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93765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财政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财政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财政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财政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财政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善赋民者,譬植枊乎,薪其枝叶而培其本根。

财政收支原则:

量入为出,量出为入的财政收支原则。

周公(西周)建立税制时就提出和实施量入为出的原则

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

使用财政手段调控经济:

桑弘羊(西汉)制定的“均输”“平准”两个官方机构.“均输”负责在物价上涨时抛出商品,以抑制物价上涨;

“平准”负责在物价下跌时购进商品,以抑止市场商品价格的下跌。

第二节市场、政府与财政

市场与政府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比较:

相同:

满足社会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共同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目标。

不同:

a作用机制不同(市场:

价格/供求/竞争机制政府:

政府财政活动进行分配)

b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市场:

私人需要政府:

公共需要)

c在资源配置所起的作用不同(市场:

基础性作用政府:

补充作用)

市场失效的含义:

市场经济在其自身运行过程中,自发产生的,但又不能由市场自身来矫正的缺陷或弊病。

市场失效的原因及其表现

原因:

a无法满足完全竞争市场需要的条件

b即使完全满足完全竞争市场需要的条件,仍会出现不理想的效果

(如社会分配不公、经济周期)

表现:

A类:

竞争失效(垄断,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B类:

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与失衡

竞争失效的原因:

垄断(自然垄断,规模效应如电力,水力、自然条件、政府政策)、不完全竞争市场、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

指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政府经济作用:

P15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

2)市场本身的缺陷使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政府要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

公共物品:

非排他性,非竞争性P20

私人物品:

排他性,竞争性

政府失效

含义:

用政府活动的最终结果判断的政府活动过程的低效性和活动结果的非理想性,即政府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对市场的调节失效或产生负作用。

政府失效的表现:

a政府决策失误

b寻租行为

c政府干预失误

d政府职能“越位”,“缺位”

寻租行为:

政府决策干预和行政管制能够创造租金,自然就会有人要进行寻求这种干预和管制从而获得租金的活动。

政府失效的原因:

(代表性、信息、政府决策与效果)

a代表性的局限性(我国工会,各个利益集团代表不同利益)

b信息的有限性

c对私人部门控制的有限性(央行对商行的控制比较有限)

d决策的时滞性与实施的有限性

e决策程序的有限性(决策系统出问题)

f政府干预的失控型(干预成本不可预见,干预效果难以做出准确描述)

简答:

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较少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1.市场失灵决定了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及范围

(1)减少第一类原因(不满足完全竞争市场条件)引起的市场失灵

a减少垄断

b增加信息的提供

c管理和控制外部效应(管理工厂,禁止排放pollutant)

d提供或鼓励提供公共物品

(2)减少第二类原因的市场失灵(收入分配不公,经济的波动与失衡)

a调节收入分配(税率、遗产税)

b调控宏观经济(失业救济金、累进税制)

2.减少政府失灵需要财政

a财政为政府有效履行职能提供财力保障(高薪养廉,减少寻租)

b财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政府规模、政府活动范围、方向与政策取向

第三节我国财政职能与财政体系

我国的财政职能:

P33

1.资源配置职能

a调节资源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配置

b配置工具:

财政支出;

税收政策;

公债

2.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

实现公平分配)

a调节企业、个人收入水平

b实现经济公平(投入产出比例合理),社会公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P39

a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b规范工作制度

c加强税收调节

我国财政体系——“三个环节,一个基础”

1.政府预算——主导环节

2.预算外资金——补充环节

3.国家信用——辅助环节

4.国有企业财务——基础

政府预算:

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查和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第四节财政分配的理论基础、过程及特征

社会产品价值包括:

C生产资料的耗费

V劳动力的耗费需要补偿

M剩余价值

(一)财政分配理论基础与客观依据——“七大扣除”理论

1.维持社会生产

a维持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的追加c后备基金、保险基金

2.维持社会公共消费

d行政管理费e文教卫生事业f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基金g国防基金(列宁增加的)

(二)财政分配与其他分配范畴的区别

财政分配与国有企业财务分配,二者的区别:

1.主体不同财政:

国家或政府国企:

国企

2.涉及的问题不同财政:

分配问题国企:

涉及问题更广

3.分配范围不同财政:

整个社会国企:

有关的企业,政府

4.分配对象及价值构成不同财政:

对象—国民收入价值构成—V+M

国企:

对象—其生产的产品价值构成—C+V+M

二者的联系:

1.国有企业财务分配是财政分配的基础

2.财政分配制约着国有企业财务分配(国企生产成果=成本+税收+上交国家利润+企业留利)

国企的生产成果影响财政收入规模,而企业分配制度由国家财政制度规定,成本扣除项目由国家规定

财政分配与价格分配(价格分配是指价格背离价值引起国民收入分配变化)二者区别:

1.活动领域,分配对象不同

活动领域—生产环节,分配、交换环节,消费环节分配对象:

国民收入

价格:

活动领域—商品的交换环节分配对象:

只对参加交换的商品分配

2.形式特征不同财政:

税收,价值单方面转移

等价交换的表象下进行

3.解决的矛盾不同财政:

调节收入分配的差距,对已经实现的价值量的进行分配

价值量实现大小问题

4.实现方式不同财政:

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

价格:

依靠价格对应价值

二者联系:

1)价格分配影响着财政分配:

当工农产品“剪刀差”增大时,农产品实现的价值量小,国家财政将主要从其他产业获取收入。

2)财政分配制约着价格分配:

如当国家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会影响价格分配;

国家给农民提供价格补贴

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二者的区别:

1.分配的对象与任务的不同财政分配对象:

国民收入信贷分配对象:

整个社会的闲置资金

2.资金分配的基本性质和形式不同财政——性质:

无偿,强制的形式:

税收,财政拨款

信贷——性质:

有偿的,自愿的形式:

存贷款

3.资金使用方向财政:

整个社会的公共支出,公共产品的提供信贷:

资金的短期周转

4.对货币流通的影响方式不同财政:

没有直接影响信贷:

直接影响

二者的联系:

A相互联系:

财政资金是资金的主要来源,财政拨款会成为银行的自有资金

B相互制约

第二章财政支出

第一节财政支出总论

财政支出的原则

a财政收支平衡原则——量入为出,量力而行

b资源优化配置原则——统筹兼顾,保证重点

c效率原则——厉行节约,讲究效益

财政支出的分类

1.按政府职能划分为5大类:

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P75

2.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购买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P78

分类标准:

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购买性支出,是;

转移性支出,否

购买性支出比重大——发展中国家转移性支出较大——发达国家(注重调节收入分配)

财政支出的控制与管理

财政支出的规模控制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a绝对指标:

具体数据

b相对指标:

财政收入占CDP(或GNP)的比重/财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

P83衡量财政支出变化的指标:

a绝对指标:

财政支出增加额

b相对指标:

1)财政支出增长率=政府支出增加额/上年财政支出额

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Eg:

财政支出弹性=财政支出增长率/GDP增长率

GDP增长率变动一个百分点的同时财政支出变动的比率

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MGP:

MGP=财政支出增加额/GDP增加额

GDP每增加一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

推导出的公式:

财政支出n-1/GDPn-1=MGPn/Egn

上年度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下年度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下年度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P91(瓦格纳法则、非均衡增长理论、经济发展阶段论)

宏观因素: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

1.经济因素:

a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阶段论——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W.W.Rostow)

早期:

政府投资(基础设施领域)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比重

中期:

政府投资主要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

社会总投资与政府投资绝对值,up政府投资/GDP,down财政支出/GDP,down

成熟期:

公共支出frominfrastructureto福利,welfare增长速度超过其他支出和GDP

b经济体制的选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财政支出规模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财政支出规模小)

c中长期发展战略

d当前经济政策

2.政治因素:

a政府的稳定性

b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

北欧政府包办高福利财政支出高;

行政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经费开支必然增加

c政府的干预政策

3.社会因素:

例如人口状态,文化背景,民族与宗教等

a发展中国家: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所以,相应的教育、保健、就业及救济贫困人口的支出压力大,则公共支出大

b发达国家:

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公众对改善社会生活的呼声较高,所以对财政支出提出新要求。

替代—规模效应理论——皮科克(Peacock)和威斯曼(Wiseman)

每一次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都会导致财政支出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这种上升的规律,被称为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内在因素:

经济up,国民收入up,居民收入up,不变税率所征税收up,财政支出up

外在因素:

战争,政府会被迫提高税率,而公众在危急时期也会接受提高了得税率,这就是“替代效应”危急过后,公共支出并不会退回到先前的水平,大量债务需要偿还。

瓦格纳法则(Wagner’sLaw):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政治因素:

经济工业化—市场关系复杂化—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设施

经济因素:

工业—都市化—人口密集,拥挤—政府调节/收入增加,福利增加——财政支出

P94财政支出的结构分析

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资金分配的内容组成及各种支出点总支出的比重

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的衡量依据:

1.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及该阶段政府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

2.财政支出中各项目的相对增长速度

财政支出的变动趋势

规模变化:

总量上升,相对量,财政支出/CDP比重,allup!

结构变化:

1.从政府职能实现的角度分析:

经济管理的职能下降,社会管理的职能上升,尤其是行政管理经费上升过快,结构变化不合理。

2.从财政支出性质的角度分析

发达国家:

购买性支出45.2%,转移性支出41%——社会管理职能高

发展中国家:

购买性支出61.2%,转移性支出22.5%——经济管理职能高

财政支出的效益管理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及定价体系:

1.成本—效益分析法:

最常用的,广泛用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如公共工程项目P58

2.最低成本法(最低费用选择法):

用于收益无法预计,只能比较成本的项目,如教育、军事,政治,文化,卫生等财政支出政目P60

3.公共定价法:

(公共劳务收费法)P50

a平均成本定价法b二部定价法(基本费+从量费)c负荷定价法

第二节财政购买性支出

影响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比重的主要因素?

P134

1.经济体制的差异(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私人投资在社会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

计划经济体制或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投资所占比重较大)

2.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发达国家政府投资比重小)

三大政策性银行: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政策性金融机构: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第三节财政的转移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的目的与内容

目的:

促进社会公平

内容:

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

1.补助支出特点:

占的份额最大,对经济影响最为重要,全面影响收入分配,间接影响资源配置

2.补助支出分类:

(标准:

支出与价格的关系紧密不紧密)

a社会保障支出:

与相对价格结构基本没有联系或不紧密

b财政补贴支出:

与相对价格关系密切(其变化将导致相对价格结构发生变动)

A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英国《济贫法》德国(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美国《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形成。

社会保障特征、内容及功能

社会保障的特点:

社会性、福利性、互济性、强制性

社会保障的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

经济功能:

维持劳动力再生产、促进资金市场发展

社会功能:

体现社会公平、维持社会稳定

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为基本项目,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助项目。

社会保障:

最核心部分是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核心内容)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a资金来源不同商:

只来源于投保人(单方筹集)社:

个人,集体,国家三方共同筹集

b保险的手段不同商:

自愿参加社:

强制参加,无论被保险人是否愿意,都必须参加

c保险的提供者,目的不同商:

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以盈利为目的

社:

由国家牵头,不以盈利为目的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内容:

社会保险-----最核心部分;

社会救济----最后一道保障线;

社会福利;

优抚安置;

P161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与筹集方式

现收现付式(后代养老)、完全基金式(自我养老)、部分基金式(自我养老与后代养老相结合)

B财政补贴支出

财政补贴的含义、性质及分类P172

性质:

无偿性的财政支出,能够改变价格结构

分类(按预算科目):

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其他补贴

定义:

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要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P173

税式支出

通过税收优惠的方式发生了间接性的税收支出

分类:

税基式,税率式,税额式,递延式

1.税基式

a起征点

b税收扣除:

定额扣除(免征额),比例扣除

c税收庇护(企业为逃避交纳所得税而进行的投资活动)

2.税率式:

优惠税率

3.税额式:

直接扣减税额

a减免税:

地区性减免税,行业性减免税,新办企业(有期限,是最主要形式)

b税收抵免:

投资抵免,国外税收抵免

c优惠退税:

出口退税,再投资退税;

鼓励外商对利润进再投资而不流向国外

4.递延式(允许纳税人推迟缴纳税款):

a税款递延:

延期纳税,分期纳税;

b加速折旧;

c准备金制度

特殊:

税收还贷:

以税款还贷,税前还贷

第三章财政收入

第一节财政收入概述

组织财政收入三大原则

1.发展经济,广开财源——根本原则

2.兼顾国家,企事业单位,个人三者利益

3.公平负担

财政收入的分类

按收入形式分: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收入;

c债务收入;

d公共收费(国家为特定事业或项目建设需要所征收的财政收入);

e其他收入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一)财政收入规模的含义及衡量指标

1.绝对量:

1995年我国财政收入总额为6242亿元。

2.相对量:

财政收入/GNP或财政收入/GDP

上年的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下一年的MGP/下一年的Eg

财政收入的变动趋势:

绝对量,相对量上升;

绝对量上升,相对量下降

(二)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最基础的制约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上升社会产品丰富经济效益增加GNP上升财政收入增加

2.生产技术水平

3.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收入分配政策

4.价格

价格变动影响财政收入的方式与途径

1.现行财政收入政策

物价上涨,实行累进税制,物价上涨速率<

税收增速

实行定额税制,物价上涨速率>

实行比例税制,物价上涨速率=税收增速

第二节国有资产收入

(一)国有资产的概念

资产:

动态、营利性

资产与财政区别:

是否投入经营和使用

按各类资产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

1.经营性:

各类企业经营使用的和按企业要求经营使用的国有资产

2.非经营性:

用于行政公益服务事业以及没有启用的国有资产

分清三个概念:

国有资产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资产收益

1.国有资产收入:

国家凭借其所拥有的资产取得的财政收入

2.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经营性国有资产)国有企业在一定时期得用国有资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新创造的,已实现的可在各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的价值

3.国有资产收益(资产所有者收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以资产占用费,上交利润,租金,股息红利等形式所取得的收益,即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中分配给国家这个资产所有者的收益

三者关系:

(1)国有资产收益是国有资产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2)国有资产收益是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中归国家这一资产所有者的收益;

(3)国有资产经营性收益并不全部上缴国家财政,只有其中一部分形成国有资产收入。

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内容:

1、投入管理

2、存量经营管理

3、收益分配

4、基础工作建设(资本金管理—财政对国资管理的侧重点)

(三)国有资产收入形式

1.属于经营国有资产收入部分的形成

利润,租金,股利,资产占用费

2.属于国有产权转让收入的形式

国有资产转让,出售,拍卖兼并获得的收入;

2.属于国有资产投资借款归还收入

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

对外贷款归还收入

第三节国家信用(不仅仅可以使债务人,也可以使债权人)

公债——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

1.公债:

公共债券,即一国政府的债务

2.内债和外债?

3.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

公债的分类:

1.按期限分:

短期公债,中期公债,长期公债

2.按举债的方式分:

强制公债,自由公债

3.按公债的流动性分(各国采用的最普遍的分类):

可转让公债(上市公债),不可转让公债(不上市公债)

不可转让公债:

储蓄债券和专用债券(针对不同对象)详见笔记

可转让公债

(一)国库券

1.特点:

期限有3.6.9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

面额多样化,可大可小;

一般不记名,不按期付息,债券上只有票面金额,不载明利率

2.国库券的地位(重要性)——资金市场的主要流通工具

a安全可靠,属政府债券,风险很低,所以只要不发生特大意外事故,到期可还本

b具有高度流动性,有“仅次于现金凭证”之称

c具有可观的收益,投资收益=票面金额-发行价格

d面额多样,可大可小,适合各类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3.国库券发行目的:

为了调节季节性的资金困难,不是弥补财政赤字

4.承购者与发行方式

承购者:

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居民个人

发行方式:

公募拍卖——发行价格招标,利率招标

5.国库券的发行对经济的影响是扩张性or紧缩性?

a发行国库券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增发货币

b大量发行国库券会使短期利率上升,长期利率下降,从而使消费与投资的增加

c发行国库券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银行信用规模的扩大

(二)中长期债券

1.特点

面额多样但一般要大于国库券,尤其是长期债券面额更大

分记名式和不记名式两种

发行与付息方式:

一般不采取折价发行,债券附有利息

2.中长期债券是资本市场的主要流通工具

1)安全可靠:

因为也属于政府债券,风险较低

2)收益比国库券更可观:

利率大于国库券的折扣率。

对那些手上有定期资金,主要目标是赚取投资收益的投资者来说很受欢迎

3中长期债券的发行目的:

弥补财政赤字,实现整个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平衡

4.认购人与发行方式

认购人:

主要是非银行金融机构

1)专门经办储蓄业务的储蓄银行

2)保险公司

3)一些养老基金

4)靠年金生活的人

5)拥有较多收入并未雨绸缪为将来而进行长期储蓄的单位或个人

固定收益出售和公募拍卖

5.发行中长期债券对经济的影响是紧缩性,至少非扩张性的。

1)由于中长期债券流动性较低,发行中长期债券一定程度上等于减少货币供应量

2)大量发行长期债券——长期资金利率上升——投资消费下降——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3)中长期债券的主要认购者是非银行机构,其发行一般不致引起银行信用扩大

(三)预付税款券:

临时性的短期公债

1.发行目的:

吸纳企业准备用于纳税而储存的资金

2.特点:

a属短期公债;

b按票面金额折价发行,预扣利息,到期按面额还本;

c认购者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债券到期日通常为税收的缴纳日期,交税时,以票面金额抵扣税款。

3.对经济的影响:

扩张性的影响小于国库券

a期限短,流动性高,expend短期利率up,长期利率down

b认购对象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对银行信用无直接影响,一般不会引起银行信用扩张

4.对比预付税款券与国库券

1)均属短期公债;

2)均折价发行,到期按面额还本;

3)对经济均的扩张性影响

1)认购者不同国库券:

商业银行,央行预付税款券:

工商企业

2)对经济的扩张性影响程度不同(国库劵对经济的扩张性影响程度更大)

公债的发行条件:

发行额度,面值,发行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