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工艺学实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09227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氨基酸工艺学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氨基酸工艺学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氨基酸工艺学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氨基酸工艺学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氨基酸工艺学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氨基酸工艺学实验.docx

《氨基酸工艺学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氨基酸工艺学实验.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氨基酸工艺学实验.docx

氨基酸工艺学实验

氨基酸工艺学实验

 

实验名称:

1.淀粉颗粒形态学观察及淀粉液化

2.甲醛滴定法测定氨基酸含量

 

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年级2010级专业生物工程

班级生工101学号060510106

学生姓名葛俊伦

指导教师王立梅

 

实验一淀粉颗粒形态学观察

及淀粉液化

一实验目的

观察不同种类淀粉颗粒的形态

掌握用酶水解法水解淀粉制备水解糖的原理及方法。

二原理概述

淀粉的糊化:

若将淀粉乳浆加热到一定温度,淀粉粒内结晶区的氢键被破坏,淀粉不可逆地迅速变成粘性很强的淀粉糊,透明度也增高,此时虽停止搅拌,淀粉再也不会沉淀。

这种粘稠的糊状物称为淀粉糊,这种现象称为糊化作用,发生此糊化现象所需温度为糊化温度。

淀粉的液化:

指利用酸或者淀粉液化酶使糊化淀粉水解成糊精和低聚糖等的过程,此过程中,淀粉粘度大为降低,流动性增高,故而工业上称之为液化。

淀粉的糖化:

液化结束后,迅速将料液用酸调节pH至4.2-4.5,同时迅速降低温度至60摄氏度,加入糖化酶,保温数小时后,用无水乙醇检验有无无糊精存在。

三实验材料

试剂:

玉米淀粉,小麦淀粉,蒸馏水,碘液,淀粉酶

仪器:

烧杯,玻璃棒,电炉,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四实验步骤

(一)淀粉形态学观察

1.将淀粉制成2%浓度的淀粉乳

2.滴于载玻片,盖上盖玻片,于40倍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二)淀粉乳化液化

1.将淀粉制成30%浓度的淀粉乳,pH6.5,加入浓度为0.01M(1.1g/L)的氯化钙溶液

2.将淀粉乳放电炉上边加热边搅拌,观察糊化状态,同时碘液检查

3.糊化后(约63℃,加入淀粉酶(15U/g淀粉)维持30min结束,碘液检查

五注意事项

淀粉乳糊化时,要受热均匀,不宜直接用电炉加热,而应该使用水浴法加热,同时糊化过程中要防止淀粉的老化

六实验结果与现象分析

(1)40倍显微镜下形态学观察结果

图1小麦淀粉图2玉米淀粉

现象分析:

从谷物的电镜扫描图观察可知,不同谷物的淀粉颗粒大小明显有差异。

从上图可知,小麦淀粉颗粒较大,而玉米淀粉颗粒较小;两者颗粒的形态也明显不同,小麦淀粉的颗粒多为圆形,而玉米淀粉的颗粒为多面体。

(2)淀粉乳化观察

淀粉乳

糊化液

液化液

颜色

蓝黑色

蓝黑色

深棕色

a淀粉乳蓝黑色

初始时,淀粉颗粒不溶于水,在冷水中形成悬浮液,碘液反应为蓝黑色

b糊化液蓝黑色

加热糊化中,随着糊化过程的进行,粘度逐渐上升,搅拌较为费力,逐渐形成一种糊状的粘稠液体,碘液反应为蓝色,说明此时淀粉链尚未断裂。

c液化液深棕色

加入酶后的糊化液经过搅拌形成液化液,粘度下降,碘液反应为紫红色,说明此时的淀粉链已经断裂成较小的分子。

 

现象分析:

依据淀粉吸附碘分子的呈色反应来判断淀粉液化程度,淀粉分子链的长短与呈色反应有如下关系:

淀粉分子链(以葡萄糖计)

>45

40

36

31

12

9以下

呈色

蓝色

蓝紫

深棕色

红色

淡红

碘液本色

由实验现象观察可知,最初的淀粉乳分子链应>45,故而呈蓝色,随着糊化的进行,糊化液中淀粉的结晶结构受到破坏,外膜破裂,但是淀粉分子链未真正打开,故此时的碘液仍呈蓝色。

加入淀粉酶后,糊化后的淀粉分子直接暴露在酶分子作用下,分子迅速断开,最终形成含有少量葡萄糖的低分子糊精溶液,粘度大幅下降。

 

实验二甲醛滴定法测定氨基酸含量

一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甲醛滴定法测定氨基酸含量的原理和操作要点

二原理概述

水溶液中的氨基酸为兼性离子,因而不能直接用碱滴定氨基酸的羧基。

甲醛可与氨基酸上的—N+H3结合,形成—NH—CH2OH、—N(CH2—OH)2等羟甲基衍生物,使N+H3上的H+游离出来,这样就可以用碱滴定N+H3放出H+,测出氨基氮,从而计算氨基酸的含量。

若样品中只含有单一的已知氨基酸,则可由此法滴定的结果算出氨基酸的含量。

若样品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如蛋白质水解液),测不能由此法算出氨基酸的含量。

脯氨酸与甲醛作用后,生成的化合物不稳定,导致滴定后结果偏低;酪氨酸含酚基结构,导致滴定结果偏高。

三实验材料

试剂:

1、0.5%酚酞酒精溶液

称0.5g酚酞溶于100ml60%酒精中。

2、0.05%溴麝香草酚蓝溶液

取0.05溴麝行草酚蓝溶于100ml20%乙醇溶液中。

3、1%甘氨酸溶液

取1g甘氨酸溶于100ml蒸馏水。

4、标准0.100mol/L氢氧化钠溶液

5、中性甲本醛溶液

取甲醛溶液50ml,加0.5%酚酞指示剂约3ml,滴加0.1mol/LNaOH溶液,使溶液呈微粉红色,临用前中和。

实验器具:

锥形瓶、碱式滴定管、移液管洗耳球、天平、容量瓶、试剂瓶、量筒、玻棒、烧杯

四实验步骤

1.将斜面菌种扩培至小试管,并观察斜面菌种形态.

2.将小试管菌种扩培至三角瓶发酵(盖上纱布),并观察液体菌种形态.

3.将发酵液离心、浓缩,再用等电点提取,获得粗谷氨酸,并在结束时用显微镜观察结晶.

4.用甲醛滴定法测定总氨基酸量:

(1)取3只100ml锥形瓶,按下表加入试剂。

锥形瓶编号

试剂

样品1

样品2

空白

0.1%甘氨酸

1%甘氨酸溶液或样品(ml)

2.0

2.0

2.0

蒸馏水(ml)

5.0

5.0

7.0

5.0

中性甲醛溶液(ml)

5.0

5.0

5.0

5.0

0.05%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滴)

2

2

2

2

0.5%酚酞乙醇溶液(滴)

4

4

4

4

(2)混匀后用标准0.100mol/L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紫色(pH8.7~9.0)

(3)结果计算

V(NaOH)*0.0200mol/L

标准甘氨酸氨基氮的回收率=———————————*14.008

理论计算值

理论计算值:

取用氨基酸的体积乘以浓度,再乘以14.008

V(NaOH)两次测定所用氨基酸的体积的平均值

每毫升氨基酸溶液中含氨基氮的毫克数为

(V1-V2)*M(NaOH)

mg=———————————*14.008

V样

式中:

V1为滴定样品消耗氢氧化钠的体积(ml);

V2为滴空白消耗氢氧化钠的体积(ml);

1.4008为1ml0.1mol/L氢氧化溶液相当的氮量(mg)

五注意事项

利用甲醛滴淀法可以用来测定蛋白质的水解程度。

随着蛋白质水解度的增加,滴定值也增加,当蛋白质水解完成后,滴定值不再增加。

 

六思考题

 1、甲醛法测定氨基酸含量的原理是什么

水溶液中的氨基酸为兼性离子,因而不能直接用碱滴定氨基酸的羧基。

甲醛可与氨基酸上的—N+H3结合,形成—NH—CH2OH、—N(CH2—OH)2等羟甲基衍生物,使N+H3上的H+游离出来,这样就可以用碱滴定N+H3放出H+,测出氨基氮,从而计算氨基酸的含量。

 2、为什么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氨基酸的—N+H3基上的H+,不能用一般的酸碱指示剂?

因为甲醛滴定的突跃范围不大,而且在碱区,超出了多数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所以用一般的指示剂是无法看到终点现象的。

七实验结果与现象分析

实验现象:

1)液体菌种

2)结晶观察

由图可明显观察到瓶底的结晶现象,但是由于育晶时间较短,也未加入晶种,故而本次结晶形成的晶型多为β型,呈粉针状,轻微晃动三角瓶,结晶就悬浮起来,质量较轻。

3)滴定结果

滴定前:

微黄色滴定后:

微紫色

4)氨基酸总量计算

序号

空白

样品1

样品2

1%甘氨酸

0.1mol/LNaOH(ml)

0.025

0.91

0.98

2.45

V(NaOH)*0.0200mol/L

标准甘氨酸氨基氮的回收率=———————————*14.008

理论计算值

理论计算值=V(甘氨酸)*M(甘氨酸)*14.008

代入数据,回收率=2.4%

故标准甘氨酸氨基氮的回收率为2.4%

(V1-V2)*M(NaOH)

mg=—————————*14.008

V样

代入数据,mg=0.612

故甲醛滴定的每毫升氨基酸溶液中含氨基氮的毫克数为0.612。

现象分析:

根据滴定结果,总结分析此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优点:

使用该方法检测氨基酸较为简便,尤其是当样品中只有一种氨基酸的时候,可以直接通过滴定所使用的NaOH的量来计算氨基酸的含量,非常简便快捷。

缺点:

当样品中含有多种氨基酸时,就不能用该法测定多种氨基酸混合液中每种氨基酸的含量,只能测出氨基酸的总量。

并且脯氨酸与甲醛作用后,生成的化合物不稳定,导致滴定后结果偏低;酪氨酸含酚基结构,导致滴定结果偏高。

三实验小结

这次实验是我们大学生涯的最后一次实验,周期很长,内容也比较丰富。

本次实验主要是对课题堂上学习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熟知。

这次实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淀粉颗粒形态的观察,另一部分是甲醛滴定法测定氨基酸含量。

实验总的来说没有什么难度,主要是锻炼下大家的操作和对课本上内容的稳固:

淀粉粒的形状,淀粉糊化、液化的变化情况。

我们这门科目主要是对氨基酸的学习,当然要熟悉氨基酸的测量方法。

虽说实验的难度不大,但是我们进行的也不是很顺利,期间各种状况频出。

如:

配制培养基时,实验室的电子秤的量程没有达到实验的要求,我们只能凭感觉进行加入;加水时由于操之过急导致烧杯上层出现好多泡沫,最后只能默默等待它的消失;在摇床培养时,有的同学最后由于瓶子歪倒导致培养失败,这应该是其他同学操作时导致的;淀粉颗粒形态学观察中,由于实验室显微镜数量少,坏的还多,我们组观察室很难找出清晰的画面,最后换了个显微镜,才找到清晰的画面;在淀粉糊化过程中,由于我组选择的是30%的淀粉乳,浓度较高,故而在糊化过程中,随着糊化的进行,液体变得异常粘稠,同时加热的烧杯又十分烫手,搅拌十分艰难。

于是全组同学便轮流进行搅拌,最终才将淀粉糊化好;还有甲醛法滴定实验中,我们将滴定出的结果带入公式中计算发现,数据非常小。

同学们都猜测可能是操作有误或者酶失活了,但最终经老师的探究下,我们才发现是由于试剂配制失误。

虽然实验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但是所幸的是小组成员的同心协力及老师的耐心讲解。

实验中不仅只有困难我们也有惊奇,比如糊化时,浓度很高搅拌的很艰难,加入淀粉酶后很快就变得很顺畅;还有配制培养基时,大家通力合作,一起称量,一起搅拌,其乐融融,好不欢乐。

大学的最后一个实验我们很珍惜,也很用心。

因为这次实验不仅可以使我们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更能锻炼我们的操作和动手能力。

实验虽说不难,但是时间很长,所以有的时候会忘记一些实验要点,因此希望老师下次还是不要把实验周期拉得这么长,集中一段时间既能让我们专心致志,也不会耽误老师和同学们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