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二轮复习纲要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4042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史二轮复习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古代史二轮复习纲要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古代史二轮复习纲要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古代史二轮复习纲要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古代史二轮复习纲要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史二轮复习纲要Word格式.docx

《古代史二轮复习纲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史二轮复习纲要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史二轮复习纲要Word格式.docx

(4)北宋重文轻武、“强干弱枝”:

(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6)清朝设军机处:

雍正帝为处理西北军务增设军机处,此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内阁有名无实,六部只是执行皇帝的诏令。

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7)解决中央和地方矛盾的手段:

打击诸侯王的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削除地主割据的物质基础等。

4、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③有利于民族的融合,④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2)消极影响:

①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

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

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

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三)

选官制度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有利于扩大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公平。

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而科举制重视考试“分数”,从客观性来讲,科举制有利于社会一般民众通过科举获取功名。

评价:

积极性:

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保障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提高行政效率;

社会重学风气形成,对社会公平公正有合理性;

消极性:

科举考试内容,大都为儒学经义,特别是八股取士,选拔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四)监察制度:

(1)演变:

中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建设。

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度有一些变化。

西汉:

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北宋:

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必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生效。

明朝:

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

(2)评价: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五)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中西文明的比较: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耕作方式

(1)原始农业阶段: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2)商周时期:

出现青铜农具,但没有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3)春秋战国时期:

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农耕工具:

汉代:

耦犁。

唐:

曲辕犁。

3.小农经济: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的特点。

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明清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日益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4.古代水利灌溉

(1)灌溉工具:

主要有翻车、筒车、风力水车等。

(2)灌溉工程:

春秋战国的都江堰、郑国渠;

从汉代起,政府组织大规模的治黄工程;

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

5、土地制度:

从公田到私田,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

(1)井田制:

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

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2)土地私有制:

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主要形式有君主(国家)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农民)土地私有制。

(3)土地国有制:

北魏、隋唐都曾经实行过均田制,这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

6、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牛耕与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不断改良;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

重视水利设施兴修;

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二)1.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丝织业:

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形态;

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①汉代:

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素纱禅衣图片):

表明汉朝丝织技术的高超。

松江是元明时期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3、冶金业①商周时期:

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 

②春秋时期:

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

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

意义:

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汉代: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4.陶瓷业①唐代:

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杜甫“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的是越窑青瓷②宋代:

景德镇“瓷都”:

白瓷、青釉瓷③清代:

粉彩瓷器

5.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的进步。

(2)实质:

雇佣关系。

(3)特点:

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

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

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地位:

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5)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其他原因:

从劳动力、市场、资金、技术、政策等角度)

(三)1.先秦时期:

商朝人善于经商,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2.秦汉:

随着交通的发展,商业活跃,但总体水平不高。

开通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3.隋唐:

在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繁荣的商业城市。

但商业发展有时间、地点限制。

4.宋元:

商业空前繁荣,坊市界限打破,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有些地方使用纸币,海外贸易繁荣。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5.明清: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出现徽商、晋商等商帮,在江南出现了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

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6、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不断发展,发展水平较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7、商品经济在古代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影响

(1)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

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

(2)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如隋、唐、北宋的重要城市如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

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3)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组织形式——工场手工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促使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四)海禁、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目的:

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1、重农抑商政策1)主张:

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①合理性:

在农业社会,重农抑商政策是必要的,它在稳定小农经济、推动农业发展、确保国家赋役摊派、安定社会秩序、维护政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②弊端: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

2、“海禁”政策:

原因:

①经济:

②政治:

清代初年防范“外夷”的侵犯和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思想:

轻商思想与小农意识;

含义:

明清两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只准广州一处(十三行)对外通商。

闭关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后被打破;

影响:

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五)明朝中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西方的比较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一)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观点

儒家

孔子

①核心思想: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②政治思想:

主张“德治”

孟子

①“仁政”②“民贵君轻”

荀子

①天人关系:

“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重要思想(唯物主义);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

老子

哲学思想:

①“道”是世界的根本

②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法家

韩非

①法、术、势结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崇尚节俭(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道家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中的哲学思想。

(二)

1、

2.汉代儒学:

(1)思想来源:

董仲舒将法家、道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理论基础:

“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大一统。

(4)评价: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的权力。

3.宋明儒学:

(1)、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

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3)、代表人物:

北宋—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4)、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

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陆王心学:

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王守仁(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5)、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

4.明清儒学的新发展:

(1)李贽及其思想:

1、“异端”李贽:

①挑战正统思想: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②否认儒家思想的绝对权威:

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③“童心说”:

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④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

(如主张男女平等,歌颂农民起义)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

①政治上: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的设想。

②经济上:

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③思想上:

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

5.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上,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6、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和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发明

发明概况

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

①西汉:

发明植物纤维纸;

②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促进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

①隋唐:

发明雕版印刷术;

(《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②北宋:

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火药

①唐朝中期:

已有火药配方的记录;

②唐末: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两宋进一步发展。

改变人类作战方式;

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指南针

①战国:

司南(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

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

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1.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先进性:

四大发明、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发明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2)广泛性:

在数学、天文、历法、冶炼、造纸、印刷、医药学、农学、水利工程、生产技术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3)实用性:

科技发明又服务于农业、手工业生产等。

(4)经验性:

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记载和总结或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记录。

(5)封闭性:

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科学技术难以推广,不能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具有很大的封闭性。

2.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1)中国确立了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封建国家在科技发明中起了相当重要的组织和支持作用。

(2)统一是历史的主流,社会相对稳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并能不断吸取外来先进文化提高自己。

(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文明古国,为科学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5)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6)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

(7)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等。

3.16~18世纪没能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1)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封建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

(2)明清统治者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压制手工业发展,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3)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窒息了学术氛围,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4)当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中国封建统治者又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

——总之,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使其没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二)汉字和绘画的起源,东晋、唐、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名家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1、汉字与书法

(1)汉字形体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演变趋势:

由繁到简)

(秦通行)(秦末)(汉)(汉末)(晋)

(2)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

朝代

著名书法家

代表作及擅长

东晋

王羲之

尤擅行书;

代表作《兰亭序》《丧乱贴》等,号称“书圣”

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

怀素、张旭

擅长草书

北宋

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都以行书名世

2、绘画:

(1)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出现于山水诗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画的精粹。

(2)文人画的艺术特点(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①追求抒情写意风格;

②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③注重诗意。

(三)诗经、楚辞和汉赋的文学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1)先秦在诗歌方面,出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及其代表作品《离骚》。

《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的特征;

《离骚》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抒发了爱国主义情怀。

(2)汉赋以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两汉“大一统”局面下恢弘气势的时代特征。

(3)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诗歌的繁荣反映了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同时也体现了科举制的推动作用。

(4)唐末至宋元时期,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既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壮大,又反映了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5)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达到顶峰,数量多、题材多样、表现手法丰富,特别是反封建小说的增多,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的时代特征。

(四)戏曲:

京剧是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

①形成:

道光年间。

徽剧和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

②发展:

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

(五)1.宋元科技文化的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1)科技上:

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2)思想上:

理学出现,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理学是为了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强化而出现的,实质是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3)文学上:

①宋代:

词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用词抒发对山河破碎、国家分裂的悲愤之情,宋代的诗词多反映了南北分裂的史实;

另一方面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

②元代:

元曲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并行,统治异常黑暗的时代特征,如关汉卿借《窦娥冤》进行的呐喊

控诉等。

2、影响宋元时期文化发展变化的因素(参看右表)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与西方人文精神之源

一、

1)奠基:

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确立: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进行改革,使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3)顶峰:

伯利克里执政时,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2主要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

(1)积极性:

①创造了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

促进了雅典奴隶制文明的繁荣。

②对后世民主政治的实施和思想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

(2)局限性:

①民主权利的范围只限于成年男性公民,是少数人的民主。

②是小国寡民体制下的产物,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3认识雅典民主政治:

少数人的民主:

以城邦制为基础,适合小国寡民,妇女、外邦人、奴隶则不享有民主权利;

经历了民主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由血缘世袭到以财产、地域为主,由财产等级限制到逐步取消,由贵族共和到公民广泛参与、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民主制度不断创新:

抽签选举、差额选举制,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的尝试。

(二)罗马法:

1.推动罗马法不断发展的原因

(1)罗马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2)罗马帝国不断扩张,帝国境内民族关系复杂。

2.发展历程

(1)习惯法:

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贵族可以随意解释法律。

(2)公民法:

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的公民法。

(3)万民法:

①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具有狭隘性。

②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自由民,使法律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

(4)《民法大全》:

查士丁尼时汇编而成,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3.基本内容

(1)承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2)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历史作用

(1)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有利于罗马帝国的繁荣与发展。

(2)成为近现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法律的先驱。

5、罗马法的内容和对后世的影响

内容

(1)核心内容是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保护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影响

(1)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它不仅严格界定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而且阐明了相关法理,为人们提供了行使权力和承担义务的法律依据。

(2)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及某些诉讼原则,甚至政治制度的某些方面也都源于罗马法。

(3)近代初期阶段西方资产阶级都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制定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

如美国的1787年宪法、《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民法典》等,并且从中发展性地提出了“天赋人权”“权利平等”等口号。

三、1、苏格拉底

(1)主张:

“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

(2)影响:

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先哲的人文精神的比较

相同点: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

不同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