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08051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杜甫诗三首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师寄语:

当一个小小的心念变成成为行为时,便能成了习惯;从而形成性格,而性格就决定你一生的成败。

课前自主学习(学案)

一、学习内容分析

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二、初读诗文。

结合课下注释大声朗读课文,划分节奏,并将下列字词字词抄写在下面并注音。

岱宗、决眦、溅、搔、浑、胜、簪、逾、戍、妪、咽

 

三、你读懂了哪些?

发现了哪些问题?

 

课堂主体参与(教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学会诵读并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之后背诵全文。

2、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学习重点

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杜甫诗”的思想内涵。

学习方法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导入新课,前提测评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三、一诗四读,理解诗意

四、师生互动,深入探究

五、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教学资源

PPT课件,课文音频

学习过程

(师)学生修订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前提测评

1、教师激情导入课文

2、预习检测(A级)我会学。

做一做,我一定能过关!

A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dài)    

(2)决眦入归鸟 眦(zì)

(3)白头搔更短 搔( sāo)    (4)浑欲不胜簪 簪(zān)

B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

聚集

(2)阴阳割昏晓 阴:

山的北面     阳:

山的南面

(3)会当凌绝顶 会当:

终当、终要凌:

不尽

(4)浑欲不胜簪 浑:

简直

(5)荡胸生曾云曾:

通“层”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教师寄语:

古诗文学习,读字当头!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

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

第二时期:

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

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第三时期:

战乱流离时期。

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

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

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

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第四时期:

漂泊西南时期。

三、一诗四读,理解诗意(教师寄语: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一)吟读,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1、朗读指导:

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

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决定的。

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

同时把握好每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一首诗的关键。

《望岳》

⑴写作背景: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⑵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

⑶朗读节奏: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⑷朗读情感:

《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昂豪迈。

《春望》

⑴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⑵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

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⑶节奏划分:

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⑷朗读情感: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

含蓄,要读出沉痛忧伤。

《石壕吏》

⑴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三吏三别: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⑵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可分为两层:

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2)音频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吐字要清晰响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二)译读,以诗译诗,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古诗,译出来的现代文最好也要押韵。

(B级)一试身手,我最棒!

《望岳》:

学生读原诗,教师示范译诗:

五岳之首的泰山景象如何?

这些青山耸立在齐鲁间。

大自然的神奇秀美聚集在此,

山北山南如黄昏清晨不一般。

云层翻滚荡涤着我的心胸,

注目飞鸟入林直到看不到。

我定要登上最高峰,

举目纵观傲视群山。

《春望》:

教师读原诗,学生译诗。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山河依旧而国都已经破残,

春天的京城荒树野草蔓延。

感念时事看见花草就想落泪,

痛惜离别听到鸟鸣倍觉心寒。

战火接连从去年三月烧到今年三月,

一封家书抵换万两黄金。

白头发已经越挠越稀,

简直是梳不成髻插不住簪。

《石壕吏》:

教师读原诗,学生译诗。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

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

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

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三)背读

《望岳》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

首句“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

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

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

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春望》本诗前四句写春城破败的景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表达了诗人深沉含蓄的感情: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梳理清楚了诗的写作思路,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赏读。

(B级)相信自己,我能行!

示范赏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万金”,古代以十两黄金为一金。

极力写出了难得和珍贵的程度。

此句所流露的感情是常人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感情共鸣,因而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学生分小组讨论,品味赏析。

①“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