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测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7640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测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人教版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测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人教版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测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人教版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测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人教版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测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测试Word格式.docx

《届人教版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测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测试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教版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测试Word格式.docx

A.两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

B.标志着古代水利设施的完善

C.开启了农具自动化先河

D.是农业灌溉机械的重大改进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所述工具是翻车,翻车是对西周以来的灌溉工具进行重大调整和改善的产物,故D正确。

4.(2018·

无锡模拟)汉代画像石(砖)上有大量妇女劳动的画面,如“一农妇在前播种,一农夫在后打土块”“男子持锨扬场,女子抱麦子”“一农妇连枷打场”,以及妇女采集桑叶、纺织、酿酒、饲养家禽等。

由此可知,汉朝的小农经济(  )

A.提高了劳动妇女的地位

B.采用了家庭生产的形式

C.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

D.摒弃了自给自足的特点

根据材料“一农妇在前播种,一农夫在后打土块”“男子持锨扬场,女子抱麦子”“一农妇连枷打场”“妇女采集桑叶、纺织、酿酒、饲养家禽等”可知,汉代出现男女共同劳动、共同生产的状况,体现出小农经济采用家庭生产的形式。

5.《春秋谷梁传》记载:

“初者,始也。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文献中的记载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被废除

B.公田也要按亩收税

C.法律上承认私田地位

D.只有私田按亩收税

根据材料“非公之去公田”说明土地国有制度并没有被废除,故A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及“而履亩十取一也”可知公田也要按亩收税,故B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初税亩并没有从法律上承认私田地位,只有到了商鞅变法时期才承认,故C错误;

无论公田私田都按亩收税,故D错误。

6.《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道:

“中国的经济形态,由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隋唐之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定型为士绅经济,历一千年左右的演进,其后再无进步。

这三种经济形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

”作者意在强调(  )

A.宋代以后的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B.区分清楚三个时期的经济形态

C.古代经济形态演变的基本态势

D.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

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与材料中“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相符,故D正确。

7.清朝学者陈作霖《凤麓小志》中记载:

“金陵商贾,以缎业为大宗……金陵机业聚于城之西南隅,开机之家,总会计处谓之账房;

机户领织,谓之代料;

织成送缎,主人校其良楛,谓之讐货。

小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各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缎匹,再售与绸缎业。

四者层层相因,休戚相关。

”材料说明(  )

A.丝织业社会分工细致

B.南京成为丝织业的中心

C.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D.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解析】选A。

材料中“机户领织,谓之代料”“主人校其良楛,谓之讐货”“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缎匹”“再售与绸缎业”,四道程序环环相扣,说明丝织业社会分工细致,故A正确。

8.《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

“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由此判断此时(  )

A.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B.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发达

C.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D.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由材料中“以铁冶起,富至巨万”,并引领一批“去文学而趋利者”,可以看出当时冶铁技术的发达程度。

9.(2018·

苏北四市模拟)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

不过据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描述:

“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采,传代无穷。

”由此可知(  )

A.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历史信息

B.蜀锦起源时间已经有定论

C.历史事实需要文学作品验证

D.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正途

根据材料“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描述:

‘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可知,西汉时期蜀锦就已闻名,并为文学作品所记录,故A正确。

10.公元前679年,齐国会盟诸侯达成协定,“市赋(市场交易税)百取其二,关赋(进出口关税)百取其一”。

公元前678年,齐国再度会盟诸侯,“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统一斤两称数)”。

材料反映(  )

A.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

B.区域之间长途贸易兴盛

C.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

D.齐国通过会盟成为霸主

【解析】选C。

齐国会盟采取改善交通、统一税收、度量等多种方式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A错误;

明清时期,区域长途贸易兴盛,故B错误;

通过会盟采取多种推动商业经济发展措施,有利于春秋时期逐渐形成统一的市场,故C正确;

材料强调齐国会盟采取的经济举措,而未提及其政治地位的变化,故D错误。

11.唐代长安日暮即闻鼓鸣,百业歇息,开始宵禁。

而宋朝无论是东京汴梁还是南宋的临安皆不夜禁,不但不夜禁反而通宵达旦,当时人们称娱乐场所为“瓦舍”“瓦肆”“瓦子”或“勾栏”,在这些娱乐场所中兴起了“市民文化”。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科学技术创新推广B.城市建设的变迁

C.商品经济趋向繁荣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解析】选C。

从材料中“不但不夜禁反而通宵达旦”“在这些娱乐场所中兴起了‘市民文化’”等信息可知,从唐代到宋代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这是文化繁荣的根源。

12.(2018·

常州模拟)《宋会要辑稿》中记载:

宋高宗认为“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当时的海外贸易(  )

A.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B.重视买卖船舶获利

C.主要服务于皇室享乐

D.是国库最重要的财源

宋高宗发表此番言论说明海外贸易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故A正确。

13.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人阶层靠拢。

另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入商人的行列。

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

A.四民界限渐趋模糊B.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D.士商阶层相融合流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宋代士商关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两者之间的联系日渐加强并且相互转化的现象,故D正确。

14.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

“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宜令诸路转运使……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

“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材料反映出宋代(  )

A.商业政策比较宽松

B.设有专职征税官员

C.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地方官员与民争利

结合材料“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可知宋代的商业政策比较宽松,故A正确;

转运使是管理地方财政的官职,不是征税官员,B不符合题意;

宋代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地方官员与民争利问题,D不符合题意。

15.下图引自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之十九》。

与下图相关的历史解释表述正确的是(  )

A.黄道婆是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和推广者

B.棉纺织品产量增多,丝织品产量减少

C.棉纺织技术推广导致官营手工业衰落

D.王祯的《农书》首倡推广棉纺织技术

图片反映的是妇女纺棉,棉纺织技术由黄道婆改进和革新,A正确;

图片体现不出棉纺织品增多,丝织品减少,B错误;

材料仅体现了棉纺织技术的发展,无法得出官营手工业衰落的结论,C错误;

D“首倡”过于绝对,D错误。

16.明朝京城有山西铜、炭诸商的潞安会馆,颜料商的平遥会馆,临汾众商的临汾会馆。

清代北京的各省会馆总数达445所,其中山西会馆有50所。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手工业部门分工细密

B.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兴盛

C.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

D.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题目中明清两代京城会馆云集,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群体(商帮)的聚集之所,反映了商业的繁荣,并没有提到手工业部门分工细密的特点,故A错误;

题目中并没有提到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故B错误;

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符合题意,故C正确;

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点是雇佣关系出现,题目中并没有提到,故D错误。

17.(2018·

徐州模拟)雍正十三年规定:

“京城一切无帖(即营业执照)铺户,如有私分地界,不令旁人附近开张;

及将地界议价若干,方许承顶;

至发卖酒斤等项货物,车户设立名牌,独自霸揽,不令他人揽运,违禁把持者,枷号(拘留)两个月,杖一百。

”这表明当时政府(  )

A.限制商业活动B.加强商业监管

C.抑制商业兼并D.鼓励商人竞争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当时政府加强对无照经营和商业上的不正当竞争的监管,故B正确。

18.(2018·

无锡模拟)顾炎武曾说徽商“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但他们的子弟却纷纷“走长途而赴京试”,且出行简朴,“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

徽商子弟不承父业,转而低调“赴京试”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重农抑商B.商人勤俭持家

C.徽州山多地少D.南方经济衰弱

根据材料“他们的子弟却纷纷‘走长途而赴京试’,且出行简朴,‘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并结合所学可知,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徽商子弟不承父业,转而低调“赴京试”。

故选A。

19.乾隆九年制定的《管理澳夷章程》规定:

洋船出入,严行盘验;

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

清政府制定这一章程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澳门管理B.取消外交活动

C.严控中外接触D.禁止海外贸易

题干中提到的是对夷事务,并未提到澳门的管理,故A错误;

题干中“夷人有事……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说明存在外交事务,故B错误;

题干中“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说明清政府严格控制与外国的交往,故C正确;

题干中并未提到禁止海外贸易,故D错误。

20.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

……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

”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  )

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B.绝对禁止中外贸易

C.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选D。

材料描述了清政府对广州十三行外国商人的规定,与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无关,A错误;

材料中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是限制而非绝对禁止中外贸易,B错误;

材料中清政府的规定与重农无关,C错误;

清政府对外贸易中的种种限制,反映出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0分)

21.(2018·

南通模拟)(15分)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反映了中国传统文明内在结构的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

临安城郊的市镇“商贾骈集,物货辐萃”,江阴的江夏市“商船倭舶,岁常辐凑”,嘉兴的濮院市“机杼之利,日生万金”。

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

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摘编自陈国灿《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

材料二 市镇“丝行”“布庄”的发展,以至于明代后期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

双林镇“俗皆织绢。

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其特色产品包头绢“通用于天下”。

嘉定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

丝与棉闯入农村经济生活,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

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行政区划,仅涟市镇沈氏一地主,其采购活动竟达于杭嘉湖苏四府六县。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

材料三 明清中叶之后,江南市镇人口的主体部分是商人、手工业工匠及脚夫、游民。

市镇也吸引着邻近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向它聚集。

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即便是中小型市镇,无不是文人学士丛集,如浙江湖州的南浔镇,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民谚,入清以后保持着“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的传统。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南宋时期市镇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市镇兴盛的主要原因。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市镇发展的主要表现及所引发的农村经济变革。

(5分)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江南市镇所引发的社会变革。

有学者认为,江南市镇的发展反映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自我调适和转型。

请依据以上材料阐释学者的观点。

(6分)

【解析】第

(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信息回答;

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商船倭舶,岁常辐凑”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题根据材料概括回答即可。

第(3)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回答;

第二问据材料二“市镇‘丝行’‘布庄’的发展,以至于明代后期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得出农村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互相结合等。

答案:

(1)特点:

工商业兴盛;

呈现出城市化特征。

(2分)

原因:

农业经济的发展;

海外贸易的兴盛。

(2)表现:

出现专业化市镇;

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

对外经济联系显著增强。

(3分)

变革:

农村商品生产专业化、产业化;

农村家庭收益结构变化,主副业倒置。

(3)变革:

社会阶层多元化;

文风昌盛,科第兴旺。

阐释:

农村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互相结合;

工商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结合。

22.(15分)扬州盐商泛指古代两淮地区的盐业商人群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

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之一。

——摘编自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

材料二 扬州盐商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兴建园林、会馆、书院、码头等,因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他们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造福于民众,推动了地方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济民的抱负。

……他们竞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也流及盐商活动的广大区域。

——摘编自王雪萍《扬州盐商文化线路》

材料三 扬州文化铸就与官员有巨大的热忱总持风雅、盐商的乐此不疲慷慨解囊、群众的直接效力尽显才智都有关系。

如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图》的制造,是乾隆直接过问指挥,扬州政府官员负责,扬州艺人悉心制作,才成就了工艺史上的极品。

再如源于盐商“例蓄花雅两部”的对戏剧的情有独钟,四大徽班才次第晋京,是皇上倡导,扬州政府官员亲自组织,盐商的积极效力,扬州戏曲的繁荣土壤,才使中国戏剧有了划时代的里程碑。

——摘编自扬州大学学报《扬州盐商对扬州

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盛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扬州盐商的具体活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扬州盐商文化形成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7分)

【解析】第

(1)题据材料一中“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得出盐业历史悠久等。

(2)题据材料二中“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得出注重城市建设等。

第(3)题第一问据材料三“与官员有巨大的热忱总持风雅、盐商的乐此不疲慷慨解囊、群众的直接效力尽显才智都有关系”得出政府的重视、民众的推动、盐商的喜好;

第二问据材料三出处“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得出促进扬州文化繁荣和发展,改善社会风尚,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阻碍社会经济的转型。

(1)背景:

盐业历史悠久,水运交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

(2)活动:

注重城市建设,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提高扬州文化底蕴。

(3)原因:

政府的重视,民众的推动,盐商的喜好。

历史影响:

促进扬州文化繁荣和发展,改善社会风尚,阻碍社会经济的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