“两难”根本之策

——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之四

中央领导同志最近连续三次重要讲话,在给予我们巨大鼓励与鞭策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倍增。

切实提高土地管理工作水平,探寻破解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两难”的根本之策,已迫在眉睫。

  土地管理向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难点焦点,也是国土资源工作的重点难点。

当前,由于多种因素叠加,土地管理“两难”局面和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双重压力日益凸显。

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可逾越、土地资源国情难以改变的背景下,“两难”局面和双重压力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

  破解“两难”,首先要正视“两难”,客观、辩证地看待“两难”。

应当看到,“两难”局面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

承认“两难”局面的存在,符合唯物史观,体现出认识上的进步。

也要看到,“两难”问题虽然带来了巨大压力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但通过转变思路,善治善为,这道难题是可以统筹解决的。

  “善治”要求我们要敢于管理,善于管理,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管好用好土地资源;

“善为”则要求我们会办事,办成事,有所为有所不为,妥善处理好保护与保障的关系。

“善治善为”考验行政智慧,为破解“两难”提供了重要思路。

  善治善为,需要我们将机遇作为破解“两难”的“金钥匙”。

近期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升到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和支撑各行各业、影响千秋万代的战略地位。

近几年来,通过系统上下的不懈努力,社会各界关心国土资源事业的良好氛围已初步形成,为破解“两难”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长期以来,国土资源部坚持以构建新机制为主线,既抓顶层设计,又抓基础工作统筹布局,为国土资源事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以说,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的大环境是好的,我们一定要抓住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化危为机,变“双保”压力为破解难题的动力。

  善治善为,需要我们将深化改革作为破解“两难”的“牛鼻子”。

改革创新始终是提高土地管理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当前土地管理工作中遭遇的资源供需矛盾、利益协调困难、违法违规现象反弹、资源利用粗放浪费等问题,只是“两难”局面呈现出的表象。

破解“两难”的根本之策,要从体制、机制和制度的缺陷中探寻。

现有土地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曾经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其不健全、不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例如,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需要不断深化,城市低效利用土地的二次开发和社会普遍关注的征地制度改革等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土地审批制度、管理方式的改革也亟须结合具体实际持续推进。

这些都需要我们紧紧牵住改革这个“牛鼻子”不放,不能等,要积极探索;

不能急,要稳妥有序;

更不能乱,要依法依规。

  善治善为,还需要我们将构建共同责任机制作为破解“两难”的突破口。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问题涉及经济、法律、行政、司法、纪检、组织等方方面面,已经从专业管理领域演化为综合性的社会课题。

客观形势告诉我们,破解土地管理中的“两难”问题,不能国土资源部门唱“独角戏”,应开创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新局面。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首先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开创性地开展工作,要积极主动服务,不断提高土地管理水平;

各相关部门要明确责任,紧密配合,加强统筹,形成合力;

地方党委、政府更应该承担起用与管的双重责任,保发展保资源双手都要硬,真正做到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任何一次改革创新都根植于深厚的实践沃土。

破解“两难”,归根结底需要基层国土资源部门立足于本地具体实际,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创新思路、大胆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有共性、规律性的经验和做法,自下而上地为制度层面的完善和创新提供现实依据。

  “十二五”时期土地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资源约束更加突出,资源利用形势更为严峻,土地管理工作更加繁重。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善治善为,破解“两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相协调,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锐意创新推改革完善制度保耕地

——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之五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切实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这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尤其需要整个国土资源系统专注精力、集中智慧,围绕“最严格”这个核心,在切实“坚持”和切实“完善”上出新成果。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耕地保护面临各类建设用地需求增加、补充耕地难度加大的双重压力。

近年来,国土资源系统通过强化管控性保护、加强建设性保护和探索激励性保护,守住了18亿亩耕地。

但社会各界普遍担忧的是,耕地质量不断受到撂荒、污染、破坏的威胁,耕地分布发生从南向北转移的重大格局改变,集中连片的耕地因建设占用变得细碎、零散,累积起来的损毁效应十分严重。

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要通过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统筹好数量管控、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

数量和质量是耕地产能的两个基本面,而良好的生态则是耕地产能“可持续”的基础条件。

从这个角度来看,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不占或尽量少占耕地,积极防范人为损毁、变相征占耕地,重点保护好集中连片、成规模的优质耕地。

土地整治则应致力于增加数量,提升质量,注重耕地自身的生态修复、建设和改善,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并加强后期管护和科学用养,确保耕地产能不降低。

  由此可见,坚守耕地红线应对数量、质量、生态都要有“最严格”的标准要求和制度约束。

而实现“最严格”,则须在实践中深化改革,切实完善现有耕地保护制度。

  切实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需要良好的运作平台与制度环境。

推进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节约用地制度和征地制度等改革,可以为耕地保护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一方面,通过强化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力促各类建设在节约集约用地和科学开发未利用地上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力避盯着耕地“打主意”。

另一方面,对确需占用耕地的,严格实行“先补后占”的占补平衡制度,提高对补充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的要求,尤其要严防一些重点工程不规范的占补行为。

  保护耕地,人人有责。

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要层层落实责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土地违法问责制和省级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启动,对地方党委、政府作为“第一责任人”负总责情况进行考核追责,是落实共同责任机制的重大举措。

然而,责任考评指标体系还有待健全、完善,考核问责在覆盖范围、及时性、有效性、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等方面还有待改进。

况且,“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节仅仅是共同责任机制的一部分,耕地保护在探索“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畅通机制方面还应作出更多的努力。

关键是按照“主体明确、责任明晰、经济激励、监督制约”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国土资源、农林、水利、财政、发改、建设等各相关部门乃至社会公众保护耕地的具体责任,切实对“不负责、不作为”的各类情形追责到位。

  从以往实践来看,经济激励是落实共同责任的有效手段之一。

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在采取经济手段调动各方力量的积极性、能动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一些地方探索的有益经验有待从制度、法规层面加以完善提升,进而全面推广。

完善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应努力探索综合运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增减、财政转移支付、土地收益调配、政绩奖励、税费政策调整、耕地保护基金和专项资金补偿等多种手段,对地方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民间耕地保护组织和农民个人等给予激励。

  耕地保护关乎社稷,任重道远。

中央领导同志从国家战略和民族复兴的高度,对耕地保护提出要求,作出部署,国土资源系统应牢牢抓住这个机遇,迎难而上,积极作为。

坚持节约用地促进集约发展

——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之六

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

节约用地,是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

通过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厉行节约集约,是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推进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投资拉动、资源投入、规模扩展”的传统发展模式导致土地过度消耗与闲置浪费并存,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还在进一步增大,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矛盾。

破解保障发展的用地难题,要求我们走耗地少、结构优、效率高、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对于国土资源管理来说,关键是要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倒逼经济结构调整,进而推进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节约集约用地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而在强化节地责任的同时,健全相应的考评奖惩机制则是促进节约集约的重要抓手。

浙江等地将节地指标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体系的实践探索,显示了节约集约用地促使地方政府转变政绩观和发展观的巨大潜力。

随着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县)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初步形成,节约用地制度在基层“落地生根”,各地在用地思路、技术和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创新层出不穷。

但是,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还需健全考评指标体系,强化责任意识,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以切实做到“评价科学、考核严格、奖惩分明、问责到位”。

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对用地企业和个人的激励机制,鼓励土地节约集约型工程技术措施的研究、推广和应用,构建以节约集约用地引导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土资源部门到其他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体系。

其中,规划引领和标准控制是最基础的调控手段。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健全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核心的空间规划体系,尽快建立能够覆盖国民经济全行业的用地节地标准体系,通过“供需双向调节”的机制引导城乡建设走集约式发展道路,着力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

对于新增建设用地需求要合理确定规模,统筹安排供地的总量、结构、布局和时序,坚持有保有压、差别对待,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

此外,在积极盘活存量土地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向地上、地下拓展发展空间,科学开发并节约集约利用荒山、荒滩、荒坡等未利用地。

  节约集约离不开市场手段,继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市场化改革是有效的利益引导。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探索招拍挂等竞争性出让方式,市场化配置在提升用地效率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1997年~2010年,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耗的新增建设用地从每亿元188亩下降到每亿元38亩。

如今,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强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对节约集约用地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不断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通过价格、税费、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健全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的利益导向机制。

  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面积降低30%”首次写入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使节约集约用地有了量化约束。

中央领导同志将节约集约用地放在一个全新的工作格局下进行部署,国土资源系统应以此为契机,主动作为,积极服务,通过机制创新、体制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