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卸料平台工程施工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建筑卸料平台工程施工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卸料平台工程施工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1工具式卸料平台设计思路
结合本工程结构形式、实际施工特点,本着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
本工程结构施工阶段二层以上的模板、架管等周转材料等施工材料通过工具式卸料平台转运,每层共设置2个工具式卸料平台(南北立面各设置一个)。
北侧13轴~23轴*P轴范围内,南侧14轴~24轴*P轴线各设一个,悬挑层以下采用落地式卸料平台转运。
3.2工具式卸料构造要求
工具式卸料平台材料选用:
主梁采用18号槽钢(槽口水平[);
次梁材采用10a号槽钢(槽口水平[);
钢丝拉绳采用φ20(6×
19)钢丝绳;
卸料平台防护栏杆采用φ48×
3.2的钢管焊制,采用1mm钢板围护,底板满铺2mm厚钢板。
卸料平台外挑长度为4500mm,宽2500mm,与建筑楼板面的锚固长度为1500mm;
(卸料平台的构造做法详见附图)。
4工具式卸料平台的安装及拆除施工方法
4.1工具式卸料平台的安装施工方法
1)安装前检查构配件的焊接质量,几何尺寸,并涂刷二道防锈漆。
2)构配件运至施工现场后,按设计尺寸进行组装,并保持整体平衡不扭曲,钢管栏杆安装是否牢固可靠。
3)安装平台吊索,吊索钢丝绳采用φ20钢丝绳,分别布置在料台平面φ20的吊环上,并用绳卡卡牢,每个接头上采用4个绳卡,并设置安全弯。
4)利用塔吊的吊钩将平台的吊装绳扣紧,保持基本平衡时,慢慢吊起平台至安装高度,将卸料平台的主梁槽钢支腿伸入混凝土结构预留的钢筋环内,用木契将其卡紧定位。
5)先将2根φ20的钢丝绳分别锚固在上层结构预留的钢筋环上,并用紧绳器将其钢丝绳收紧,其平台四角平衡,用绳卡牢,每个接头上采用4个绳卡,并设置安全弯。
6)接好钢丝绳调整完毕。
经过检查验收,方可松卸塔吊的吊钩,上下操作。
7)悬挂限载标牌。
4.2工具式卸料平台的拆除施工方法
1)拆除前,先将卸料平台内的建渣清理干净,检查配件连接是否有松动,如有将其紧固。
2)将外脚手架内侧的脚手板拆除。
3)利用塔吊的吊钩将平台的吊装绳扣紧,保持塔吊的吊钩基本受力。
4)检查塔吊的吊钩受力可靠后,先松开平台的斜拉钢丝绳,再将钢筋环内木契松开。
5)塔吊配合将卸料平台伸入外架部分缓缓推出外架以外。
6)将卸料平台吊放到平整的地方,对卸料平台进行全面检修,经检查后确保无安全隐患后,方可进行再次安装使用。
5安全使用措施
5.1安全防护措施:
1)悬挑式钢平台应按施工方案加工制作,其构件必须连接牢固可靠。
2)悬挑式钢平台的搁支点与上部拉接点必须位于建筑物上,不得设置在脚手架等施工设施上。
3)斜拉杆或钢丝绳,构造上两边各设二道。
4)吊运平台时使用卡环,不得在使吊钩直接钩挂吊绳。
5)钢平台安装时,钢丝绳使用紧绳器将其钢丝绳收紧,使用专用绳卡牢,每个接头上采用4个绳卡,并设置安全弯。
建筑物锐角利口围系钢丝绳处应加衬软垫层,钢平台外口应略高于内口。
6)钢平台左右两侧必须装置固定的保护栏杆,高1500mm。
7)钢平台吊装,需待横梁接好钢丝绳调整完毕,经过检查验收,方可松卸起重吊钩,上下操作。
8)钢平台使用时,应有专人进行检查,发现钢丝绳有锈蚀损坏应及时调换,焊缝脱焊应及时修复。
9)操作平台上应显著地标明容许荷载值为800kg,操作人员和材料的总量严禁超过设计的容许荷载,配备专人加以监督。
5.2安全管理措施:
1)搭设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必须戴安全帽,系安全带穿防滑鞋。
搭设前按特种作业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做好记录。
2)构配件及搭设质量应按规定进行检查。
3)严禁超载,必须悬挂限载标牌,明确责任人。
4)六级及六级以上大风和雾、雨、雪天气时应停止作业。
5)安全检查的次数为每提升一次检查一次。
6)搭拆时,地面应设围栏和警戒标志,并派专人看守,严禁非操作人员入内。
7)搭设操作工人严禁酒后作业。
三面设置护身栏杆,严禁施工人员翻越。
8)搭设完后必须经过项目部安全员验收完毕后方可使用。
6工具式卸料平台设计计算书
悬挑卸料平台设计计算
1.计算参数设定
(1)基本参数
卸料平台宽度(悬挑长度)4.50m,长度2.50m,楼层高度3.00m~5.45m;
悬挑主梁采用2根[18a槽钢,次梁采用[10槽钢,间距500mm;
外排脚手架总宽度1500mm;
施工堆载、活荷载2.00kN/m2;
平台上满铺2mm厚钢板,采用钢丝绳卸荷,吊点宽度为3.50m。
钢材抗拉和抗弯强度设计值f=205.00N/mm2,抗剪设计强度fv=120.00N/mm2,钢材屈服点fy=235N/mm2,弹性模量E=206000N/mm2。
(2)荷载标准值
1)永久荷载标准值
脚手板采用2mm厚钢板,自重标准值:
0.16kN/m2
2)施工均布活荷载标准值
施工堆载、活荷载2.00kN/m2
2.次梁验算
次梁采用[10槽钢;
H=100mm,b=48mm,t=8.5mm,tw=5.3mm,Wx=39700mm3,Ix=1983000mm4,S=23500mm3,
次梁按单跨简支梁计算,跨度L=2.50m
(1)荷载计算
次梁自重GK1=0.10kN/m;
脚手板自重GK2=0.16×
0.50=0.08kN/m;
施工活荷载QK=施工堆载、活荷载×
次梁间距=2.00×
0.50=1.00kN/m;
作用于次梁上的线荷载标准值
永久荷载q1=1.2GK=1.2×
(0.10+0.08)=0.22kN/m
施工活荷载q2=1.4QK=1.4×
1.00=1.40kN/m
q=q1+q2=0.22+1.40=1.62kN/m,集中荷载P=2.00×
1.4=2.80kN
(2)抗弯强度验算
γx=1.05;
Mmax=qL2/8+PL/4=1.62×
2.502/8+2.80×
2.50/4=3.02kN·
m=3020000N·
mm
σ=Mmax/γxW=3020000/(1.05×
39700)=72.34N/mm2
次梁抗弯强度σ=72.34N/mm2<[f]=205.00N/mm2,满足要求。
(3)抗剪强度验算
Vmax=qL/2+P/2=1.62×
2.50/2+2.80/2=3.43kN=3425N
τ=VmaxS/IxtW=3425×
23500/(5.3×
1983000)=7.66N/mm2
次梁抗剪强度τ=7.66N/mm2<[fv]=120.00N/mm2,满足要求。
(4)整体稳定性验算
L1=2.5m,t=8.5mm
b=(570bt/L1h)×
(235/fy)
=570×
48×
8.5×
235/(2500×
100×
235)=0.93>
0.6;
'
b=1.07-(0.282/b)=1.07-(0.282/0.93)=0.77
f=Mmax/('
bW)=3.02×
106/(0.77×
39700)=98.79N/mm2
次梁整体稳定性f=98.79N/mm2<[f]=205.00N/mm2,满足要求。
(5)挠度验算
υq=5qL4/(384EIx)=5×
1.62×
25004/(384×
206000×
1983000)=2.02mm
υp=PL3/(48EIx)=2.80×
1000×
25003/(48×
1983000)=2.23mm
υmax=υq+υp=2.02+2.23=4.25mm,[υ]=L/250=2500/250=10.00mm
次梁挠度υmax=4.25mm<[υ]=10.00mm,满足要求。
3.主梁验算
主梁采用[18a槽钢;
H=180mm,b=68mm,tw=7.0mm,t=10.5mm,Wx=141400mm3,Ix=12727000mm4,S=83500mm3。
主梁和栏杆自重q=0.2017+0.10=0.30kN/m
P2=V=qL/2+P/2=1.62×
2.50/2+2.80/2=3.43kN,P1=P2/2=3.43/2=1.72kN
经计算得:
Mmax=3.96kN·
m,Vmax=8.06kN,υmax=0.66mm,R1=-0.19kN,R2=15.79kN,R3=3.84kN,R4=0.97kN
(1)抗弯强度验算
σ=Mmax/γxWx=3.96×
106/(1.05×
141400)=26.67N/mm2
主梁抗弯强度σ=26.67N/mm2<[f]=205.00N/mm2,满足要求。
(2)抗剪强度验算
τ=VmaxS/IxtW=8.06×
103×
83500/(12727000×
11)=4.81N/mm2
主梁抗剪强度τ=4.81N/mm2<[fv]=120.00N/mm2,满足要求。
(3)整体稳定验算
L1=3.50m,t=10.50mm
=570×
68×
10.5×
235/(3500×
180×
235)=0.65>
b=1.07-(0.282/b)=1.07-(0.282/0.65)=0.64
bW)=3.96×
106/(0.64×
141400)=43.76N/mm2
主梁整体稳定性f=43.76N/mm2<[f]=205.00N/mm2,满足要求。
(4)挠度验算
[υ]=L/250=3000/250=12.00mm;
主梁挠度υmax=0.66mm<[υ]=18.00mm,满足要求。
4.钢丝绳验算
吊点高度h=3.50m,吊点宽度L=3.50m
N1=R1=-0.19kN,N2=R2=15.79kN
采用Φ20mm钢丝绳,K'=0.356,α=0.85,K=7.00
破断拉力总和F破=K'D2Ro/1000=0.356×
202×
1670/1000=237.81kN
钢丝绳允许拉力[P]=F破α/K=237.81×
0.85/7.00=28.88kN
T1=N1×
(h2+L2)0.5/h=-0.19×
(3.502+4.502)0.5/6.50=-0.31kN<
[P]=28.88k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