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4920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

由于鸟枪数量不足,在鸦片战争中.各地又纷纷赶制了一批,配发作战部队。

然而,这些赶制的火器,质量尤其低劣。

火炮差别

与英军相比,清军火炮在样式及机制原理上大体相同。

清军的火炮,主要是仿照西方17-18世纪初的加农炮系列,在18世纪内,西方火炮样式并无重大变化。

一、铁质差。

工业革命使英回的冶炼技术改观,铁质大为提高;

清朝的冶炼技术落后,炉温低,铁水杂质多,铸造出来的火炮十分组糙,气孔气泡多,演放时很容易炸裂

二、铸炮工艺落后。

英国此时在铸造上己采用铁模等工艺,并使用镗床对炮膛内部切削加工,使之更为光洁。

清朝此时仍沿用落后的泥模工艺,铸件毛糙,又未对炮膛进行深入的加工,降低了射击精度。

三、炮架(炮车)和瞄准器具不全或不完善。

清军的许多火炮没有炮架,只是固定的。

一些炮架只能调整高低夹角而不能左右活转,限制了射击范围。

清军的许多火炮竞无瞄准器具,或只有“星斗”;

士兵们主要靠经验来瞄准。

四、炮弹种类少,质量差。

清军火炮的致命伤:

射程近、射速慢、射击范围小、射击精度差、射中后炮弹威力弱等。

火药配方差距

鸦片战争时期,中英火药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皆为黑色有烟火药,其主要成份是硝、硫、炭。

海军(水师)差距

英国海军为当时世界之最,拥有各类舰船400余艘,主要作战军舰为木制风帆动力,似与清军同类,此外,诞生于工业革命末期的蒸汽动力铁壳明轮船,也从19世纪30年代起装备海军。

清军的“水师”主要有两支:

福建水师与广东水师。

清军水师的任务却非出洋作战,而是近海巡缉,守卫海岸。

“天朝”的水师并不以哪一国的舰队为作战对象,其对手仅仅是海盗。

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清朝水师算不上是一支正式的海军,大体相当于海岸警卫队。

从数量上讲,清军水师舰船也有数百艘之多(福建水师共有大小战船242艘,在营驾驶者118艘,在航率仅48.8%,浙江定海水师镇共有战船77艘,在航率仅61.2%);

从种类上讲,清军战船样式亦达数十种;

但是,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船小。

清军最大之战船,其吨位尚不如英军等外级军舰。

中英舰船水平的悬殊差距,使得清军在鸦片战争中根本不敢以水师出海迎战英军舰队遗,迫使清军放弃海上交锋而专注于陆地。

这种由装备而限定的战略决策,实际使清军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

兵力与编制

当时清朝有八旗兵约20万,绿营兵约60万,总兵力达80万。

这是当时世界上一支最庞大的常备军。

英国的兵力要小得多,正规军约14万,加上担负内卫任务的国民军6万,总兵力仅20万。

与清军相比,大约是1:

4。

鸦片战争启示录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打的第一个大败仗。

从自己的失败中汲取营养,是一个民族走出失败、迈向胜利的起步。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迫签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每次战争之后,列强迫使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达数十个。

如果再加上它们用武力或欺诈手段强迫签订的其他各种不平等的条约、条款、条规、协定、章程、合同等,则总数达几百个之多。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和进行武力威胁等,最终签定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强占中国租界,强租中国港湾,并且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1)割占领土

英国:

《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

葡萄牙:

1849年强占澳门半岛,1887年《中葡会议草约》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

日本:

《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

(2)划分势力范围

德国:

1898年强租胶州湾(青岛),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

沙俄:

强租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和大连湾,以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

强租山东的威海卫和香港对岸的整个九龙半岛(新界),以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

法国:

1899年强租广东的广州湾(湛江),把广东、广西、云南作为其势力范围。

声明把福建作为其势力范围。

此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设立租界

列强还运用武力或欺诈手段,霸占中国通商口岸内的土地,设立完全由外国直接控制和统治的租界。

从1845年英国租得上海外滩附近837亩土地,设立上海英租界开始,以后直至1911年,英、法、美、德、日、俄、意、比、奥等国,先后在上海、天津、汉口、广州、福州、重庆等16个城市,设立了30多个租界。

租界里的一切都由外国殖民者管理,中国的法律在这里不发生效力,俨然是“国中之国”。

它们成了“冒险家的乐园”和外国侵略中国的据点。

(4)攫取驻兵特权

通过侵华战争,列强还获得了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特权。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12处“留兵驻守”。

日俄战争后,日本在旅顺设置“关东总督府”,并派兵驻守东北及南满铁路沿线。

这支军队后来被称作“关东军”,成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突击队。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1)勒索巨额赔款

A第一次鸦片战争:

英国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

B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勒索赔款和“恤金”1500万两

C甲午战争:

赔给日本白银2亿两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赔款4.5亿两,分39年偿清,本息合计达9.82亿两

据统计,清政府跨台前,对外赔款达13亿两,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2)抢劫文物破坏古迹

二、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英国人赫德自1863年任总税务司开始,直到1908年回国,掌握中国海关大权达40余年之久。

他曾向清政府提出所谓《局外旁观论》,教训中国政府必须遵守不平等条约。

他还帮助英国诱迫李鸿章签订《烟台条约》。

中法战争期间,他指使其亲信英籍海关税务司金登干充当中国政府专使,到巴黎与法国签订和约。

其后,金登干又代表清政府到里斯本与葡萄牙当局签订《中葡会议草约》。

在关于《辛丑条约》的谈判中,赫德起过重要的作用。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1)组织洋枪队 镇压太平军

(2)镇压反洋教斗争

(3)血腥镇压义和团

3、扶植、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关税自主权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主权。

《南京条约》开了所谓协定关税的恶例,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

1843年制定的协定税则,竟把进口税率压低5%左右。

1858年的《天津条约》还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

洋货只需在海关交纳2.5%的子口税,就可以在中国内地通行无阻,不必像中国商品那样“逢关抽税,过卡抽厘”了。

外国廉价商品依仗特权和低税,在中国市场上大量倾销,排挤中国工业品和手工业产品,并获取高额利润。

从19世纪50年代起,外国人逐步控制了中国海关的行政权。

中国海关不仅不能起抵制外国商品倾销、保护民族经济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一个重要工具。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中国的对外贸易,从1865年开始出现入超,在这以后除1872年至1876年这5年曾一度小量出超外,一直是入超,而且逆差数额越来越大。

据统计,1865年至1868年间,每年平均入超750万海关两。

1890年至1894年,每年平均入超更增加到3400余万海关两。

洋货的大量倾销,使得中国民族企业的产品和传统手工业品受到排挤。

直到1883年,毒品鸦片一直占进口货物的首位。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外国资本在中国近代工业中很快形成垄断地位。

强迫中国举借外债来偿付巨额战争赔款。

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银行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控制中国的现代交通运输业。

经济侵略阻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农业经济也造成严重破坏。

四、文化渗透

1、披着宗教外衣的侵略活动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黄祸论”简介

“黄祸论”正式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而其先导则是19世纪中后期西方一些人的排华和反华论调。

在美国加州甚至有专以捕杀和迫害在美华人的“沙地党”,其首领奇尼亚声称中国人是“黄祸,是美国未来的真正威胁”。

1882年美国国会还通过了《排华法案》。

在此前后,世界许多地方都出现了“黄祸论”。

如非洲的各殖民当局提出所谓“黑白非洲主义”,即非洲只允许白人和黑人存在,不要黄种人;

澳洲英国殖民当局也大肆鼓吹“白澳政策”,即“澳洲是白人的澳洲”。

到19世纪末,“黄祸论”已初具声势。

从1895年起,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和沙皇尼古拉二世就所谓的“黄祸”问题不断通信、交流。

威廉二世鼓吹“欧洲列强联合起来,抵抗黄种人、佛教和异端的侵犯”。

威廉二世所言的“黄祸”,指的是日本与中国以及东方的佛教文化。

他还特意创作了一幅油画赠给尼古拉二世,即臭名昭著的《黄祸图》。

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三元里抗英

(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斗争(3)台湾人民的反侵台、割台的斗争(4)义和团与清军阻击八国联军

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19世纪70至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

英国从印度侵入西藏,又从缅甸入侵云南。

法国则从越南侵犯广西。

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

日本吞并琉球、侵犯台湾。

2、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斗争,无不以中国的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深刻的社会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经历了由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艰辛探求和艰难跋涉历程,力图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富强之路。

1、社会制度的腐败

1911年以前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

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

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他们大多害怕拥有坚船利炮的外国侵略者,甚至为了自身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他们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

所以,他们不仅不敢放手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且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2、经济技术的落后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3.戊戌维新运动的教训。

清朝前期曾经繁荣了一百多年,引起当时的欧洲还把中国视为楷模。

然而进入18世纪后,中国发展停滞下来了,进入了中国历史特有的王朝循环的末期。

然而这次王朝循环没有成功,西方外来势力把我们几千年来的历史公式破坏了,我们毫无准备地卷入了世界历史的漩涡,这导致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剧烈振动。

千百年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安地躁动起来,希望建立一个自己的理想天国;

统治者面对内忧外患也急了,开始了自强求富意在中兴自存;

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更急了,担心亡国灭种,主张改弦更张发展资本主义。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9世纪40年代,中国大地上同时有两股潮流在互相激荡:

人民群众不但与英夷为仇雠,而且与官府为冰炭。

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以两广、湖南为中心的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反清起义,风起云涌。

最后由考不上秀才的青年农民洪秀全用宗教形式组织起了一支强大的造反队伍,席卷了十多个省区。

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背景

鸦片战争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战费与赔款的转嫁,银贵钱贱的压榨,赋税徭役的重担,官府衙门的贪索,以及大批农民的丧失土地,大量游民的失业流亡,这一切,就使中国社会固有的封建主义和农民大众的矛盾空前激化了。

传统商路上挑夫失业问题严重

鸦片战争前,中国各省的出口货物,都是先运来广州,然后再转运运出外洋;

外国的货物也是先运到广州,然后再由广州运进各省。

所以中国的传统商路广州-北江-韶州-江西-湖南、广州-西江-广西-湖南、武夷-广州,沿线非常繁荣热闹。

鸦片战争后五口开放,广州失去了对欧贸易的垄断地位,引起了传统上路的衰退、荒凉,进而产生出大量的失业挑夫、船工,这些失业者与失地农民、失业手工业工人的存在,对社会构成了极大的压力,各种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广西的土客矛盾激化

客家是中原汉民在历史上向南方迁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特殊的民系,有着自己固定的方言和生活习俗。

随着客民的大量涌入和分布地区的越来越广,土客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也逐渐凸现出来,其争执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土地问题上,这就是广西社会所特有的“来土之争”现象。

双方因生存竞争而引发出的磨擦则使这种隔阂和分界进一步明朗化、白热化,土客械斗便成为广西境内一大严重的社会问题。

1850年10月,贵县发生大规模的土客械斗,超过10万多客家人几乎被杀光,适遇金田起义,数千幸存下来的客家人即奔赴金田参加太平军起义。

借助于这种以地域和宗族关系所组成的客家网络,同为客家人的洪秀全、冯云山才得以广西客家人中发展自己的信徒,并最终组建起一个拥有二千余人的宗教团体——拜上帝会。

客家人构成了拜上帝会的中坚力量。

2.《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所提出的平分土地方案,是农民阶级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

它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地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

《天朝田亩制度》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相反,它将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

因此,它又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

它还规定天王的高度集权,官员的世袭制等,都表现了明显的封建的等级关系。

《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这个矛盾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太平天国领袖们绘制的平分土地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图案,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于1859年到达天京后写出的,充满西方化改革精神的治国方略,这部书反映了他在香港耳濡目染欧风美雨的成果,洪仁玕的治国思想已经和洪秀全他们具有天壤之别。

洪仁玕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以挽救太平天国。

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

经济上,它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

文化思想上,它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

外交上,它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

幻想通过这套方案来建设一个“新天、新地、新世界”。

这些思想的先进性、超前性,这是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或者说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纲领;

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政新篇》的核心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当时亚洲最早的近代化方案,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是比较先进的。

太平天国后期严峻的军事形势,内部的腐化堕落、民心丧失,洪秀全对他的不信任,再好的现代化纲领也只是画饼充饥。

二、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1.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

由于农民阶级局限性以及有关人员的个人过错,致使制度上的日益封建化,太平天国领导集团思想上的日益蜕变,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解体了,极大地损伤了太平天国元气,摧折了本不稳固的理想和信仰的支柱,导致战局急剧逆转,对太平天国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危害。

1864年7月19日,湘军将城攻破天京城,太平天国起义终归失败。

2.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马克思在1862年撰写的《中国记事》中,严厉批判太平天国:

“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象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

显然,太平天国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而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清政府与西方势力联合起来进行镇压,是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太平天国起义的理论基础是破碎的神学理论,并不代表时代潮流。

太平天国对知识分子大加排斥,使其缺乏知识分子为其出谋划策、制定纲领。

太平天国领导者不团结导致自相残杀,以及腐朽昏庸、鼠目寸光使起义军在起义过程中四面树敌。

这场农民起义事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江南由于地处风暴中心,更是一派劫灰,生灵涂炭。

甚至在狂飙过去许多年之后,依然满目疮痍,遍地瓦砾。

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表明,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虽有巨大的革命潜力,但注定不能成为近代革命的领导阶级,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3.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它建立了政权,颂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分配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措施;

《资政新篇》主张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采取的所谓“自救”运动。

外国侵略者只是清朝的“肢体之患”或“肘腋之忧”,而太平天国和捻军等才是“心腹之患”,因此,对列强应当“信义笼络”,以共同对付人民起义。

1861年1月清政府正式成立总理衙门,作为处理洋务的中央机关,由奕訢、桂良、文祥三人兼领总理衙门大臣。

它实际上成为各部的综合机构,成了驾于六部之上的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1.兴办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在初期以“自强”活动为中心,以获得外国新式武器装备和练洋操为主要内容。

在大量购买洋枪、洋炮伺时,洋务派还开始向外国购买机器等设备,用来开办兵工厂,仿造洋枪、洋炮和弹药等军火。

全国范围内大力兴办军火工业。

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将筹办洋务的目标,由“自强”兼及“求富”,开始采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着手筹办民用性厂矿企业。

企图通过“求富”,达到“兴商务,浚饷源,图自强”,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创办的民用企业,大都采取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招集商股作为资本,购买新式机器,雇佣工人进厂生产,产品主要作为商品销售于市场,以牟取利润。

因而,这些民用企业,与军事工业不同,已是道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这些企业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现新兴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

洋务派通过创办民用企业引进西方技术,利用部分私人资本生产产品,这对中国民族资本的产生,也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2.建立新式海陆军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事件,促使清政府1875年下决心在十年内,建成南洋、北洋和粤洋三支海军。

1879年李鸿章总揽海军大权,在天津设立水师营务处,办理海军事务。

1884年建成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三支海军。

1885年10月,海军衙门正式设立,实际主持的是李鸿章。

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建立。

此后,海军军费基本被用作修建颐和园。

1894年日本策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从而宣告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完全破产。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862年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招收八旗少年学习英文,以培养洋务人才。

1863年在李鸿章上海设立广方言馆,1864年瑞麟在广州设立广方言馆。

京师同文馆30年中翻译西书近200部,尤以外交和史地政法一类为多,其中有中国人看到的第一本国际公法;

1868年江南制造局附设的翻译馆,40年里翻译的书籍达199部,而以自然科学、实用科学为多。

派遣留学生:

在容闳主持下,从1872年到1875年,先后有120名幼童被派赴美留学;

同一时期,福州船政学堂也曾派遣30余名留学生分赴英法学习海军。

前一批里有修筑京张铁路的詹天佑;

后一批里有翻译《天演论》的严复。

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式农民战争更大。

在这个过程中虽没有激昂的呐喊呼叫,但新的观念却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和实例改变着人们世代沿袭的成见和信念。

这一点,洋务的倡导者是始料不及的。

二、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其历史作用

在中国正在进行洋务运动之际,东瀛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后,开始了系统地学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变得强大起来,并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1894年日本策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从而宣告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完全破产。

从此,虽然各类“洋务”活动仍然在进行,但作为特定历史含义的洋务运动已经结束了。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第一,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最早启动,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使中国迈出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第一步,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从此真正开始。

第二,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现代化思想,成为其理论纲领。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将此思想加以理论概括和系统阐发,等于承认西学确有超越于中学的地方,动摇了“礼义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绝对、唯一的权威地位。

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的一大进步,使中国人迈出了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脚步。

第三,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人现代民族主义意识的增长,推动了中国人与现代社会的接轨。

洋务派高举“中体西用”的旗帜,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力图“借法自强”,这是现代民族主义在这一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

在洋务派“借法自强”的口号里,包含着保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