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专业术语表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3315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经济专业术语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金融经济专业术语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金融经济专业术语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金融经济专业术语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金融经济专业术语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经济专业术语表Word文档格式.docx

《金融经济专业术语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经济专业术语表Word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经济专业术语表Word文档格式.docx

风险投资主要特征有:

①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人才密集的特点。

②风险与收益并重,既可能面临高风险的损失,也可能得到高收益的回报。

③投资的长期性。

将一项科研成果转化为新技术产品,要经历研究开发、产品试制、正式生产、扩大生产等阶段,这一过程少则需3耀5年,多则需7耀10年。

④组合投资。

一般来说,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不会集中于一个项目上,而是同时投入风险程度不同、收益率不同的多个项目上,以保障高风险投资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

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和。

包括宏观经济目标、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及货币政策操作技巧等内容。

货币政策目标(monetarypolicyobjectives)

货币当局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

一般分最终目标和中间目标(亦称“中介指标”)两个层次。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指的是货币政策制定者期望货币政策运行的结果,对宏观经济总体目标所能发挥的实际效应。

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内容。

在经济发展中,货币政策要同时满足四项目标的要求,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各国都以其中一项作为主要目标,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稳健的国家,都把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或唯一目标。

1990年,新西兰率先提出,货币政策应当以控制通货膨胀为唯一目标,其后,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接受了反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

德国则一贯奉行“保卫马克”的政策。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mechanismofmonetarypolicy)

货币政策从政策手段到操作目标,再到中介目标,最后到最终目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传导过程的机能。

货币政策分为制定和执行两个过程,制定过程从确定最终目标开始,依次确定中介目标、操作目标、政策手段。

执行过程则正好相反,首先从操作政策手段开始,通过政策手段直接作用于操作目标,进而影响中介目标,从而达到最后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目的。

广义货币(broadmonetary)

“狭义货币”的对称。

狭义货币(M1)加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总和。

由于各种定期存款一般可以提前支取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把它算作货币,可以更全面地反映货币流通状况,便于分析和控制市场金融活动。

依此类推,储蓄存款、可转让定期存单、易转手的短期债券等作为具有通货性质的准货币,也可按其流动性状况囊括进来,通常用M2、M3等作代号进行分类统计,依次递增的准货币在流动性上依次递减。

各国中央银行对这些分类指标的规定有所不同,广义货币分类指标的多少在一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同时期也不尽相同。

中国中央银行目前采用的分类方法如下: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广义货币的供应量是中央银行的一项货币供应量统计指标。

狭义货币(narrowmonetary)

“广义货币”的对称。

流通中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

构成狭义货币的现金,是法定通货的存在形式;

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存款人随时可签发支票进行转让或者流通,具有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两种职能,是狭义货币中的存款通货。

狭义货币一般用字母M1来表示:

M1=M0(流通中货币)+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狭义货币的供应量是中央银行制定及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观测依据。

基础货币(basemonetary)

亦称“货币基数”、“货币基础”、“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

经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而能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货币。

西方国家的基础货币包括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

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的数量就能数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因此,基础货币构成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基础。

因其是一种活动力强大的货币,具有高能量,故亦称之为“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

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宏观金融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

其具体操作过程是:

当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各商业银行就要调整资产负债项目,相应增加或减少其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可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紧缩或扩张的作用。

社会公众持有现金的变动也会引起派生存款的变化,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扩大或缩小:

当公众将现金存入银行时,银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即扣除应缴准备金后)进行放款,从而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扩张过程;

当公众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又会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收缩过程。

货币流通速度(velocityofmoneycirculation)

同一单位的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充当流通的次数。

是决定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要货币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流通中货币数量的不足。

但在确定货币流通速度时,应该是处于流通中不断运动的货币,不包括暂时停止或长期沉淀的部分。

因此,现实中,无法确定有多少正处于流通过程中,有多少停滞不动。

所以,对货币流通速度测定,主要根据不同层次货币与相应商品的流通,确定各层次货币的流通速度,如以商品零售额与现金余额的比值,测定这时期现金的流通速度;

以国民生产总值与M1或M2的比值,测定M1或M2的流通速度。

但无论得出的比值如何,与严格意义上的货币流通速度会有所差异。

货币层次(strataofmoney)

根据货币的流动性的原则,以存款及其信用工具转换为现金所需时间和成本作为标准,对货币划分的层次。

中央银行为了便于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按照不同的统计口径确定不同的货币供应量。

尽管世界各国中央银行都有自己的货币统计口径,但是,无论存在何等差异,其划分的基本依据却是一致的,即都以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

具体是:

M0=现金;

M1=现金+活期存款(一般不包括官方机构和外国银行在商业银行的存款);

M2=M1+准货币+可转让存单。

其中“准货币”指活期存款以外的一切公私存款;

M3=M2+CD+长于隔夜的限期回购协议和欧洲美元;

M4=M3+定期存款+私人部门持有的建房互助协会的股份,M4是英国英格兰银行公布的一个货币口径;

L=M3+非银行公众持有的储蓄券+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

至于各个符号所包括的内容,由于各国银行业务名称不尽相同,同一名称的业务内容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只有M0和M1两项大体相同。

现金(cash)

亦称“通货”。

政府授权发行的不兑现的银行券和辅币。

是一国的法偿货币。

现金是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的主要形式。

通货(currency)

同“现金”。

货币乘数(monetarymultiplier)

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扩张关系的数量表现。

即中央银行扩大或缩小一定数量的基础货币之后,能使货币供应总量扩大或缩小的比值。

亦称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

基本计算公式是:

Ms=Bm。

再贴现(rediscount)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放款的形式之一。

商业银行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再行贴现,以筹措资金的行为。

再贴现的利率称为再贴现率,由中央银行公布。

再贴现原来主要作为商业银行弥补短期资金不足,应付客户提存需要,确保银行安全性的一种措施,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工具,中央银行通过变更贴现率控制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从而调控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reserverequirements)

商业银行为应付客户提取存款而设置的准备金。

它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自存准备,即库存现金;

另一部分是法定准备,即根据银行法,商业银行将其存款按中央银行规定的比率转存中央银行部分。

在西方国家,存款准备金普遍实行“二级准备金制度”,即存款准备金分为第一准备金和第二准备金。

所谓第一准备金是银行为应付客户提取现款随时可以兑现的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及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其流动性较高,一般称为“现金准备”,也称为“主要准备”。

所谓第二准备金,是指银行最容易变现而又不致遭受重大损失的资产,如有价证券及其他流动性资产,也叫“保证准备”。

中央银行为了控制信贷,在必要时除要求商业银行维持第一比率的“第一准备”外,还要维持一定比率的“第二准备”。

超额准备金(excessreserve)

商业银行或存款机构在货币当局规定必须缴纳的法定准备金之外,保留的一部分准备金。

商业银行保留超额准备金主要是解决意外的大额提现、结清存款或更好的投资机会。

超额准备金的变动将影响到货币乘数大小。

在基础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它制约着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能力。

1986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对各类存款金融机构,实行了支付准备金制度,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备付金存款和库存现金之和,占其存款比例要保持在5%-7%的幅度以内。

备付金(provisions)

亦称“支付准备金”。

广义的支付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前者叫现金准备,后者叫存款准备,其中存款准备金是主体。

中国统称的支付准备金,即备付金,是狭义上的存款准备,即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

中国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规定比例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除了在客户存款下降可以调减退回之外,是不能支取或动用的,实际上不能充当支付准备。

从1989年开始,中央银行按照各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不同情况,分别核定支付准备金占客户存款的比率。

除有特殊的情况,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不得低于这个比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legalreserverequirement)

按照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吸收的存款按照一定比率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存款准备总额的最主要的构成部分,这项准备金一般是不准动用的。

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外的部分,是超额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是现代各国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三大政策工具,而其中法定存款准备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的最猛烈的工具之一。

法定存款准备率变动的直接效果是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水平,通过货币乘数效用对信用活动产生影响。

存款准备金的额度是由法定存款准备率和原始存款数额决定的。

中央银行调高存款准备金比率,迫使商业银行降低超额准备或收紧信贷以补足法定准备,从而收紧信用,制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

反之,如果中央银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率,会造成准备金释放,为商业银行提供新增的可用于偿还借入款或进行放款的超额准备,以此扩大信用规模,刺激经济的繁荣。

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operation)

亦称“公开市场操作”。

中央银行三大传统政策工具之一。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和票据(一般为政府公债),控制货币供应量,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做法。

该业务一般在市场上公开操作,对所有交易者一视同仁,而不是直接向发行人购买。

根据中央银行的动机,它可分为主动性公开市场操作和防御性公开市场操作两种。

前者指中央银行为改变银行准备金总水平,而主动买卖有价证券;

后者指中央银行为消除它不能控制的因素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进行的业务操作行为。

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券和票据,将产生三方面的效果:

①基础货币投放量增加。

当货币乘数不变时,货币供应量将增加。

②有价证券和票据的价格上升,市场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增加。

③向公众传达放松银根的信息,影响心理预期。

比如,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有价证券,实际等于向社会投放了一笔基础货币,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引起信用的扩张;

相反当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券和票据时,就会减少市场上相应数量的基础货币,达到信用的收缩。

公开市场业务与其他货币政策相比,有以下优点:

①通过防御性操作,消除不能控制的因素对货币供应量的“外部冲击”。

②能够连续操作,主动出击,灵活性大。

③中央银行能帮助政府稳定债券市场,有利于政府债券发行。

同时,它不会因为财政赤字的货币化而丧失资产流动性。

公开市场业务的顺利进行需要具备:

有效率的金融市场;

一定规模的证券和票据发行量;

独立的交易主体。

中国在1996年开始实施此项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操作(openmarketoperation)

见“公开市场业务”。

再贷款(re-loan)

中国特有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之一。

由于它是中央银行贷款给商业银行,再由商业银行贷给普通客户的资金,所以称为“再贷款”。

根据中国现行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再贷款包括四种:

①年度性贷款;

②季节性贷款;

③日拆性贷款;

④再贴现。

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实施贷款额度控制,同时运用临时性贷款主动调节基础货币供应量。

通过调整贷款的利率,中央银行也可影响市场利率,进而同时影响商业银行的货币扩张能力和社会的货币需求。

最后贷款人(lenderoflastresort)

能作为银行业的坚强后盾、并为其信贷活动提供最后支持的金融机构。

美国的最后贷款人是联邦储备银行。

联邦储备银行通过贴现窗口为会员银行提供信贷支持。

这种信贷支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向银行提供短期调整信贷以满足银行的法定准备金需求,或长期的季节信贷和展期信贷以满足银行长期资金的需求。

有时联邦储备银行还要向有困难的银行或储蓄机构提供贷款,以恢复公众对银行系统的信任,维持银行业的稳定与发展。

根据《1980年货币控制法案》,联邦储备银行有权通过贴现窗口向储蓄贷款协会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直接贷款。

但这些机构必须是在无其他借贷渠道的情况下(包括联邦住宅贷款银行的预付款),方可向联邦储备银行借款。

尽管《联邦储备法》授权联邦储备银行可以向非银行金融机构直接贷款,但自30年代以来,这种直接贷款从没有发生过。

在欧洲国家,最后贷款人一般是财政部而不是中央银行。

而欧洲债券市场则无最后贷款人。

窗口指导(windowguidance)

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增长情况、物价变动趋势、金融市场的动向和一定时期货币政策的要求,以及前一年度同期贷款的情况等,要求民间金融机构按季度向中央银行申报贷款增加额计划,中央银行可以确认也可以削减所申报的贷款增加额上限,并要求它们遵照执行的一种做法。

“窗口指导”产生于50年代的日本。

窗口指导的直接目的是通过贷款额度的控制,影响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保持信贷总量的适度增长,有利于经济的稳定,有时也指示贷款的使用方向。

它虽然只是一种“指导”,而非法律规定,但是实际上具有强制性效力。

如果民间金融机构不按指导意见行事,尽管不承担法律责任,但最终会受到中央银行的经济制裁。

道义劝告(moralsuasion)

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对金融机构进行劝告,影响其放款数量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目的的一种做法。

道义性劝告是中央银行运用的一种辅助性政策工具,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但中央银行发出的通告、指示,与金融机构负责人的面谈,可以产生规劝效果和警示效果,促使金融机构自动地执行政府政策。

一般具备的条件:

①中央银行具有较高威望和地位。

②中央银行拥有较充分的信息和经济分析能力。

③金融机构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和自律意识。

货币政策时滞(lagofmonetarypolicy)

货币政策从制订到实现其全部效力所经过的时间的间隔。

它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前者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所产生的时滞;

后者指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最终政策目标发生变动的时滞。

如果时滞短,货币当局就可以很方便的检验政策效果;

如果时滞长,货币当局就难以确定政策的效果。

如果时滞分布均匀,货币当局可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如果分布不均匀,货币当局的政策就会受到时滞影响。

影响时滞长短的因素有:

中央银行决策程序、货币政策工具运作方式、信息渠道的通畅程度、金融市场发达程度、人们心理预期的形成方式等。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intermediateobjectiveofmonetarypolicy)

中央银行为了把货币供应控制在预定目标以内而选择采用的能够达到预定目标的中介性政策变量指标。

某一种变量可否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需要满足四个基本条件:

①相关性。

对货币政策目标有明显的经济相关和统计相关性质。

②可控性。

对货币政策工具反应灵敏。

③可得性。

能够迅速获得可供操作和分析的资料;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实现,依赖于中央银行所能有效运用的政策工具。

④可测性。

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效果可以计量和测算,而且对政策效果和非政策效果能够作出显著的区分。

中介目标可分为数量指标和价格指标两大类。

数量指标是可以影响货币政策目标的各种可以直接控制的数量作为中介指标,如信贷规模、支付准备金、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M1、M2)等;

价格指标是可以影响货币政策的变量作为中介目标,如长短期利率、公司债利率、汇率等。

各国都从本国的国情出发选择自己的中介目标,对选定的指标,各国中央银行也有不同的控制目标值。

一种是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所要达到的计划指标或目标值区间,如美国、英国、德国采取公布中介目标范围的办法,而且控制得比较严格;

而日本等国家,则采取发表货币供应量“预测值”的办法,中央银行以预测值为目标去调整经济有一定的灵活性,也可以改变政策和操作手段,使“预测值”朝着有利于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方向发展。

发展中国家因市场不够成熟,采用数量控制指标的国家比较多;

而发达国家目前更多地向价格指标即利率和汇率指标过渡。

197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建议各成员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并提出,该项指标应由货币当局每年预先公布,严格执行。

货币供应量(moneysupply)

一国经济中可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量。

包括现金、存款、商业票据、可流通转让的金融债券、政府债券等,凡是在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外的各经济部门和个人可用于交易的货币都是货币供应量的组成部分。

货币供应量的初始供给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这种基础货币经过商业银行无数次的存入和支取,派生出许多可以用于交易的存款货币和支付工具,出现多倍数的货币扩张。

货币供应量的多少,与社会最终总需求有正相关的关系,所以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最终可以影响到社会总的经济目标。

货币供应量可以按照货币流动性的强弱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即M0、M1、M2、M3、M4……等等。

保持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的基本平衡,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基本任务。

货币供应量作为内生变量,同经济本身的循环是成正比例的,当经济处于活跃时期,银行系统会减少自身的货币储备,扩大信贷,随着经济的扩张而增大货币供应量;

当经济处于低潮时期,银行系统会增加货币储备,减缩信贷,引起流通中货币量的减少。

所以中央银行能够接收到正确的信号,来坚定地实施货币政策。

但是由于政策的和非政策的因素,即外生的因素的影响下,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所以中央银行要防止接受非经济信号的误导而错误地调整自己的政策。

货币供应量指标(moneyaggregatesindicator)

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称谓。

随着货币政策目标量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从70年代开始,就把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从信贷增长额和自由准备金的控制转为货币供应量指标的控制。

以M·

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极力主张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他们认为: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不存在稳定的交替关系,增加货币供应,在短期内可以减少一些失业,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不能消灭失业。

“恒久性的收入”决定人们的消费需求,货币供应同消费需求大体保持稳定的函数关系。

如果经济增长率每年为3%耀4%,则货币供应指标可以控制在4%耀5%以内,保持1耀2个百分点的超速增长,就可以使经济增长同物价稳定这两个宏观经济目标都能同时实现。

美国在1970年就开始把货币政策目标从银行信贷转移到货币供应量指标的控制,许多西方国家也陆续把货币供应量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但由于各国情况不同,根据货币流动性的差别和货币功能的强弱,把货币供应量指标划分为不同层次,如M1、M2、M3等依次往下排,货币的流动性就依次减弱。

以哪一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指标作为控制重点,各国的作法也有所不同。

中国在1982年就开始研究货币供应量指标的计算和监控,1995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正式把货币供应量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作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通货膨胀(inflation)

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颇多歧义的概念。

就其定义而言,大致可归结为:

①因货币供给过多而导致总物价或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②由财政赤字和主动的信用膨胀所引起的货币过多的经济过程。

③价格水平持续上涨。

通货紧缩(deflation)

亦称“货币紧缩”。

减少流通中货币量以缓解通货膨胀的措施。

主要措施有:

①运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收缩信贷,减少货币供应。

②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减少预算支出、增加税收、冻结工资,减少市场货币购买力。

在高通货膨胀时,进行通货紧缩,会促使物价水平止升为跌,甚至持续性下降;

当已经存在有效需求不足时,它会造成生产萎缩,失业率上升,存货增加。

因此,通货紧缩措施一般只有在出现高通货膨胀时采用。

一些国家在实施通货紧缩政策时,还会辅以积极的经济结构调整措施,以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货币发行(currencyissue)

发行银行投放货币的行为。

按其性质,分为经济发行和财政发行。

在现代银行制度下,它包括货币投放和回笼两个方面。

因此,货币发行量等于一定时期内货币投放量和货币回笼量的轧差数。

中国公布的货币发行量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库与出入库轧差数扣减商业银行业务库库存数。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发行货币,一方面满足社会商品流通和劳务的需要,另一方面筹集资金用于社会主义建设。

人民币发行基金(reserversforissuanceofRenminbi)

亦称“人民币发行基金”。

中国人民银行保管的未进入流通领域的人民币。

发行基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掌握,各发行分库、中心支库和支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