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总结表格Word文档格式.docx
《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总结表格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总结表格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马其顿人入侵地中海,建立包括全希腊在内的马其顿帝国。
公元前146年希腊为罗马所灭
公元前750年------公元前300年:
伊特鲁里亚时期
1.古罗马国家先后经历了城邦时代、共和时代和帝国时代。
2.古罗马国家的存在完全是依靠强力保证的,强力指的是罗马军队和国家行政机器。
3.罗马人的精神日益世俗化。
1.世俗化,城市中的神庙退居次要地位,公共浴池、斗兽场、宫殿、府邸大量出现。
2.军事化,出现了营寨城。
3.君权化,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
4.罗马人把城市造成了一个享乐的容器,忽视了城市的文化与精神功能。
1.伦理化倾向,追求不断满足享受的种种现实技法。
2.快乐主义与个人主义,罗马公民完全沉浸在享乐中。
3.唯心主义,真理就是主观感觉和印象,没有什么客观真理存在。
4.超级国家的思想,人类应该生活在一个世界城邦中,每一个人都是世界公民。
5.强烈的实用主义态度,通过城市规划追求切身生活范围内的种种现实利益。
6.凸显秩序思想,将广场通过运用轴线系统、对比强调、透视手法建立整体的城市空间秩序。
7.采用大比例模数,不以人的尺度作为参照。
8.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公元前510年------公元前30年:
罗马共和时期
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
罗马帝国时期
公元395年:
罗马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后来成为了拜占庭
公元476年:
日耳曼人入侵西欧。
1.中世纪指的是从西罗马灭亡到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制度萌芽(文艺复兴)这其中的封建时期。
1.教区与社区和二唯一。
当时城市的整体结构、城市的分片区空间组织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种种社会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大大小小的教堂而展开的。
2.9------10世纪,手工业分化,带动商业。
3.11---12世纪,城市发展出现质的飞跃。
4.11------13世纪的城市自治运动,本质上讲是一场反封建的斗争,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做好了铺垫。
5.12世纪后期在一些城市中出现了大学组织。
1.宗教世界观统治了物质与精神领域的一切,《圣经》成为最高的权威。
2.凌驾于王权之上的神权。
3.11世纪以后,西欧社会就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许多辩论,世俗权力的地位逐渐提高。
4.凸显了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
一般格局很一致:
在教堂前面有围合感较强的广场,道路基本以教堂和广场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并逐渐形成蜘蛛网状的道路系统。
5.城市总体结构布局都非常自然,无论是景观还是尺度都非常接近人,建筑环境亲切可人,每个城市都有它的环境特色,是所谓的“自然主义”。
6.从城市设计角度看,中世纪和谐的城镇环境具有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将一定得体系引入大自然,结果使自然和几何学之间差距越来越小,直到最后完全消失。
公元4世纪------公园9世纪:
西欧衰落,拜占庭强大。
9世纪------12世纪:
西欧封建社会形成的初期。
12世纪------15世纪:
西欧封建社会的盛期。
15------16世纪:
文艺复兴
从本质上看,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为了动摇封建统治和确立自己的地位而在上层建筑领域掀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1.城市生活对人本主义的追求,人应该欣赏并享受人生具有的权力、自由与幸福。
2.城市建设活动的世俗化,总督府、市场、图书馆等与教堂一起构成了城市的新中心。
3.古典主义在建筑群与城市总体布局中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突出中心和规则的集合形体,强调统一性和稳定感。
注:
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的比较
巴洛克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分支和变形,典型做法是彻底抛弃西欧中世纪中自然、随机的空间格局,将建筑风格的原理放大到城市,通过建立整齐、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来强调城市空间的运动感和序列景观。
城市道路格局一般采用环形加放射,并在转折的节点处用高耸的纪念碑来作为过渡。
1.人文主义与乐观主义,“人是世界的美”。
2.美是客观存在的,是内在的,是和谐完整的,是符合“数”的规律的。
3.唯物主义自然哲学观开始孕育。
4.追求理想王国的城市图景,数与宇宙关于美得规律决定了城市必然存在理想的形态。
5.建筑和城市规划成为一种深刻和高雅的文艺构思,普通人不可企及。
6.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都非常珍惜和慎重地对待前人留下的艺术作品,恪守着城市和谐与整体的艺术法则。
7.16世纪末,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倾向:
巴洛克和古典主义。
16------19世纪中叶:
绝对君权时期
1.以法国最为鼎盛。
2.启蒙运动起源于17、18世纪的法国,实质是资产阶级用来批判神权的思想解放运动。
3.自由、平等、博爱为主要口号。
4.理性主义渲染自然的科学精神。
5.近代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具有机械思想。
1.理性思想与绝对君权结合增强了对至高无上的君主的颂扬,成了城市规划建设中越来越突出的主题。
2.古典主义园林中首先透出唯理得秩序。
3.凡尔赛宫、卢浮宫、整座巴黎都是反映古典主义规划思想的典范。
4.古典主义提出了规划的真实性、逻辑性,构图简洁、几何性强,但是它反对创作中对个性和热情的体现,追求冷冰冰的“数的和谐”是不可取的。
19世纪下半叶
1.城市急剧爆炸的时代。
2.恶劣的生活环境导致社会矛盾的极度尖锐化。
1.社会契约论、民主观念、人权思想是公民社会的三大支柱。
2.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是资产阶级文化本质的体现。
3.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得以最终确立。
1.对城市公共环境进行改良。
2.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探索。
3.近代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两位大师: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盖迪斯的综合规划思想。
4.现代机械性规划的起源:
马塔的带形城市和戈涅的工业城市。
5.城市美化运动的代表:
纽约的中央公园,但实用性小,装饰性大。
6.西谛关于城市形态的研究,为近代城市设计的思想提供了基础。
7.赖特的广亩城市是对自然主义的探索。
1900------二战前(1939年)
一些精英分子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进行各种探索、实践的时期,为战后功能主义思想的垄断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基本情况: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资产阶级在政权上的进一步巩固,西方各国普遍进入比较繁荣的时代,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对原料以及市场的扩张需要,德国领导人企图通过战争的方式改变自由竞争和政治势力格局。
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想特征:
1.功能主义。
2.在形式上提倡简单的几何造型与非装饰原则。
3.奉行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原则。
4.在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使用方面的考虑。
5.重视节约建设的费用与开支。
未来主义
F.T.Marinetti
A.Sant’Elia
将高度集聚的景观视作城市的基本特征,未来的城市只能由高层建筑组成。
对高技派的延续和机械理性城市观的形成有巨大影响。
机械理性主义
勒。
柯布西耶
对“集中主义城市”的看法:
1.城市集中才有生命力。
2.通过技术完善市中心的功能。
3.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
4.通过用地分区来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
5.高密度的城市需要立体化的交通系统来支撑。
代表作:
昌迪加尔
对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他的设计:
1.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色彩2.强调的低成本与发展中国家的预算能够吻合。
3.高度理性的规划思想容易被发展中国家领导欣赏。
4.强烈的形式感对于年轻人有感召力。
对于西方的国家来说,他的作品往往不被接受,因为他的规划思想中常常透露出对机械美、机器理性与形式的追求和“专制”“独裁”的设计哲学。
《雅典宪章》
1.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思想,将城市中的活动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
2.城市规划是一种基于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科学。
3.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将各区建立最合适的关系。
4.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
1.功能分区的思想突破了过去城市规划中追求平面构图的形式主义,有着深远的创见意义。
2.否认了人类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将城市看作“居住地机器”。
3.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不予理睬,忽略了丰富的城市生活。
极度分散主义
赖特
高度重视自然环境,努力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结合。
与田园城市的比较:
田园城市:
1.“公司城”,试图建立劳资双方的和谐关系。
2.既想保持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序,又想环境优美。
广亩城市:
1.“个人城市”,是富人生活形态的反映。
完全抛弃传统城市的结构特征。
有机疏散
沙里宁
城市与自然界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结合体,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他的改造目标:
1.吧衰败地区的各种活动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2.把腾出来的地区改作其他用途。
3.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他将城市活动分为日常性活动和偶然性活动,认为“对日常性活动进行功能性集中”,“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分散”。
大赫尔辛基规划
城市人文生态学
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
H.Hoyt的扇形模式
C.Harris和E.Ullman的多核心模式
J.Jacobs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社区、邻里单位理论
佩里
邻里单位以一个不被城市道路分割的小学服务范围作为邻里单位的基本空间尺度,讲求空间宜人景观的营建,强调内聚的居住情感,强调作为居住社区的整体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雷德朋体系:
1。
形成没有大量汽车交通穿越的大街区。
2.城市道路按照不同功能分类。
3.车行交通和步行交通完全分离。
4.主要居室不面向道路而面向庭院或者步行道。
5.通往每组住宅的道路都是尽端路。
批判:
来自C.Alexander的《城市并非一棵树》,规划师应该把选择的多样性和自由性作为目标。
区域规划思想
盖迪斯、芒福德
有效地城市规划必须从超越于城市的范围着手,从城市及其周围农村腹地来着手,甚至从若干城市构成的城镇集聚区及其相互重叠的区域腹地来着手。
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基本框架。
伪古典主义
德国、意大利、西班牙
法西斯政权希冀利用古典主义建筑和城市规划所彰显出的秩序、宏大氛围,来强调政权的稳固、强大,因而具有明显的政治含义和象征功能目的。
西班牙马德里
新古典主义
前苏联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兴建了许多城市与大型公共建筑,强调通过秩序井然、规则威严、气势恢弘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来展现当时前苏联在经济和政治上取得的重大成就,体现俄罗斯民族的优越,强调民族团结的政治目的。
二战后(1945年)------1960年代末
以现代建筑运动为支撑的功能主义规划思想在战后西方城市的重建和快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从而最终完成了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的确立并达到其认知的顶峰。
产生了老三论: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功能理性主义
1.从分解到综合的系统规划思想。
2.对城市的复杂性的认识和系统把握。
3.运用系统论对城市规划工作本身的再认识与改进。
4.运用系统方法、数学方法来分析、模拟城市。
城市规划中由大量计算机辅助的数理模型支持理性分析的现象,指出理性系统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内容虚无空洞”。
特大城市空间的疏散
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
1.在一个比较广阔的范围内进行特大城市的规划,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中的分散主义思想、盖迪斯的区域规划思想、集合城市等概念和恩温的卫星城建设模式思想融合在一起。
2.通过规划在距伦敦中心城区48公里的半径范围内划分四个圈层并配合放射状的道路系统,对每个圈层实现不同的空间管制政策,最早明确体现“分区管制”的思想。
3.成功原因包括立法和城市化的时段的符合性。
大伦敦同心圆封闭式的布局模式也造成了人口疏散不明显、外围卫星城镇缺乏吸引力、通勤距离大配套不足、新城投资大等问题。
卫星城理论
恩温和帕克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卫星城的概念强化了与中心城市的依赖关系,往往被视作中心城市某一功能疏解的接受地,产生的问题来源于对中心城市过于依赖。
新城运动
英国等西方国家
1.一种规划形式,其目的在于在大城市以外重新安置人口,设置住宅、医院和产业,设置文化、休憩和商业中心,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社会。
2.开始强调卫星城的独立性。
3.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得截流作用。
产生的问题:
如何维系邻里关系、社区氛围,让人们产生认同感
城市生态环境科学
对未来的构思应该多从园艺学而非建筑学中去寻找启迪。
人际结合思想
Team10
1.按照不同的特性去研究人类的居住问题,以适应人们为争取生活意义的社会变化要求。
2.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中发展,城市规划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把社会生活引入到人们所创造的空间中去。
3.任何新的东西都是从旧的机体中生长出来的,城市需要固定的记忆。
4.用“簇群城市”的生长思想来改建旧城。
总结:
理想主义、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始终在支配着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脉络,并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三大基石。
1970年----1980年
社会进入了巨大的转型,也就是“后现代社会”,社会价值观体系处于混沌交织的过程中,社会文化论在城市规划思想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产生了新三论:
协同论、耗散结构论和突变论。
人文生态派
R.Park
1.把城市化看成生活得方式。
2.社会结构和空间组织之间存在联系。
3.城市是一种生态系统。
行为学派
韦伯
将城市空间的研究重心放在人的行为决策过程上,而非表面形式上。
新古典主义学派
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由个体组成的集合,个体的偏好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形式和社会的性质。
新马克思主义
强调社会表象与社会实际之间的明显差距,采用分析和评注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将城市空间形态看成社会矛盾运动过程的一种外在表达。
新韦伯主义
增强了对空间与其背后社会经济关系的联系性研究。
结构主义
用综合的方法来研究日益激化的社会问题。
后福特主义
强调弹性要素、城市社会空间差异与分散。
女权主义
核心是要求在后现代社会时期拥有与男性同等的所有社会权利。
生态主义
强调生态的核心地位,号召从根本上考虑人和自然地关系。
整体主义
整体比部分重要,对综合认识城市问题的复杂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后现代的视角
1.对规划中社会公正问题的关注。
2.对社会多元性的重视。
3.人性化的城市设计。
4.对城市空间现象背后的制度性思考。
后现代的主体特征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1.城市、区域规划与公共政策的理性相关。
2.当规划具有综合性的时候,它是最有效的。
3.规划师科学和艺术的双重性,更强调科学。
4.规划是由国家、政府导向未来的一个计划。
5.规划在“公共利益”的层面上运作,提供一个中立性的公共意向。
1.社会公正
2.不同性质的团体对一个问题的界定要通过讨论达成共识。
3.公民性,建立包容的道德观
4.社区的理想,去除传统的社区概念,由自下而上的社区治理方式取代自上而下的国家意志表达。
5.从公共利益走向市民文化。
后现代主义的思维特征
1.反叛理性的规划思维
2.多元价值并存的规划观
3.文脉主义的规划情感
4.模糊空间的规划理念
文脉主义
凯文林奇
1.对于城市中已经存在的内容,无论什么样的内容,都不要破坏,而应该尽量设法使之能够融入到城市的整体当中去,使之成为这个城市的有机内涵之一。
2.拼贴城市:
城市的生长、发展应该是由具有不同功能的部分拼贴而成,反对割断文脉的做法。
文脉主义的两种表现方式:
1.采用古典的方法和城市尺度来改变工业化的城市景观,从而加强城市的亲和力。
2.使用美国通俗文化的方法,使城市的趣味性增加。
场所理论
场所不仅具有实体的空间形式,还有精神上的意义。
现代城市设计思想
将城市视作一个包括时间变化在内的四维空间,强调人与空间的内在互动,强调景观设计对人们活动、心理感知的重要意义。
城市更新运动
不同于简单的“旧城改造”,因为它所注重的不仅仅是城市物质空间的改善,而且更注重通过一系列政策的整合行动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等等。
未来学思潮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万恶之源还是万善之源。
社会公正思想
1.最重要的实践是美国的区划法。
我国内地也借用了区划法的思想从1990年初开始推行“控制性详细规划”。
2.规划师必须非常接近于政治过程,或者也许就是政治过程的一部分。
公众参与思想
P.Davidoff的“辩护性规划”理论
每个规划师应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不同的利益群体辩护并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然后呈给地方规划委员会,进行各自辩护、评价及裁定。
规划不应当以一种价值观来压制其他多种价值观,而应当为多种价值观的体现提供可能。
S.Arnstein的“市民参与阶梯”
公众参与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根据参与程度的不同将市民参与规划分为八个阶段:
执行操作、教育后执行、提供信息、征询意见、政府退让、合作、权力代表、市民控制。
Sager&
Innes的“联络性规划理论”
规划师在决策过程中应该发挥更为独到的作用,以改变那种传统的被动的提供技术咨询和决策信息的角色。
《马丘比丘宪章》
与《雅典宪章》的比较:
1.从理性主义向社会文化主义思想基石的改变
2.从空间功能分割到城市系统整合思维方式的改变
3.从终极静态的思维观向过程循环的思维观改变
4.从精英规划到公众规划观的改变
1990年代以后
西方社会基本恢复了平和秩序,但是随着经济、政治全球化的深入,人们不得不深刻地思考一些至关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例如全球化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增长与发展、以人为本和管治等,规划思想的探索也因此面对着一幅崭新的社会图景。
冷战解体,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形成,全球城市体系重组,对生态和文化空前的重视。
城市与区域管治思潮
1.城市与区域管治是一种地域空间管治的概念,它是将经济、社会、生态等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综合包容在内地整体地域管治概念。
2.其本质在于:
用“机构学派”的理论建立起地域空间管理的框架,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益;
有效地发挥非政府组织参与城市与区域管理的作用。
新区域主义
1.以生产技术和组织变化为基础,以提高区域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为目标而形成的区域发展理论、方法和政策导向,就是目前西方所盛行的“新区域主义”。
2.强调区域不可或缺的价值,鼓励区域内基于多元主体互动、激发内生发展潜力的各种长期政策与行动等。
3.区域规划更多地具有了空间政策的内涵。
新城市主义
1.其思想的核心,是以现代需求改造旧城城市中心的精华部分,使之衍生出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新功能,但是强调要保持旧的面貌,特别是旧城市的尺度。
2.其与简单的“文物保护项目不同”,它具有发展、改造、提供新的内涵等更为明确、更为宽泛的动机。
3.“紧凑城市”被西方国家认为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增长形态。
4.提出了传统邻里发展模式(TND)和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OD)。
5.成功地把多样性、社区感、俭朴性和人性尺度等传统价值标准与当今的现实生活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精明增长
1.美国、加拿大战后城市增长的高潮、放任的郊区化造成了城市的畸形蔓延,1997年美国马里兰州州长首先提出了精明增长的概念。
2.精明增长主要有三个目的:
通过对城市增长采取可持续、健康的方式,使得城乡居民中的每个人都能受益;
通过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耦合,使得增长能够达到经济、环境、社会的公平;
新的增长方式应该使新、旧城区都有投资机会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增长管理
1.它是一种引导私人开发过程的公共的、政府的行为。
2.管理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编制规划与后续的行动计划。
3.必须强化预测并适应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限制发展。
4.应能提供一定得机会和程序,来决定如何在相互冲突的发展目标之间求得适当的平衡。
5.必须确保地方的发展目标,同时兼顾地方与区域之间的利益平衡。
6.在具体做法中,最著名的增长管理实践是美国俄勒冈州划定的“城市增长界线”------将所有城市增长都限定在界线之内。
实行增长管理和精明增长的措施在北美地区取得了大量的积极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城市的蔓延,保护了土地和生态环境,但是也有人反对,指责由于实施空间管制造成了土地供应紧张、房价上涨,加重了低收入者的负担。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思想主要是在三个层面上展开的:
1.在城市------区域层次上,生态城市强调对区域、流域甚至是全国系统的影响,考虑区域、国家甚至全球生态系统的极限问题。
2.在城市内部结构上,应该按照生态原则建立合理的城市结构。
3.建立具有长期发展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城市社区。
人文主义
人文城市的核心是对具有各种自然、社会、经济背景的人们予以尊重,表现与内涵的多元性是其重要特征,未来城市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充分发展地区的、文化的多样性与个性,最优化的城市经济、社会形态应该是关心人、陶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