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真题有一套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93144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真题有一套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真题有一套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真题有一套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真题有一套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真题有一套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真题有一套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考语文真题有一套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真题有一套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真题有一套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怨天尤人游手好闲关注关怀

  ⑵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⑴怨天尤人关注⑵人生在世,难免会有痛苦的经历和体验(“难免有痛苦的经历和体验”或“难免痛苦的经历和体验”)

(1)学生对词语的辨析及运用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解答时,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根据语境判断即可。

“怨天尤人”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

“游手好闲”指人游荡懒散,不愿参加劳动。

根据语境,可知第一空所填词语应和“消极悲观”意思相近,和“抖擞精神、放开手脚”意思相反。

所以,“怨天尤人”比“游手好闲”适合,第一个括号处应填写“怨天尤人”。

“关注”指的是关心重视。

“关怀”含有帮助、爱护、照顾的意思(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集体对个人)。

因为两个词语的适用对象不同,语境中强调的是“不被他人”,所以,第二个括号处应填写“关注”。

(2)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首先明确病句的错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

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文中画线句否定不当,应将“不”删去,将句子改为“人生在世,难免会有痛苦的经历和体验”。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格列佛游记》中讲述利立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在影射当时英俄两国之间的连年战争;

《昆虫记》除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外,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

B.《杨修之死》《香菱学诗》《狼》《范进中举》分别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作者分别是罗贯中、曹雪芹、蒲松龄、吴敬梓。

C.古文标题中表明文体时,“序”一般是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及经过的一种文体;

“说”是一种说明文体;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D.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

“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

“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

《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

“吴广为都尉”中的“都尉”是官名。

本题C项“‘说’是一种说明文体”错误。

“说”是古代的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助某一故事或事理来说明道理。

可叙述,可描写,也可以说明议论,类似于现在的杂文。

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名著导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要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

“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选自《墨子•公输》)

【乙】

相如至,谓秦王曰: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今以秦之强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吾请无/攻宋矣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C.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D.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公输盘诎⑵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⑶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⑷卒廷见相如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醉翁之意不在酒②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B.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②间至赵矣

D.①男有分,女有归②毕礼而归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⑴虽杀臣,不能绝也。

⑵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9.墨子止楚攻宋,蔺相如完璧归赵,他们都表现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答案】5.C6.⑴通“屈”,理屈,理亏。

⑵入侵,侵犯,侵略。

⑶拉、牵。

⑷终于,最终,最后。

7.B

8.⑴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⑵不如趁此给他优厚的待遇,让他回赵国,赵王怎么能因为一块璧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呢?

9.

(1).不畏强权、无所畏惧、英勇无畏、镇定自若

(2).有勇有谋、聪明机智、足智多谋、机智灵活

【解析】

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

划分节奏主要根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此题A项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

吾请/无攻宋矣;

B项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D项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6.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除了平时注意识记与积累外,在答题时还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考查“诎”“寇”“引”“卒”的意思。

其中“诎”是通假字,需要注意。

7.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词等。

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A.这里指情趣/意思。

B.确实。

C.夹杂/抄小路。

D.指女子出嫁/使动用法,使……回去。

故选B。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翻译。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本题要注意“虽”“绝”“因”“遇”“岂”“以”的意思。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鉴赏人物形象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查:

一方面是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

另一方面是分析概括人物的志趣、才干。

此题依据【甲】【乙】两文内容,可以从“不畏强权、足智多谋”两大方面概括墨子和蔺相如的品质。

参考译文:

【甲】于是楚王又叫来鲁班见面。

墨子解下腰带,围作一座城的样子,用小木片作为守备的器械。

鲁班多次陈设攻城用的机巧多变的器械,墨子多次抵拒了他的进攻。

鲁班攻战用的器械用尽了,墨子的守御战术还有余。

鲁班受挫了,却说:

“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了,但我不说。

墨子也说:

“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对付我了,但我不说。

楚王问原因。

墨子回答说:

“鲁班的意思,不过是杀了我。

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防守了,就可以进攻。

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手持我守御用的器械,在宋国的都城上等待楚国的侵略呢。

即使杀了我,守御的人却是杀不尽的。

楚王说:

“好啊!

我不攻打宋国了。

10.古诗词赏析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古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B.诗歌以叙事开篇,第一二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

三四句急转直下,“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苦闷。

C.第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仕途的艰难,形象化的语言中蕴含无限的失意;

第七八句诗人巧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政治失意的悲愤之情。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C项“第七八句诗人巧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政治失意的悲愤之情”错误。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表现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表现了诗人不甘心消沉,希望能重新得到任用。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答。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⑴他像醉鬼一样东摇西晃,双腿打颤,走向车站。

他发着高烧上工已经很久了,不过他觉得今天烧得比往常厉害。

吞噬生命、削弱全队战斗力的伤寒也向(A)进攻了。

但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

他身上穿着暖和的皮夹克,冻坏的双脚套着(B)送给他的毡靴,但这些都救不了他。

每走一步他都觉得有样东西在猛刺他的胸口,冻得上下牙直打架,两眼昏黑,周围的树木像旋转的木马一样打转。

⑵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邮局。

焦急等待的日子开始了。

他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过来信。

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

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

他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

那时候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

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此时此刻,郊区海滨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

“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

每次回答都是:

“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11.选文中“A”“B”两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13.联系整部作品,理解“为了冲破这铁环”中“铁环”的含义并简要叙述他在成长过程中两次冲破“铁环”的经历。

【答案】11.

(1).保尔•柯察金(保尔)

(2).朱赫来

12.钢铁般的意志(意志坚强、顽强的毅力)(答出其中一点1分);

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崇高的理想、心系祖国和人民、为祖国和人民献身)

13.⑴铁环;

病痛、伤残的折磨让他丢失工作、生活的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的怯懦、精神的痛苦。

⑵经历示例1:

保尔在与波兰的战斗中受重伤,受英雄形象牛氓的影响,坚强面对伤痛,重返战斗。

示例2:

筑路过程中,保尔患病濒临死亡,在烈士公墓思考生命价值,树立了革命理想信念,重返战斗行列。

示例3:

保尔失去工作和战斗能力想自杀,经过思想斗争,发愤读书,想通过文学重返战斗行列。

示例4:

保尔双腿瘫痪,双目失明,坚持学习,开始艰难创作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示例5:

保尔的书稿丢失,在战友的鼓励和邻居的帮助下,重新开始并完成了创作

11.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名著中的人物。

根据选文中的“他发着高烧上工已经很久了”“冻坏的双脚”“他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过来信。

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可以判断出选文出自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A”“B”两个人物分别是保尔和朱赫来。

12.试题分析:

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是本题的考查点。

选段⑴中写到的工程是由雅尔卡站筑一条窄轨铁路通到伐木场。

修建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

秋雨、泥泞、大雪、冻土,大家缺吃少穿,露天住宿,而且还有武装匪徒的袭扰和疾病的威胁,不过最终还是把路修好了。

在修路的过程中,保尔表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他身染重病却坚持工作,直至倒在工作岗位上。

根据选段⑵中的“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

‘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

’每次回答都是:

‘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可以看出保尔具有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精神。

13.试题分析:

本题需要结合原著,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并简述名著中的经典情节。

根据“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和原著中面对疾病的摧残折磨,保尔想到自己将要失去工作能力,无法为党和人民效力,反而成为革命队伍的累赘,因此想到自杀等情节,可知“铁环”指的是病痛、伤残的折磨让他丢失工作、生活的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的怯懦、精神的痛苦。

此题还要求叙述保尔在成长过程中两次冲破“铁环”的经历,写出保尔与疾病、伤痛、死亡等斗争的情节即可。

阅读文章和图表,完成下列小题。

当“听书”成为一种时尚

张音

“读书”这件事,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延伸正变得更为多元,比如“听书”。

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阅读也即“听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使用手机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

2017年,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

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听书频率也相当高,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达到28.4%。

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

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

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

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

不难确认的是,听书的流行建立在数字化阅读的潮流之上。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做的这项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

同时,有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

如果说听书还只是一种“前沿”或者说时尚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则几乎已经可以被称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

君不见,早班地铁里,人手一部手机的“低头族”比比皆是,很多人手拿一张报纸的场景已一去不返。

当然,看手机是否就等同于“阅读”,还需要打个问号。

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

仔细想想,无论何种阅读方式,你现在是否还能沉下心来读完一本书,还是隔几分钟就要拿起手机刷刷微博、流连于朋友圈?

当以秒计算的短视频日渐流行,无数转瞬即逝的兴趣点如走马灯般轮转。

脑海中的印象就像海浪一遍遍冲刷着沙滩,最终却难留痕迹。

“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

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

科技演进到今天,阅读方式的变迁早已超越人们以往的想象边界,但是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

读书使人进步,科技改变世界,而归根结底,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17日,略有改动)

14.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15.作者在文中对“听书”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16.“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中的“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17.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提供的图表资料,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成人纸质图书阅读量(本)成人电子图书阅读量(本)城镇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农村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2016年4.653.215.603.61

2017年4.663.125.833.35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

A.从选文列举的数据来看,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数字化阅读几乎已经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B.从图表看,农村居民的阅读量和城镇居民的阅读量相比落后不少,城乡阅读差距明显,而且将会越来越大。

C.目前农村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

各地可以通过设立“农民阅读节”,建设“农民书屋”等来改变这种现状,进而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D.成人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增长缓慢昭示我们,培养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更长期的努力,久久为功才会有更明显的成效。

【答案】14.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读书(阅读)需要。

15.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

16.一方面,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

另一方面,“碎片化阅读”带业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

17.A

14.试题分析:

本题是一道筛选信息的题。

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读书使人进步,科技改变世界,而归根结底,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可以将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概括为:

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读书(阅读)需要。

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常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

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1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文章第三段中的“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

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可知作者在文中对“听书”进行的思考是:

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

16.试题分析:

分析文中的词语的含义,注意结合上下文找到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题干中的“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出现在文章的第六段结尾“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

通过阅读该段的上下文,可以将答案锁定在第二段、第五段和第六段。

依据第二段的“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阅读也即‘听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使用手机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

第五段的“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

”和第六段的“‘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可知“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一方面,数字化阅读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

另一方面,“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

1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项“从选文列举的数据来看,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错误。

根据选文第四段中的“2017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可知是“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不是选项中的“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

所以,A项错误。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野菊花之恋

刘文方

秋风古道,碎了满地的记忆。

沧桑的老树搀扶着颤巍巍的枯藤,伴着几声乌鸦的哀鸣。

枝叶褪尽了青春的容颜,和着秋风的舞曲摇荡。

清幽的小草用心蘸满金黄的汁水,把端庄的俊秀的正楷瞬间换成了龙飞凤舞的狂草。

灰黄的夕阳,寂寥的心情……秋天是荒凉寂寞无聊至极的。

在这天地为之变色的季节里,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平添了几分生动,点缀着肃杀的秋。

遍地暖暖的金黄,不由得让人心头为之感动。

它是贫贱但不卑贱的花。

它绝不择地而生,枯草丛中,田间地头,高山土坡,悬崖峭壁,无论贫瘠,还是肥沃。

它无处不在,质朴而又自然。

秋风吹过,此起彼伏的浓郁而又微苦的香甜味经久不绝。

给它一点阳光,它就灿烂,给它一点阳光,它就洒下满地的金黄。

它没有“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的闲适,有的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倔强和孤傲。

越是悬崖峭壁之上,它越是努力开放,鲜艳而丰满。

它从不后悔把自己逼上绝地,它完成了绝处逢生自我的超越,闪亮发光,香溢四射。

它蓄势而动,厚积薄发。

初春,它悄悄地发芽,从不与百花争艳,从不在春风醉人的季节里过早地展露花枝招展的外衣。

外表看来它就是草芥中的草芥,只有走近它,细细地品味,才知道它散发着与草芥不同的气息。

它只是默默无闻地、努力地生长着,长好了茎叶,长好了身体,等待着秋风起,昂首怒放,花香四溢。

它是王者之花。

千年以前,夕阳西下的深秋,西风凛冽的古道旁,那个落第秀才黄巢,策马古道内心彷徨之际,忽然阵阵野菊花的幽香扑鼻而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