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月考卷历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7111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月考卷历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名校月考卷历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名校月考卷历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名校月考卷历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名校月考卷历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校月考卷历史Word格式.docx

《名校月考卷历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月考卷历史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校月考卷历史Word格式.docx

D.郡国制实现了文化的征服

5.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行政、军事、财政、监察、司法、人事等机构,这些机构有繁多的公文程式,有复杂的运行机制,掌握它自然也就成为一种特殊技能,而掌握它的人当然也会成为一个特殊的等级”。

材料主要强调中国古代()

A.国家权力的分割已经实现

B.官僚队伍专业化趋势增强

C.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复杂

D.官员的选举和经验不可分

6.西汉武帝在谈及制度建设时指出:

“夫泛驾之马,拆(tuo)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其意在通过制度()

A.扩大人才的选拔  B.培养个人的修养

C.加强对官吏的监察 D.神化治人之“术”

7.江南土豪从汉魏以来既已存在,并随着江南经济的进步而有较大规模的发展,在刘宋时他们中就不乏“献私财数十万”以求升进者,但迄至梁末,他们并不能“预于南朝大政”,究其原因()

A.军功授爵排斥纳粟拜爵

B.新兴地主缺乏武装力量

C.唯才是举一定程度规避门阀士族

D.九品中正制形成僵化的门阀制度

8.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

权力制衡。

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垂相制度走向解体

9.唐朝的科举制有明法科试律令,明算科试《九章算经》《夏侯阳算经》((周牌算经》等数学著

作,明书科试《说文》《字林》等字书,录取后只在和专业相关的机构任职。

这说明唐朝的科

举制()

A.命题范围摆脱四书五经束缚B.庶族地主参政扩大社会基础

C.注重专业人才的选拔与任用D.重视培养官员的文化素质

10.《新唐书·

礼三本》说:

“夫君者,民众父母也。

”《周易·

家天下》说:

“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马克思说:

“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这三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B.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C.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11.学者余英时在评价唐初三省制时认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以初唐时三省制下的政事堂制

度最为接近儒家‘圣君贤相’互相制衡的政治理想。

这一论点的主要依据是唐初的三省制实行

时()

  A.三省分工明确,互相制约 B.对三省和君主的权力划定

 C.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缓和

12.著名学者赵汀阳说:

“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

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

”可见,科举制度()

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13.朱熹说:

“以唐太宗之聪明英特,号为身兼将相,然犹必使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施行,该谓理、势之当然,有不得而易者。

”材料认为()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唐代三省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唐太宗加大宰相的权力 D.唐太宗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君权

14.宋嘉佑年间,王陶曾对仁宗说:

“今政事无大小,皆决于中书、枢密,陛下一无可否,岂为人主之道哉?

”材料反映出()

A.宋代把相权分给中枢和枢密使 B.宋代相权有所扩大

C.宋仁宗的权力得到空前强化  D.宋代极力削弱相权

15.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

“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

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

”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

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

16.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数遣使者分诣诸道,选择精兵。

凡其才力技艺有过人者,皆收补禁军”。

乾德三年(965年),又“令天下长吏择本道兵晓勇者,藉其名送都下,以补禁旅之网”。

宋太祖这样做是为了()

A.加强国家边防力量B.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C.减轻地方财政负担D.集中中央军事权力

17.元朝统一后,以极高的礼遇对待中原著名历史人物,如兴建武成庙于枢密院,以孙子、管仲、乐

毅、张良、诸葛亮等人从祭。

这种做法的实质是()

 A.弘扬中原文化传统以维护统治

B.笼络汉族士人以缓和民族矛盾

 C.统一思想以维护皇权专制

 D.彰显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

18.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

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

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 B.遏制社会贫富分化

C.发展商品经济 D.强化社会控制

19.史载唐朝附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生,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令皇室与大臣联姻,

故附马多出自寒门。

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专制皇权的强化

 C.贵族制度的衰落 D.科举制度的成熟

20.明朝《大浩》中规定:

凡官吏违旨扰民,或相互勾结,陷害良民者,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甚至可将害民官吏“绑缚赴京”。

各地官府对于因之赴京状告者不得阻拦,否则官吏将受“族诛”。

此规定的直接作用是()

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完善官员监察体系

C.预防地方割据出现 D.利于规范官员行为

21.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

“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

上谕亦有二:

……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

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

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

……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

”材料说明军机处()

A.成为内阁的协理机构

B.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

C.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

22.“宋元以后,由于六部决策权和发令权发展,宰相的权力开始和皇帝的权力重合。

”材料现象说

明了()

A.宰相权力受到六部制约

B.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加强

C.六部开始成为决策机构

 D、权力制约体制日益形成

23.明以前各个王朝,凡君主年幼,必定有他的叔父、堂兄这样的人物代为摄政,而明代则规定,皇

帝的叔父、兄弟以及除皇太子以外的儿子,一到成年就应当离开京城到自己的封地,谓之“之

国”。

“之国”的出现()

A.严重威胁了君主专制制度

B.充分体现了分封制的弊端

C.有助于皇权摆脱支系牵制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24.“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既无,远行买卖,用其所致珍异,孝养其父母。

”((易传》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邻近地区社会分工落后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专业商人已经出现

25.学者阎步克说:

“后世儒家所着力申说的‘义’和‘忠’,就是从‘尊尊’生发出来的;

而‘仁’和‘孝’,则是从‘亲亲’生发出来的。

”儒家这一思想()

A.与宗法观念相通 B.是外儒内法的直接体现

C.受佛道思想影响 D.体现了价值取向多元化

26.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

的。

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井田制的瓦解

C.冶金技术的进步 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27.西汉盐官有遍及二十八郡国的三十五处,铁官有遍及四十郡国的四十九处。

盐铁官统属于中

央的大农令。

诸侯王国原来自置的盐铁官,也由大农所设盐铁官代替。

这表明()

A.官方垄断盐铁经营 B.政府严管盐铁业

C.王国问题彻底解决 D.冶炼业发展迅速

28.北魏实施均田令,不仅把国有土地按桑田、露田名目请受登记,原有的私地在不变动所有权前

提下,也按均田令规定进行了登记,充抵应受额。

A.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被取消

C.私有土地的所有者政府不再对其授田

D.封建国有和私有土地制度并存于均田制范围内

29.两汉时期,“钱”字很少见于文学作品中。

而从两晋时期起,它的别称被大量收录:

鲁褒尊其为

“孔方兄”,干宝以“青蚊”称之,而王衍则贬之为“阿堵物”。

这说明魏晋时期()

A.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

B.自然经济解体导致儒家义利观的解构

C.儒家地位的变迁影响文学内容变化

D.商业繁荣为市民文学发展奠定基础

30.钱穆先生指出:

古罗马奴隶多半来源于战俘,而汉代的奴隶则是农民主动离开土地,参加大规模的工商新生产;

不是出卖自由,而是对国家法规的一种逃避。

汉代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形成·

B.庄园经济的盛行

C.编户制度的消亡 D.工商食官的出现

31.唐代经济学家陆蛰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

他主张:

“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

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

”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秦汉推行“重农抑商” B.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

C.明代出现“计日受值” D.明清实行“田赋征银”

32.据史载,隋朝时期,“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

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

材料表明隋朝()

A.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现象比较普遍

B.都城商业活动很频繁,草市开始普及

C.草市作为乡村集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D.民众经营的意识增强但受到舆论指责

33.北宋时有商人说:

“士非我匹,若工农则吾等也……(农与工)所食皆不过其劳。

”明中叶以后

“士商异业而同志”已不足为怪。

这说明()

A.封建重农抑商观念逐渐淡化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封建“四民”秩序有所松动 D.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34.据《宋史·

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这表明当时()

A.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

35.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

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

蔗农等专业经营者。

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36.(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

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

这表明政府意在()

A.增加财政收人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C.增加粮食产量D.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

37.有史书载,宋代“田制不立,吠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冒伪,未尝考按,故赋人之利,视古为薄”。

该记载表明()

A.放任土地兼并影响政府收人 B.人口快速增长影响土地制度

C.宋代小农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D.土地制度变革影响人口流动

38.宋代地主利用农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

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

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率自然维持

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材料意在强调宋代()

A.完成了土地关系的变革B.封建租佃制的积极作用

C.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39.两汉时期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

官之任用,“不考人才专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碟”,“家之婚姻,必由谱系”,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家谱是由政府纂修的B.家谱具有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

C.家谱蕴藏着丰富的史料D.“三纲五常”是修谱的宗旨

40.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

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

A.清净无为B.兼爱非攻

C.仁政治国D.以德治民

41.《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

“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

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

面,突出人的地位;

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学思想趋向新启蒙

4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把人类划分为天生的主人和天生的奴隶是天经地义的,他说:

“……有

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别人,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统治别人。

”下列与之有类似主张的

中国古代思想派别应是()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

43.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

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

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

礼。

这一现象表明()

A.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B.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

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D.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

44.李约瑟在《中华科学文明史》中说:

“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

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

”材料所述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B.天文观测技术的落后

C.总结历史教训的需要

D.经验总结的推理结果

45.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

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

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

年)时,太学已多至三万人。

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

46.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种思想易为处于动荡之中的人们所接受,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涣散了人

们同疾病作斗争的意志,影响了人们创新医药的积极性。

该思想是()

A.心学B.理学C.阴阳五行D.佛教

47.“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

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

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

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

”南北这一反差折射出()

A.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

B.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

C.北方士人耻于科举致仕

D.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

48.杨慎在《文字之衰》中提到明代中期的文学评价,“宋人曰是,今人亦日是;

宋人日非,今人亦曰非”。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未达到宋朝的高度

B.明代对士人的践踏消磨了文人的创作才能

C.程朱理学在明代取得了统治地位

D.明代科举实行八股取士压制士人思想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49题25分,第50题12分,第51题15分,共52分)

49.(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源于周朝,并留下了许多相关记载。

《礼记》记载:

“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仕。

”“卿大夫致仕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曰‘庶老’。

”《周礼·

王制》说:

“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大学),养庶老于虞痒(小学)。

材料二汉兴,官员欲致仕,须申请,说明缘由。

致仕有二:

一为老,二为病。

告老告病,皆称“乞骸骨”……元始元年,平帝下i8令“天下比两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

《唐会要》载:

“旧制,年七十以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

……开元五年十月十四日敦,诸职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给半禄。

致仕官应物。

令所由送至宅。

三品以上,并听朝朔望,其年十一月,致仕官子弟无京官者,其在外者,听一人停官侍养。

材料三神宗年间规定:

“承务郎及使臣以上致仕,尝以战功迁官者,奉钱衣赐并全给;

余历任无公私罪、事理重及脏罪,给半;

因过犯若老疾体量致仕者,不给,非战功功状显著奏裁”;

“宰相以下并带职致仕”……

《宋会要辑稿·

职官》载:

“国朝,凡文武官致仕者,皆转一官,或加恩其子孙。

《宋史·

职官·

致仕》载:

“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请致仕者,许御史台纠核以闻。

明清以后,破除古制,将退休年龄提前10年以上,且带有强制性,相沿至今。

(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我国古代退休年龄的变化和退休待遇的发展趋势。

(13分)

(2)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影响。

(12分)

50.(12分)历史图片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请仔细阅读如下两图,寻找图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对图片进行解读。

要求:

列举信息符合史实,逻辑关系严密,论证充分合理,具备论从史出的基

本特征。

5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武则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

对于贪赃枉法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货。

正如《资治通鉴》所评说:

“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融之,或加刑诛。

抉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镇压反对势力,打击旧门阀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出身官僚,发展科举制。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虽然爆发过徐敬业和宗室诸王发动的叛乱,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地增长。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武则天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的措施对唐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