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高考生物与环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7548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4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冈高考生物与环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黄冈高考生物与环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黄冈高考生物与环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黄冈高考生物与环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黄冈高考生物与环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冈高考生物与环境Word格式.docx

《黄冈高考生物与环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冈高考生物与环境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冈高考生物与环境Word格式.docx

如设计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案、设计某一稳定的生态系统等。

Ⅲ.重视考查理论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该部分高考题命题素材看,均来源于各种生产、生活实际,要求考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生命科学在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关注生命科学发展的热点问题。

高考题中的考点分布主要有:

生态因素及实例判断、种间关系的经典研究案例、种群与生物群落、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及两者关系、营养级、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分类、生态平衡的原理及应用(如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西部大开发等)、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及自净化原理、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等。

Ⅳ.重视学科内综合的考查:

最近几年生态学部分的高考题中,往往是将有关知识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考查单一知识点的题目已不存在。

在综合题中,常将细胞亚显微结构基础、光合作用、细胞呼吸、能量代谢、代谢类型等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揉为一体进行考查。

【考点透视】

一、网络构建

 

二、复习重点

[生命的结构层次]

[生物种间关系的比较分析]

关系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

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如果分开,则寄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

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

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

牛与羊;

农作物与杂草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变化。

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

狼与兔;

青蛙与昆虫

[生态系统类型的比较]

生态系统类型

无机环境特点

群落结构特点

生物类群特点

森林生态系统

较湿润地区

群落结构复杂,自动调

节力强

以乔木和攀缘树栖动

物为主

草原生态系统

较干旱地区

群落结构简单

以草本植物和穴居、

奔跑动物为主

农田生态系统

人类提供水肥等条件

群落结构单一,调节能

力最弱

以各种农作物为主

城市生态系统

(以人为核心的自然、

经济、社会系统)

食物、水供应以及工

业、生活废弃物的排放

要依赖周围自然系统

是人口高度集中、物质

能量高度密集的高度开

放的系统,调节力弱

以人类为主,间有老鼠、蚊子等动物及园林植物

湿地生态系统

(沼泽和沿海滩涂)

水分丰富,无机盐丰富

物种丰富,结构较复杂

对水土有调节净化作用

以挺水、浮水、沉水植

物和各类水禽、涉禽鱼

类等水生动物

[生态系统的三大生物成分]

生物类型

代谢类型

作用

地位

生产者

绿色植物(含捕虫草)、光能和化能自养细菌

自养型

是消费者、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主要地位(基本成分)

消费者

以活体为食的动物、寄生生物(含菟丝予)

异养型

保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畅通;

有效地控制生产者数量,有助于生产者传粉、受精和传种

非必需成分(非基本成分)

分解者

腐生生物(含蚯蚓等)

90%的有机物都依赖其分解,归还给无机环境

重要地位(必需成分)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无机环境为生物成分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绿色植物同化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大约90%需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归还给无机环境,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因此,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理论上讲,无机环境、生产者和分解者是任何一个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必要的基本成分,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本成分。

三考点归纳突破

1.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种间关系

3.食物链、食物网相关知识及解题要点分析

A.三种食物链

(1)捕食链:

生物之间因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

其第一营养级(开端)一定是生产者,第二营养级一定是植食性动物。

例如:

草→鼠→蛇→猫头鹰。

高中生物通常意义上的食物链就是捕食链。

(2)寄生链:

生物间因寄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

鸟类→跳蚤→细菌→噬菌体。

(3)腐生链:

某些生物专以动植物遗体为食物而形成的食物链。

植物残枝败叶→真菌→氧化细菌。

B.捕食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级的划分(举例如下):

猫头鹰

成分: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营养级: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特别注意:

(1)食物链(捕食链)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

(2)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是从食物链的起点(生产者)数起的,即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

消费者是从第二营养级(即植食性动物)开始的。

(3)在食物网中数食物链条数,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一直到具有食物关系的最高营养级为止,中间不能断开。

4.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太阳能,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每个营养级所具有的能量一般流向3个方面:

一部分是被该营养级的生物本身的生命活动所消耗的;

一部分尸体、排泄物和残落被分解者分解后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

还有一部分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而流人下一个营养级。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不循环的,而且是逐级递减的。

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传递的平均效率为10%~20%。

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所形成的反复的循环运动。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所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③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随着物质循环而进行的,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生态农业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为了保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人们设计了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模式,如桑基鱼塘生态农业等。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它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价值增值链。

因此,遵循这个原理,就可以合理设计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也就是使废物资源化,以便提高能量转化率,减少环境污染。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可以利用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对生物种群进行人为调节。

在生态系统中增加有害生物的天敌种群,可以减轻有害生物的危害。

7.防治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不仅能够引起野生生物资源的衰减,而且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

因此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即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很多,其中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的有:

利用生物净化来除环境污染和发展绿色食品。

(1)生物净化

生物净化是指生物体通过吸收、分解和转化作用,使生态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在生物净化中,绿色植物和微生物起着重要的作用。

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第一是绿色植物能够在一定浓度的范围内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氧化,如一公顷柳杉每个月可吸收60kgSO2;

第二是绿色植物可以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污染物;

第三是许多绿色植物能够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如悬铃木(法国梧桐)和橙、圆柏等。

微生物的净化作用是指微生物能够将许多有机污染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从而起到净化作用。

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时主要通过物理沉降和微生物的净化作用两个过程完成。

物理沉降是利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去除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中个体比较大的污染物;

微生物净化是利用污水中的多种需氧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2、H2O对以及含氮的和含磷的无机盐,使污水得到净化。

(2)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经过专门机构认定和许可后,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

绿色食品的开发包括产地的选择、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和储运等一系列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以便防止和减少污染。

8.几种主要的污染源

(1)酸雨

酸雨是大气污染后产生的酸性沉降物。

酸雨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这是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出来的SO2,燃烧石油及汽车尾气释放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和硝酸雨,最后降在地面上形成酸雨。

我国燃料结构主要是煤炭,以排放SO2为主,所以我国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酸雨改变了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正常酸碱度,严重危害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的生存。

防治酸雨的根本措施是控制SO2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同时要植树造林,运用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来净化空气。

如一公顷柳杉一个月可吸收SO260kg。

(2)水污染

水与空气、食品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

在不同种类的生物体中,水大约占体重的60%~95%,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是生命之源。

水污染在我国相当普遍,而且十分严重。

造成水污染的物质主要有重金属、农药、过量的N、P等植物矿质元素和致病微生物等。

当水中的上述有害物质超出水体的自净能力(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时,就发生了污染。

而水中污染物主要来自未加工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废水等。

(3)重金属污染

在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主要是指汞、铜、铅及非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

化石燃料的燃烧是重金属的主要释放源,采矿和冶炼也是向环境释放重金属的主要污染源。

重金属污染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天然水中只要有微量重金属即可产生毒性效应。

一般重金属产生毒性的范围大约在1~10mg/L之间,毒性较强的金属如汞、镉等产生毒性的浓度范围在0.01~0.001mg/L之间。

②水体中的某些重金属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化合物,如甲基汞。

③生物从环境中摄取重金属可以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加强,即表现为生物富集作用。

例如,发生在日本的水怪病就是汞经过生物富集作用而引起的。

(4)农药污染

喷洒农药,目的是杀灭或抑制农业害虫,以保证农作物的高产优质。

但随着现代化学农药的飞速发展,生产品种的增加,某些农药化学性质较稳定,不易分解,结果使农药在土壤中越积越多。

当土壤中累积的农药达到一定程度时,便成为污染物质影响第二茬作物的产量与质量。

不仅如此,农药还随着雨水的冲涮汇集到河流、湖泊,从而造成水体污染。

由于大多数农药不易被分解,因而被生物体吸收后,随着食物链的延长其含量逐渐升高,严重影响鱼类和贝类的生存。

当人们食用这种被严重污染的鱼类和贝时,农药就会在人体内进一步富集,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5)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N、P等植物必须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时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

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染和农田排水。

当它们汇集到池塘、湖泊、海湾时就会使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增多,致使藻类植物、浮游植物大量繁殖。

由于繁殖、生长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氧气用以进行呼吸作用,致使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降低。

而且当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死亡之后,其遗体首先被水中需氧微生物分解,从而进一步降低溶解氧的含量,然后被厌氧微生物分解。

同时产生H2S、CH4等有毒气体,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死亡。

发生富营养化的湖泊、海弯等流动缓慢的水体,因浮游生物种类的不同而呈现出蓝、红、褐等颜色。

富营养化发生在池塘和湖泊中叫做“水华”,发生在海水中叫做“赤潮”。

如图所示。

【例题解析】

例1(2005全国卷Ⅰ)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S”型增长曲线的生物学意义。

指点迷津渔业中通常以重量为产量的指标。

影响资源重量的有两个因素,即自然死亡率和渔捞死亡率(即捕鱼量);

同样也有两个使资源重量增加的因素,即生长量和补充量。

如要维持持久产量,就要使种群保持平衡,即要:

自然死亡率+渔捞死亡率(即捕鱼量)=生长量+补充量;

这意味着在资源未利用期内,资源种群大致年复一年地保持平衡。

当开始利用资源时,受利用种群开始变小,渔捞死亡量(即捕鱼量)必须由以下三种方式得到补偿:

①更大的补充量;

②更大的生长量;

③减少自然死亡。

由此产生了什么样的种群密度水平能保证最大的产量?

格雷厄姆提出了S-型曲线理论:

根据逻辑斯谛方程,当种群密度处于S型增长曲线的拐点K/2时,种群增长量最大。

参考答案B

例2(07年高考广东卷)(8分)近年来在防治稻田虫害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如①构建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红萍叶片内的蓝藻固氮可促进红萍和水稻生长;

②培育转Bt基因抗虫水稻,减少虫害。

此外,一些水稻遭遇虫害时会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天敌消灭害虫,科学家称之为稻田三重营养关系。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在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中存在哪些种间关系。

(各举一例)

(2)在稻田三重营养关系中,水稻通过信息引来天敌,防治害虫。

(3)转Bt基因抗虫水稻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虫害问题,因为。

(4)画出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不考虑与人的联系)。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指点迷津考查考生对生态系统基本知识的掌握,考查构建知识网络、运用分析与归纳等方法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运用图表精确表达有关生态学现象的能力,正确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运用所学生态学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的能力。

(8分)

参考答案

(1)捕食:

虫吃水稻(或杂草),或鱼吃虫竞争:

水稻(或红萍)与杂草竞争;

寄生:

病菌寄生在水稻上;

互利共生:

红萍与蓝藻共生。

(任答对两种关系得1分,共2分)

(2)化学(3)昆虫会进化(或产生抗性)。

(4)见下图(写对图中所有的箭头给3分,(或其他草食动物);

正确写出具体生物给1分,共4分)。

例3(2006全国卷一)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物。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

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

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考点定位本题以生物与环境之生物之间的关系为命题点,同时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做题技巧

指点迷津学生只要看清是选错误的,是很容易做出的。

由题意可知,三种蝌蚪有共同的食物和生活空间,所以种间关系应是竟争,某一种生物的增长曲线不可能为J型。

随水螈数量的增多,锄足蟾蝌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可推知水螈更爱捕食它。

参考答案A

例4(07高考四川卷)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条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及其应用——生态农业

指点迷津新型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仅仅是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但还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它的稳定性与自然的生态系统相比还是要差些,在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离开了人的作用,生态系统就会崩溃,而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食物的来源,分解者把生产者的残枝和落叶以及消费者的排遗物分解,为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所以植物是主要成分,也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和家禽家畜都可以农作物为食,是第二营养级的生物,该生态系统的建立,不能提高各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参考答案C

例5(2007年全国高考山东卷)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指点迷津生态系统的功能有三:

一是能量流动,具有单向、递减、不循环的特点;

二是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循环,该过程离不开生产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起关键作用;

三是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专题训练与高考预测】

1.在温室中混合播种不同比例的大麦和燕麦,结果如右表。

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其他条件不变任其发展,若干年后温室中的植株数()

A.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

B.大麦远远多于燕麦

C.燕麦远远多于大麦

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

播种量的比例

收获种子的产量

大麦

燕麦

0.2

0.4

0.6

0.8

42

81

98

105

133

56

32

13

2.将甲、乙两种植物混种,设N=甲播种的种子数/乙播种的种子数,M=收获的甲种子数/收获的乙种子数,收获的种子再播种,连续进行了5代。

现将N对M作出如图示曲线,则再过若干代()

A.甲排斥掉乙

B.乙排斥掉甲

C.甲、乙共存

D.不能确定

3.右图表示不同种群间的寄生关系。

对右图描述正确的是()

A.a~b之间的曲线表示寄生物种群急剧下降

B.a~b之间的曲线表示寄生物与宿主达到平衡状态

C.b~c之间的曲线表示寄生物与宿主达到平衡状态

D.A是宿主,B是寄生物

4.图中A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

A.是该种鹰的天敌种群B.是与鹰有互利关系的一个种群

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D.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5.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和饲养。

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的比例如下表:

饲养方式

植丛中的动物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其它

鱼种1

单养

0.42

0.12

0.01

0.45

混养

0.05

0.35

0.55

鱼种2

0.43

0.23

0.33

0.40

0.04

0.4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单养时两鱼种多出没在植丛中②单养时鱼种2多出没在池底③混养时两鱼种多出没在池底④混养时鱼种1多出没在池底,鱼种2多出没在植丛中⑤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A.①④⑤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③④

6.下图甲是一种能生活在多种土壤中的小型昆虫,常常被昆虫乙大量捕食。

I号杀虫剂和Ⅱ号杀虫剂可用于控制这些昆虫。

Ⅱ号杀虫剂对甲、乙昆虫毒性相同,I号杀虫剂对乙昆虫的毒性比对甲毒性更强。

现用两种杀虫剂分别处理田块,下列哪两个图能分别代表I号、Ⅱ号杀虫剂单独作用对害虫数量的影响()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