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区域地层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12927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区域地层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宁夏区域地层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宁夏区域地层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宁夏区域地层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宁夏区域地层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区域地层资料Word下载.docx

《宁夏区域地层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区域地层资料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夏区域地层资料Word下载.docx

据钻孔资料,第四系厚

度大于1600M,第三系达2000~2500M。

推测第三系下伏地层南部为奥陶系,北部为石炭系、二叠系。

马家滩小区(I32):

为中生代拗陷区,以中生代地层最发育。

唯横山堡一带中生代相对隆起,零星出露奥陶系和二叠系,缺失三叠~侏罗系沉积。

新生界普遍发育。

青龙山~平凉小区(I42):

除缺失志留~泥盆系之外,自中~上元古界至第三系均有出露,北段西侧(从大罗山、小罗山、韦州、青龙山向南至云雾山一带)为中生代相对隆起区,南部早白垩世沉积较厚,新生界较发育,遍及全区。

2、祁连地层区

本地层区位于宁夏的西南部,为北祁连地层区之东以牛首山~六盘山深断裂与华北地层区分界。

宁夏境内包括河西走廊~六盘山分区和北祁连分区。

区内地层发育齐全。

最老地层为中~上元古界变质岩系,为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夹中基性火山岩,下古生界为厚度巨大的复理石建造、碎屑岩~碳酸岩建造,局部具中基性火山岩建造。

上古生界发育齐全,泥盆系为陆相红色碎屑岩建造,石炭系为泻湖相含盐建造及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二叠系为陆相碎屑岩和凝灰碎屑岩建造。

中、新生代为陆相沉积,发育情况与华北地层区相同。

晚石炭世以后直至中生代,古生物群落与华北区近同。

河西走廊~六盘山分区(Ⅱ2)

呈北西~南东向帚状展布于北祁连分区西端与华北地层区毗邻。

分区地层特征大体与祁连区总体特征类同,包括下述两个地层小区。

武威~中宁小区(Ⅱ11):

地层发育较齐全,自奥陶系至第三系均有出露。

下古生界以中、下奥陶统最为发育,上古生界以泥盆、石炭系分布最广。

中生界三叠系仅于西段发育,侏罗系主要分布于贺兰山南段及香山南麓,白垩系主要分布于贺兰山南段。

新生界较为发育,遍及全区。

六盘山小区(Ⅱ21):

位于武威~中宁小区以南,地层发育极不完全,缺失古生界、三叠系、侏罗系、上白垩统和古新统。

中~上元古界零星分布。

下白垩统为巨厚的河湖碎屑岩建造,广泛分布,厚达1653M。

新生界广布全区。

北祁连分区(Ⅱ2)

分区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于青、宁、甘三省(区)。

宁夏仅有靖远~西吉小区的一部分,东以河西走廊~六盘山分区相邻,出露最老地层为中~上元古界,古生界只有中~下泥盆统、中石炭统。

中生界仅见下白垩统,新生界分布最广,仅缺失古新统,大部分地区为第四系黄土覆盖。

二、地层分述

1、太古界

贺兰田群(Arhl):

贺兰山群仅出露于鄂尔多斯分区贺兰山小区的正义关、呼鲁斯太等地,为一套由中深变质程度的矽线~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变粒岩组成,并伴有较强烈的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厚度大于15309.4M,与上覆长城系黄旗口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依据地层层序、岩石组合及混合岩化作用等特征,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三个亚群,亚群之间被断层或新地层分割,无连续出露的良好剖面。

从已有的Rb─Sr法等时年龄1947、6Ma、2056.1Ma和u─Pb法同位素年龄2082Ma等数据来看,其反映的可能是岩石经受最晚期变质事件以来所经历的时间,因此,年龄数据比原岩形成的时间和早期变质事件的时代要年轻。

此外,从与较晚期混合岩化作用有关的伟晶岩中褐帘石的年龄(2082Ma)来看,贺兰山群的原岩形成时代可能属晚太古宙。

2、下元古界

根据地层分布、岩性特征、变质程度,宁夏的下元古界可划分为赵池沟群和海源群。

赵池沟群(Pt1zh):

赵池沟群主要出露于内蒙古阿左旗赵池沟一带,厚度大于846.9M,其岩性下部为具变余砂状结构的石英片岩类,上部以具变余砂状结构的黑云变粒岩为主。

在宁夏境内仅见于贺兰山小区中段三关口以北黄旗口~百寺口~南水一带,呈捕虏体状态零星分布于中条期斜长花岗岩体中,其岩性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可能是黑云变粒岩受岩浆温度、压力影响的产物。

赵池沟群在贺兰山西麓以明显的角度不整合伏于长城系黄旗口群之下,又被K~Ar法同位素年龄大于1696Ma的斜长花岗岩侵入,其变质程度亦较太古界贺兰山群低,故将其时代归属早元古代。

海原群(Pt1hy):

仅分布于祁连地层区的靖远~西吉小区,以隆起断块形式出露于海原县南华山、西华山及西吉县月亮山等地,为一套巨厚的遭受低级区域变质作用的火山岩、沉积岩组成,总厚度大于6778.5M。

依岩性和沉积旋回划分为上、中、下三个亚群。

下亚群(Pt1hya):

出露于南华山分水岭以南,鸭儿湾~灵光寺一带,呈北西向分布。

岩性下部以绿帘阳起片岩、绿帘绿泥片岩、绿泥阳起片岩为主夹白云石英片岩;

上部为白云石英岩等浅变质岩组成。

厚度大于2555.9M。

中亚群(Pt1hyb):

出露于西华山主峰以东、南华山分水岭以北和曹洼~菜园一带。

岩性下部为白云母大理岩夹白云石英片岩及含炭质白云石英片岩;

中部以硅质大理岩、白云母大理岩为主夹少量绿帘阳起片岩;

上部则为钙质白云石英片岩夹多层白云母大理岩,厚度大于117.9M。

含炭质岩中含微体古植物化石。

上亚群(Pt1hyc):

分布于西华山主峰之西。

岩性下部为白云石英片岩;

中部以白云石英片岩、绿泥白云石英片岩为主,夹白云大理岩、绿帘阳起片岩;

上部则以白云大理岩及白云石英片岩为主,夹少量绿帘阳起片岩。

厚度大于3043.6M。

海原群尚无可靠的年龄数据,其时代确定依据不足,据整个祁连~昆仑地区之元古宙地层对比,海原群的层位似应较长城系更低,其时代暂划归早元古代。

3、中、上元古界

宁夏中、上元古界发育良好,出露在鄂尔多斯西缘分区内,主要分布于贺兰山北段,同心县青龙山,在固原县东部黄土沟谷中有零星露头,青铜峡及盐池县钻孔揭露也有存在,以贺兰山地区发育最佳。

根据岩石组合、古生物特征、同位素年龄资料及上、下接触关系,自下而上可明显地划分为三套,分别属中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和上元古界震旦系,总厚达1711M。

本区缺失上元古界青白口系。

各系间均有明显的沉积间断面,岩石未见变质或轻微变质,构成鄂尔多斯西缘区的盖层,并和古生界共同组成中生界基底。

在贺兰山区,中、上元古界与下元古界赵池沟群及早元古代中条期黑云斜长花岗岩角度不整合接触;

其北段仅有蓟县系和长城系,以平行不整合伏于中寒武毛庄组之下,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太古界贺兰山群之上。

长城系黄旗口群(Chhn):

出露于贺兰山地区的圈梁沟、干沟梁、阿保梁、王全沟及石嘴山以西的鄂博梁、正谊关等地,地层主体走向近南~北,和贺兰山山脉走向一致。

南部地区,由于黄土广布,仅见于固原并闵家沟、南长豪等地及彭阳县北的冲蚀深谷中。

黄旗口群主要为一套未变质或轻微变质的滨海~浅海相碎屑岩沉积,由下部的石英岩、石英粉砂岩夹粉砂质板岩逐渐过渡到上部的硅质白云岩,顶部出现碎屑岩,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厚56~423M。

黑色板岩中含微体古植物化石。

黄旗口群以平行不整合关系伏于蓟县系王全口群之下,以角度不整合关系超覆于古元古代赵池沟群之上。

蓟县系王全口群(Jxwn):

王全口群在宁夏北部主要出露于贺兰山三关口、黄旗口、王全口及陶思沟等地;

在南部见于同心县青龙山及固原闵家沟、峁头上、马家石沟一带,除青龙山出露较好外,大部分黄土覆盖区仅于深切沟谷中见零星露头;

在青铜峡县东及盐池县境内孔中见有该地层。

王全口群主要是一套巨厚的碳酸盐岩,以含硅质条带和结核的灰质白云岩为主,下部有少量石英岩、粉砂岩、钙质板岩,底部具一层不连续的底砾岩,由下往上构成一完整的正向沉积旋回,厚45~1036M。

王全口群以角度不整合伏于震旦系镇木关组冰碛砾岩之下,其下与长城系黄旗口群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由该群下部砂岩中获得海绿石年龄值为1289Ma可知,王全口群的下限应为1300Ma左右,时代应属蓟县纪。

震旦系镇木关组(Z2z):

镇木关组分布在贺兰山中段的井底泉~镇木关~苏峪口一线及青龙山等地。

为一套与冰川活动有关的冰水沉积物,岩性可明显分为上、下两个岩段。

下岩段为杂色块状冰碛岩,上岩段为板岩。

上、下段之间呈连续沉积,在渐变过渡地段构成一个完整的砾岩~含砾钙质板岩~含砂质板岩~泥质板岩沉积序列。

厚31~252M,以镇目关发育最厚。

上段板岩中含微体古植物化石。

镇木关组下岩段(冰碛砾岩)以角度不整合超覆于蓟县系王全口群不同层位之上,其上岩段(板岩)以平行不整合关系伏于下寒武统苏峪口组含磷底砾岩之下,时代归属为震旦纪。

4、寒武系

宁夏的寒武系分布于鄂尔多斯西缘的贺兰山~青龙山一线。

为碳酸盐台地环境,接受了稳定类型的沉积,含华北型生物群。

其建造类型、沉积序列及所含生物类型皆与华北腹地基本相同。

从早寒武世沧浪铺期到晚寒武世风山期均有沉积,厚度一般600~800M,最厚达1450M。

各统之间为连续沉积,其下与震旦系镇木关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与奥陶系为连续沉积。

北部陶思沟一带缺失晚寒武世中、晚期沉积,上石炭统角度不整合覆于张夏组或崮山组之上。

下寒武统苏峪口组(∈1s):

为海侵开始近岸滨海含磷碎屑沉积组合。

分布局限仅见于贺兰山中段和青龙山一线。

与下伏震旦系镇木关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黄灰色磷块岩、含磷砾岩、含磷砂岩及钙质长石粉砂岩,厚7~39M。

含三叶虫、腕足类和腹足类等化石。

下寒武统五道淌组(∈1w):

其分布同苏峪口组。

为海湾~泻湖相的含薄灰结核白云岩沉积。

下部深灰色厚层块状含核石白云岩、灰质白云岩,上部则是薄层白云质灰岩类钙质粉砂岩和页岩。

其层位、岩相稳定,厚13~70M,无化石资料,在沉积序列中,与下伏苏峪口组、上覆毛庄组均为连续沉积,大致可与华北地区的馒头组对比。

中寒武系毛庄组(∈2m):

毛庄期海侵扩大至贺兰山北段乃至桌子山一带,为潮坪相钙质砂泥质沉积组合。

岩性为灰绿、灰黄、紫红色页岩夹薄层泥晶灰岩,产三叶虫Shantungaspis,Probowmania等。

贺兰山北段大井沟、王全沟、陶思沟等地灰岩明显增多,并超覆在前寒武纪不同时代老地层之上,厚度各地不一,一般在27~80米间。

青龙山区本组发育甚好,为灰绿、紫红色页岩夹薄层泥晶灰岩及含海绿石薄层灰岩,含三叶虫Luaspidesqinglongshanensis;

遗迹化石Bifangites等,厚126M。

本组以其所含带化石Shantungaspis而对比于华北腹地的毛庄组。

中寒武统徐庄组(∈2x):

为大范围海侵期的浅海鲕粒滩相泥钙质沉积组合。

遍及青龙山和贺兰山区,普遍超覆在老地层之上。

岩性主要为灰绿色薄层钙泥页岩、薄层泥晶灰岩,砾屑灰岩、鲕粒灰岩、海绿石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

厚度变化较大,为56~219M。

井上虫科和野萤虫科化石。

该组上、下地层皆为连续沉积。

中寒武统张夏组(∈2z):

其分布同徐庄组。

为滨浅海高能环境含泥质碳酸盐沉积组合。

其岩性为各种颗粒灰岩、鲕粒灰岩、竹叶(砾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及少许泥晶灰岩,其中竹叶灰岩尤为发育。

一般厚120~250M。

在青龙山区薄层泥晶灰岩发育,遗迹化石极为丰富,生物拢动强烈。

本组含三叶虫化石,与上、下地层皆为连续沉积。

上寒武统崮山组(∈3g):

其分布与张夏组基本一致,两者连续沉积。

为滨浅海相碳酸盐沉积组合。

主要岩性有砾屑、砂屑颗粒灰岩、鲕粒灰岩、泥质条件灰岩等。

其中砾屑灰岩多具紫红色氧化圈,表出现异地性质。

在青龙山本组厚为121M,在贺兰山中段厚85~174M,至北段则变薄为43~100M。

该组以其厚度稍大和不含页岩与华北腹地略有区别,但仍含华北型三叶虫。

上寒武统长山组(∈3c):

其岩性与崮山组雷同。

唯上部夹数层糖粒状白云岩。

主要分布于青龙山和贺兰山中段,厚88~189M,贺兰山北段虽有出露但厚度锐减。

贺兰山中段产三叶虫和腕足类;

北段产牙形石。

上寒武统风山组(∈3f):

其分布范围较之长山组更少,仅见于青龙山和贺兰山中、北段。

为浅海相镁、钙碳酸盐沉积组合,与上、下地层皆为连续沉积。

主要岩性薄层泥岩晶灰岩、糖粒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厚层含叠层石颗粒白云岩,厚83~166M。

含三叶虫化石。

5、奥陶系

宁夏的奥陶系甚为发育,遍及全区。

主要出露于贺兰山、青龙山、香山、天景山、米钵山、烟筒山、牛首山、罗山以及南部的萌城、贺家川、新民等地。

奥陶系下、中、上统基本齐全,尤以中、下统最为发育。

早奥陶世为滨海碳酸盐台地沉积、含华北型生物群;

中奥陶世则转变为大陆斜坡~盆地相的重力流沉积,含过渡型和华南型生物群,晚奥陶世大部抬升为陆,仅个别地方为残留海,接受浅海碳酸盐沉积。

依据地层发育程度、沉积特征、生物群面貌以及沉积环境,宁夏奥陶纪地层可划分4个沉积区。

(1)贺兰山沉积区

区内缺失奥陶系上统,中、下统发育齐全,划分为下统下岭南组、前中梁子组、中梁子组,中统樱桃沟组、山字沟组、银川组。

下奥陶统下岭南沟组(O1x):

主要分布于贺兰山中段下岭南沟、五道淌、大南池一带,北段缺失,南段不详。

是一套以碳酸盐为特色的潮坪相沉积,厚122~133M,与上、下地层连续沉积。

含丰富的牙形石等。

下奥陶统前中梁子组(O1q):

出露于贺兰山中段中梁子、五道淌、紫花沟、大南池及骡子山等地。

为陆棚相含硅质碳酸盐沉积组合。

岩性有中厚层砂屑灰岩、硅质条带(或团块)灰岩、薄层条带状泥晶灰岩,底部有少许灰绿色钙质页岩,组内有时夹薄层砾屑灰岩(风景岩),厚191~381M,含头足类及牙形石等化石。

下奥陶统中梁子组(O1z):

其范围较下伏前中梁子组和下岭南组分布广泛,仍为陆棚相碳酸盐沉积组合,岩性主要有灰色中厚层砂屑灰岩,各种颗粒灰岩、生屑灰岩及泥质灰岩,与上下地层皆为连续沉积,厚128~800M。

含头足类及大量牙形石化石。

中奥陶统樱桃沟组(O2y):

连续沉积在中梁子组之上,被上石炭统或下白垩统作为整合覆盖。

为一套厚度较大的深水相陆源重力流(浊流)夹碳酸盐碎屑流沉积组合,厚141~1778M。

所含生物化石有牙形石、放射虫和笔石,表现为过渡型生物群特征。

中奥陶统山字沟组(O2s):

出露于银川西侧的山字沟~大十字沟一带。

亦为深水相陆源浊积岩夹少许砂质碳酸盐砾屑灰岩沉积组合,厚近千米。

后期形变较强,下部被断层所截与上覆银川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化石较少,仅有少量的笔石和牙形石。

中奥陶统银川组(O2yn):

出露于银川市新市区西23KM的榆树青沟。

其岩性与下伏山字沟组相似,仍为深水相陆源浊积岩类碳酸盐碎屑流沉积组合,厚1500余米。

含牙形石。

(2)香山沉积区

广泛分布于香山、天景山、米钵山、烟筒山等地。

划分为下统天景山组,中统米钵山组、香山群。

下奥陶统天景山组(O1t):

主要分布于天景山、米钵山和烟筒山。

为浅水壳相碳酸盐沉积组合,含华山型生物群。

可分下、中、上三段。

下段:

为高能滩相沉积的亮晶灰岩、薄层泥质灰岩、糖粒状白云岩。

含牙形石,可与贺兰山区的下岭南沟组中上部对比。

下部被断层截割,未见底,厚度大于178M。

中段:

为浅海上陆棚相碳酸盐岩,主要有中厚层泥质条带斑纹灰岩、硅质长带(或团块)灰岩夹薄层泥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厚462M。

含牙形石,可与贺兰山区的前中梁子组对比。

上段:

为下陆棚相碳酸盐沉积,与上覆中奥陶统米钵山组及下伏天景山组中段皆为连续沉积。

岩性有砂屑灰岩、亮晶灰岩、亮泥晶砂屑灰岩、泥晶灰岩等,厚253M。

含化石有头足类和牙形石等,可与贺兰山区的中梁子组对比。

中奥陶统米钵山组(O2m):

主要出露于米钵山西麓,天景山和烟筒山西麓亦有分布。

为斜坡相重力流沉积组合,与上覆香山群下伏天景山组皆为连续沉积。

厚146~333M,岩性有泥质板岩、深灰色薄板状泥晶灰岩、钙泥质页岩、砾屑灰岩、含砾板岩等,岩性颇杂,纵横向相变剧烈。

由于其中之灰岩多为重力搬运形成的再沉积物,故其中所含牙形石以混杂动物群为特征。

其时代最晚的是牯牛潭期,如Cordylcdushorridus,还杂有下伏不同时代的分子,如Herizinabisulcata,Pronocodustenuis,Proconodontusnotchpekensis等晚寒武世的牙形石。

该组中笔石异常丰富,计有20个属,40个种,5个亚种,二个变种,分属于Tylograptus带和Paraglossograptustypicalis带。

大致可相当于贺兰山区樱桃沟组。

中奥陶统香山群(O2xn):

分布于香山广大地区。

连续沉积在米钵山组之上,不整合伏于中下志留统、泥盆系或石炭系之下,是一套巨厚的堆积于大陆斜坡及其向深海盆地转折部位的重力流沉积,下分四个亚群,相互皆为整合关系。

第一亚群:

灰绿色砂泥质钙质沉积组合,为陆源高密度浊积岩夹大量以砾屑灰岩为特点和碎屑流沉积,碎屑流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厚539.9~1224.9M。

第二亚群:

灰绿色砂泥质沉积组合,为陆源中密度浊积岩和碳酸盐碎屑流,其顶部有薄层砾屑灰岩和泥晶灰岩,厚1549~3136M。

第三亚群:

灰绿色砂泥质硅质沉积组合,主要为陆源中密度浊积岩,上部为硅质岩、硅质白云岩及以紫红色为特征的深海软泥,厚545.6~1341.4M。

第四亚群:

灰绿色中密度陆源浊积岩沉积组合,主要由砂岩和粉砂质泥质板岩构成,厚145~1341.4M。

(3)灵盐沉积区

灵盐地区的奥陶系除在灵武黑山有小块出露外,余者全都隐伏于地下,据石油钻孔揭示,该区下、中奥陶统发育,上统缺失。

其层序、岩性组合,生物群面貌均与桌子山区一致,属同一沉积类型。

因此,本区奥陶系沿用桌子山区的划分命各系统。

奥陶系下统划分为三道坎组、桌子山组,缺失相当于华北区的冶里组和亮甲山组,奥陶系中统划分为克里摩里组、乌拉力克组、拉什仲组、公乌素组、蛇山组。

各组间均为连续沉积。

三道坎组(O1sm):

主要为灰白色石英灰岩、深灰色白云岩夹薄层微晶灰岩,为潮坪~陆棚相沉积组合。

厚度90M左右,与下伏上寒武统长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桌子山组(O1z):

由深灰色粉晶白云岩和灰岩组成,为浅海陆棚相碳酸盐沉积组合,厚度375M。

克里摩里组(O2k):

深灰色薄层灰岩、泥灰岩夹钙质泥岩、页岩,为下陆棚深水相泥钙质沉积组合,厚度202M。

乌拉力克组(O2w):

以黑色薄层页岩为主,底部夹砾屑灰岩,深水海盆相浊积岩沉积组合,厚57M。

拉什仲组(O2l):

下部为灰色薄层灰岩夹灰白色粉砂岩及黑色页岩,上部由灰绿色砂质页岩及薄层砂质泥灰岩组成。

为深水海盆相陆源浊积岩沉积组合。

厚127.5M。

公乌素组(O2):

由薄层灰岩、页岩、砂岩互层组成,为深水海盆相陆源浊积岩夹薄层泥晶灰岩沉积组合。

厚177M。

蛇山组(O2):

以生物碎屑灰岩、砾屑灰岩为主,夹薄层砂岩和页岩,为碳酸盐碎屑流沉积组合。

厚16M。

(4)青龙山~彭阳沉积区

该区地处鄂尔多斯地台西南边缘地带,奥陶系下、中、上统发育较为齐全。

由于新生界覆盖甚广,奥陶系出露零星,主要见于青龙山、萌城、蟠龙坡、方家险子、贺家川、石节子沟、彭阳、沙塘川、新民等地。

奥陶系下统划分为下岭南沟组、水泉岭组;

中统划分为三道沟组、平凉组、车道沟组;

上统划分为姜家湾组、背锅山组。

下岭南沟组(O1x):

仅分布于青龙山西麓一带,为连续沉积于上寒武统风山组之上的一套高镁碳酸盐岩沉积。

岩性以薄~中厚层状结晶白云岩为主,夹灰质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厚度130.6M。

其层位及岩性、岩相完全类似贺兰山区的下岭南沟组,故借以命之。

水泉岭组(O1s):

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含镁质碳酸盐沉积。

下段为中厚~厚层状含白云质灰岩,厚50~64M。

含丰富的头足类、腹足类、腕足类及牙形石化石;

上段以含白云质泥晶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夹含燧石结核灰岩,厚262~365M。

三道沟组(O2sd):

零星出露于青龙山、蟠龙坡、彭阳、固原三关口、泾源沙塘以及新民等地。

由薄~中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砂屑灰岩组成,厚度大于231M。

含头足类、腕足类、三叶虫、笔石等化石。

平凉组(O2p):

仅出露于青龙山酸枣沟、彭阳县贺家川两地。

岩性主要由中厚层状凝灰质细砂岩与页岩互层组成,为滨海~浅海相沉积,厚539M。

含大量笔石化石,共计有12属21种,其中大多数分别是Glyptograptusteretiusculus带和Nemagraptusgracilis带的常见重要分子。

车道沟组(O2c)和姜家湾组(O3j):

仅分别零星出露于邻近宁夏的甘肃环县的车道沟和石板沟,在宁夏境内均被黄土覆盖,未见出露。

背锅山组(O3b):

仅在彭阳县罗洼石节子沟有小块出露,岩性主要为中~厚层状含燧石条带灰岩、泥质斑纹岩夹薄层灰岩,富含珊瑚化石,出露厚度大于142.6M。

青龙山~彭阳区早奥陶世生物群面貌属华北型,中~晚奥陶世生物群主要为华南型。

本区奥陶系可粗略地划分出下列化石带或生物组合:

上奥陶统背锅山组Agetolitesmultitabulaltus─

SarcinulaKiangsiensis组合。

中奥陶统平凉组Nemagraptusgracilis带;

Glyptograptusteretiusculus带。

下奥陶统三道沟组Armenoceras─Nybyoceras组合。

水泉岭上段Wutinoceras─Polydesmia组合;

下段Manchuroceras带。

下岭南沟组

6、志留系

仅见于祁连区,零星出于中宁县野猪沟、同心县照花井、青山庄和海源县南华山、西华山等地,厚度虽小,但下、中、上统发育齐全,属浅海~滨海介壳相沉积。

与下伏奥陶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分为中~下志留统照花井群和上志留统旱峡组。

中─下志留统照花井群(S1-2zh):

零星分布于中宁野猪沟、同心照花井、青山庄等地。

岩性下部为富钙的泥质长石石英岩、底部有厚2M的底砾石;

中部为薄~厚层灰岩和假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