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学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96091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教学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六章 教学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六章 教学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六章 教学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六章 教学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 教学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

《第六章 教学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教学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 教学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

(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

(3)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

(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3)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不等于发展过程,它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

4、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

(1)公元6世纪,孔子把学习概括改为“学—思—行”(也有说法认为是“学—思—习—行”)的统一过程;

(2)儒家思孟派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中庸》)的学习过程;

(4)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由:

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构成,这一理由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当代国外教学过程理论主要有: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理论、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有理论化、斯纳金的程序教学论。

孔子主张学习过程应包括四个基本环节,即()

A.知、情、意、行B.导、学、习、行

C.闻、行、忠、信C.学、思、习、行

D

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必须处理好的关系有: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关系的关系。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必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依赖学生的学,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

教师主导作用是针对能否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与上进而言的;

应当指出,教学中一切不民主的强迫灌输和独断专横的做法,都算不上是教师的主导作用,都不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尊重儿童并非放任儿童,听任课堂自发地发展,放弃教师的职责与主导作用;

恰好相反,而是提高了对教师教的要求,加重了教师的责任和工作量。

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

(2)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

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历史上,以赫尔巴特为代表主张的在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和以杜威为代表主张的在教学中的“学生中心”这两种倾向,或者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或者忽视教师主导作用,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行不通的。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联系)、

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别)

2.

(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

(2)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3)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正如赫尔巴特说的“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高动力。

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必须注意的问题

6、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第3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则。

(2)我国目前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相统一原则

同时这也是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

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3.直观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根据人类的认识规律、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提出来的,也是由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古今中外教育家都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述。

中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所博必谬”,提出了在学习中不仅要“闻之”更要“见之”,才能“博而不谬”。

中世纪捷克杰出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率先提出了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他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指出,应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替代它的图像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

4.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在吸取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会说呢过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及《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都是这一教学原则的体现。

第斯多惠也曾说: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5.循序渐进原则

该原则在西方常称为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充分得到发展。

《学记》要求“学不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6.巩固性原则

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

夸美纽斯明确提出科“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

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

7.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既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也受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制约。

8.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也称可接受性原则。

我国古代墨子很重视学习上的量力而为。

他提出:

“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为了应对突飞猛进的社会发展的挑战,现代教学注重促进儿童的发展,因而改称发展性原则更能反映其实质。

曹老师在教《圆的周长》时,讲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上的卓越贡献,同学们感到很自豪。

曹老师遵循的教学性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D.科学性与思想性原则

D

2、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生活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

依据指导思想不同,各种教学方法可归并为两大类:

注入式和启发式,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

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衡量是一种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启发性,关键是看教师能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单从形式上加以判断。

(3)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一类教学方法运用极为广泛,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可分为分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

(2)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4)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指教使指导学生用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主要有演示法和参观法两种。

(1)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2)参观法:

参观法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擦、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四种。

(1)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

练习法是小学各科教学普遍采取的教学方法、

(2)实验法:

常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

(3)实习作业法:

这种方法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等。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主要是发现法。

(1)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5.以陶冶情操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陶冶情操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欣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两种。

教师创设的情境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言语描述的情境等

(4)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1.选择和应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特点;

(3)每节课的重、难点;

(4)学生年龄的特征;

(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2.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教《新型玻璃》时,为丰富小学生对玻璃的认识,张老师带领学生去玻璃厂参观玻璃的生产流程。

这种教学方法是()

A.实验法B.参观法

C.演示法D.实习法

第4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师的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及基本程序),即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1、备课

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

(1)备课的意义

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

(2)备课的要求

1.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也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通常所说的备课是要“备”,除了钻研教材、设计教法之外,还包括()

A.研究学生B.设计作业

C.设计评价D.指导学法

A

2、上课

(1)上课的意义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课的类型

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又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科课。

(3)课的结构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成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4)上好一节课的标准

(5)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准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适当

5.讲究教学艺术

6.板书有序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1)作业的意义

无论是课内作业还是课外作业,作用都在于加深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

(2)作业的形式

(1)阅读作业;

(2)口头作业;

(3)书面作业;

(4)实践作业。

(3)布置作业的要求

4、课外辅导

(1)课外辅导的内容

(2)课外辅导的意义:

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体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3)课外辅导的要求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意义

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意义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业成绩检查的方式

检查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常用的检查方式有两大类:

平时考查和考试。

1.平时考查

平时考查的方式主要是有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检验等

2.考试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等进行总结性检查所采用的一种方式。

(3)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

(4)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

第5章小学课堂教学导入

1、课堂教学导入概述

(1)教学导入的概念

所谓教学导入,是指在上课之初,教师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运用简洁的言语或行为,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的引导性教学行为

(2)教学导入的作用

一般而言,教学导入具有引人注意、激起动机、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

1.引起注意

2.激发动机

3.渗透主题

4.带入情境

二、课堂教学导入的类型

(一)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指上课伊始,教师开宗明义,直接点题,把教学内容及所要达到目标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的一类导入形式语。

这类导入一般借用课题、人物、事件、名词、成语等为引入语,然后直接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使学生明确本课需要完成的任务,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上来,准备参与教学活动。

(2)经验导入

经验导入是通过建立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氛围的一类导入形式。

(3)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是教师通过讲解与所要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趣事,进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类教学导入形式。

(4)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是教师在讲授新课题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等,引发起学生的兴趣,再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情境的导入方法。

(5)设疑导入(悬念导入)

设疑导入是通过设置悬念、提出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一类教学导入形式。

(6)活动导入

活动导入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操作、游戏扥活动,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类教学导入形式。

张老师开始上《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时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世家著名的大科学家,而且还会拉小提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这属于()

A.直接导入B.经验导入

C.故事导入D.直观导入

3、课堂教学导入设计的一般原则

(1)紧扣学习目标和内容重点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任认知要求

(3)从课型需要入手,凸显教学导入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4)用语要短小精悍,活动组织压迫任务明确、步骤清晰、事项清楚

(5)形式要新颖多样

第6节小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1、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概念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顺利、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迅速准确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活动方式。

2、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价值

从数学理论上分析,创设课堂教学情境首先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客观原则。

3、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

(1)故事化情境

(2)活动化情境

(3)生活化情境

(4)问题化情境

4、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法

(1)实验法

(2)演示法

(3)表演法

(4)游戏法

(5)故事法

(6)比喻法

(7)形象渲染法

(8)介绍困惑材料法

(9)提问法

(10)有意错误法

(11)生动讲述法

五、设计课堂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一)情境作用的全面性

(二)情境作用的全程性

(三)情境作用的发展性

(四)情境的真实性

(五)情境的可接受性

六、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富有激情地、主动地学习,真正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与创造。

(1)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从教材内容出发,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2)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教学情境能否引起学生主体的思考,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之意”的心理境界。

(3)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能从教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4)创设的教学情境应严谨,无科学性错误

教学情境要规范,不能出现与科学知识相背离的情况。

(5)课堂教学要把握动态生成的情境

教师要有足够的教育机智来处理不能预料的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6)课堂教学情境的运用要适度

教学情境可能不止一个,教师应该适当取舍,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应适量,不可贪多求全,只要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可。

第7节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1、学习动机概述

(1)学习动机的概念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

(2)学习动机的分类

1.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

外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

2.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

3.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吧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4.按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5.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泊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1)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驱动力是最重要而且稳定的动机,属于内部动机。

(2)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

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附属。

(3)学习动机的功能

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功能(强化功能)

(4)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

学习动机实习活动顺利进行的支持性条件。

●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有启动、定向和维持作用。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总体而言,在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第一,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工作效率)随着冬季的提升而上升;

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第二,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第三,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

(2)学校效果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5)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有关学习动机的基本看法是,行为是由驱动力所推动的,而驱力则由生理上的需要产生。

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行为的冲动力量,强化是引起动机的重要因素。

采用强化原则,通过奖励与惩罚的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育上广为流行的程序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心理基础,就是通过强化原则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2.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是美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早期,他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把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里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创造需要。

后来他又补充了求职需要和审美需要,即需要由五个层次扩充为七个层次。

①生理需要。

②安全需要。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

④尊重需要。

⑤求职需要。

⑥审美需要。

⑦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在上述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

位于需要层次底部的四种需要被称为缺失需要,它们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

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

3.成就动机理论

(1)基本观点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

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即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她们最有可能选择的。

避免失败者则往往通过各种活动活动防止自尊心受伤害和产生心里烦恼,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4.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把人经历过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