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题江苏卷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2052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题江苏卷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题江苏卷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题江苏卷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题江苏卷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题江苏卷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题江苏卷Word格式.docx

《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题江苏卷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题江苏卷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题江苏卷Word格式.docx

5.1771年,为摆脱沙俄的统治,回到清朝的是

A.漠西蒙古准葛尔部B.蒙古鞑靼部

C.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D.天山南路的回部

[答案C]

本题涉及明清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边疆地区的巩固统一与发展。

按题意,应是C。

因为土尔扈特部是清朝卫拉特漠西蒙古四部之一,(另有准葛尔部、杜尔伯特部、和硕部),明末清初西迁今伏尔加河下游,遭到沙皇的民族迫害,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粉碎了沙皇军队的追击和阻截,历尽艰辛,回到祖国,并得到乾隆帝的热情欢迎和妥善安置。

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能力。

6.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A.背景相同B.目的和性质相同

C.方式相同D.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本题是程度性选择题,旨在考察考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认识,考生应就所列五项加以比较。

首先排除D项,同为发动两次战争的国家并不完全相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除英国还有法国。

A、B、C项基本都是相同的。

19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英法等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扩大国外市场,掠夺殖民地财富,是其共同的背景和目的,而方式,两次鸦片战争都是采取武力征服,逼签条约。

性质,同为侵略行为。

由于本题是程度性选择题,意为比较相同点中的最主要的要点。

衡量两次政战争的相同点,最主要的应该是目的和性质。

7.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B.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都是近代工业

C.海军重要舰船由中国自己建造

D.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本题逆向选择,旨在考察考生有关洋务运动的基本史实,难度不大。

A项领导机构符合史实,B项隐含一个易于混淆的知识点,即近代工业和近代民族工业。

军事和民用工业都是近代工业,但绝不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也符合事实。

D项涉及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标榜“自强”、“求富”、“剿发捻”、“勤远略”,结果甲午战争的败局,自然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而C项所指舰船,主要是从英德两国购买,只有部分船只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建造,故C错。

8.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本题旨在考察考生对近代中国思想探索与发展史的掌握。

所列四点,实际上代表了近代中国主流思想、特点。

A项是地主阶级中的开明派与洋务派的主要观点,B项是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观点,C项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特点,D项则是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的基本特点,因为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先天不足,资产阶级自身的妥协软弱,康梁等人只能“跪着造反”,要宣传维新变法,只有借助于中国二千多年的儒家正统思想,进行阐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

9.以下关于保路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有绅商参加的群众性运动

B.范围遍及全国各地

C.是收回利权运动的前奏

D.为武昌起义提供了组织准备

本题旨在考察考生对保路运动基本史实的准确掌握。

难度虽小,却极易失误。

保路运动兴起于湖南,高潮于四川,震动于全国,却并未遍及全国各地(因为全国尚有许多省份无铁路建造计划)。

C项恰与史实相反,利权运动兴起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于保路运动,何谈前奏?

D项评价不当,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但非组织准备,因为保路运动是由立宪派、绅商组织的群众性运动,而武昌起义是新军中革命党人组织发动的,故只能选A。

10.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C.十月革命的影响

D.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本题也是程度性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五四运动背景的认识。

A项是五四运动发生的思想基础,D项是阶级基础,C项是国际背景,因为十月革命它给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分析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必须从五四运动发动者本身——学生、工人、商人、市民等阶层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负担沉重,苦不堪言,进而导致阶级矛盾尖锐的角度加以分析。

此题似乎有些难度,但教材本身早已点明,仅考其识记能力而已。

11.下列城市曾作为国民政府所在地,其先后顺序是

A.武汉—广州—南京—重庆

B.南京—武汉—广州—重庆

C.广州—武汉—南京—重庆

D.重庆—武汉—广州—南京

此题旨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

这里的国民政府应指1925年7月—1949年4月中国国民党建立的政府。

其作为所在地的时间,分别是广州1925年7月,武汉1927年1月,南京1927年4月蒋介石建立,1927年8月宁汉合流,重庆:

1938年秋迁都重庆。

12.下列毛泽东的著作中,主要论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是

A.《井冈山的斗争》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论持久战》

D.《论联合政府》

此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的能力。

毛泽东的这四篇文章,分别是各个阶段的斗争总结和指导性文件。

毛泽东论述“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1930年及时总结红军在井冈山斗争经验中提出的,故答案只能是A,至于B项是1926年毛泽东为热情歌颂北伐战争时期湖南农民运动而作,C项是1938年5月为向全国人民指明抗战的胜利道路而发表。

D项是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为大会所作的政治报告,指出抗战即将胜利的情况下我党的总任务。

题目难度不大,主要是识记能力。

13.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是

A.粉碎重点进攻

B.战略反攻

C.三大战役

D.渡江作战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的能力。

人民解放军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应是1947年6月底开始的战略大反攻,因为三军挺进不但像三把尖刀插进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人民解放军各战场都举行了大反攻,对扭转全局起了决定性作用。

A项表明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结束。

C项表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D项表明推翻了国民党政权。

14.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建国初期主要历史事件,重大历史意义的认识。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纪元,也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我国废除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指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的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大改造的完成,是指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区别一种社会制度,关键在于它的经济基础,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因此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5.造成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C.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D.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本题也是道程度性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导致三年经济困难原因的深层次分析与认识。

所列4点都可以作为经济困难的原因,但题干要求分析最主要原因,则应从导致国民经济困难的内因入手。

A、B、C三项都是客观原因,D项才是内因。

1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在农村试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是

A.广东、福建

B.安徽、四川

C.四川、浙江

D.安徽、江苏

本题是简单的识记题,难度较小。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

1978年全国还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为了克服农民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安徽、四川省首先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取得很好的效果。

17.新中国“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最早提出是在

A.中印联合声明

B.中美联合公报

C.日内瓦国际会议

D.万隆会议

本题涉及新中国外交方面几件重大事件,属于小专题性质,旨在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

D项是1955年在印尼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矛盾和分歧,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并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A项声明是1954年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中印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B项是1972年在上海签定的,结束了中美对抗,两国关系走上正常化。

C项是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这几件重大事件都与周恩来有关,考生易于混淆。

18.下列关于《权利法案》和《人权宣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B.都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

C.都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D.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本题是道逆向比较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中重要文献的比较与评价。

1689年的《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作为而制定的,它在客观上结束了英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因此所列四项完全正确。

1789年8月19.下列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废藩置县,建立府、县、道的地方体制

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保留武士特权

③推行征兵制,建立一支绝对忠于天皇的军队

④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了允许土地买卖的法令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的能力。

第②点错在“保留武士特权”,应是取消武士特权,第④点错在“废除了允许土地买卖的法令”,应是废除了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要求考生平时记忆准确,答题时细心。

20.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形的是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C.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 

D.电话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

本题富有创意,旨在考查考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显然只有B才符合实际情况。

因为火车机车发明于1814年,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之一,而汽车最早发明于1885年德国,电灯是爱迪生发明于18年的美国,电话是贝尔发明于18年的美国。

都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21.19世纪晚期,非洲反帝斗争中取得胜利、维护了独立的国家是,

A.埃塞俄比亚 

B.埃及 

C.苏丹 

D.阿尔及利亚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

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瓜分了非洲,非洲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但最终取得成功只有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领导抗意卫国战争,并在1896年迫使意大利在和约上签字,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

至于埃及和苏丹人民的抗英斗争、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抗法当时都失败了。

22.20世纪30年代前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克服经济危机采取的相同做法是

A.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放弃关税壁垒 

D.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本题主要考查各国克服经济危机措施的相同点。

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能力。

A项,主要指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如德日,并非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C项,表达正好相反,资本主义各国纷纷设置关税壁垒,以便于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

D项与B项相反,导致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长期推行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经济政策,盲目扩大生产,导致供需矛盾爆发。

因此,只有B项才是正确的。

23.以下关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 

B.总部都设在美国

C.都曾经受到大国操纵 

D.都一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两次世界大战后两大国际组织的比较,要求考生功底扎实,判断仔细。

A项错,因为一战是欧洲列强争夺霸权,争取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战争,而二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民族战争;

B项错,因为国联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C项正确,因为国联长期受英法操纵,联合国成立后,也曾受到美国操纵,只有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加入后,超级大国操纵现象才得以改变。

D项最具有迷惑性,因为两大组织的宗旨都声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由于受到大国的操纵,根本无法做到“一贯致力”,因此,D项也错。

24.下列关于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A.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B.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C.彻底放弃计划经济 

  

D.实行政治多元化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1968年初,杜布切克担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公布了革新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提出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并非彻底放弃计划经济,提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并非实现政治多元化,至于B项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则是南斯拉夫的改革内容,因此本题只有A正确。

25.下列关于20世纪后半期亚洲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各国走上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经济发展较平衡

B.六七十年代马来西亚和泰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C.西亚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日益富裕

D.印度政府推行国营经济私有化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的能力。

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很不平衡的,故A项错。

B项错在时间概念,马来西亚和泰国发展最快是在20世纪80年代。

六七十年代发展最快的是韩国、新加坡等“四小龙”。

D项表述错误,印度政府推行国营就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绝非实行国营经济私有化,只有C项符合史实。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7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弄城,示中国富强。

(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王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大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

——《天把之神灵庄记》

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3分)

②从材料看,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2分) 

③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3分)

[解析]郑和下西洋既是重点又是热点,历次高考常有涉及,本题皆不回避,旨在考查考生对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回答第一问,要注意除了根据材料一回答两点外,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即课本知识回答其它两点:

发展海外关系和满足统治者的需求。

回答第二问,一要注意分析材料,二要注意从政治经济的角度高度概括。

回答第三问,要注意有比较才能看出特点,因此要注意与中国古代历次航海和西欧新航路开辟作一参照对比,便能得出特点。

回答第四问,要特别注意提示语“结合所学知识”,也就是除了材料外还要结合教材等,并能发散性思维。

答案要点:

①寻找建文帝;

弘插国威;

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

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②国力强大;

造船等手工业发达。

③规模大;

历时长;

次数多;

航程远;

抵达的国家多。

④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活动的先驱;

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27.阅读下列材料:

美国及其他联合国家承认,目前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为达到统一中国目标之恰当机构。

……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队那样的存在,乃与中国政治团结不相符合,且实际上使政治团结不能实现。

——《杜鲁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l945年l2月)

材料二

据许多观察家的意见,他们(指国民党政府)已经堕落于腐败,争夺地位权力,…一向是一党政府,而不是在西方寓义下之民主政府。

……尽管如此,我们为了显见的理由,仍旧继续倾全力援助国民政府。

——《艾奇逊致杜鲁门的信》(1949年7月)

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

(2分)

②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西方“观察家”眼中的国民党政府形象。

(4分)

③艾奇逊写这封信的时候,中国的政治局势如何?

他所谓的“显见的理由”是什么?

(6分)

[解析]中美关系始终是高考关注的焦点。

本题截取了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这段历史时期的材料,旨在考查考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的能力。

第一问较易,教材中早已概括,第二题也不难,因为直接从材料中能回答。

关键是第三问,必须对1949年7月时的中国政局全面认识,高度概括,回答“理由”要特别注意从美国确保在华利益的角度进行分析。

答寨要点:

①扶蒋反共。

②政治腐败(争权夺利);

一党专政(独裁)。

③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国民党统治已被推翻),阻止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取得政权;

尽力维护美国在华利益。

28.阅读下列材料:

马克思曾经肯定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及其后一些近代思想家在国家观上摆脱神 

学的束缚说,他们“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都是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潘汉典《君主论》译序

必须理解:

一位君主,尤其是一位新的君主,不能够实践那些被认为是好人应作的所有事情,因为他要保持国家,常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手人道,违反神遭。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材料三

他(马基雅维利)那些歌颂强者,宣扬暴力的主张,都是国绕着一个中心思想——为了实

现统一的意大利这个最高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不仅如此,透过这些似手骇人听闻的言论,我们还可以发现他的政治思想中的合理内核,这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马基雅维利使“政治的理论观点摆脱了道德”,而把“权力”“作为法的基础”。

——王锐生《马基雅维利》译序

①马基雅维利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

②马基雅维利所处的那个时代,欧洲正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思想解放运动?

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③根据材料,归纳马基雅维利的主要思想。

④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代表什么阶级的何种要求?

[解析]本题属典型的“小切口、深分析”型试题,文艺复兴是重点,但马基雅维利这个人物却并非重点。

本题通过与马基雅维利相关材料的分析,旨在考查考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回答①,要注意题指历史人物的称谓,身份,第二问难度较小,但要注意简要扼要不能罗嗦,弄巧成拙。

第三问要善于从材料中归纳,注意结论性的语句,回答第四问要注意是两个问题,什么阶级,当然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何种要求,材料三中已明确指出是实现意大利统一这个最高目标。

①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等。

②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

③以“人”的眼光观察国家(摆脱神学的束缚);

政治不受道德约束;

宣扬暴力;

权力是法的基础。

④资产阶级。

要求建立独立统一(意大利)的国家。

29.观察下面三幅地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①三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三个时期?

②这主个时期的政治特点分别是什么?

(7分)

③概括这三幅图(三个时期)所反映的我阅历史发展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