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复习特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04087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3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复习特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精选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复习特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精选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复习特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精选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复习特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精选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复习特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复习特训.docx

《精选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复习特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复习特训.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复习特训.docx

精选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复习特训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复习特训

第1题【单选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到江南地区主要原因是()

A、北方长期战乱

B、北方人口太多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北方自然条件恶化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在江苏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青瓷器具,烧制技术达到很高水平,专家推测这些青瓷应当是人们当时日常生活用具,普遍使用,据此推测这些考古发现应是哪一时期()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汉时期

D、两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活动中和曹操无关的一项是()

A、挟持汉献帝到许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建立魏国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

A、海南岛

B、台湾

C、日本

D、菲律宾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许多寺庙出现的原因是()

A、统治者支持以维护统治

B、愿意出家的和尚很多

C、佛真能实现人们的愿望

D、寺院势力很大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如图中的书法作品,全篇324字,凡重复的字,写法各不相同,笔法之玄妙,似有神助,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该作品是()

A、《玄秘塔碑》

B、《九成宫碑》

C、《颜氏家庙碑》

D、《兰亭序》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下列图示表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其中大致准确的是()

A、

B、

C、

D、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

A、

B、

C、

D、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史书所载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现象以及“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经济景象出现在()

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北魏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某摄制组要拍摄三国鼎立时期的电视剧,在孙权的书房中布置哪一道具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A、《史记》

B、指南针

C、临摹的《兰亭序》

D、《资治通鉴》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新版《三国》于2010年5月22日播出的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代最精彩的一场大决战,这场战争参与兵力之庞大、人物关系之复杂、政治影响之深远都是非常惊人的。

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军

【答案】:

【解析】:

第13题【单选题】

“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

”这首诗称赞的是()

A、诸葛亮

B、贾思勰

C、祖冲之

D、郦道元

【答案】:

【解析】:

第14题【单选题】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演义》)这句话里的最后一个“合”指的是()

A、秦始皇统一六国

B、司马炎建立的西晋

C、汉武帝的大一统

D、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答案】:

【解析】:

第15题【单选题】

下列三个历史人物称帝或称王的先后顺序是()

①刘备 ②曹丕 ③孙权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答案】:

【解析】:

第16题【单选题】

我国古代有一种器皿称之为“鼎”,一般“鼎”有三足。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

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

【解析】:

第17题【单选题】

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

【解析】:

第18题【单选题】

小明同学的理想是长大后成为一名农业专家。

下列人物中能给他最大启发的是()

A、祖冲之

B、贾思勰

C、张仲景

D、王羲之

【答案】:

【解析】:

第19题【单选题】

为加快改革,北魏孝文帝毅然将都城迁到了()

A、长安

B、平城

C、建康

D、洛阳

【答案】:

【解析】:

第20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石窟艺术表达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田园诗意境

B、包含外来艺术特色

C、不限于雕刻艺术

D、佛教盛行的结果

【答案】:

【解析】:

第21题【填空题】

安徽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成就辉煌。

(1)东汉的华佗,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剂______,并创立了体操五禽戏。

(2)明朝的程大位,是普及______的应用数学家,其著作是《算法统宗》。

(3)20世纪90年代,安徽提出“______”战略,科技事业的发展拉开了新的序幕。

【答案】:

【解析】:

第22题【辨析题】

以下两位同学的观点你认为谁的更加符合历史史实,请说明理由。

小历认为: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奸雄,不为后人所敬重”。

小史认为:

“曹操文韬武略,为中国历史的进步做出杰出的贡献”。

【答案】:

【解析】:

第23题【材料分析题】

材料解析:

中国是以农立国的世界文明古国。

某校七年级同学探讨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请你参与同学们的小组探究,回答相关问题。

【兴修水利工程】

材料一:

【调整统治政策】

材料二:

据《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引进优良作物】

材料三:

……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商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胡萝卜等西域物产,也是在汉朝时通过这条商路传到内地的,在中原很多地区得到推广种植。

这些作物的引进,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更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历史上的外来作物引进》

【采用先进技术】

材料四:

东晋南朝时,在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出了大量湖田。

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都与战国时期秦国在岷江流域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有关,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这是什么水利工程?

是哪两个人主持修建的?

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次变法的内容?

这项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是什么?

材料三中新的农作物是通过哪条商路传入内地的?

汉武帝派谁两次出使西域?

这条商路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

根据材料四指出,东晋南朝时北方人口南迁,将哪些先进技术带到了南方?

【答案】:

【解析】:

第24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

……帝曰:

“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回答:

“魏主”是谁?

上文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今天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对“魏主”作一简要评价。

【答案】:

【解析】:

第25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次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帝曰: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材料一中所述的是历史上哪次改革?

发生在什么时间?

概括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

这次变法有何影响?

材料二中的“帝”指谁?

体现了哪一项改革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除该项措施外,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此次改革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通过对材料二的分析,你认为古代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是什么?

根据上述问题以及当今社会,请你谈谈改革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