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01448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9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docx

《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docx

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

 

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

知音故事——李白和杜甫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又是交情深厚的好友,他们的友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人传诵的佳话。

唐天宝三年(744)春夏之交,李白与杜甫在洛阳初次相遇,当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李白已经名满天下,杜甫还默默无闻。

这年秋天,两人相约共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并在这里遇上了另一位诗人高适。

唐代三位了不起的诗人聚在一起,浪游痛饮,畅谈古今,抒怀遣兴,实在是人间不可多得的奇遇。

次年秋天,李、杜两人又结伴游历了齐鲁(今山东)。

这几后,他们再也没有重逢,只是通过诗歌来述说彼此间的友谊和思念。

特别是杜甫,赠李白及怀念李白的诗,留传到今天的还有十多首。

在杜甫抒发友情的作品中,这些诗是写得最为动人的,几乎每一篇均堪称名作。

在李白和杜甫的交往中,首先,我们看到年龄的差异、诗坛地位的高低,一点也没有成为两人间“知音”的阻碍。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是杜甫写两人在一起时亲如兄弟的情形;“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这是杜甫写李白喝酒时可爱的样子。

而李白在表示想念杜甫时,感觉独自饮酒唱歌了无情趣,“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真诚的友谊建立在“知音”的基础上,它不会因为友人遭遇世人的鄙弃而改变。

“安史之乱”中,唐肃宗李亨与他弟弟、永王李璘因权力之争而兵戎相见,李白参与了李璘的军事行动,在李璘失败后成为阶下囚,继而流放夜郎(今贵州)。

在一般人看来,李白此时是一名罪犯,倒霉全是自找的。

但杜甫仍然对李白保持着信任,并且充满同情。

他在《天末怀李白》诗中写道: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里“文章憎命达”,意思说有才华的人总是命运多舛;“魑魅喜人过”意思说心思恶毒的小人总是喜欢利用别人的过失加以陷害,对李白的遭遇有十分清醒的理解。

                 

李白和杜甫个性不同,艺术风格也有明显的差异。

李白狂放不羁,富于幻想,如偶尔飘零于尘世的仙人,杜甫相比于李白则显得淳厚谨重,心思完全在现实生活中。

而令人感到格外可贵的是,这完全不妨碍他们彼此理解,相互器重。

尤其是杜甫,诗中描绘李白的地方更多,在后人心目中李白的形象如此鲜活,一个最直接的来源就是杜甫的诗歌。

如《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称赞李白的诗气势磅礴,富于感染力;《饮中八仙歌》又说: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里非常生动地呈现了李白那种天才气的高傲而放诞的性格。

如果没有杜甫,我们对李白的认识肯定没有现在这样亲切。

从“知音文化”的角度来看,李白和杜甫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

真正的知音绝不是说彼此越相似越好,而是要更多地认识他人的长处。

朋友很可能同自己是不一样的,但仍然可以心心相印,并且对朋友的才华与成功感到由衷的喜悦。

李白与杜甫是互粉关系

历史上一些文论家和许多不曾认真通读过李白、杜甫诗集的朋友,有一种影响不小的观点:

认为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与杜甫交往,杜甫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李白并不怎么搭理杜甫。

换言之,杜甫是李白的粉丝,而李白并不欣赏杜甫的诗歌。

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或者说依据,主要有如下四条:

一是李白年长于杜甫11岁,堪称前辈;二是这些朋友偏爱李白其人其诗,认为杜甫诗太苦哈哈;三是杜甫写到李白的诗歌数量,明显多于李白写到杜甫的诗歌;四是李白《饭颗山头逢杜甫》诗,“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有嘲谑杜甫诗才的意思。

这种观点,当然是跟实际情况相悖的。

前人用以反驳这种观点的论据,主要有下面四点:

一、因为二人性格不同,杜甫朴实坦诚,喜欢倾诉友情,李白浪漫潇洒,不爱把友情挂在嘴上;二、杜甫、李白思想有异,艺术手法也截然不同,杜甫擅长写实,李白崇尚飘逸;三、杜甫比较注意保存作品,晚年亲自编辑整理过诗作,保存较好,李白不太在意自己的作品,晚年未及编辑整理诗作,散失严重——关于李白诗文的保存情况,李白族叔李阳冰有“十丧其九”的说法(《草堂集叙》)。

四、现存李白写到杜甫的不多的诗篇中,表现出的对杜甫的惜别、思念之情,“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思君若汶水”(《沙丘城下寄杜甫》),也相当炽烈。

这里,我再补充一条:

杜甫好像是有先见之明似的,预料到自己百年之后,会有一些人在他跟李白的关系上分轩轾,别冷热。

于是,作诗言及自己跟李白的交往、情感时,每每不采取单方面抒情的方法,而采用双方互致情意的方法。

例如: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梦李白二首》其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梦李白二首》其二)前两句写自己思念李白,后两句写李白思念自己。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两个人好到不分彼此。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春日忆李白》)前一句指的是杜甫思念李白,后一句指的是李白思念杜甫。

当时,杜甫在渭北,李白在江东。

如果写到对方诗歌数量的多少,可以说明诗人间的关系是否平等。

那么,李白跟孟浩然之间的关系,也是很不平等的。

李白写过两首跟孟浩然有关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送别之际,多么深情;睹物(屋)思人,多么崇拜!

而孟浩然现存诗歌中,没有片言只字提到李白。

如果有人据此得出结论,李白跟孟浩然交往,是李白剃头推子一头热。

喜爱李白的朋友们,情何以堪?

有趣的是,李白比杜甫大11岁,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情况类似。

实际上,李白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关系是平等的,友谊是双向的,思念是相互的。

一定要用粉丝、偶像之类的概念,去描述他们的关系,那么,应该说,李白杜甫是互粉。

李白与杜甫究竟见过几次面?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会合,是中国诗歌史和文学史上的一大盛事与佳话。

过去学界通常认为,李白(701-762)与杜甫(712-770)一生总共见过三次面。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里,他遇到了当时正蹭蹬不遇的杜甫。

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终于见面了。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

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人人赞誉;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

两人一见如故,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亲如兄弟。

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和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两人如约到了梁宋。

这是他们的第二次见面。

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著名边塞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

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

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翌年即天宝四年(745)秋,李白与杜甫在东鲁(齐州或兖州)第三次会见。

此次李白是从任城赶过去的。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

他们同行共眠,互相酬唱,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

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而杜甫则返回京城长安。

此后十余年,他俩就似乎再也没见过面了。

但杜甫一直非常想念李白,曾多次写诗回忆他们在一起交往时的情景。

李白死后,杜甫又写诗悼念他,并给予他崇高的评价。

(可奇怪的是,李白在其诗文中似乎从未提及过杜甫。

但是,近几年学界又有了新的看法:

耿元瑞首先撰文,对李杜初识的时间与地点提出怀疑。

郁贤皓在耿文的基础上认为,李杜初次会面的地点,不在洛阳而在梁宋之间;“齐州之会”是“又一次诗坛两曜与众星相聚的盛会”。

王辉斌亦认为,李白在天宝三年春赐金还山后,即于夏秋之际在梁宋与杜甫初次见面。

这些类似的看法,是李杜只见过两次面。

他们在洛阳初次相见后,便偕同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了。

这就把第一次和第二次并到了一起;后面那一次则没有问题。

而刘友竹又认为,文学史上所谓的大唐“齐州盛会”,其实并不存在。

也就是说,李杜一生中可能仅仅见过一次面而已(除非前面是两次)。

康怀远则认为,李白与杜甫于天宝末年(即公元756年前后),在京城长安还见过一次面。

那便是他们的“第四次握手”了。

于是,对李白与杜甫的见面次数,学术界就出现了一次、两次、三次、四次4种看法。

至于我本人,仍坚持三次说。

我的观点:

1,“齐州盛会”肯定存在;2,洛阳和梁宋应该是两次,时间上并没有连在一起;3,天宝末年的长安见面,只能算是野史上的杜撰,毫无证据。

李白与杜甫在东鲁(蒙山)聚会前后背景

【注】唐朝文坛两颗巨星的聚会,不是在京城长安,也不是在成都或洛阳,相聚的地点却是在我的家鄉——东鲁之蒙山脚下、泗水之东、汶水南岸、古颛臾之地,本文将李、杜相会的前后背景剪輯分析如下:

移居东鲁

开元二十八年,患病已久的许氏夫人终于撒手而去了,给李白留下的是一双未及成年的儿女和日后绵绵无尽的相思。

面对早逝的夫人,李白愧悔不已。

夫人去了,朋友走了,此时元丹丘已隐居嵩山(后元丹丘也層到李白定居的龟蒙山隐居過),安陆(屬湖北省)再也没有什么值得他留恋的了。

他变卖了家中的一点薄产,带上儿女远走东鲁,在鲁兖州(今山东济宁市)东门内寓居下来。

关于李白赴鲁的原因,一般的说法是他想跟当时鲁地的一位著名剑客(斐)学剑。

依据是李白在《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中所说的“颀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推测的。

拜师学剑,当然合乎李白好侠尚武的性格。

更何况练剑与作诗,都不过是李白进入宫廷的一块敲门砖。

不过,如今他的诗名已震动朝野,他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应该说李白赴鲁的实际目的还是游历。

山东是文化古地,齐有稷下,鲁有曲阜,都是中国文化的圣地。

孔子虽困于陈楚仍要积极干政的政治热情,一直使李白感动和景仰。

此外这里还有泰山,这是一生好做名山游的李白不能不来的地方。

如果连这座历代皇帝都要封山祭拜的五岳之首都未曾到过,还能够谈什么“好做名山游”呢?

寓居东鲁期间,据说李白结了第二次婚,对象是一位刘姓的寡妇,李白重组了家庭,游览了泰山之后,又开始离鲁远行。

天宝元载(公元742年)李白漫游到了浙江会稽(今绍兴),与一位著名的道士吴筠共居剡中[应该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关]。

吴筠是一个很爱读诗写诗的人,对于李白的诗很是推崇,他们同隐剡中的这段时间,两人作诗论道,十分投机。

但过不多久,长安来了诏书,玄宗皇帝召吴筠进京,李白远望朋友西行而去,心中不免有些酸楚。

天宝元载秋天,玄宗皇帝连续三次下诏,征召李白入京,李白朝思暮想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从蜀中少年时代起,李白就盼着这一天,这二十余年来虽然屡遭挫折和打击,他仍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在他四十二岁的时候终于被证实了。

因而他喜不自禁。

当时南陵的家中没有可以一吐衷肠的朋友,于是他给儿女写一首诗,又给老婆写一首诗来表达自己欣喜若狂的心情。

他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玄宗对于李白的赏识,虽然未给李白带来任何政治机遇,却惹来了一帮王公贵戚的妒嫉。

李白第二次进京在长安呆了三个年头,实际上只度过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

天宝三载春天,李白告别京都,重上漫游之路。

临行李白写了一首《东武吟》留给翰林诸公,作为他辞京的宣言:

“一朝去金马,飘落成飞蓬。

宾客日疏散,玉樽亦已空。

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雄”。

可见他对自己的才华却是高度自负;虽然王公大臣们对他极多谗谤,但他坚信自己是世间英雄。

与第一次告别长安时所写的《蜀道难》相比,李白这次走得更加潇洒,情绪更沉稳些。

在东鲁的第一次相聚

天宝四载(公元745年)春,李白与杜甫继陈留聚会后重聚东鲁。

当时李白的家安在东鲁龟蒙山(今山东泗水县东)西的沙丘豪,女儿平阳和儿子伯禽都住在那里。

李白从河北安陵返回,回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