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上七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3885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3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上七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上七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上七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上七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上七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上七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上七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六上七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上七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

在此过程中渗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

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

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2.体验“知音”。

(1)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锺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

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

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1.能够准确找到相应句子

2.通过“鼓”,感受一字多义

3.体会古今异义

4.举一反三

3.破琴绝弦祭知音

任务三:

理解为什么“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

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1.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子期的难过

2.通过联想想象,丰富伯牙形象

3.能够通过朗读,读出伯牙人物形象

4.朗朗诵歌怀知音

任务四:

用朗读读出感情

1.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

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能够有感情朗读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第(七)单元第(二十一)课/小节第

(二)课时

21.文言文两则•书戴嵩画牛

二课时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感受绘画之美。

介绍和绘画艺术有关的故事

小组成员展示,生听、评,师总结

2.选材精彩

3.表达清晰大方

1.欣赏名画,激趣导入。

学会以良好的心态欣赏名画,并谈自己的感受

1.多媒体出示几幅名画:

《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

2.学生欣赏,谈感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名画有关的一则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能够自信大方表达自己的想法

2.懂得以欣赏的姿势看待艺术作品

2.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学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懂得用学过的学习方法学习类似的文章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伯牙鼓琴》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

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

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

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1.整体把握

2.回顾学习方法并试着举一反三

3.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准确理解具体词义,并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谈自己的感受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好:

所宝:

曝:

拊掌:

云:

奴:

婢:

2.交流共议。

①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写什么?

蜀中:

四川。

戴嵩牛:

戴嵩画的牛。

预设:

四川有个姓杜的有德才的人收藏了几百种书画。

这位杜处士收藏了戴嵩的名画《牛》,他特别喜欢,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从课文哪两个地方能看出杜处士特别喜欢戴嵩的《牛》?

补充讲解戴嵩和《斗牛图》,学生明确其地位和价值。

②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

斗牛力在角,尾搐

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有什么反应?

(拊掌大笑)一般人见了戴嵩画的牛会是什么表现?

(惊叹,夸赞戴嵩画得好。

牧童在笑什么?

(他笑戴嵩画错了。

牧童为什么认为戴嵩画错了?

(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牧童怎么知道斗牛的样子?

(因为牧童经常观察斗牛,熟悉斗牛的样子。

你相信牧童的话吗?

为什么?

(引发学生议论,引导学生深度分析牧童的话。

听了牧童的话,杜处士有什么反应?

先想象一下,再回答。

(杜处士没有生气,他笑了,认为牧童的话有道理。

指导:

我们要学习杜处士,遇到问题不要急躁,冷静思考,认真分析。

③古语有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这句话中的“奴”“婢”分别指什么样的人?

(结合注释理解)

句子的大意是“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并且说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故事已经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句话?

(这是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他想把他的启示告诉我们,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1.积极参与竞赛。

2.大胆展开联想想象。

 

3.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

4.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练习朗读

1.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不要迷信权威;

要勤于观察;

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

遇到问题要冷静分析。

1.大胆展示自己的朗读才华

2.勇于谈论自己的心得体会

书戴嵩画牛

技艺高超

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第(二十二)课/小节第

(一)课时

22.月光曲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能体会到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掌握“谱、莱”等8个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画面。

3.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一课时:

1.通过自学课文,梳理字词,掌握生字词,并能够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

2.通过范读、听同学读等方式,能够正确朗读课文。

1.通过引导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通过引导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课堂学习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体会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难点)

课前五分钟:

贝多芬的故事

学习小组做课前五分钟汇报,其他学生倾听、评价、补充

1.主持人统筹安排

2.主讲人精心准备

3.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客观评价、师总结提升。

1.小组成员准备是否充分?

2.小组分工是否合理

3.声音是否洪亮?

4.表达是否清晰流畅

1.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师由“月光”导入,回忆和月光有关的诗句

2.板书课题

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做好了听课准备;

诗词积累是否丰富

2.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自学课文,课后提问

1.出示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先圈起来,放到句子中去读几遍,试着理解;

遇到不理解的句子先做上记号,课堂中认真听,及时问

2.出示生字词

检查认读情况

3.出示引导性的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1.预习是否充分

2.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

3.划分文章结构

理解结构,引导分段

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

段意:

①总的介绍。

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1.是否能找准重点句子并理解

2.是否能按照主要内容分层

4.体会作曲者的内心

进入情境,体会内心

1.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

2.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

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

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3.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4.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

(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走进了茅屋。

5.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1)男女生分角色读。

(2)读后指导:

过渡:

那有多好啊!

这句话要把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弹琴的心情读出来。

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

同桌对读。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

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指点:

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因为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1.是否正确理解幽静

2.是否理解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3.练习分角色朗读是否认真

4.是否能够入情入境地展开联想

5.是否理解琴声为什么是“断断续续的”

5.回顾本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总结

任务五:

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能认真倾听、回顾、思考,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2.月光曲

总起

(1)过程(2-10)

第(七)单元第(二十二)课/小节第

(二)课时

1.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通过课堂学习,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贝多芬当时的心境。

2.通过和同学合作学习,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介绍贝多芬

进一步了解贝多芬

1.组员展示

2.其他同学倾听、点评、补充

3.教师小结

学会前后衔接,进入新课

1.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

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

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

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

1.是否认真聆听,专心听讲

2.回答问题是否条理清晰

2.感受情境,享受艺术

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感受情景,感受艺术  

1.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钢琴曲呢?

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理解“清幽”

2.读第二节,并展开联想:

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

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

3.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

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

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

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4.练习朗读。

学生读写实的部分:

课件出示: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

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5.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6.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

有几个画面。

7.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

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自己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

老师轻声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们也好像看到了大海,还看到了什么?

(2)第一幅画面:

月亮应该画在哪儿?

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

(理解水天相接)

指导想象画面:

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

(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3)第二幅画面。

  叙述:

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微云是小云吗?

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

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

(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的?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

(4)第三幅画面:

描述:

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

从哪儿知道?

结合学生回答作画:

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涌向岸边(见右图)

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

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

(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8.描述性小结:

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

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

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

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广阔自由的天地呀!

9.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

从哪儿可以看出?

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

这一点还表现在哪里?

(恬静的脸上。

解释恬静:

盲姑娘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

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快乐得入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得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

10.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

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

(不那么深刻感人。

  指导读:

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

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

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11.照应前文指点;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

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

我们帮她说出来。

12.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他也很激动?

(飞奔)。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

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1.能否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

2.能否展开联想进行场景想象

3.入情入境体会情感

4.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5.想象画面

3.描述情景

学习有感情地描述

1.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哥哥或者妹妹,与贝多芬先生之间发生了这么一段故事,现在,贝多芬回旅馆了,你的心情怎样?

2.创造性描述:

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当时他可能怎么写?

怎么想?

请你写一段话描述。

能否通过联想与想象,表现贝多芬回到旅馆时的心情

4.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学习概括总结

总结:

学习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

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能用自己的话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月光曲

聆听谈话(同情)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创作《月光曲》月亮升高卷起巨浪

(感动)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第(七)单元第(二十三)课/小节第

(一)课时

23.京剧趣谈

1.学习并积累“驰骋、尴尬、虚拟、约定俗成、凸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特色。

3.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了解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

1.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手法。

2.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京剧表演特点的说明方法。

了解京剧

1.导入激趣

对京剧进行了解

说起中国的国粹,有些同学可能会想起京剧。

京剧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每一位中国人无不为此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京剧艺术不仅深受炎黄子孙的喜爱,同时,她那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魅力,征服了全世界各国酷爱艺术的人们。

这节课,我们就走近京剧,了解一下京剧的艺术特色。

1.认真聆听

2.及时补充

2.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读通课文

1.课文从哪两个角度讲了京剧表演的特点?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驰骋尴尬虚拟高扬低垂装饰约定俗成

绱鞋底酒宴唯恐不可开交戛然而止越发

预习是否充分,生字词是否读得准确

3.学习马鞭部分

了解京剧特点

1.出示第一部分《马鞭》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京剧表演骑马时,为什么不用真马?

(2)京剧表演中,用什么道具来表演骑马?

(3)演员拿着马鞭代替真实的骑马有什么好处?

(4)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哪两个例子?

2.小组交流,明确问题答案。

3.指名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舞台方圆太小,马无法驰骋,所以只能找一样东西来替代,马鞭是比较合适的。

(板书:

虚拟)

演员手拿马鞭,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能鲜明地表现出来,演员有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随心所欲,不受限制。

马鞭)

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用的线是虚的,一个是宴席上举杯喝酒是虚的。

绱鞋底举杯饮酒)

3.全班交流,了解用马鞭虚拟表演的特点。

1.上课注意力集中,认真思考问题

2.积极参加小组交流活动,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4.体会京剧特色

感知表达方法

1.自由读《马鞭》部分,思考作者由马鞭说起,为的是说明京剧表演中的什么特色。

2.读第二、三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写出这两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演员表演绱鞋底,针线都是虚的,但感觉可以使用。

三、演员表演举杯喝酒,实际上并不真喝。

3.作者说京剧中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一样感觉可以使用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举例子,一是绱鞋底,二是举杯喝酒。

4.京剧欣赏,看表演领悟京剧表演的艺术特色。

(1)多媒体播放:

【课件4】京剧中骑马、绱鞋底、举杯饮酒的图片。

(2)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

1.能通过自学解决提出的问

2.阅读时专注

5.体会京剧表演的特点

通过学习体会表演特点

1.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亮相》部分,要求读懂这部分内容后,把重点讲给别人听。

注意讲清楚:

(1)这一部分讲了京剧表演中哪两种奇特场面?

(2)这两种表演有什么好处?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讲给别人听。

3.师生评议。

亮相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