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突破高考地理2道必考大题专题强化练十五解题步骤及常见失分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99990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突破高考地理2道必考大题专题强化练十五解题步骤及常见失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突破高考地理2道必考大题专题强化练十五解题步骤及常见失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突破高考地理2道必考大题专题强化练十五解题步骤及常见失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突破高考地理2道必考大题专题强化练十五解题步骤及常见失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突破高考地理2道必考大题专题强化练十五解题步骤及常见失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突破高考地理2道必考大题专题强化练十五解题步骤及常见失分点.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突破高考地理2道必考大题专题强化练十五解题步骤及常见失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突破高考地理2道必考大题专题强化练十五解题步骤及常见失分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突破高考地理2道必考大题专题强化练十五解题步骤及常见失分点.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突破高考地理2道必考大题专题强化练十五解题步骤及常见失分点

专题强化练(十五)解题步骤及常见失分点

第二板块 考查人文地理知识的两组选择题

第一组 围绕“专题三——人类活动”进行考查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出发点,也是高考命题的落脚点。

对于人文地理方面的考查,高考命题强调知识的广度,往往形成以“人”为主体,以“区位条件”为背景,以“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为命题点的命题思路。

这就要求考生在今后的备考复习中,以人类活动为中心横向串联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相关知识,寻求共性规律,明确内部关系,打通知识联系,从而达到科学从容备考。

第二组 围绕“专题四——人地关系”进行考查

地理学的中心问题是人地关系问题,如何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是高考对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因此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

高考对人地关系的考查,主要立足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三个角度,落脚到“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点。

在备考复习中,要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条主线,理清不同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其解决措施,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纵深理解,轻松迎高考。

专题强化练(十五)

人文地理第一组选择题仿真练

(一)

(2018·福建漳州5月模拟)2017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达到13.8271亿人,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222万hm2,粮食总产量61791千万kg。

下图为1820年中国各省粮食总产量与单位面积产量统计图(注:

单位面积产量已考虑复种指数的影响)。

据此完成1~3题。

1.与新疆相比,I类地区中发展粮食生产的显著优势是(  )

A.人均耕地面积较大 B.水热条件优越

C.农业发展历史悠久D.市场需求量大

2.对比1820年,目前东北三省提供的商品粮总量已远远超过I类地区中的各省区,其主要原因是(  )

A.复种指数高B.区域人口密度增加

C.耕地面积扩大D.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3.影响1820年和2017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

A.劳动力投入B.农业技术水平

C.自然灾害D.机械化水平高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Ⅰ类地区中的各省区多位于长江流域,所处纬度较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新疆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所以与新疆相比,Ⅰ类地区中发展粮食生产的显著优势是水热条件优越,故选B。

第2题,影响商品粮总量的主要因素有粮食播种总面积、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1949年以来,随着我国对东北地区垦荒力度的加大,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增加,加之该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使其提供的商品粮总量不断增多,故C正确。

第3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低主要受生产要素的影响,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土壤、自然灾害、劳动力、科学技术、农业机械、农田基本建设、化肥、农药、地膜等。

其中,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影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主导因素,1820年为我国清朝时期,农业技术水平较低,而现在我国农业技术水平较高。

故B正确。

答案:

1.B 2.C 3.B

(2018·山东七校联合体第四次联考)美国加州纳帕谷,以生产葡萄酒而闻名。

纳帕谷是一个丘陵地带,全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早晚温差大,雨量较少,土壤富含多种矿物质。

这里聚集有400多家酒庄和1500多个葡萄园。

AVA是美国葡萄酒产地制度的简称。

对葡萄品种、种植、产量和酿造方式没有限制,这是它与法国AOC制度最根本的区别。

我国市场上的美国加州葡萄酒品牌有上千个之多,系列单品更是多达几倍。

据此完成4~6题。

4.纳帕谷葡萄品质优良主要得益于当地的(  )

A.气候B.土壤

C.地形D.水源

5.影响纳帕谷众多酒庄聚集的主要原因是(  )

A.葡萄酒需求量大B.酿酒技术先进

C.海运便利D.葡萄丰富质优

6.与法国AOC制度相比,美国AVA制度主要有利于(  )

A.保证葡萄酒口味的稳定

B.提高葡萄酒的价格

C.丰富葡萄酒的品种

D.降低生产成本

解析:

第4题,由材料可知该地早晚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雨量较少,光照充足,可推测出该地葡萄品质优良主要利益于当地的气候,A正确。

第5题,酒庄以葡萄为原料,由材料可知纳帕谷葡萄丰富且质优,因此聚集众多酒庄,D正确。

第6题,由材料可知,美国AVA葡萄酒产地制度与法国AOC制度最根本的区别是对葡萄品种、种植、产量和酿造方式没有限制,有利于丰富葡萄酒的品种,C正确。

答案:

4.A 5.D 6.C

(2018·福建漳州5月模拟)在江西省文港镇,毛笔制作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闻名全国的“毛笔之乡”。

目前,毛笔企业多达5000多家,从业人员有3万多人,其中技工1.2万人,毛笔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

下图为文港镇周边环境示意图。

据此完成7~9题。

7.文港镇毛笔产业的显著特点是(  )

A.劳动力利用率B.自动化程度高

C.产品创新能力强D.市场适应性强

8.众多毛笔产业在文港镇集聚的主要因素是(  )

A.协作条件B.传统技术

C.交通运输D.消费市场

9.有利于优化文港镇产业结构的措施主要是(  )

A.以毛笔生产为基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B.开拓网络销售渠道,开展个人定制服务

C.整合毛笔企业,走规模化、专业化道路

D.完善行业管理机制,避免企业恶性竞争

解析:

第7题,文港镇毛笔企业一般生产规模小,以家庭作坊为主,依靠传统手工工艺,自动化程度低,创新能力弱,但便于及时调整产品,市场适应性强,故D正确。

第8题,根据材料提示,文港镇毛笔制作历史悠久,有传统工艺和技术工匠,所以毛笔产业在文港镇集聚,毛笔企业多达5000多家,故B正确。

第9题,优化文港镇产业结构,就是以毛笔产业为基础,发展与毛笔相关的其他第三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毛笔产业为基础,同时又是对原有产业的优化提升,开拓网络销售渠道,开展个人定制服务;整合毛笔企业,走规模化、专业化道路;完善行业管理机制,避免企业恶性竞争;这三个选项的措施不属于优化产业结构的措施,故A正确。

答案:

7.D 8.B 9.A

(2018·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四模)2014年上海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为46%,已超过东京、中国香港等国际大都市,“十三五”期间上海市将人口“天花板”设定为2500万。

下图为“2001-2017年上海市人口变化图”,请回答10~11题。

10.影响上海市人口“天花板”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资源B.水资源

C.生物资源D.矿产资源

11.上海市(  )

A.常住外来人口增长率先增后减

B.2017年常住外来人口约占15%

C.户籍人口基本保持稳定

D.常住人口持续快速增加

解析:

第10题,人口“天花板”是指一个地区人口规模上限,上海市土地面积小,城市化速度快,城市用地紧张,所以限制上海市人口“天花板”的主要因素是土地资源,A正确。

B、C、D错。

第11题,由题可知,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常住外来人口,观察柱状图变化可推测出户籍人口比较稳定,C正确;常住外来人口增长率率波动明显,并不是先增后减,A错;2017年常住外来人口的增长率为15%,B错。

由图可知,常住人口呈缓慢增长状态,而不是持续快速增加,D错。

答案:

10.A 11.C

人文地理第一组选择题仿真练

(二)

(2018·衡水金卷五)通过研究发现人均GDP、工业化、能源消耗和技术进步4个要素与城市空气质量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是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反映技术研发投入的多少。

下图为中国不同区域城市空气质量的部分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注:

正值表示空气质量的正向效应,负值表示负效应

1.4个要素与城市空气质量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化程度越高,城市空气质量越差

B.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空气质量呈负相关

C.人均GDP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

D.能源消耗与空气质量呈正相关

2.珠三角城市空气质量优于其他区域说明(  )

A.珠三角技术水平较高B.工业化速度最快

C.人均GDP最低D.能源以清洁能源为主

3.不同区域城市空气质量与R&D经费占GDP比重相关性不同说明(  )

A.技术进步作用因区域范围大小而变化

B.不同区域技术进步程度不同

C.珠三角区域出现异常影响因素

D.各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人均GDP与城市空气质量关系为正相关关系,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说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人均GDP越高越有利于环境保护投入,所以C对,B错;而工业化程度高并不一定空气质量差,如珠三角工业化程度高,但城市空气质量较好,A错;图示中显示能源消耗与空气质量为负相关关系,D错;故该题选C。

第2题,读图可以发现,珠三角R&D经费占GDP比重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关系,且影响较大,说明珠三角在经济发展中技术研发已经进入到较高水平,工业发展水平高,且污染较小。

珠三角改革开放后,工业化速度快,人均GDP位于我国前列,单从空气质量优于其他地区,无法得出工业化速度最快和人均GDP最低的结论,BC错;珠三角能源消耗与城市空气质量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其能源结构不是以清洁能源为主,D错,故该题选A。

第3题,读图可以发现,无法得出技术进步作用因区域范围大小而变化的结论,A错;珠三角的影响因素有工业结构、技术进步程度等,无特殊影响因素,C错;各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小和两者相关性无联系,D错;据图可知R&D经费占GDP比重与城市空气质量在不同区域相关性不同主要是因为不同区域的技术进步程度对资源利用能力与效率作用不同,故该题选B。

答案:

1.C 2.A 3.B

(2018·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5月押题)下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单位2007—2016年人口和粮食10年内变化图,据此完成4~6题。

4.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判断(  )

A.甲区域,生态脆弱,不利于粮食生产

B.乙区域粮食难以自给,需从外省调入

C.丙区域地广人稀,粮食增产潜力大

D.丁区域人口增长缓慢,粮食产量下降

5.我国部分省区粮食增产慢甚至负增长,其原因可能是(  )

①城市化速度快 ②生态脆弱 ③自然灾害频发 ④耕地资源匮乏 ⑤热量不足 ⑥劳动力不足

A.④⑤⑥B.②③⑥

C.①③⑤D.①②④

6.我国人口和粮食产量的变化可能导致(  )

A.城市化进程减慢B.粮食调配距离增大

C.机械化水平下降D.人均粮食产量减少

解析:

第4题,结合图示分析甲区域粮食呈现负增长,但人口却大增30%,极有可能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省区,A错误;乙区域人口和粮食都呈现增长趋势,但人口增幅略大于粮食增幅,说明粮食难以自给,需要从其他区域调入,B正确;丙区域大部分省区粮食增幅大于人口增长幅度,但有部分省区人口和粮食增幅不大且相差小,说明有部分省区位于我国自然条件好,粮食产量大的地区,也有部分省区粮食增产潜力小,C错误;丁区域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但粮食增长迅速,产量上升,D错误。

第5题,随着我国科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良种的培育,正常情况下粮食理应增长,但是部分省区粮食增产慢甚至负增长,主要是因为我国中东部城市化速度快,占用了大量耕地,而西部省区生态脆弱,耕地资源匮乏,西北地区缺水,青藏地区热量不足。

自然灾害频发影响农业生产只是在部分省区和少数年份,③排除;热量不足也只是我国纬度较高和地势较高的省份,⑤排除;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⑥排除。

因此①②④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

第6题,城市化进程与粮食产量关系不大,A排除;我国的机械化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C排除;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在不断增加的,目前我国人口增速放缓,人均粮食产量不会减少,D排除;从图可以看出我国部分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