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基础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13043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概论基础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美学概论基础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美学概论基础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美学概论基础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美学概论基础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概论基础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美学概论基础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概论基础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概论基础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他们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

并发现了黄金分割率。

(二)苏格拉底论美:

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谈美。

他认为,美就是有用的;

美具有相对性。

(三)柏拉图论美:

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三种形式,即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

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理念,理念是不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它就是“美本身”。

而一切具体的美的事物都要依赖于这个美本身,才能成为美的事物。

柏拉图说“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理想国》

(五)普洛丁论美

1、普洛丁把柏拉图的“理式”看作是“神”或“太一”,是宇宙的一切之源,超越一切存在与思想。

普洛丁认为,“神”、“太一”就像太阳能放射光辉,最先放出的是“理型”;

接着放出的是“世界心灵”(世界心灵又放射出个别心灵);

最后神放射出感官能接触到的物质世界。

理型、世界心灵、个别心灵来自神,又要回归神,只有物质是无法回到神的。

2、普洛丁认为,“世间万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理型”。

二、中世纪重要美论

中世纪美学与宗教信仰密不可分。

其主题就是:

美是上帝的一种根本属性。

托马斯.阿奎娜(1225-1274)是中世纪美学的集大成者。

1、阿奎娜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是美,而是因为它是美的、善的,才为人所爱。

美和善都来自上帝。

2、阿奎娜认为,美有三个条件。

第一是整一或者说是完善,因为不完整的东西,就这一条件来看就是丑的。

其次是比例或者说和谐。

此外,还有明晰,因为我们称为色彩鲜明的东西是美的。

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美论

(一)文艺复兴——阿尔伯蒂论美:

阿尔伯蒂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巨人。

他的《论建筑》、《论绘画》、《论雕塑》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美学的第一块丰碑。

阿尔伯蒂认为美是和谐。

“美是事物各部分间的一种协调和相互作用。

这一协调是通过和谐所要求的特定的数、特定的比例和安排实现的,而和谐是自然的基本原则所在”(《论建筑》)

(二)启蒙运动时期美论

1、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代表人物论美

(1)休谟(1711-1776):

英国经验论哲学的集大成者。

致力于人性研究,认为人性是由感情和理解两部分组成。

感觉和经验是其美论的出发点。

休谟认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

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

每个人应该默认他自己的感觉,也不应该要求支配旁人的感觉。

(2)柏克(1729-1797):

从人性角度把美和崇高联系起来。

从主体角度,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

一是自我保护,它联系着崇高感。

二是社会生活,它联系着美感。

从客体角度,他认为,“小的、光滑优雅的,有变化的,娇柔的外表、颜色等可以引起人的美感。

2.美在关系说:

法国美学家狄德罗认为美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美的本质在于事物的关系,不存在于人的主观意志。

他划分了“外在于我的美”与“关系到我的美”两种美。

前者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呼唤主体审美的这种关系,即真实美;

后者是指事物对人的关系而言的,即相对美。

 

四、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古典主义美学论美

1.康德(1724-1804):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首先规定了鉴赏判断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判断。

通过规定鉴赏判断完成美的分析:

(1)鉴赏判断是无利害关系的。

他认为,“规定鉴赏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鉴赏判断是自由的、无私的,不受任何实际利害关系的限制。

(2)鉴赏判断具有普遍性。

他认为,“美是无概念而又作为普遍愉快的对象被表现出来的”。

(3),鉴赏判断是无目的的和目的性。

鉴赏判断并不追求任何实际的功利目的,但又与主体的某种心态想契合,从而引起审美快感。

(4)鉴赏判断具有必然性。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对所有人都是必然的。

人的情感虽不同,但无利害关系的审美却是共通的。

2.黑格尔(1770-1831)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核心就是绝对理念或称绝对精神。

他认为美是感性的显现。

“美就是理念,所以从一方面看,美与真是一回事。

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

但从另一方面看,就得更严格一点,真与美却是有分别的。

.....美可以这样下定义: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五、十九世纪重要美论

1.克罗齐的直觉说:

他把人的认知活动分为直觉和概念,所谓直觉就是人类精神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它不依赖于其他任何心灵活动,但心灵活动都离不开直觉。

美学就是直觉的科学,他说,“每一个直觉或表象同时也是表现”。

其直觉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一种表现和创造。

因此他认为美就是直觉,艺术就是直觉。

2.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

美在生活

“美是生活;

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

任何东西,凡是显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分析评论要点:

1.如何认识生活的丑;

2.“我们”的理解

3.马克思主义美学论美

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为基础,以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为中心原则,坚持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统一。

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认为美是主客体的统一。

六、二十世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论

弗洛伊德认为,美的本质和源泉是无意识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即libido.美感也是从性感延伸过来的。

中国当代美论

一、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1.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

引进西方美学为主

2.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

美的本质第一次大讨论

3.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

美的本质第二次大讨论;

美学研究方法的探讨

二、两次美的本质大讨论的过程

三、中国当代美论的四大流派

1.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美论

2.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美论

3.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美论

4.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派美论

四、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

1、如何进行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

(1).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美是对人而言,不能离开人谈美。

(2)美是自由的形象。

(3)美事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4)美在创造中。

第三章

美感(审美经验)

狭义的审美经验指的是审美感受,即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客体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过程。

包括审美认识、审美感情、审美意志三部分。

广义的审美经验指的是审美意识,即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客体进入审美活动中的条件、心理活动过程以及其结果的总和。

二、人的美感与动物快感的区别

1.动物的快感只是对环境的适应;

动物的快感具有种族性,不具有个性特征。

2.人的美感既具有种族性,又具有个性;

人的美感又具有社会历史性。

美感产生的因素

1.审美能力是美感产生的前提

2.审美心理是美感产生的基础

3.审美态度影响美感的存在方式

4.审美环境影响美感的产生

美感的心理构成

1.感知:

感觉和知觉的总称。

美感的基础因素。

感知中的直觉问题

直觉的四个特点:

(1)直接性

(2)突然性

(3)专注性

(4)透明性

2.想象:

想象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

(1)想象的初级形式:

即简单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等

(2)想象的高级形式:

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想象是美感构成的核心因素。

审美和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想象。

3.情感:

情感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因素。

没有情感就没有美感,情感渗透于审美的全过程。

情感在审美中的存在方式:

(1)客观论认为情感是审美对象所固有的。

比如,一幅油画能产生悲哀和喜悦的情感,是由于线条和色彩的客观性来决定的。

(2)主观论认为,情感是由审美主体投射到对象之中的。

十九世纪德国的美学心理学家里普斯提出“移情说”。

他认为审美情感并非审美客体所具有的,而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转移到对象之中的,与之融为一体,使对象呈现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

“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

”(里普斯)古希腊多立克柱

(3)主客观“同构说”认为,自然事物和艺术形式之所以具有情感,是因为外在世界与人的心理世界具有同构对应关系。

情感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4、理解:

理解是一种理性因素。

美感中也有对对象的审美判断和评价。

理解是美感的评价阶段。

理解的多义性导致了美感具有个性差异:

(1)审美对象的多义性导致理解的多义性

(2)审美主体个性差异造成理解的多义性

第四章

一、自然美:

即自然事物的美

自然美是美学难题中的难题。

自然美的特殊性:

1.自然性:

对自然的依赖性

2.多面性:

自然事物本身的属性和形式是多方面的,并处于动态变化中;

自然事物的属性与人及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多方面的。

桂林山水

3.形式性:

自然美具有以形式取胜的特点。

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美,一般不具有阶级性、时代性和区域性。

4.象征性:

自然事物与人具有同构对应关系,其某些属性和形式往往让人联想到人的生活和价值。

黑格尔指出,人可以在自然里“发见一种心情的共鸣”,“认出某些与精神有亲属关系的特点。

二、社会美:

指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的美。

社会美分为社会实践美和人的美。

社会美的基本特征:

1.创造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实践活动是其重要内容;

是对积极力量和进步势力的肯定。

2.社会美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和价值取向。

3.社会美表现为内容之美。

西方基本审美形态

一、优美与崇高:

1.优美:

又叫秀美、阴柔美等,是真正意义上的美。

一般是指充满和谐、明丽、柔媚的形象魅力的审美形态。

优美的特征:

和谐感;

形式感;

自由感

2.崇高:

又叫阳刚美、壮美等,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以及物质和精神的强大力量和气势,使人受到心灵的震撼、精神的鼓舞,从而获得精神境界的升华。

崇高的特征:

外在形态的博大、粗犷;

内在本质的心灵震撼、精神鼓舞、生命体验;

美感上的精神愉悦,并经历痛感

二、悲剧与喜剧

悲剧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不幸遭遇,也不同于戏剧中的悲剧形式,是一种审美形态。

悲剧一般包含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局是有价值的正面形象的毁灭;

从而展示崇高的精神价值,显示强烈的道德感染力量,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关于悲剧的论述

1.悲剧的三种类型:

命运悲剧;

性格悲剧;

社会悲剧;

2、黑格尔的矛盾冲突悲剧理论

他认为,悲剧产生的根源在于理念的分裂。

理念的分裂导致内在冲突,并推动理念的运动和发展。

这种冲突表现为人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理想之间的冲突;

而描写这些冲突正是悲剧艺术的使命。

4.亚斯贝尔斯的存在悲剧:

他认为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荒谬的,这是悲剧产生的根源。

(1)人的存在本身就是罪

(2)人的行动本身就是罪

(3)人在自身存在中有很多反差,如人的知识的有限与世界的无限,是人无法克服的

(4)人存在的真理本身就是分裂的

5.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

十九世纪,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出发,揭示了悲剧产生的客观社会根源。

他们认为悲剧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制度的信号,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

恩格斯评历史剧《济金根》时提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的冲突”的著名论断。

6.悲剧及其特征:

悲剧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不幸遭遇,也不同于戏剧中的悲剧形式,是一种审美形态。

悲剧一般包含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局是有价值的正面形象的毁灭;

悲剧的特点:

人物遭受不幸;

悲;

净化

(二)关于喜剧的论述

1.亚里斯多德喜剧鄙夷说:

(1)他认为“喜剧是对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

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和伤害。

(2)他认为喜剧所模仿的对象较我们自己低下。

喜剧是我们对有弱点的对象的一种鄙夷的态度所形成的。

鄙夷感是喜剧的根本。

2.康德从心理效应上探讨喜剧:

他认为,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为虚无的情感。

3.黑格尔坚持矛盾冲突的观点探讨喜剧:

他认为喜剧人物所追求得目的是一个脱离实际的目标,根本实现不了的;

在不断制造矛盾中不断暴露自己的缺陷与可笑。

悲剧是内容压倒形式,喜剧是形式大于内容

4.马克思主义喜剧论:

认为喜剧对象的特征是“用另外的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是历史的客观进程“把陈旧的生活方式送进坟墓”的必然产物。

其本质也是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冲突,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

5.喜剧及其特征:

喜剧是一种寓庄于谐的美学范畴。

主要运用夸张、悖谬的手法表现滑稽可笑的形象。

笑和寓庄于谐是其特征。

本质上是对人类社会生活中反对腐朽力量的否定,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间接积极的肯定,从而揭示生活的本质,歌颂人生的光明。

三、丑与荒诞

(一)丑的论述

1.1853年,罗森克兰兹出版《丑的美学》,他认为丑虽然不属于美的范围,“但又始终决定于美的相关性。

”丑不同于假、恶,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

2.丑进入审美领域,通过对丑的揭露,达到对美的理想的展望,通过对丑的否定达到对美的肯定。

3.艺术中的丑

美与丑相互依存共生。

丑是为了表现美。

美与丑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的。

生活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

凡高自画像;

罗丹.老妓

(二)荒诞理论:

荒诞就是不合理的不和谐。

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形态,它来源于西方现代派戏剧流派。

1.1953年,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等待戈多》上演成功。

2.1961年英国马丁.埃斯林《荒诞派戏剧》一书问世,荒诞派戏剧的名称固定下来。

3.荒诞在艺术中的表现:

艺术变形;

心灵真实

中国古代重要审美形态

一、中和

1.中:

两个对立因素的中间状态,也可以理解为两个极端的中间。

是一种对立中求统一的思想。

和:

是中的衍生发展,就是对立因素的融合状态。

中和:

就是衡量事物的尺度和标准,它强调对立因素的平等共生,相互渗透。

2.中和的审美特征

(1)中和是情感适中的审美标准

(2)中和是人格精神的和谐

(3)中和是多样性的统一

(4)中和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二、气韵:

气是万物的根本,韵是指人的个性和情调。

气韵是中国独有的审美形态,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具有的生命活力及其自然形成的韵味。

气韵消解的原因

(1)宋元明清社会之气、时代之风的衰落是起源消解的根本原因。

(2)气与韵内在联系的不充分,韵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消解的必然。

(3)气韵属于亚文化之内的审美形态,宋以后俗文化的冲击,雅文化地位丧失,气韵逐渐消解。

三、意境

1、意境是指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观照外在对象,展开想象和联想,在精神获得新的意蕴和境界。

同时,也是审美对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和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意境的审美特征

2、意境的审美特征。

(1)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情景交融。

(3).时空转换。

(4)有无相生。

第五章

一、关于艺术定义基本知识

(一)从艺术起源的角度定义

1.游戏说

2.模仿说

3.巫术说

4.劳动说

(二)从艺术的本质定义

1.表现说:

西方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开始标榜“自我表现”。

这一学说冲破了模仿说的限制,开始强调艺术是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的。

克罗齐的直觉说就是“抒情的表现”;

中国的“诗言志”、“诗缘情”也属于表现说。

缺点是回避了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忽视了情感产生的客观根源。

2.有意味的形式说:

二十世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

贝尔提出的。

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主体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

它对现代艺术有着深厚的影响,但抽象地谈论审美情感和艺术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导致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潮泛滥。

3.符号说

(三)从艺术的功能定义

1.载道说;

2.娱乐说

4、艺术品:

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

艺术品是特殊的精神劳动产品,而不是物质劳动产品;

艺术品是意想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结果。

二、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和联系

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

2.艺术品是特殊的劳动产品,而不是物质劳动产品

3.艺术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

1.经过审美加工,非艺术品可以转化为艺术品

2.由于艺术的审美因素不断的向非艺术品的渗透,艺术品的种类不断丰富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一、物质实在层

二、形式符号层

三、意象世界层

四、意境超验层

五、艺术的多元化功能

(1)艺术的功能是多元化的。

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道德感化功能、娱乐功能、政治功能、审美功能等。

(2)审美是艺术的核心功能。

艺术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获得审美享受和精神愉悦。

艺术没有审美价值就算不上艺术。

艺术各种功能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

(3)片面坚持一点,都是对艺术的曲解。

文革坚持艺术为政治服务,导致的是艺术的丧失,但我们并不否认艺术的政治功能。

六、审美是艺术的核心功能

1.艺术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从而陶冶性情,提高精神境界。

艺术的价值在于审美的价值。

2.艺术的各种功能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

(1)艺术的形象性和情感性;

(2)艺术的精神补偿功能。

第六章(根据教材复习)

一、艺术的存在方式。

(1)艺术沙鸥西安存在于艺术意象世界中。

(2)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3)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到艺术品到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二、艺术创造力(艺术家的基本修养)

 艺术家不同于常人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等方面。

这些是艺术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1)艺术敏感就是艺术家不同于常人的、对现实生活异常敏锐的感受力。

它分为表层和深层两个层次。

表层是对生活现实的感受力;

深层是对生命的感受力。

两者相互交融,表层往往触发深层的生命感。

例如,诗人和一般人的区别。

艺术敏感具有突发性和主动性的特点。

举例说明。

(2)艺术想象力是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运用想象、幻想、联想活动创造艺术意象的能力。

想象力转化为艺术想象力,就是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认识、联想和表现。

举例说明

(3)艺术技巧是想象力创造意象的最终固定并赋予它形态和形式的技能。

艺术意象要转化为物态,必须有艺术技巧;

艺术想象力与艺术技巧是相互交织的;

艺术技巧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艺术功能的多元化问题:

艺术接受

一、什么是艺术接受

艺术接受就是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是指接受者通过对艺术品的观照、鉴赏,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和体验的活动。

它是整个艺术活动的最后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

二、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

(1)艺术接受就是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是接受者通过对艺术品的观照、鉴赏,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和体验的活动。

(2)传统美学一般重视艺术创作,这样导致两种情况:

一是坚持作者中心论。

这种接受对于挖掘艺术家与艺术品的内在联系是有益的,可以了解艺术家创作的心理和意识的形成。

但很难区分创作主题与生活中作者本人的界限与联系,易于导致作品独立性的丧失,导致艺术鉴赏活动的丧失。

二是坚持文本中心论。

这种接受突出了艺术的地位,关注艺术品存在。

但是容易产生作品与作者、作品与接收者的脱节,导致对文本的曲解和猜测。

(3)接受美学的出现,特别重视对艺术接受的研究。

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接受过程中才能残生,而且是作品与接收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意象之中。

(4)艺术意象是艺术家的意象物化到作品之中的,在接受过程中,又为接受者所创造并显现出来。

它具有连接创作主体、艺术品和接受者三者的特点。

艺术接受的中心应该是意象的再现与重建。

三、艺术接受的阶段:

1.观2.品3.悟

第七章

一、基本知识

何谓美育

美育的特点

(1)情感性是美育的首要特点。

美育以情感为中介,激发情感,以情动人。

(2)美育以受教育着为中心。

(3)美育注重过程性。

(4)美育的全面性:

作用于人的所有方面,渗透与德育、智育、体育之中。

柏拉图美育观

席勒美育观

蔡元培美育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