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99690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都看过《水浒传》这本书了,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我,为什么喜欢他?

二、揭示课题,解题。

1. 

板书课题,读题。

2. 

解释题意:

“教头”是什么样的人?

林教头指谁?

三、初读课文。

自学课文。

检查自学效果。

(1) 

生字词正音:

发配 

 

理睬 

骗 

恼恨 

劈头 

满面羞惭 

押解 

禁军 

掂量 

木枷 

一锭 

归还 

踉跄

(2) 

生字词释意:

踉跄 

款待 

陷害 

较量 

寻思 

依附草木

(3) 

指名分段试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洪教头挑动比武以及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经过?

(2至7自段)

3. 

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三段)

4. 

请你按初次见面_初次次手_再次交手把第二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2、3);

第二层(4_6);

第三层(7)。

五、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林冲、洪教头各有什么个性?

课文的重点是哪一部分?

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哪几层?

二、学习课文,了解人物特点。

1.读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林冲是个怎样的人?

课文是运用哪些语句来表现的?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感悟。

讨论交流:

(1)林冲的“谦虚忍让”。

①第三自然段写了林冲的三次谦让,林冲是在什么情况下谦让?

(第一次林冲刚看到洪教头,寻思是柴大官人的师父,理应敬重,“连忙躬身施礼”;

第二次是洪教头不理睬林冲,柴进向洪教头介绍林冲,林冲“起身让座”,表示礼貌;

第三次洪教头冷言讥讽,瞧不起林冲,要与他比武,林冲连称“不敢”再次退让)

②第四自然段:

林冲只好从地上拿起一条棒道:

“请教了。

”“只好”说明了什么?

③第六自然段:

战了四五个回合,林冲纵身跳出圈外,叫了一声:

“我输了!

”林冲真的“输了”吗?

(2)林冲武艺高强。

只三个回合就打败洪教头。

指导读第七自然段。

(投影出示三个回合的有关句子)

第一回合:

洪教头使出人“把火烧天”式,林冲还了个“拨草寻蛇”式。

思考:

洪教头为什么“用了浑身功夫”

第二回合:

洪教头将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

思考林冲为什么要往后一退?

他是怎么想的?

第三回合:

洪教头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洪教头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扑”地倒在地上。

讨论:

“措手不及”说明了什么?

评价:

读了这三个回合的描写,你觉得林冲的武艺怎么样?

(出手迅捷、武艺高强)

小结:

林冲是一个谦和忍让、武艺高强的人。

5. 

课文中洪教头是个怎样的一个人呢?

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性格。

(1)第三自然段的外貌描写,看出他粗鲁、傲慢无礼。

(2)第四、五自然段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脱、拿、耍、喝、敲”看出洪教头心急气盛;

(3)第六、第七自然段与林冲打斗的表现,看出洪教头的鲁莽、出手凶狠但又不堪一击)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做《补充习题》第23课第一、二题。

2、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表达方法提示:

对比描写。

一、学习第三段。

指名读。

这一段写了什么?

(这一段写洪教头满面羞惭地离开)

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这是为了拿它和他起初傲慢无礼步步逼人的样子相对比,说明他自尝苦果)

齐读第八自然段。

二、复述课文。

揭示提纲。

林冲被押解到柴进庄上。

林冲被迫和洪教头比武,获胜。

① 

洪教头挑动比武。

② 

两人交手。

③ 

林冲获胜。

洪教头羞惭离去。

参考板书内容,组织语句。

分4人小组,轮流复述,同学评议。

推选代表到班上复述。

教师小结。

三、表达方法提示:

对比描写

同学们都知道在写以人物为主的习作时,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细致地描写,写出人物的特点,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读了《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以后,我们感觉到文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描写得入木三分,刻画细腻,人物形象非常鲜明,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的特点,一下子就能辨认出这是林冲,那是洪教头。

这是什么原因呢?

那是因为作者在描写时,抓住了人物的特点,通过对比描写的表达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逼真。

什么是对比描写呢?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

(林冲)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

洪教头全不理睬。

"

林冲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

一个谦让,一个傲慢;

一个有礼,一个无礼,非常鲜明。

这样把两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放在一起来描写,以形成鲜明对比的表达方法,就叫对比描写。

我们在习作时,要突出某人、某物的与众不同,或者使其个性、特点更鲜明,就可以运用对比描写。

四、创新与实践 

《水浒传》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像武松打虎、风雪山神庙、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等。

请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水浒传》,把你觉得最喜欢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感受一下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

(提示:

先选一则故事多读几遍,然后概括出主要内容。

讲的时候,要注意抓住主要内容,讲出大概的意思就行了。

板书设计

林冲:

躬身施礼 

起身让座 

只好拿起 

还招 

抡起棒扫 

洪教头 

全不理睬 

也不相让 

使招 

措手不及 

倒地 

甩棒

五、课后作业:

看名著《水浒传》。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以前通过各种途径接触过《水浒传》,对其中的英雄人物耳熟能详,故事情节也很感兴趣。

所以在上课时,学生的热情比较高涨。

本课的教学相对来说比较成功,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朗读比较到位,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很透彻。

自我感觉课外延伸不够,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去读名著。

24、少年王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王冕人物形象。

体会文本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

2、学习人物刻画和景物的描写方法。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了解小说背景,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精读1到4自然段。

一、导入新课 

1、《儒林外史》作品作者简介,指名检查预习情况。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

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

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

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

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2、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

3、正音:

耽误 

晶莹 

贴补 

孝敬 

明媚 

隔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说说王冕小时侯是个怎样的孩子?

2、学习第1-2自然段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冕家境的贫寒?

②“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

这样可以贴补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王冕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心里不好受,但仍十分体谅母亲的难处,很懂事) 

3、分角色指名朗读1—2 

人/次。

4、学习3-4自然段 

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王冕很孝敬母亲?

指名说。

明确:

母亲疼爱、关怀儿子;

王冕孝敬母亲。

三、指导生字的书写 

四、抄写所划的词语。

第二课时

精读第五、六、七自然段,感受环境的美丽和坚持学画的毅力。

一、复习导入 

1、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王冕是个怎样的人?

2、指名说 

3、王冕在秦家放牛一放就是三四年,不知不觉中读了不少的书,也懂得了许多道理。

有一天他——老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2、再默读这一部分,边读边做批注。

说说王冕在湖边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3、指名说。

感受 

4、读中品味赏析:

在阳光的照耀下,地上的“红”、“青”、“紫”、“绿”与天上的“黑”、“白”遥相呼应,色彩对比异常的强烈。

湖边山上、树上景色鲜明有别,景物错落有致。

尤其是湖里花苞“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宛如艺术的特写。

一连串动词的准确描写运用,把整个景物描摹得动态十足,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少年王冕面对如此美景产生了美妙的想象,不禁心里想道—— 

4、齐读“古人说‘人在画图中,真是……我何不自己画几笔?

” 

5、读六、七自然段。

体会王冕坚持学画的毅力,感受他画荷花的绝妙之处。

三、朗读指导 

四、布置作业。

1、做《补充习题》第24课第一、三、四题。

2、背诵第5自然段。

板书设计:

 

24、少年王冕 

孝敬 

画荷花 

母亲——王冕——画家 

疼爱 

勤学苦练

【教学反思】

整篇文章通俗易懂,对王冕这一人物形象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尤其是透过语言文字,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王冕勤奋好学、孝敬母亲的可贵品质。

学生对于雨后美景这一段朗读得不错。

要说不足,主要还是在第二自然段,设计的分角色朗读中,学生对于人物的内心体验不够,所以朗读效果一般,甚至还有人在笑,影响了课堂气氛。

我想,这主要还是自己创设的语言情境不到位,没有把学生真正“拉”进文中。

25、黄鹤楼送别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初识古诗。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亲人啊,朋友啊,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和我们离别,回想一下,你送过谁?

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

是啊,不一样的送别,但萦绕在心头的离愁却是一样的,每一次的送别都是那样的让人依依不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送别”有关的课文。

(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别

3、通过课前的阅读,你对黄鹤楼有哪些了解?

4、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登楼吟诗作赋,讴歌黄鹤楼的壮美景观,其中以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最妙,传为千古绝唱。

5、看到“黄鹤楼送别”这五个字,很自然的我们就想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古诗,自由轻声读

(2)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注意作到字正腔圆,正确停顿。

(3)李白的这首诗和他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一样,都是千古流传的好诗,那么像这样人人喜欢,人人称赞的诗,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就是——脍炙人口(出示词语)

“脍炙”什么意思?

看看部首,脍,月字旁,很多月字旁的字都和身体有关,与肉有关,比如“肚、腰、臂、肥、胖”等。

“脍”就是指切得很细的鱼或肉。

“炙”就是用火烤。

“脍炙人口”就是美味人人都爱吃,在文中指好的诗文人人都称赞。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者以《黄鹤楼送别》为题,从暮春三月开始讲起,娓娓道来,给我们讲了1300年前发生的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围绕课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你能用一、二句话简要说一说吗?

(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并在江边目送他登船远去的动人情景。

三、创设情境,学习新词。

1、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区别:

“饯行”与“送行”(饯行是备酒食为友人送行)

2、出示插图

仔细看图,再读读课文,你能否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描绘这幅画面?

相机出示: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四、适度拓展。

1、作者在文中还引用了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什么意思?

说说自己的理解。

文中的“知己”指谁?

2、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他们怎么会成为知己的呢?

(教师讲解)

3、补充《赠孟浩然》

吾爱孟浩然,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1)教师朗读。

(2)帮助学生理解第一句:

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

(3)课文中就有李白敬仰孟浩然的句子,找一找,读一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4)两年后的春天,李白东游至今天的武汉市,再次与孟浩然相遇,两人感情更进一层,常常在黄鹤楼上饮酒作诗,黄鹤楼是两人相聚相亲的地方,黄鹤楼就是他们感情的见证。

(5)教师小结:

孟浩然要到广陵(现在的扬州)去黄鹤楼在长江的上游,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千里之遥啊!

今日之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到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让我们再读读课文,感受这个故事。

五、布置作业:

抄写《习字册》上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古诗。

1、出示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

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友人登上了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

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三、布置作业 

1、完成第25课《补充习题》上第一、二、四题。

2、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依依惜别

深厚情谊

本文是一篇“文包诗”,语言通俗易懂,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抒写了李孟二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我先从诗入手,然后引导学生找文中对应的诗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如“藏”等,挖掘其中空白,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从而体会到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如果能运用一些多媒体手段,我想,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26、清平乐村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一、导入:

(师边演示课件边叙述)

  他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传奇英雄:

在战场上,他所向披靡,英勇善战;

在文学的园地里,他著作颇丰,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有许多人追随他,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辛派词人”。

他就是辛弃疾。

他也曾作为咱们镇江的“父母官”,登上北固山,留下了《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样的千古名篇。

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农村度过的,其间写下的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词作,也深受人们的喜欢。

今天我们学习的《清平乐.村居》,便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篇。

(板书课题)。

二、解题:

  1、在这里,“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

照这个词牌写出来的词,每首46个字,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下片有3个韵脚字。

  2、“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人家”。

一眼看到“村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感觉到了什么?

三、初读:

  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

大词人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图画呢?

打开书本,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㈠、布置初读任务。

  1、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

  2、能较好地读通课文,初步做到有情感。

  3、课文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㈡、同桌互相帮助,教师同时指导。

  1、教师正音:

  茅檐 

相媚好 

翁媪 

醉 

锄豆

  卧剥 

莲蓬 

无赖(注意与今意的区别)

  2、让学生听录音加以纠正字音。

  3、理解上述词语。

  ㈢、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