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生产能力核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1464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2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井生产能力核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矿井生产能力核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矿井生产能力核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矿井生产能力核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矿井生产能力核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井生产能力核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矿井生产能力核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井生产能力核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矿井生产能力核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矿井-450中央排水泵房安装D500-57×

9 4台,D450-60×

10一台,其中2台工作,2台备用,一台检修。

排矿井正常涌水量时可达到生产能力868.42万t/年;

排矿井最大涌水量时可达到生产能力846.15万t/年;

综合两项能力,可确定矿井排水能力为846.15万t/年。

(4)供电能力

矿井供电电源由张集3674#和3687#两回路架空线供电,两回架空线路长4.5km。

均采用LGJ-95钢丝铝导线,全线架设避雷线,避雷线采用GJ-35钢绞线。

线路上没有分接任何负荷。

矿35KV变电所改造安装两台SF9-16000/35变压器,一台运行一台备用。

自备电厂容量:

C=12000kW

矿井供电能力核定为580.23万t/a。

(5)井下运输能力

主运皮带机运输能力核定为511.3万t/年,采区皮带运输能力511.3万t/年,所以矿井运输能力最终核定为511.3万t/年。

(6)采掘工作面能力

根据前3年的采煤工作面平均生产能力和掘进煤量计算前3年矿井年平均采掘生产能力,用前3年的矿井年平均采掘生产能力作为矿井采掘工作面核定生产能力,核定结果:

矿井采掘工作面生产能力为410.44万t/a。

(7)矿井通风系统

新集一矿井通风系统采用混合式通风方式。

由副井、混合井进风,中央风井、西风井回风,主扇工作方式采用抽出式。

副井井筒净直径6.5m,混合井井筒净直径7.2m,中央风井井筒净直径5.5m,西风井井筒净直径5.5m。

矿井总入风量20977m3/min,总排风量22394m3/min,全矿井等积孔为6.71m2。

中央风井主扇一台备用,一台使用,型号为2K6-4NO.30,叶片角度为45°

,排风量12050m3/min。

西风井主扇一台备用,一台使用,型号为GAF26.6-15-1,叶片角度为-1°

,排风量10334m3/min。

目前,-250m为回风水平,-450m和-550m两个水平为生产水平,五个采区,其中一、三、五、四为生产采区,六为准备采区。

矿井的最终通风能力核定结果为428.8万t/a。

(8)地面生产系统能力

地面生产系统能力核定为456万t/a。

(9)选煤厂生产能力

选煤厂生产能力核定400万t/a。

5、最终确定的煤矿核定生产能力

按照各系统中最薄弱的能力为核定矿井综合生产能力的原则,以上各系统环节中选煤厂生产能力最低,即400万t/a,按照核定煤矿生产能力档次划分标准,按就近下靠的原则最终确定新集一矿的综合生产能力为400万t/年。

第二章  矿井概况

1、地理位置

新集一矿井田位于淮南煤田颖凤勘探区的中部,行政区划属凤台县新集镇,距凤台城西17Km处,阜淮铁路、潘谢公路从井田中部穿过,交通十分便利。

2、井田面积

井田东起1勘探线,西至14勘探线,南起1煤层与阜凤逆冲断层交面线,北至谢桥向斜轴,井田走向长6.85Km,南北宽3.65Km,面积约26Km2。

3、井田煤层地质情况

新集井田全境为厚层新生界松散层所覆盖,平均厚度161.28m。

矿井主体为一推覆构造,全井田面积的3/4覆盖有推覆体,岩性为片麻岩、灰岩及砂岩、泥岩等,厚度0~714.48m,一般150-300m。

原地系统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可采煤层分布在二叠系的山西组及上下石盒子组,共含煤45层,总厚42.53m,其中可采煤层11层,厚度27.53m,其余均不可采,11层可采煤层原始能利用储量65736.3万t,到2005年底,已动用原始能利用储量7907.4万t,期末可采储量22472.3万t。

其中13-1煤、11-2煤、8煤和6煤赋存较为稳定,是矿井目前的主采煤层。

原地系统总体为一走向近东西,倾向北的单斜构造,伴有一定数量的断裂构造和波状起伏褶皱。

地层倾角浅部缓,一般10~25度,深部倾角增大,局部可达40~50度。

受推覆构造的影响,原地系统煤岩层完整性差,中、小断层极其发育,断层附近煤岩破碎,煤层厚度变化大。

4、水文地质情况

目前矿井开采主要受煤系地层顶板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的影响,根据矿井地质补勘报告:

-450m水平预计正常涌水量130m3/h,最大涌水量266m3/h,-550m水平预计正常涌水量为167m3/h,最大涌水量303m3/h。

从2005年矿井开采的实际涌水量看,-450m水平正常涌水量209m3/h,最大涌水量368m3/h,-550m水平正常涌水量为176m3/h,最大涌水量221m3/h。

2005年矿井实测正常涌水量为386m3/h,最大涌水量为589m3/h。

5、开采技术条件

经2005年瓦斯等级鉴定,全矿最瓦斯相对涌出量为4.88m3/t,绝对瓦斯涌出量39.26m3/min。

05年4月份经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鉴定我矿13-1、6-1号煤层为突出煤层,(13-1煤层-560m水平以上,F10断层以南、1-12线之间为非突出区域),并经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354号文批准新集一矿为突出矿井,矿井-450m水平以上瓦斯含量很小,-450m水平以下煤层含量逐渐增多,但规律性很差,随着矿井深部开采瓦斯涌出量呈增加趋势。

矿井平均地温梯度为3.236度/百米,属地温异常区,-400m~-650m为一级热害区(温度31度~37度),-650m水平以下为二级热害区(温度大于37度)。

6、矿井储量及可采煤层数量及厚度

根据最终精查地质报告获得原始能利用储量65736.3万t,到2005年底,已累计动用原始能利用储量7907.4万t,其中2005年矿井实际动用煤量751.6万t,采出煤量282.1万t,期末剩余可采储量22472.3万t。

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有20、13-1、13-1下、11-2、9、8、7-2、7-1、6-1、1上、1煤层,共11层;

总厚度27.53m,其中全区可采的有3层(13-1、11-2、8煤),大部可采的4层(9、6-1、1上、1煤),局部可采的4层(20、13-1下、7-2、7-1煤)。

目前开采的13煤、11煤、8煤和6-1煤是全区可采、稳定的厚煤层及中厚煤层,13-1煤层厚度2.93~11.18m,平均5.93m;

11-2煤层厚度0.83~5.60m,平均3.31m;

8煤层厚0.7~6.95m,平均3.32m;

6-1煤层厚0.30~7.87m,平均2.95m。

7、开拓方式、开采方法

新集一矿采用立井主石门多水平开拓,工业广场内布置混合井(Φ7.2m)、副井(Φ6.5m)、主井(Φ5.5m)三个井筒,井田西翼布置有一个西风井(Φ5.5m)。

混合井配有17t双箕斗主提和双层双车单罐副提,兼做进风。

副井装备一套1t矿车单层双车双罐,提矸、提人、下长材等兼进风,原来的主井改扩建后成为中央回风井,专用于回风,西风井也专用于回风,即矿井采用混合式通风,四个井筒中除主井到-250m水平外,其余均到达-450m水平。

矿井的开采方式为采区前进式,工作面后退式,全部采用走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

6煤、8煤、11煤层均使用普通综采一次采全高工艺,13煤原来主要采用综采放顶煤工艺,近三年来,在13煤边角及保护煤柱回收中采用了∏型钢梁炮采放顶煤工艺。

8、矿井瓦斯涌出量、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和煤尘爆炸指数

矿井瓦斯由浅部向深部呈增加趋势,2005年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39.26m3/min,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4.88m3/t,新集一矿2005年4月经省发改委发改能源[2005]354号文《关于新集一矿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的批复》批准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根据煤科院抚顺分院煤尘爆炸鉴定结果,所采煤层的煤尘均具有强爆炸性,煤尘爆炸指数为35.13~42.68%。

经安徽省煤研所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各煤层为易自燃煤层,自燃发火期3~6个月。

9、煤类、煤质及用途

本井田可采煤层变质程度普遍较低,为气煤和1/3焦煤,煤的挥发份为35~40%,煤的分析基低位发热量多在6000卡/克左右,属中、高发热量煤,属富含焦油煤,中灰~富灰煤,特低硫、磷含量的煤。

可作良好的配焦和气化动力用煤,也适合于气化和制备水煤浆等的综合利用。

第三章  矿井目前生产状况

1、矿井设计情况

矿井由煤炭工业部合肥设计研究院设计,原设计生产能力90万t/a,服务年限209a。

矿井于1989年12月26日正式开工建设,1993年7月1日正式投产。

矿井改扩建设计由公司设计院完成,扩建设计生产能力为300万t/年。

矿井改扩建工程于95年8月1日开工,1996年10月改扩建完成。

2005年经省经贸委核定矿井生产能力为400万t/年,2005年实际原煤产量399.76万t。

2、生产布局情况

矿井-250m水平为回风水平,-450m、-550m水平为生产水平,现生产重心逐渐由-450m水平向-550m水平转移。

新集一矿井田共划分八个采区,现生产的采区为一、三、四、五采区,其中一采区基本回采结束,主力采区为三、五采区,准备采区为六采区,七、八采区还未开拓准备。

新集一矿现主要开采13-1、11-2、8、6煤层,近三年内,矿井将保持两综两П的生产格局,其中两条综采线在一、三、五、六采区的11-2、8、6煤层交替生产,两条П型钢炮采放顶煤接替线分别位于四采区及一采区的13-1煤边角煤。

由于同时生产的采区及煤层较多,矿井的生产分局较为合理,不存在过度集中问题,一般一个采区内,同一煤层只安排一个回采工作面或两个掘进工作面,附合规定的要求。

3、资源回收率情况

新集一矿自投产以来一直注重资源回收率的管理工作,将回收率列入矿经营考核指标,制定了提高资源回收率的管理和考核办法,每年都能完成上级部门确定的考核指标。

2005年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对新集一矿下达的年度采区回采率考核指标为78%,2005年度实际采区回采率达到79.8%。

在提高资源回收率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对多个设计方案进行比较、优化设计、大胆革新,尽量减少设计损失。

对受边界条件影响的不规则块段尽量采取工作面不等长的“刀把型”布置,尽量回收不规则块段资源。

2、推广应用"

无煤柱连续开采"

技术,最大限度地缩小阶段隔离煤柱尺寸。

工作面风巷"

沿空掘进"

,大大地减少了采区煤柱损失,为采区回采率达到国家规定要求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3、综采为主,炮采为辅,多种采煤方法并存。

积极开展三角煤及解放煤柱的回收工作,采用л型钢放顶煤工艺对新集一矿各区域“三角煤”、“残余煤”块段及煤柱进行回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减少煤炭资源的损失。

4、在综采机械设备配套选型上,尽力考虑架型对地质条件的适应能力,提高综采工作面的资源回收率。

中厚煤层普通综采支架选用"

双伸缩"

立柱,使采高范围由2.1~2.8m扩大到1.8~3.85m,大大地提高了支架对煤层厚度的适应能力,减少了工作面顶底煤损失;

综采放顶煤支架由中位放顶煤改为低位放顶煤使工作面回收率提高2个百分点;

近年新集一矿又选用了高强度支架、大功率采煤机组,增强了工作面过断层等地质构造的能力,减少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

第四章  矿井生产能力核定情况

第一节资源储量核查情况

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有20、13-1、13-1下、11-2、9、8、7-2、7-1、6-1、1上、1煤层,共11层,总厚度27.53m,根据最终精查地质报告获得原始能利用储量65736.3万t,到2005年底,已累计动用原始能利用储量7907.4万t,其中2005年矿井实际动用煤量751.6万t,采出煤量282.1万t,期末剩余可采储量22472.3万t。

按本次矿井核定能力400万t/a,备用系数取1.3计算,矿井剩余服务年限为43.2a。

井田内的铁路保护煤柱、工广保护煤柱等安全煤柱由合肥煤炭设计院在矿井初步设计中确定。

依据2005年初采掘计划,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对新集一矿下达的年度采区回采率考核指标为78%,2005年度新集一矿实际采区回采率达到79.8%。

新集一矿一直依法在井田范围内合理开采,无超层越界开采的行为。

“三个煤量”及其可采期符合国家规定。

第二节主井提升系统能力核定

矿井采用JKMD4×

4(Ⅲ)-XJ,多绳摩擦式提升机,主电机为上海电机厂生产的直流电动机。

提升高度469.47m,提升速度10.5m/s,箕斗容量17.5t,主钢丝绳6V(37)-φ36.5-1700-特-同右/同右4根,矩形钢组合罐道。

主井提升系统设备和设施配套完善,各种保护装置齐全、完善、可靠,运转正常,符合煤矿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设备每年都经山东煤矿机电装备安全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各项参数、指标均合格。

管理维护制度健全,运行、维护、检查、事故记录完备。

主井提升能力公式:

A=3600b×

Pm×

K(万t/a)

104K1·

K2·

T

式中:

A—每年提升量(万t/a)

b-年工作日,330d;

Pm—每次提升煤量(t/次)18t

T-日提升时间,按18h;

T—每提升一次循环时间,实测值为65S

K1—提升不均匀系数有缓冲仓取1.1

K2—提升设备能力富裕系数(1.1-1.2),取1.1

K-装满系数.立井提升取1.0;

主井提升能力:

A=18×

3600×

18×

330

65×

1.1×

104×

1.1

=489.4万t/a

第三节 副井提升系统能力核定

1、新集一矿混合井副提提升能力

混合井副提采用洛阳矿山机械厂生产的JKMD-4×

工作制度及任务:

三班作业,每班静提升时间不超过5小时,担负提矸、下辅助材料及其它材料的的任务;

绞车型号:

JKMD4×

2.8(Ⅲ)-XJ,多绳摩擦式;

2005年全年提矸共计36万吨,产量为399.76万吨,矸石在产量中的比重(重量计)R=9%;

每次提矸重量,C=7.2t;

提矸一次循环时间,实测时间Tg=300s/次;

2005年全年提升各类材料10661车,共计重量为15991.5吨,每吨煤用材料百分比,M=15991.5/4000000=3.997%

每次提材料吨数,N=6t/次;

每下材料循环时间实测为Tl=320s/次。

每班下其他材料次数,D(规定5-10次),取5次/班;

下其他材料循环时间实测为Tq=480s/次;

A1=330×

3(5×

3600-TR-D·

TQ)104(R/PG·

TG+M/PC·

TC)

=330×

(5×

3600-5×

480)

(0.09×

300/7.2+0.03997×

320/6)

=262.65万t/a

2、新集一矿副井提升能力

副井采用洛阳矿山机械厂生产的2JK-3.5/11.5B型单绳缠绕式绞车,主电机为湘潭电机厂生产630KW电动机能。

绞车运行速度为7.8m/s,提升高度为477米,主钢丝绳6V(37)-φ36.5-1700-特-同右2根,矩形钢组合罐道,装备一吨双车单层罐笼。

副井提升系统设备和设施配套完善,各种保护装置齐全、完善、可靠,运转正常,符合煤矿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设备每年都经山东煤矿机电装备安全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各项参数、指标均合格。

副井提升能力核定公式:

A2=330×

TC)

式中:

A2-副井提升核定能力(万t/a)

R-矸石占产量的比重(%)2005年全年提矸共计36万吨,产量为399.76万吨,矸石在产量中的比重(重量计)R=9%;

Pg-每次提矸石重量(t/次),二车计3.6t

Tg-提矸石一循环时间(s/次)实测值为170s

M–每吨煤用材料的比重(%)005年全年提升各类材料10661车,共计重量为15991.5吨,每吨煤用材料百分比,M=15991.5/4000000=3.997%

取3.997%

Pc–每次提材料吨数(t/次)取3t/次

Tc–下料每次提升循环时间实测值为210s

D–下其它料次数(次/班)取5次/班

Tq—下其它料每次循环时间(S/次)实测值480s

Tr—每班上下人总时间(S/班)实测每班上下人总时间为39min,因为本矿为综采工作面,则升降人员总时间为取4212s

副井提升能力计算:

A2=330×

3(5×

3600-4212-5×

480)  

170/3.6+0.03997×

210/3)

=159.91万t/a

核定新集一矿副提总提升能力:

A=A1+A2=422.56(万t/a)

第四节井下排水系统能力核定

目前矿井开采主要受煤系地层顶板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的影响,根据中国煤电地质局147勘探队矿井地质补勘报告:

2005年矿井实测正常涌水量为,最大涌水量为。

矿井-450中央排水泵房安装5台主排水泵,水泵型号:

D500-57×

排水系统完善,设备、设施完好,运转正常,每年都经山东煤矿机电装备安全检测中心对排水系统进行检测,06年负450泵房5台水泵技术测定结果为1#510m3/h、2#515m3/h、3#530m3/h、4#527m3/h、5#495m3/h均大于设计时水泵的额定流量,同时进行一次全部工作水泵和备用水泵的联合运转试验,各项参数、指标均合格,管理维护制度健全,运行、维护、检查、事故记录完备。

一、校验水泵能否在20h内排出24h的正常涌水和最大涌水量。

由于地质报告提供的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均小于05年矿井实际的涌水量,故取其最大值386、589m3/h作为能力核定的计算依据。

正常涌水时,两台工作20h排水量为500×

20=20000m3,正常涌水时,24h的涌水量:

386×

24=9264m3<20000m3

最大涌水时,589×

24=14136m3<20000m3。

管路按经济流速2.2m/s时,计算每小时的流量为

Q=3.14×

0.3×

2.2×

3600/4=559.5m3

一条管路20小时的排水量为:

559.5×

20=11190m3>

9264m3

两条管路20小时的排水量为:

11900×

2=22381m3>

14136m3

以上计算标明,2台水泵一条管路工作,可在20h内排出矿井正常涌水量,2台水泵两条管路工作可在20h内排出24h内的涌水量,备用水泵未投入运行,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二、水仓涌量校验

由于矿井正常涌水量为386<1000m3/h,水仓容量应符合V≥8Qn要求。

8Qn=8×

386=3088m3<4179m3(水仓容量)。

故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三、正常涌水时水泵排水能力计算:

矿井的正常涌水量为386m3/h,工作泵能排出的正常涌水量为1000m3/h,按矿井能排出的正常涌水量核定的产量为:

An=Bn×

20×

330/(Pn×

104)  万t/a

An–排正常涌水能力(万t/a)

Bn–工作泵小时总排水能力(m3/h),500m3/h

Pn–上一年度平均日产吨煤所需要排出的正常涌水量(m3/t)0.76m3/t

Pn=386×

24×

330/400/10000=0.76m3/t

主排水泵的能力为:

An=Bn×

104)

=500×

330/(0.76×

104)=868.42万t/a

四、矿井最大涌水时排水能力计算:

矿井的最大涌水量为589m3/h,工作泵能排出的最大涌水量为1500m3/h,按矿井能排出的最大涌水量核定的产量为:

Am=Bm×

330/(Pm×

Pm–日出吨所需排出的最大涌水量(m3/t)1.17m3/t

Pm=589×

330/400/10000=1.17m3/t

Bm–工作泵加备用泵的总排水能力(m3/h),3×

500=1500m3/h

Am–排最大涌水能力(万t/a)

Am=Bm×

=3×

500×

330/(1.17×

104)=846.15万t/a

比较两种计算结果,新集一矿的排水系统能力应是846.15万t/a。

第五节供电系统能力核定

矿井供电电源由张集36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