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诗经》二首第01课时同步讲义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诗经》二首第01课时同步讲义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诗经》二首第01课时同步讲义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蒹葭》一诗就运用了兴的手法。
赋在《诗经》中运用得十分广泛,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都是很常见的。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1.《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男子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友之”“乐之”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第一章只写到了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
第二、三章是对第一章的反复,突出了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了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无法走近“伊人”,又永怀希望的情感状态。
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中“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具有“起情”的作用。
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侧面显示了主人公心中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2.《蒹葭》中运用了大量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诗歌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凄清的画面:
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芦苇,露水已凝结成白色的浓霜。
这是一幅苍凉缥缈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了主人公惆怅迷惘的心情。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方式,反复咏唱,但这三章描写的景物又有所不同。
第一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
第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
第三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将干。
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到心上人的惆怅心情。
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
3.《关雎》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本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联词,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人物描写的生动性。
如“窈窕”是叠韵词,“参差”是双声词,“辗转”既是双声词又是叠韵词。
用这类词来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写形象:
(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使得诗歌活泼生动,音韵和谐。
4.《关雎》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全诗以物起兴,以雎鸠鸟的呜叫,引出主人公对淑女的爱慕;
以不停地采摘荇菜,表现主人公对淑女的不懈追求;
以想象中追求到淑女后“友之”“乐之”的情景表现主人公对淑女的热切渴望。
5.《蒹葭》在意境营造上有什么特点?
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可谓情景水乳交融,意境凄清美丽。
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难解难分;
深秋苍凉的景象和主人公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主人公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寻之无踪的朦胧境界相互映衬;
“伊人”高洁而又魅力无穷的气质被蒹葭白露、秋水澄明的景致生动细腻地烘托了出来。
本诗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采用了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
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容貌、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这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距离”和“朦胧”正是这首诗最动人之处。
6.《蒹葭》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运用了含蓄的象征手法。
主人公所追求的“伊人”,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意中人”,也可以是理想的象征。
“水”也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象征意象,它既可以指分隔主人公和意中人的河流,也可以指横亘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无法逾越的障碍。
含蓄的象征手法使诗歌内涵更加丰富,意味更加深远。
7.有人说,《蒹葭》是在写青年男女的恋爱;
也有人说,《蒹葭》是在写对理想的追求;
还有人说,《蒹葭》其实是在写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渴求。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理解为恋人,那么,这首诗表现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如果把“伊人”理解为理想、前途等,那么诗中的“水”便是横亘在主人公现实处境与理想境界之间的障碍的象征,整首诗便表达了追逐理想事业而不得的惆怅。
如果把“伊人”理解为贤才,那么整首诗便含有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渴求之意。
1.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窈窕(yǎo)嫩芽(nè
n)瘫痪(tān)酝酿(lià
ng)
B
.嶙峋(lí
ng)怦怦(pēng)烂漫(mà
n)匿笑(nì
)
C.瞬间(shǔn)脸颊(jiá
)沐浴(yù
)祷告(dǎo)
D.溯洄(huí
)并蒂(dì
)攲斜(qī)菡萏(dà
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睿智无与伦比一代天骄寤寐求之
B.亵渎重蹈覆辙弥足珍贵参差荇菜
C.繁衍心无旁鹜断章取义克尽职守
D.雎鸠怒不可遏强聒不舍自知之明
3.对下列句子中的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传统文化知识有误的
一项是()
A.《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B.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曾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中秋佳节的美好祝愿。
C.“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D.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赏花灯、猜灯谜等。
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
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
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
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这首诗,动静
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窹寐求之。
求之不得,窹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2.本诗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诗人为什么要极力地渲染道路的艰难阻塞?
4.诗歌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诗经》:
乌托邦的风俗画
三千年前的先民们生活在疆域不明的土地上,西周的日头落下后,春秋的繁星又缀满天际。
在文明勃兴的源头,我们的祖先种庄稼的同时漫不经心地种植了最早的诗歌,收割下来,堆成一小堆叫“诗经”的粮食。
总怀有一种近乎“花痴”的向往之情回看先秦历史。
先秦之中,尤爱春秋。
那时名教和权术还在他妈的肚子里,文化本身顺乎自然因而光风霁月,劳动、杀伐、喜乐、歌哭,一切合于其本质。
到战国时候,人心已是不古,再后来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产生,虽然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带来的士阶层独立精神的丧失和整个社会自由思想的湮灭,却无疑给“君子国”画上了句号。
于是成书于最后的原始乌托邦的《诗经》,也格外的洁净和美好,令人珍惜。
少读诗书,一向喜欢浪漫主义的狂想,不中意现实主义的枯燥,而溯至诗歌的源头却恰恰相反:
热爱《诗经》的朴素清新,厌倦《楚辞》的佶屈聱牙。
《诗经》如玉,天然无须雕饰,那些一唱三叹的字句里倾注了古老的歌者们对生命真挚的思考和感触。
比如描写一个女子在昏暗的天色里等待她的情人: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一个征战多年的士兵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一个孤独的哲学家说: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最好的诗歌令人读之无言,无法解释,亦无复增益。
尝于闹市街头见老夫老妇携手过街,彼时落照煦暖,空气中尘埃飞扬,恍然忆起《诗经》中“死生契阔”句,呆立半晌,默念再三,唯有怆然。
诸经之中,只有《诗经》是真正的艺术,和真正哲学的《易经》共同得以不朽。
相对于制度和历史平庸的本质,它们闪耀着珠玉般经世弥久的美好光辉。
然而无论什么,一旦沦为“经”,就会遭受不可避免的歪曲和利用。
在作为“经”的《易经》中,原本混沌一片的阴阳有了主次之分。
而对《诗经》的曲解就更加离谱,朱熹解《关雎》一篇为“颂扬文王教化,赞美后妃令德”,不知他私下里是否也觉得有那么点儿“不着调”。
后人自己变得奴性了,也恨不得给他前面的所有东西染上奴性的色彩。
而《诗经》的美中,自有一份坦然,穿越层层烟雾和喧嚣,直指人心。
它就是民歌甚至童谣,后人的阐释越艰深,那些字句越显得单纯。
我们忽略掉浩浩荡荡的校注来阅读诗歌本身,会惊异地发现它们在如许岁月中竟然纤尘不染。
也许有一天我们将不知道“卷耳”是什么植物,甚至不知道“马”是什么动物,“兕觥”更是早已成为传说中的容器,但人们将永远了解一个诗人的心情,他在异乡惨淡的空气里借酒聊以自慰,说道:
“维以不永伤……”
春秋的风在《诗经》中一路吹到现在,把永恒的歌声刮进我们每个人的骨头里。
5.作者在第一段运用哪种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6.作者为什么说诸经之中,只有《诗经》是真正的艺术?
7.文中第三段有何作用?
请简要回答。
8.如何理解“《诗经》:
乌托邦的风俗画”这一标题?
【2018年中考广西桂林卷】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小题。
【甲】《渔家做》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友征夫泪。
【乙】《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两首诗词均借用了典故表达思想感情。
【甲】词用__________典故,表达了__________;
【乙】诗则用燕昭王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词委婉曲折,【乙】诗豪迈奔放。
请选择其中一首,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1.D
【解析】A项,“酿”应为nià
ng,B项,“嶙”应为lí
n,C项,应为“瞬
”应为shù
n。
2.C
【解析】错别字主要是因为音同或形似而错,只要掌握了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即可。
“鹜”应为“骛”。
3.C
1.A
【解析】A项,应是运用了“托物起兴”手法。
2.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
比兴手法。
【解析】这类题目往往从内容主题上、语言表达上、技巧手法上对诗歌进行鉴赏。
要求学生能够体会诗歌所描写和表达的情、理、景,同时从语言上抓住传神的字词;
更要学会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手法角度来对诗词进行赏析。
3.诗人极力渲染道路的状况,目的是以道路的艰难曲折遥远,从侧面来衬托青年男子对他思念的姑娘的执着追求,突出男子痛苦而无奈的爱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道路的艰难衬托男子的坚定地信念,突出美好的姑娘或事物不易追求到。
4.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解析】本题的考查点与诗歌的主题有关,品味语言,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句中可以得出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5.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诗经》比喻成庄稼,从而说明了《诗经》是祖先辛勤劳动的收获,是宝贵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解析】本题是修辞手法的考查,第一段最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第一段的内容结合比喻的作用作答即可。
6.《诗经》闪耀着珠玉般经世弥久的美好光辉,自有一份坦然,穿越层层烟雾和喧嚣,直指人心。
【解析】对于段落作用的考查一般从两个方面考查,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从内容来说,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喜爱;
从结构来说,该段既承接着上段,也开启了下段。
8.
(1)体现了《诗经》的价值;
(2)表现了《诗经》中如珠玉般的美和那份坦然;
(3)作者以此为题表现了《诗经》在精神方面给后人带来的影响。
【解析】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
要解答本题,需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作者写作的意图,“乌托邦”更多地指的是精神上的纯洁和无暇。
“风俗画”指的是来自民间的、各地的风俗习惯,特别是不同地域体现的民俗和文化。
1.
(1)窦宪勒石燕然
(2)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3)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志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借用典故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甲词用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乙诗用燕昭王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志向。
2.示例1:
甲词借鸿雁南飞之坚决,借浊酒一杯之苦楚衬托征人思乡之深切,借“燕然未勒”表达功业未成之遗憾,委婉曲折的表达了戍边将士欲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委婉曲折”表现:
情感的复杂性,抒情的含蓄性。
)
示例2:
诗人先浓墨重彩描绘战场之危急:
“黑云压城”、“甲光向日”,然后笔锋一转,借用典故抒誓死报国之志,感情豪迈奔放,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豪迈奔放”:
描写战场的浓墨重彩,危而不惧;
抒发壮志的豪言万丈,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