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练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09521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3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专练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专练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专练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专练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专练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专练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docx

《中考化学专练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专练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专练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docx

中考化学专练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

2019中考化学专练----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

1.(2019安徽)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分别做了镁、铝、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

(1)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铝比铜______(填“强”或“弱”)。

写出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芳同学做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发现试管中出现灰白色沉淀,该小组同学对灰白色沉淀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假设]假设一:

含有氯化镁

假设二:

含有镁粉

假设三:

含有氢氧化镁

……

[查阅资料]①氯化镁易溶于水:

②在一定条件下镁可与冷水缓慢反应。

[设计并进行实验]各取少量灰白色沉淀加入2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1

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

沉淀未见减少

实验2

加入适量稀盐酸

沉淀全部溶解,没有气泡产生

[得出结论]由实验1可知,假设___不成立;由实验2可知,沉淀中不含___。

假设三__________(填“成立”或“可能成立”或“不成立”)。

[实验反思]实验后同学们请教老师得知,灰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是碱式氯化镁,碱式氯化镁受热易分解产生氯化氢气体。

于是小芳再取少量灰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热,并将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滤纸条悬于试管口,预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强Mg+2HCl=MgCl2+H2↑

(2)一镁粉可能成立滤纸条变红

2.(2019贵港)对久置于空气中的“生石灰”干燥剂的组成成分及含量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Ca(OH)2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两种氧化物。

【实验探究】该小组称取10.0g干燥剂样品于控温电加热器中,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A、B、C中药品足量,实验操作正确)

【实验数据记录】充分反应后,产物被完全吸收,A装置增重0.9g,B装置增重2.2g

【分析与结论】该包干燥剂的成分有  (填化学式),其中Ca(OH)2的质量为  g。

【反思与拓展】

①停止加热后,需要通入N2一段时间的目的是  。

②若没有C装置,会导致含量测定结果偏小的成分是  。

【答案】【分析与结论】 CaO、Ca(OH)2、CaCO3 ; 3.7 g。

【反思与拓展】①使反应生成的水、二氧化碳全部被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

② 氧化钙 。

3.(2019梧州)市售的“自热米饭”带有一个发热包,遇水后可迅速升温至150℃,保温时间达3小时,能将生米做成熟饭。

梧州市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对发热包非常感兴趣,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

(1)发热包主要由生石灰、铁粉、镁粉、铝粉、炭粉、氯化钠中的若干种组成。

(2)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均为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但后者可溶于NaOH溶液。

【成分探究】取出某品牌的发热包内灰黑色的固体粉末,分成两份。

(1)小吴用磁铁靠近其中一份粉末,发现有黑色物质被磁铁吸引,证明粉末中含有  。

用磁铁将该物质全部吸出后,剩余粉末为样品A。

(2)小周将另一份粉末加水溶解、过滤后,取部分滤液滴入酚酞试液,滤液变  色,证明原粉末中含生石灰;再向滤液中加入  ,看到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原粉末中含有氯化钠。

(3)除上述物质外,还可能存在镁粉、铝粉、炭粉,对此大家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

只存在上述三种中的一种;

猜想二:

上述三种同时存在;

猜想三:

存在铝粉和炭粉;

猜想四:

存在镁粉和铝粉;

猜想五:

  。

【实验验证】小施用样品A进行实验,流程如下。

向滤液B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他观察到开始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来又全部消失,最后得到的是无色溶液E。

【实验结论】

不溶物D是  。

大家结合实验现象讨论后,认为猜想  正确,理由是  。

【原理探究】

小吴利用如图装置证明发热包放热主要来自于生石灰与水的反应。

加水后发现A中温度迅速升高,B中有气泡产生,该气体为  (填名称)。

但温度很快下降,说明该反应很快结束,不能长时间保温。

【猜想】大家大胆猜测应该还有其他放热反应存在。

【实验验证】

同学们按资料介绍,用铁粉、炭粉和食盐水在锥形瓶中模拟铁的锈蚀实验,不久后发现锥形瓶外壁微烫,并持续较长时间。

该现象很好地解释了发热包的保温机理。

【拓展活动】

在上述铁的锈蚀实验中未观察到红色的铁锈产生。

老师告诉同学们,铁锈蚀时首先生成一种碱。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成分探究】

(1)铁粉。

(2)红;含有稀硝酸的硝酸银溶液。

(3)镁粉和炭粉。

【实验结论】炭粉;三;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是因为铝、镁或铝和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氢气,有不溶物D,说明样品中含有炭粉,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开始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来又全部消失,说明滤液B中不含有镁离子,即样品中不含有镁,则样品中含有铝粉。

【原理探究】空气。

【拓展活动】2Fe+O2+2H2O=2Fe(OH)2。

4.(2019河北)兴趣小组在课外实验中意外发现:

将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有白色沉淀生成。

小组同学对此进行了系列探究活动。

探究1:

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经查阅资料和讨论,根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且反应物中含有  三种元素,作出如下猜想:

①氢气;②二氧化碳;③氢气和二氧化碳。

【实验1】取适量镁条、100mLNa2CO3溶液于反应装置A中,按如图1所示方案进行实验,B中石灰水不变浑浊;C处气体燃烧,烧杯内壁有水珠。

说明猜想①正确。

(1)反应装置A应选用图2中的  (填写序号)。

(2)小组同学讨论认为,上述实验中“烧杯内壁有水珠”作为“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的证据不可靠。

为使这一证据可靠,且仍能一次性地验证三个猜想,只需在图1所示方案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

你的改进方案是  。

探究Ⅱ:

快速产生气体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科】镁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气:

Na2CO3溶液显碱性,其溶液中除Na+、CO32﹣外,还有OH+。

【作出猜想】可能是Na2CO3溶液中的某一种离子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

【实验2】按图3所示方案进行实验。

G、I中缓慢产生气泡,H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说明是CO32﹣而不是Na+、OH﹣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

(1)G中实验的作用是  。

(2)试剂X是  。

探究Ⅲ:

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中是否含有MgCO3?

【实验3】取实验1反应生成的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试剂Y,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白色沉淀中含有MgCO3.试剂Y及实验现象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思交流:

有些伟大的发现就是从异常现象中得到启发,通过深入研究而实现的。

【答案】碳氢氧。

探究I:

(1)D。

(2)在BC之间增加干燥装置。

探究II:

(1)对比。

(2)氢氧化钠溶液。

探究Ⅲ:

稀盐酸,有气泡生成:

MgCO3+2HCl═MgCl2+H2O+CO2↑.。

5.(2019鸡西)实验小组将澄清石灰水和碳酸钾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了滤液M,同学们对滤液M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探究过程如下:

【猜想与假设】①含有KOH;②含有  ;

③含有KOH、K2CO3;④含有KOH、K2CO3和Ca(OH)2。

【设计与实验】

(1)大家认为猜想  一定不正确,其原因是  。

(2)甲同学取滤液M样品,向其中加入足量的  ,不产生气泡,则猜想③不正确。

(3)乙同学依据甲同学的实验结论继续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一定量滤液M于试管中,加入  溶液

  

猜想②成立

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交流与反思】

若将滤液M直接倒入下水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  

【答案】【猜想与假设】②KOH和Ca(OH)2;

【设计与实验】

(1)④;K2CO3和Ca(OH)2不能共存;

(2)稀盐酸;

(3)碳酸钠(或碳酸钾);Na2CO3+Ca(OH)2=2NaOH+CaCO3↓(或K2CO3+Ca(OH)2=2KOH+CaCO3↓);

【交流与反思】会污染水源。

6.(2019大庆)某同学将打磨过的铝箔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结果发现也有气泡产生,为了解该气体的成分,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作出猜想】猜想一:

氧气;猜想二:

氢气;猜想三:

氮气。

(1)其他同学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理由是。

【进行实验】

分别进行实验:

(2)利用图①装置进行实验:

反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则猜想一错误。

(3)利用图②装置进行实验:

反应一段时间气体验纯后,在尖嘴处点火观察到,则猜想二正确。

【得出结论】

(4)氢氧化钠、水、铝能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氢气,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铝分别与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若生成等质量的氢气,则消耗掉硫酸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为。

(6)若本实验所用试液是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氢氧化钠稀溶液,则观察不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其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7)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延展性,铝在空气中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薄膜,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1)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

(2)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

(3)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4)2NaOH+2Al+2H2O═2NaAlO2+3H2↑。

(5)147:

40。

(6)2NaOH+CO2═Na2CO3+H2O。

(7)延展;4Al+3O2═2Al2O3。

7.(2019哈尔滨)工业采用电解氯化钠溶液制备烧碱。

某同学取电解后的溶液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电解后的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假设】

(1)NaOH、NaCl

(2)NaOH

【实验探究】取电解后的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收集证据】实验1的反应现象为

(1),实验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实验结论】电解后的溶液中的溶质是(3)。

【表达交流】实验中滴加酚酞溶液的作用是(4)。

在滴加过量稀硝酸的过程中,右图中①表示的是(5)(填符号),②表示的是(6)(填符号)。

【总结规律】通过探究还可以认识到:

上述实验1和实验2的反应都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以(7)的形式,通过一种(8)的方式而发生的复分解反应。

【答案】

(1)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成无色;

(2)NaCl+AgNO3=AgCl↓+NaNO3;

(3)NaOH和NaCl;(4)通过酚酞溶液颜色的改变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5)OH-;H+;(7)离子;(8)离子交换。

8.(2019龙东)实验小组将澄清石灰水和碳酸钾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了滤液M,同学们对滤液M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探究过程如下:

【猜想与假设】①含有KOH;②含有_____;

③含有KOH、K2CO3;   ④含有KOH、K2CO3和Ca(OH)2。

【设计与实验】

(1)大家认为猜想_____一定不正确,其原因是_____。

(2)甲同学取滤液M样品,向其中加入足量的_____,不产生气泡,则猜想③不正确。

(3)乙同学依据甲同学的实验结论继续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一定量滤液M于试管中,加入_____溶液 

________

猜想②成立

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交流与反思】

若将滤液M直接倒入下水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_____。

【答案】【猜想与假设】②KOH和Ca(OH)2;【设计与实验】

(1)④;K2CO3和Ca(OH)2不能共存;

(2)稀盐酸;(3)碳酸钠(或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