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6668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试题Word格式.docx

《中国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试题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试题Word格式.docx

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为什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怎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解决的是非遗本体论问题的话,那么,第二个问题解决的主要是价值论的问题,而第三个解决的主要是方法论的问题。

6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选拔上,凡具有以下几种情况者应作为重点推荐项目予以申报:

一、规模较大项目;

二、符合当代人审美标准项目;

三、具有较大经济价值项目;

四、具有重要政治价值项目。

7“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是一回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8审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传承人年

纪较大者,应优先考虑。

9申报民间故事时,不是只要有一个好故事就能申报,而是要有一个规模比较大的故事群落(如围绕着一个人,或是一件事,就会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故事)才能申报。

10如果我们把非遗比作“小虫子”,那么,以往的非遗保护重点落在保护这只“小虫子”本身。

而今天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则重点考虑如何为非遗这只“小虫子”,创造出一个更适合其生存的生态环境。

只要环境好了,非遗这只“小虫子”自然会无忧无虑地存活下去。

这就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在保护理念上与以往非遗保护的不同之处。

11只要让传承人挣到钱,他所传的非遗项目就能传承下去。

可以说,“走市场”给非遗带来的只有正能量而没有负能量。

12非遗项目可以开发。

但开发主体不应是传承人,而是开发商。

传承人的工作重点转向开发,则预示着该遗产项目的活态传承已经终结。

13从本质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同,它们都是“文物”,它们的最大价值都是历史认识价值。

所不同的是,物质文化遗产是固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物”。

文物不能刻意地改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也不能刻意地改动。

14许多非遗项目都可以进行产业化开发,但前提是开发者一定是开发商而不是传承人。

传承人参与开发所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他的传统手工技艺被大机械化生产所取代,而这正是传承人

的大忌。

15在传承人选拔上,候选人的知名度与社会贡献度非常重要。

只要他对社会贡献大、知名度高,即使选上之后无暇从事这门技艺的传承或是无暇带徒授业,也不影响他成为该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因为他的入选给非遗宣传带来的广告效应是非常大的。

16原来人口少,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可以采用手工制作的方式来完成。

如今人口爆炸式增长,采用传统手工技艺生产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生活需求,所以,传承人采用大机械化生产的生产方式来生产传统手工艺产品是历史的必然,没有必要横加指责。

17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本职工作是继承。

他的任务就是将历史上创造出来的最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下来,并传承下去。

有创新当然可以,但要明确标明这不是传统的做法,不是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新创作的作品,以防误导他人。

18大型民俗节日活动规模庞大,民间举办问题多,难度大。

作为各级政府,应该主动承担起传承这类遗产的责任,并通过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大笔投入,将它做大做强,为地方打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名片。

19传统节日这类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是没有传承人的。

20从国际层面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主要是从我们的邻国韩国开始的。

21我们所说的“整体保护”,特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所具有的所有程序、所有流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保护。

这种说法不存在任

何漏洞。

22传承人对正在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能改造,但文学家、艺术家完全可以把它当成素材,去创作新的剧目或其他新的艺术产品。

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护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又能繁荣当代新文艺。

23有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有一天是要死亡的,这是自然规律。

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简单、最稳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它们统放进博物馆,而不要做无谓的活态保护。

博物馆式保护,应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最主要的保护模式。

()

24.一种文化有一种文化产生的背景和环境,在推广非遗项目时,不考虑背景与环境,就想让某一种地方表演艺术或传统工艺技术走向全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25.传承人日益年轻化是件好事,说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已经解决了后继乏人的问题。

26.考虑到管理工作的方便,传统技艺类遗产项目传承人应该是某一企业的领导者,而不是工作在生产劳动第一线上的工人。

27.以往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以静态为主,如将社会上流传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记录下来,整理存档,为今后研究提供方便。

而今天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所倡导的是活态保护。

它的最终目标不是出多少种书,而是看你是否能够以活态的形式,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原汁原味继承下来并传承下去。

28.神话是有关神的故事,仪式是祭祀神的活动。

这些传统文化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因此,尽管我们没有必要将它们一棒子打死,但作为标准苛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工作,这些项目无论如何都是没有资格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

29.当代科技发展太快,传统技术已经严重落伍。

所以,历史上创造并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没有什么科学价值可言。

30.同样是非遗项目,其中一个项目的传承人年事已高,另一个则年富力强。

从优胜劣汰法则出发,我们当然应该重点保护后者。

31.当代传媒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与冲击是非常巨大的。

从这一点来看,当代传媒确实是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罪魁祸首。

32.目前,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已由农业部公布,共有云南红河梯田、福建联合梯田等19个项目入选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3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传承人,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主要源自传承人的濒危。

传承人不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不存在任何濒危问题。

34.历史上侗歌苗舞的传承过于单一,我们必须将传承人的培养纳入主流教育。

我们可以通过在大学开办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如侗族大歌专业、苗族舞蹈专业,来培养新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不进入主流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能有光明前景。

35.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的标准有三:

一、表现的内容必须是传统的;

二、表现的形式必须是传统的;

三、使用的材料必须是传统的。

只要符合以上三条,无论有多少其他小的改动,都可以说该项目保持了“原汁原味”。

36.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遗产保护不同。

如果把遗产比作“鱼”,那么,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是把“鱼”做成标本,只要不腐不烂,能够保存下去就可以。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则要求我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鱼”放生到池水中,不但要让它自由生长,还得让它们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37.识时务者为俊杰。

传承人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非遗产品,而不是原汁原味地去继承那些已经过时了的传统技艺。

创新是传承人的本职工作。

38.“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儿,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文化联系,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没有必要去考虑如何保护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事项。

39.传统节日类遗产几乎都是从传统仪式发展过来的。

所以,原汁原味的传统节日都会有规模宏大的仪式。

这也是鉴别一个传统节日是否还原汁原味,是否还有资格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标准。

一个传统节日如果只剩下“吃”,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40.生产性保护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非遗保护新模式。

但仅限于“传统技艺”、“传统医药药物炮制技艺”以及部分“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过于狭窄。

其实,农业生产知识、牧业生产知识、渔业生产知识等生产知识与技能,以及被纳入“传统民俗”中的服饰制作技术、食品制作技术、民居营造技术、交通工具与设施的制作及建造技术等生活知识与技能,也应纳入生产性保护范畴。

4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致可分为个体传承型传承人、团体传承型传承人以及群体传承型传承人三种。

由于各类非遗项目传承人人数不同,所以,传承方式与保护方式,会有很大区别。

把传承人仅仅理解为“一个人”,非常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搞得不好,甚至还会给非遗的传承造成不必要的破坏。

42.有人认为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些元素所进行的产业化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已经不再是原汁原味的东西,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造成根本性破坏。

所以,他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必须叫停。

43.经过专业培训的民歌手,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时,当然占有更多的专业上的优势。

44.政府聘请知名教授或演员来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统技艺,是个快速提升非遗传承人专业水平的好办法。

这种专业性培训当然是越多越好。

45.我们应该提倡各地传承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如政府可以把苏绣、蜀绣、湘绣、顾绣、粤绣等各种绣法的传承人组织到一起,让她们彼此学习,相互借鉴,这样大家的进步就会更快些。

46.“传习所”、“大讲堂”的真正价值不是培养非常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有效普及。

这种大众化、通俗化且又脱离其原生环境的遗产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

47.将玉雕艺人、竹雕艺人、泥塑艺人、年画艺人、民间歌手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上,让他们在这里进行常年的展示与演出,似乎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48.保存在某寺院中的古老壁画作品《苗人踏歌图》已经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了。

它记录了当地的风土民情,代表了当地绘画艺术的最高成就,应该申报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受到精心保护。

49.在食品制作类遗产传承人的选拔上,与街边老婆婆的小店相比,经济效益更好,对当地经济拉动更大,以大机械化生产为代表的国有大企业,显然更有资格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0.传统节日能否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看它是否还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古老的传统仪式——如新年的祭祖仪式、端午的划龙舟仪式等等。

如果这些仪式已经消失,那么,这些传统文化事项是不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论述题】

1.到底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2.为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是原汁原味越好?

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能随意改编吗?

4.用学校传承、传习所传承取代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5.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能不能进行商业化经营?

6.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能不能进行产业化开发?

7.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经营会给非遗传承带来哪些影响?

8.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9.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到底政府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

10.文化生态保护区到底应该建成一个开放系统?

还是应该建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

11.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分法中存在的问题。

12.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你们是怎样鉴别一个非遗项目的真伪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