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知识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14079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洲知识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亚洲知识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亚洲知识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亚洲知识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亚洲知识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亚洲知识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亚洲知识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洲知识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亚洲知识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随着季节的转换这些活动中心的强弱发生变化,影响亚洲的气温和降水。

(3)地形的影响

山脉的走向对气流运行的屏障作用。

如大兴安岭---太行山---邛崃山---大雪山等与东南季风斜交或直交,使夏季风不能深入内陆,成为东南湿润和西北干燥的分界。

再如,秦岭、大巴山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侵,使秦岭山脉成为温带和亚热带的重要地理分界;

山区,随海拔高度的影响,气候的垂直变化;

青藏高原的影响有A.对西风气流的阻挡作用;

B.高原对南北气流的交汇起到屏障作用:

冬季风难以进入印缅一带,西南季风难以越过高原,甘新一带常年干旱。

C.高原的热力作用。

热力作用增强了冬夏季风的交替和扩大了冬夏季风的活动范围。

(4)洋流的影响

亚洲西部紧邻欧洲,大陆西岸的洋流对亚洲的气候不产生影响,大陆东部低纬度地区有日本的黑潮暖流,高纬度地区有千岛寒流,它们对沿岸的气温和降水有显着的影响。

总的来说,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的作用是明显的。

另外,印度洋季风洋流既受季风的制约,又促使西南季风形成明显的雨季。

类型:

极地长寒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赤道多雨气候、温带大陆性半干旱与干旱气候、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高山气候

3、河流与湖泊

亚洲山高河长,湖沼众多,水资源十分丰富。

河网分布具有水系结构呈辐射状;

内流流域面积广大的特征。

湖泊分为北亚湖群,中亚湖群,青藏高原湖群,长江中下游湖群,西亚湖群五个湖群。

湖泊成因复杂,冰蚀湖,热融湖、构造湖,海成湖,构造湖,冰碛湖,泻湖。

亚洲水资源分布也和世界水资源一样,在地区上和时间上都具有不平衡性。

4、植被、土壤和动物界

植被与土壤的分布特征:

(1)发育最年轻、种类较简单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分布在亚洲北部。

(2)从亚欧大陆整体看,植被-土壤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

(3)上述的纬向地带性分布,受到海陆位置、大气环流、构造地形等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使气候的干湿状况和植被-土壤的分布,发生从沿海向内陆的递变,在亚欧大陆表现为从东西两边沿海至大陆中部有规律的演替。

(4)亚洲中部多高大山脉和高原,由于山地的高度变化,引起生物-气候的垂直变化,扰乱了植被-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而形成植被-土壤类型的垂直带结构。

主要自然植被-土壤带:

寒带苔原-冰沼土带、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棕色森林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和红壤带、热带季风林-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带、热带雨林-砖红壤带、温带草原-黑钙土、栗钙土带、温带荒漠-棕漠土和灰棕漠土带、热带和亚热带荒漠-荒漠土带、干燥亚热带森林-褐色土带、植被-土壤带的垂直分布

动物界的主要特征:

(1)亚洲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大陆型动物区,它与澳大利亚和南美洲海洋型动物区明显不同。

(2)亚洲动物数量多,种类也多,但特有的高级动物群的种类却很少。

(3)亚洲动物和北美洲与非洲之间有密切联系,与澳大利亚的动物联系极少。

(4)亚洲动物界主要分为全北区和印度-马来区二大动物地理区,其中全北区的面积很大,但动物种类反不如面积较小的印度-马来区多。

(二)、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亚洲是全球最大的洲际自然综合体。

(2)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具有多样性、极端性和典型性。

(3)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具有复杂性,以纬向地带性为基础,兼有非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烙印。

(4)矿藏、水力、森林、动物等资源具有丰富性。

2、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亚洲由于具有广大空间,包括从赤道带到北极带所有的纬度带,这就使亚洲首先具有显明的纬向地带性差异,表现有自北而南循序更替、非常齐全的纬向自然带。

(2)亚洲由于构造地形复杂,中部山地高原汇聚,内陆距海遥远,这些非纬向地带性因素对纬向自然带的分布,有显着干扰和破坏。

根据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纬向和非纬向地带性两者兼容和交叉的关系,可将亚洲首先分出六大自然地理单元,即东亚、东南亚、南亚、西南亚、中亚和北亚。

(三)、地理分区及各区地理特征

1、北亚大区(自然环境恶劣,虽资源丰富,但不利于人类经济活动。

范围:

亚洲北部的广大地区。

西起乌拉尔山,东至太平洋沿岸,南接哈萨克丘陵、蒙古高原北部、黑龙江以北、以东地区。

纬向地带性特别典型,有强烈的大陆性寒湿气候和永冻现象,具有世界上最大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亚区:

西西伯利亚平原区、中西伯利亚高原区、俄罗斯远东山地区。

2、中亚大区(资源丰富,气候干旱,适宜发展畜牧业,工业化的资源潜力巨大。

位于亚洲大陆中部,包括哈萨克丘陵、图兰平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内蒙

古新疆高原和青藏高原。

典型的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内陆流域面积广大温带草原、半荒漠、荒漠景观,

高山地带垂直带明显

哈萨克丘陵和图兰平原区、帕米尔高原区、蒙古高原区、内蒙古新疆高原区、青藏高原区

3、东亚大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但火山地震、台风频繁。

亚洲大陆中低纬度的大陆东缘,是一个南北方向延伸的自然区。

季风性(气候、景观、河流等);

地形多山;

具有特殊的构造体系(岛弧---海沟系)

朝鲜半岛区、日本群岛区、中国东部季风区。

4、东南亚大区(气候湿热,森林、矿产、生物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农矿产品产区和出口区。

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及其南端的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

火山地震繁多;

环境湿热;

气候为赤道多雨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景观为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

中南半岛区、东南亚岛屿区

5、南亚大区(热带季风,水热资源丰富,发展工农业的条件较好,但人口增长过快,环境

日益恶化。

位于亚洲南部,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

地形明显分为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和南部高原三部分;

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景观为热带雨林、热带季风和热带荒漠

印度半岛区、斯里兰卡岛区

6、西南亚大区(石油天然气丰富,但气候干旱,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子。

位于亚洲西南部,基本上处于热带、亚热带。

强烈的大陆性、干燥性气候;

内陆流域广大;

植被以荒漠、半荒漠为主

伊朗高原区、阿拉伯半岛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区、地中海东岸区、小亚细亚高原和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区、高加索山地区。

(四)自然资源

1、生物资源:

亚洲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但由于持续的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严重

影响了生物多样性。

2、矿产资源:

亚洲地质构造复杂,矿藏资源丰富。

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居世界首位。

煤炭资源丰富,分布广泛。

从总体上看,亚洲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的大洲,但由于各自然要素组合及其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显着不同,进而形成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

(五)人文地理概况

1、人口特征

(1)亚洲是人口最多的一洲

(2)亚洲人口的分布很不平衡

(3)亚洲人口的城乡分布,仍以乡村人口为主,属城市化较低的地区

(4)亚洲人口年龄构成比欧洲明显的年轻化

(5)在人口的职业构成上,仍以第一产业人口居优势

2、种族、民族、语系、宗教

亚洲的种族构成复杂,黄色人种是亚洲的主体种族;

民族构成也十分复杂,有大小民族1000多个,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1/2;

语系同样复杂;

亚洲还是世界上宗教的主要起源地和最大传播区。

3、经济地位

亚洲除日本外,都是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国家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

许多农、矿业和工业产品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4、人地关系

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分布很不平衡,贫困人口多

资源与环境:

土地退化面积大,森林减少,水资源匮乏,生物多样性减少,空气污染严重,城市贫民问题严峻

(六)工业化与地域格局

1、工业化特点:

(1)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对土地高度依赖和保守的经济社会特质,不利于工业文明的产生。

(2)亚洲的工业化是在由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下起步的。

(3)除日本外,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2、工业化进程:

进口替代工业化---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新一轮混合型工业化

3、地域格局——亚洲太平洋地区城市走廊与功能性城市体系的形成:

(1)亚洲太平洋走廊的形成

(2)资本输出城市:

以东京、首尔、台北为代表

(3)大量吸收海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城市:

以上海、曼谷、雅加达为代表

(4)以国际交易为主要经济内容的地区中心城市:

以新加坡和香港为代表

三、主要代表性国家

(一)东亚---日本(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

1、自然条件概述

日本全称日本国,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

东部濒临太平洋,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黄海和东海与亚洲大陆及中、俄、朝、韩相望。

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万平方公里。

(1)地形:

是以山地为主,山地和丘陵占日本总面积的70%,是个多山的岛国。

地处西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火山地震,除此外山崩、洪水、泥石流、风害、干旱、低温冷害、大雪等自然灾害也很多。

(2)气候:

大部分地区属于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与同纬度的我国、朝鲜相比,日本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丰富,年平均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雨热同季。

(3)河流湖泊:

水系短小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湖泊多而小,以火山口湖,构造湖为主。

(4)生物资源:

十分丰富,拥有从寒温带到亚热带的多种动植物资源。

植物种属繁多,森林覆盖率达69%,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大的国家之一。

(5)矿产资源:

贫乏,虽种类较多,但储量少,分布零散,不利开采。

(6)生态环境问题:

天然林的树种构成发生了变化,农用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城市化和人工海岸建设极大地破坏了野生生物的生息,战后的汽车社会化和由此带动的高速公路的建设,产生噪音、空气污染等问题,而且也破坏了生物的行动圈和自由移动。

2、人文地理概况

主要民族为大和族,北海道地区约有万阿伊努族人。

通用日语,北海道地区有少量人会阿伊努语。

主要宗教为神道教和佛教。

3、经济

(1)经济发展的因素:

A.国际环境:

和平,世界贸易在GATT、IMF体制下空前扩大,资源、能源稳定供应(两次石油危机除外)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B.国内条件:

自然条件:

优越,气候温暖湿润,海岸线长,天然良港多,充分利用海洋国家的优势,高度利用国土;

经济要素:

人口与劳动力丰富而低廉,教育水平、技术水平高,勤奋、忠实;

资本高储蓄,高效率,建立间接金融制度;

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技术,不断进行消化和改良;

市场自由、竞争激烈;

国际性大企业,与革新性中小企业建立灵活分工体系;

政府引导,保护,公共投资;

社会制度:

战后改革缩小军费开支,实施垄断禁止法,解体财阀,进行农地改革,推行劳动民主化,社会中流意识强,言论自由,信息发达。

(2)产业区位与国土结构的变化:

受到企业的区位行为、居民的空间移动、政府投资与政策行为等因素的影响。

前后分五次制定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和各时期的产业区位政策,通过作用于企业和居民的空间行为而间接地发挥了作用。

即经济复兴期---地方圈的复兴与原有工业地带的恢复;

高速增长前阶段---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的形成;

高速增长期后阶段---第一国土轴的形成;

稳定增长期---工业向内陆和国土两端的扩散;

结构调整期---首都圈一极集中型结构的形成。

(3)现代国土结构的特征:

一是大城市圈与地方圈的对立,三大城市圈与地方圈的差距很大;

中间地带的存在及经济实力向第一国土轴高度倾斜;

在三大城市圈中向首都圈的集中尤为显着。

二是以东京为顶点的城市体系,执行中枢管理职能,主要经济部门包括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工业。

(二)南亚---印度(发展中国家)

1、南亚概况

南亚指以喜马拉雅山为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南至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

北部由一系列崇山峻岭把它同亚洲大陆主体隔开,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故有“南亚次大陆”之称。

地形与构造相一致,明显的分为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和南部高原三部分。

南亚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热带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

南亚在政区上包括2个内陆山国,3个临海国,2个岛国和克什米尔地区。

总人口12亿多,占世界总人口的1/5以上,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居民的种族和民族构成复杂,兼有三大人种的血缘,其中以白种人最多,也是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发源地。

南亚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条件。

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坦荡,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可耕地辽阔,交通方便,给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水力和森林等资源,为工业的发展也提供了良好条件。

2.印度地理概况

(1)位置

坐落在印度半岛上,北与中国、尼泊尔、不丹为邻,东北与孟加拉、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南部的印度半岛呈三角形伸向印度洋,南隔保克海峡与斯里兰卡相望。

面积居世界第七位,是南亚最大的国家。

(2)人口

是个民族、宗教众多、文化各异的国家,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人种、宗教、语言博物馆”,也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

(3)发展中的大国

印度是个文明古国,政治、军事和科技大国,其大学生和熟练劳动力的数量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三位。

印度的经济增长率较高,但人均收入水平低,二元结构明显,生活质量较低,贫困和社会不公平现象十分严重,使印度总体来看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3、印度经济发展条件

低缓平坦,平原和低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3%,山地只占25%,其余为海拔不足1000m的高原和丘陵。

(2)土壤:

以冲积土和热带黑土为主。

此外,印度还有红壤、森林土、荒漠土等土壤分布。

(3)气候:

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十分充足,降水充沛,季节分配不均,易发生洪涝、干旱灾害。

(4)水文:

河流水量丰富,但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最重要的有煤、铁、锰、云母、铝土、铀、钍和稀土矿,其中云母储量居世界首位,其他几种也居世界前列,除自给外有的还可大量出口。

人口劳动力条件:

(1)增长过快

(2)人口密度高,分布不均匀

(3)居民的社会构成复杂。

(4)劳动力充足,劳动力成本低

(5)劳动力素质分化明显

政治经济条件:

(1)政局基本稳定

(2)坚持依法治国,法律体系较完整。

(3)长期实行公务员制度,培养了一大批掌握有关法规并善于理政的国家公务员。

(4)资金短缺

(5)基础设施较差,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科技条件:

(1)政府重视,研究与开发机构较多。

(2)两极分化:

原子能、航空、航天、电子技术等较发达,而一些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较落后。

社会文化条件:

(1)重视教育

(2)英语的广泛应用

(3)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影响深刻,宗教、种族、民族、语言、种姓等矛盾尖锐。

4、工农业及IT产业

(1)工业

目前印度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立而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

以加尔各答市为中心的工业区,是印度发展最早的工业区,主要是麻纺工业和钢铁工业、机械制造工业;

孟买是历史悠久的棉纺织工业中心和印度最大的港口;

以马德拉斯-班加罗尔为中心的南方工业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区,主要有机械、电子、汽车、航天等工业部门。

(2)农业

印度土地资源丰富,水、热、土条件匹配较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种植业占绝对优势,以粮食作物稻谷、小麦为主,畜牧业中养牛业最为重要。

农业地域类型分为四个区,东北部的稻谷、黄麻、茶叶区,西北部小麦、杂豆、油菜区,半岛杂粮、棉花、花生区,西南稻谷、热带作物区。

但发展中面临着能源短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和技术对国外的依赖性较强等主要问题。

(3)IT产业

印度IT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的一些城市,拥有政府的扶持,国际市场的推动,IT企业的优质管理和拥有质优价廉的专业人才,使印度成为IT产业大国。

(三)东南亚

指亚洲的东南部地区,由中南半岛及其南端的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组成。

1、自然环境

(1)位置:

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是联系两大洲的“桥梁”和连接两大洋的纽带。

介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两大洋的咽喉,

(2)地形:

多山,构造地形可分两大单元;

一是比较稳定的印度—马来地块;

二是地壳比较活跃的新褶皱山地。

中南半岛山川南北纵贯且相间排列。

中南半岛的绝大部分和菲律宾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干、湿季。

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和马来半岛的南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4)河流:

大河向南注入太平洋和印度洋,河流水位变化大,水力资源丰富。

(5)生物资源:

是亚洲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

(6)矿产资源:

东南亚矿产资源丰富,以锡、钨、石油和天然气最为重要。

2、人口

(1)增长迅速:

由于外来移民的大量迁入和自然增长率持续偏高。

(2)东南亚人口分布显着的不严衡

(3)城市人口增长迅速

(4)东南亚大多数国家受宗教影响很大

(1)经济发展模式与区域经济合作

(2)大力发展制造业

(3)扩大农矿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4)实施“绿色革命”,加强粮食生产

出现的问题:

资金和技术对外国的严重依赖,生态环境恶化,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

(四)中亚

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它西起里海,东至中国新疆,北接俄罗斯联邦,南邻伊朗和阿富汗。

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五国。

1、自然条件

全区地势东部高、西部低,起伏较大,单调的低地和丘陵分布最为广泛。

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变化极端,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降水稀少,且主要集中于夏季,降水变率大。

因此,大陆性和干燥性是本区气候的突出特征。

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哈萨克丘陵为半干早气候,图兰低地为干旱气候,东南部的帕米尔山区属于严寒的大陆性高山气候。

(3)河流:

内陆流域广大,阿姆河、锡尔河和伊犁河是本区的主要内流河。

(4)景观:

本区山地具有自下而上为荒漠带、半荒漠带,山地草原带、森林带、高山草甸带和寒漠带的垂直分布规律。

其余大部分地区具有纬向地带性分布规律,北部为温带草原—黑钙土、栗钙土带,主要分布在哈萨克丘陵;

南部为温带荒漠—棕钙土、灰棕漠土带,主要分布在图兰低地的大部分地区。

2、经济

经济发展较快,但生产水平较低;

采掘工业较发达,加工工业基础薄弱;

农业生产专门化水平较高;

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

对外来经济依赖性很强。

(1)农业

粮食作物集中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

中亚的“绿洲”在大力发展灌溉的基础上,现已成为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之一,其中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产棉大国。

中亚的大牧场遍布全境,牧场畜牧业是本区畜牧业的主要类型。

(2)工业

在中亚的工业部门中,有色冶金和能源开采业占据重要地位。

煤炭资源丰富,也是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五)西亚

西亚又称西南亚,指东起阿富汗,西迄土耳其和塞浦路斯的亚洲西部地区。

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小亚细亚半岛。

国际上通常把除阿富汗、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之外的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统称为“中东”。

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连接地带,南、西、北三面又外别濒临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故称“三洲五海之地”。

西亚地形以高原为主,北高南低。

可分三部分,北部是新褶皱山地环绕的伊朗高原、亚美尼亚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

南部是平缓的阿拉伯高原;

中部为两河冲积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普遍干燥、炎热,属热带、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3)河流:

地表径流稀少,内流区、无流区面积广大,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补给。

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是两条主要的外流河。

以热带和亚热带的荒漠、半荒漠为主。

2、人文地理特征

西亚是战后世界上人口增长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拥有大量的外藉劳工。

人口城市化速度迅猛异常,城乡差别很大。

2、经济

分为石油输出国和非石油输出国两大经济类型,二者相比,其部门结构也有明显的差异。

非石油输出国采矿业规模都很小,第三产业、制造业和农业是其主要的经济部门。

生产分布极不平衡,集中反映在耕地的分布极不平衡;

其次灌溉农业突出;

第三,畜牧业和干鲜果品生产比重大。

(2)制造业

80%集中在土耳其、伊朗和以色列,其他工业品仍需大量进口,先进技术装备都需引进。

(3)石油经济

西亚地区石油埋藏量最大,产量最集中、贸易量最多,因此西亚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

波斯湾地区石油生产特点:

生产的高度集中性,加工能力较弱,地质条件好,运输方便,油质好,气候条件有利。

三、重难点内容

(一)重点内容:

1、亚洲总体特征

(1)地形的基本特征

(2)气候的基本特征

(3)河网的分布特征

(4)植被与土壤的类型组成以及分布的特征

(5)动物界的主要特征

(6)人口的特点

(7)工业化的特点

2、亚洲六个地理分区的地理特征

3、日本

(1)自然条件特点

(2)现代国土结构的特征

4、印度

(1)三大构造地形单元

(2)气候特征

(3)经济特征

5、中亚的经济特征

6、西亚的重要地理位置

(二)难点内容:

1、亚洲气候形成因素

2、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