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听课记录精选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05101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听课记录精选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听课记录精选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听课记录精选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听课记录精选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听课记录精选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听课记录精选一.docx

《小学教师听课记录精选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听课记录精选一.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师听课记录精选一.docx

小学教师听课记录精选一

小学教师听课记录精选一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教学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二、复习旧知:

1、这些词语还认识吗?

(钓鱼、从未见过、允许、遵守规定、铭刻)

2、回忆课文写了什么?

你能这些词语说出来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钓鱼”、“放鱼”)

三、进入新课:

第一板块:

1、由学生的回答开始,教师:

钓鱼和放鱼的孩子的现在的情况吗?

2、引导读课文一到四小节:

A、(出示课件:

汤姆——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

他设计的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大奖,日前……)他在接受采访时他对父亲让他放掉……表示感谢)我们就来看看这位设计师……

B、引导读读课文一到四小节。

学生读课文。

(要求自由读)

3、读书交流:

一到四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踊跃)

1)课文写……

2)我感受到这里景色很美;

3)你知道涟漪是什么意思(教师不经意的随便问),我们把“涟漪”可以读得再美一些,齐读“涟漪”这一句;

4)我读懂了他们高兴:

两个感叹号。

5)我读懂了他们钓到的鱼很大:

弧形(读出“大”来),还有谁知道这条鱼很大?

(大家伙)而且是大鲈鱼。

6)引导读:

“哇!

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三人)

7)此时,传来了爸爸的声音。

我们来读读课文中爸爸的语言。

(学生读书)

A.出示课件:

父子的对话:

爸爸:

“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为什么?

”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B.引导学生朗读这些话语:

A、分角色;B、抓重点词语;

C.汤姆为什么要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D.汤姆不肯放鱼的原因是什么?

(听课疑问:

孩子们,别人回答问题时,你静静坐着脑子里在想什么?

E.介绍“规定”,问:

“知道了吗?

F.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朗读,强调语气(斩钉截铁):

“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先分别指读,接着邀请男子汉齐读;

G.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用“不管……都……”说说生活中的事情。

(学生表达,教师评价)

四、小结板书:

自觉遵守规定。

第二板块:

五、相信爸爸的这句话对大家的启发一定很深,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齐读)

六、引导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其他学生做评委(第五小节开始——“规定”)引导学生提建议:

读得怎么样?

七、出示没有提示语的对话,要求学生把刚才的建议“用起来”;

八、提出新的要求:

“加入动作、表情、道具”增强表达效果;出示课件配合,师生配合

九、爸爸和小汤姆争论的结果如何?

此时的心情如何?

(邀请数名学生回答)

第三板块:

十、教师小结学生回答。

从“后悔”过渡到下文。

十一、讨论:

后悔吗?

(要求学生帮帮忙)

十二、引导学生读“最后一节”。

十三、教师总结全文,出示课件:

“转眼间……不出所料……道德只是个很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

十四、同学们,……出示课件:

“是取失去的是一时的利益,得到的美德是一生的财富。

”要朗读求学生这句话;

十五、再次朗读:

“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一、导入

以赵佶出以诗句“万绿丛中一点红”来作画的故事,引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评:

优点:

导入自然,富于趣味性。

既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主题有初步的感知,有营造了愉悦、互动的课堂氛围。

不足:

没有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发言,因此对学生引导不足。

二、分析课文

放课文的flash课件——让学生读课文——围绕课文内容提问学生——让学生评课文中三位弟子的画——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再次体会课文。

评:

优点:

利用flash课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由此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发挥阅读在语文中的作用,让学生能更好地参与故事;准确把握文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如提出“骆驼”中驼字要读轻声,指导学生朗读的语速、语调,能较好地让学生体会语文的音韵美,掌握“虽然……但是”关联词语的用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启发学生评画,并且引导学生扮演故事的角色,学生由此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

不足:

不能很好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提问时只关注班上的几个学生;炉房教育信息网

三、拓展、总结学习

故事二:

“踏花归来马蹄香”的作画故事——学习故事三:

“深山藏古寺”的作画故事——引导学生回忆所知道的与课文主题有关的故事——总结:

做事要多动脑筋,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评:

优点:

利用故事连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主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讲述与主题有关的故事,同时也向学生传递了积累与课外阅读对学习语文起很重要的作用的信息不足:

后两个故事中的诗句意蕴较深,可以再次利用图画呈现的方式,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差别;或两个故事的阐述不够深入,学生最终没有很好地把握。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板画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今天我们到浩瀚的大海去看真正的鲸。

(播放录像)

3、看到这翻腾、跃动的鲸,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指名读

肚肺腭胎

发现了什么?

生:

都是月字旁

生:

都是身体的某一部位。

3、教师指导书写生字。

请学生上台把这些生字写在板画上。

4、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读书情况,读中纠正字音,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关键句,懂得读书时要抓住重点。

(1)鲸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用了个字把它写在手掌上。

大,把一段话读成一个字,了不起。

(2)指名读第2自然段,把它读成一句话。

鲸是哺乳动物,不属于鱼类。

(3)指名读第4自然段

这节第一句话与其它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设问)

三、学习第三世界自然段,了解鲸的大,认识说明方法。

1、能换一个词说鲸大吗?

生:

巨大

生:

庞大

生:

庞然大物

2、特别大、非常大、极其大,大家说了很多大的词,你看,课文有这样写大吗?

把写大的词句找出来。

为什么同象比?

生:

象是这陆地上最大的动物。

你能真的能到鲸的嘴里去吗?

生:

那是假设

3、聘请高级解说员介绍一下鲸的大。

4、第一自然段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

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这短短的一段话作者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写鲸的大?

(板书:

多种说明方法)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鲸是哺乳动物,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刚才我们在研究鲸大的特点,那课文仅仅是介绍这个特点吗?

2、片断出示,同学们看看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要用2个很长?

生:

一个很长不够。

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体会“很长”、“渐渐”、“完全”、“整个”等词的意思。

同学们,这些词一个都不能少,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

(板书:

精确的语言表达)

3、再读这段话,把刚才我们忽视的词强调出来。

4、出示句式:

我们知道鲸适应了海洋的生活,但是,你可别忘了

听课对象:

三(6)班李音老师

听课内容:

《庐山的云雾》第2课时

过程:

一、复习巩固:

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庐山的云雾》这一课,读课题,读出吸引力。

生:

(有感情地朗读)

复习生字词。

(字的结构、部首、读音)

增光添彩

(上大下小)(下半部分勿写成“小”)

笼(注意读音)“返”的第4笔

遮半包围结构

师:

课文介绍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生:

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变化又多、又快、又美)。

师: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庐山云雾的特点吗?

生:

(畅所欲言)

二、质疑、引导学生学会品文的方法。

师、你觉得这节课我们该解决哪些问题?

生:

1、作者是怎样把这两个特点写明白的?

2、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师:

读课文,作者是怎样把庐山云雾的特点写清楚的?

第一小节:

生:

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从“尤其”可以看出来。

“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体现了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人们漫步山道有虚无缥缈的感觉。

(教师补充词汇:

缭绕、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师:

读完这一小节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

仿佛自己如临其境。

师:

读好这一小节,读出美。

第二小节:

(千姿百态)

生:

这一小节,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句式基本相同。

山头的云雾(像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像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美不胜收。

写作顺序由上往下。

师:

你最喜欢哪个位置上的云雾,为什么?

生:

(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分句,并谈谈喜欢的理由,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

仿照书上的句子来说说别的位置的云雾。

(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教师对学生的错句进行纠正,适当补充词汇。

听课记录9教学2010-04-2610:

48:

31阅读664评论0字号:

大中小订阅

1、什么是分数的意义?

2、“分数的意义”教学背景?

第一层次:

结合一个具体的物体、图形认识简单的分数。

第二层次:

结合由一些对象组成的整体,认识简单的分数。

第三层次:

把前两者进行统整,提炼出单位“1”,进而在更抽象的层面上概括出分数的一般意义。

3、教材的编排

教材在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也就是书上那段完整的概念——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除此之外,还有分数单位的概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张老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但不要求学生机械的背出概念,关于分数单位的教学张老师安排在第二课时。

关于概念通过板书来补充。

4、教学线索

传统的教学线索是逐步概括出概念;(见下面图片1)张老师的教学线索是围绕单位“1”逐步展开,帮助学生有机建立分数、1和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见下面图片2、3)

5、“分数的意义”几个困惑?

困惑1:

为什么叫单位“1”?

困惑2:

如何有机建立分数、1和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困惑3:

如何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对分数的意义的抽象与建构?

困惑4:

如何实现由分数的无量纲性向有量纲性的跨越?

6、由“分数的意义”引发的几点思考。

(1)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2)备课要有整体意识。

(3)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4)教学结构的变革比教学形式的变革更迫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8

教学2010-04-2610:

46:

20阅读581评论0  字号:

大中小 订阅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

题图(课本的图)

教师提问①:

“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

”(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

“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

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

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

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

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

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