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高铁生态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新城站前片区城市设计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92873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3.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贺州市高铁生态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新城站前片区城市设计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贺州市高铁生态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新城站前片区城市设计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贺州市高铁生态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新城站前片区城市设计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贺州市高铁生态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新城站前片区城市设计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贺州市高铁生态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新城站前片区城市设计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贺州市高铁生态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新城站前片区城市设计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

《贺州市高铁生态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新城站前片区城市设计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贺州市高铁生态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新城站前片区城市设计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贺州市高铁生态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新城站前片区城市设计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

High-speed-trainstationsurroundingareasTheurbandesignIndustryPortal

 

第一章规划概述

1.1规划背景

1.1.1我国高铁发展现状

我国的高速铁路是指时速为200-350km/h的铁路,分4个等级--“客运专线”、I、Ⅱ、Ⅲ级,时速为200-350km/h的铁路统称为客运专线。

客运专线的定义是以客运为主的快速铁路。

尽管广义上高速铁路包括货运铁路和客货混运的铁路,但因为我国高速铁路主要提供的是客运服务,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被视为同一个概念。

我国客运专线分为两类:

一类是城际铁路,即指区域内短距离大城市间客运专线,如京津城际铁路;

另一类是指除城际铁路之外的长距离高标准客运专线,如武广客运专线、京沪高速铁路、石太客运专线等。

1997一2007年我国进行了六次全国铁路普通铁路的提速改造,第六次提速后,京广、京沪、京哈等干线上开始运行的动车组部分区段达到250km/h的时速。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铁路发展以“四纵四横”为重点、构建快速客运网的骨架,形成快速、便捷、大能力的铁路客运通道,逐步实现客货分线运输。

2008年11月我国正式发布《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在原有的“四横四纵”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客运专线覆盖率。

高铁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之间的融合,当前发展高速铁路必须在稳定安全的基础上,高铁站区的发展要重视站区的配套设施的建设上,而不是一味地提高运营速度和运营量,高铁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水桶效应”的理论上。

我国新建高速铁路开始于2005年,线路有京津城际、武广客运专线、石太客运专线等。

出于安全考虑,我国建成高铁最高设计速度达到300km/h,高铁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铁路建设发展的同时,安全生产、运营管理也应同步提高,为配合安全生产,目前我国高铁普遍降速,但未来还是以高效快捷为发展趋势。

1.1.2贺州区域地位的提升

贺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背靠大西南,面向粤、港、澳,处于桂、粤、湘三省(区)的结合部,区位优势明显。

随着洛湛铁路、广贺高速、永贺高速的通车及贵广高速铁路的建设,贺州形成“东靠西连,南北贯通”的交通大格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发展机遇。

按照《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中心城区规划期内的发展方向为“东延、南扩、西拓、北优”。

西拓是贺州中心城区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之一。

贺州火车站位于贺州市旧城区的西北边。

随着2014年末贵广高铁即将通车,贺州市火车站片区规划必须有新的定位和发展目标。

本设计的目的也为贺州市火车站片区的规划和发展建设做一个新的尝试。

第二章规划总则

2.1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6)《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7)《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8)《贺州市世界客家文化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9)《贺州旅游发展:

十二五规划)》;

(10)《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世界客家文化公园总体规划》

(11)《贺州市中心城区道路系统专项规划(2010——2030)》

(12)《贺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3)其他相关现行的法律规范、规程规范;

(14)规划范围现状条件的基础资料及有关技术资料。

2.2规划范围

城北火车站片区位于城区西北部,是《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确定的市火车站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规划中,总体规划用地面积约为1940.66公顷,其中,根据“高铁站区规划圈层理论”,站前核心区城市设计用地范围的确定是以高铁站为中心向外1500米为半径的高铁站核心影响区,面积约为355.63公顷。

第三章项目分析

3.1规划解读

3.1.1《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1)主要内容

城市性质:

桂粤湘边界交通枢纽,富有山水田园特色的桂东北区域中心城市。

城市规模:

2030年,规划人口规模为65.0万人,用地规模控制在78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

布局结构:

规划形成一带、三片、九组团;

水在城中,城随山转,绿网相融,和谐共生的带形、多组团山水城市空间格局。

以天然河流、山体和永久性绿带分隔,形成中心片区、城西片区和城东片区。

其中中心片区包括:

八步中心组团、江南新城与如凤寨工业园;

城西片区包括:

市火车站组团、平桂西湾组团和平桂工业园;

城东片区包括:

美仪组团、莲贺组团和东鹿工业园。

中心城区发展方向:

规划期内的发展方向为“南扩、西拓、东延、北优”。

规划期内重点向南、西发展,对用地进行完善调整;

东部适度延展,作为城市远景发展备用地;

北部结合旧城改造进行城市空间优化。

(2)对本规划区的要求

总体规划确定市火车站组团是以物流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主的综合发展区,近期重点城市建设区域。

在贺州火车站的基础上,主要依托光明大道、快速环城道、铁路站场仓储区、批发市场区等条件,发展面向整个桂东北区域的仓储、批发、物流等功能,使之成为服务城西片区、充满现代活力的商业休闲地带。

站前纵深地带是北部城市次中心,主要布置为产业服务的商贸等现代服务业。

近期新增住房建设重点发展地区,包括黄田、担石、太平寨三个居住区。

规划市火车站综合枢纽,为一级综合枢纽,位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

集合了铁路枢纽、公路枢纽、物流园区等,规划重点打造市火车站成为连接公共交通、对外交通的新型综合交通枢纽。

3.1.2《贺州市城市建设和功能布局调整“十二五”规划》

城市人口与规模:

规划到2015年,将黄田、沙田、鹅塘、莲塘、贺街镇区纳入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为38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45平方公里,人均用地118平方米。

中心城总体空间结构:

“一江两岸、三片七组团,绿网相融,山水相依”。

一江两岸:

重点打造沿江综合发展轴,包含有居住、休闲、产业等综合功能。

三片七组团:

其中中心片区包括八步中心组团、江南新城组团与如凤寨工业组团;

城西片包括平桂西湾组团、电子科技产业组团、火车站组团;

城东片区包括城东新区组团。

绿网相融,山水相依:

利用西湾河、黄安寺、沙田河、盘古河、狮子岗、南蛇塘、拱水河等城市排水渠及城市干路形成纵向绿网,加强水体和南北山体的联系。

城市“十二五”发展方向:

贺州市“十二五”期间城市建设方向概括为“东延、南优、西拓、北扩”。

土地供应规划:

规划新增城市建设用地约16平方公里;

年均增加3.2平方公里。

其中市火车站组团新增270公顷,占新增总用地的17%。

结合贺州火车站及站前大道,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

重点发展生产资料、汽车及汽车配件、货运、家具、装饰、药材药品等市场。

重点推进火车站站前商业广场的建设,站前大道沿线区域为“十二五”重点开发地区。

功能定位:

以公路、铁路客运交通、商贸物流服务为主,兼居住、旅游开发为主的综合组团。

发展规模:

规划人口规模为6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10平方公里。

发展指引:

加强对黄田镇区现状村庄的搬迁安置,该片区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地区,重点对火车站广场及站前大道沿线的城市空间的控制和引导。

同时结合居住用地的开发,加快片区级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1.3《贺州市土地利用规划(2006-2020年)》

本次规划用地绝大部分包含在《贺州市中心城区土地用途和空间管制图(2006-2020)》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全部位于城市建设扩展范围内,包括现状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现状村民点和公园用地。

仅规划基地的东北部(包括现状建设用地和村民建设用地)和北部(为一般农田用地)的少部分用地不在《土规》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需要在新版《土规》修编时做出相应调整。

3.1.4《贺州市中心城区道路系统专项规划(2010——2030)》

专项规划具体对火车站组团内的各级道路网系统进行了规划设计;

对交叉口节点进行类型选择和布局设计:

设置了东胜路—祥元路、东胜路—灵峰北路两座互通式立交;

对道路交通设施进行了规划布局:

布点公共停车场4处,规划贺州市火车站汽车客运站和货运站;

并明确了城市交通近期重点建设项目:

站前大道建设工程、光明大道(城北段)建设工程、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及配套建设工程。

3.1.5《贺州市世界客家文化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世界客家文化公园总体规划》

世界客家文化公园以“荟萃客家民居,体验客家民俗,彰显客家文化”为主题,包括客家文化展示与体验、古镇文化旅游和运动休闲度假三大功能板块,总用地面积10.71平方公里。

公园紧邻城北火车站片区西侧,对规划范围的交通组织、景观联系、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形成了显著的影响,规划需要协调考虑。

3.2区位分析

3.2.1地理区位

贺州市位于广西东北部,背靠大西南,面向粤、港、澳,处于桂粤湘三省结合部,东临广东省,北接湖南省,在距离贺州较近的城市中,向西南距离首府南宁约380公里,向西距离柳州约220公里;

向北距离桂林约170公里;

向东距离广州约230公里;

向南距离梧州约110公里。

贺州市具有承东启西、甚至承南启北的区位优势。

本基地位于贺州中心城西北部,贺州火车站在基地内部的东北边。

3.2.2经济区位

贺州市位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圈、广西北部湾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的交汇地带。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开放开发,贺州的城市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3.3外部空间资源,环境,产业分析

3.3.1交通资源

区域交通资源

铁路:

洛湛线、即将在2014年末通车的贵广高速铁路以及规划拟建的柳韶线均从贺州中心城区经过,站场设在本规划范围北部。

明确本规划范围作为重要城市门户的地位。

高速公路:

广贺高速已于2013年12月28日正式全线开通,现可从广州全程高速直达贺州、桂林等地。

广州至贺州全程约3.5个小时。

在贵广高铁全线开通后,高速铁路将成为客运的主要工具,而高速公路将成为物流的主要通道。

B、贺州市域范围交通资源

高速公路:

贺州中心城区将建成环状高速路,距离本规划范围最近的永贺高速支线在城市北侧经过,出入口距离本规划范围约2公里。

快速路:

贺州中心城区规划快速环线,北环线选线经过本规划范围,在给规划范围带来边界的交通区位的同时,也对规划范围内城市路网的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

干路:

规划范围南侧、西侧、西北侧的八达西路、中心景观大道、祥元路均为城市交通性干路,方便规划范围与其他城市功能片区的连接。

在《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的市域综合交通规划中,把“60分钟市域交通圈+30分钟贺八平钟协调区交通圈+20分钟市内交通”的“60+30+20”圈层组织结构作为市域交通的路网规划结构。

3.3.2旅游资源

贺州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代表性,在全国旅游资源类型的8大主类31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中,贺州旅游资源8大主类齐全,31亚类中贺州市有29亚类,占到了93.55%,在全国155个基本类型中,贺州市有114个,占73.55%。

其中,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以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桂山国家森林公园、滑水冲自然保护区、七冲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动植物资源(生物景观);

以贺州温泉、里松温泉、南乡温泉为代表的天然疗养条件;

以紫云仙境、碧水岩、十里画廊、贺江、桂江、富江为代表的众多风光地貌和自然山水。

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黄姚古镇、客家围屋、秀水状元村、临贺故城、瑞光公园、古明城、回澜风雨桥、青龙风雨桥、福溪百柱庙、莲花古戏台、大田古戏台、浮山、魁星楼、梵安寺、开宁寺、桂花井、粤东会馆、慈云寺、凌霄塔、文明阁、文武庙古戏台、黄田湖南会馆、宝珠观、东山文昌楼、莲盘炮楼等25个古镇(村、建筑),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个。

寺平山遗址、牛岩山遗址、石城故城等20余处现存古遗址。

贺州无形的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以壮族、瑶族为代表的古朴浓郁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

3.3.3文化资源

贺州处于湘、粤、桂三省的结合部,有着“粤港奥后花园”的美誉,东与广东省肇庆市、清远市毗邻,北与湖南永州市相连,自古以来就是百越文化、湘楚文化、岭南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

贺州是广西客家人的主要居住地之一,在全市两百一十万人口中就有近八十万客家人,占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贺州的客家传统民俗文化十分浓郁,客家传统民居(围屋)不仅数量多而且平面布局形式各异;

客家婚嫁、山歌、节庆、服装等习俗历史源流十分久远,民风古朴。

源于华夏正统又吸收贺州其它族群文化元素且具有贺州特色的客家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广泛应用流传,这在各地客家人聚居区都是不多见的,多元客家文化是贺州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之一。

贺州不仅有多彩多姿的客家传统民俗文化、客家山歌以及众多的客家文化精品,还有华南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客家围屋建筑群和我国唯一的客家生态博物馆。

贺州为了传承客家文化,促进广西特别是贺州客家文化也台湾客家文化的交流,增强相互了解,促进两地经贸往来,将贺州打造成为国际性的客家文化旅游中心。

市委提出了创办“桂台客家文化旅游贺州实验区”的设想。

其中,“贺州市世界客家文化公园”项目选址就落在本规划地块的西南部。

3.3.4自然风貌资源

贺州地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虽然贺州的喀斯特地貌没有桂林、阳朔那般山水缠绕出的柔情,但是贺州石山周围是广阔的农田,形成“水带田中穿,田绕山体转”的独特景观。

3.3.5产业

电力、林产、矿业、电子、新材料等五大产业和食品药品等特色产业已经成为贺州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围绕打造电力、林产、矿业、电子、新材料五大超百亿元产业,通过优势资源和产业链重点项目“招大引强”工作,华润集团、中国有色、中铝集团、中国纸业等央企和一批大企业集团的重大项目相继落户贺州,支撑了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推动了产业聚集。

全市初步形成以电力、林产、矿业、电子、新材料五大支柱产业和食品药品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3.4基地内部现状分析

贺州市位于三大经济圈的交汇位置

3.4.1现状用地

规划范围内用地按现状建设情况可分为已建设区和未建设区两大部分。

a.现状已建设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各类用地情况如下:

①居住用地:

现状居住用地面积总计75.38公顷(其中中小学用地4.7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4.93%,主要包括居住小区、企业单位生活区和城镇居民自建房集中区三大类用地。

②行政办公用地:

现状行政办公用地面积为12.01公顷,主要包括八步木材检查站、市公安机动车辆管理中心、广西桂东电力股份公司、贺州市交通警察支队、黄田镇国土资源所、黄田工商所、黄田派出所、八步水电公司、财政所、税务所等单位用地。

③商业金融业用地:

现状商业金融业用地面积为53.7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3.51%,

④医疗卫生用地:

现状医疗卫生用地面积为3.89公顷,主要是广济医院、拱桥卫生所、同济门诊等用地。

⑤教育科研用地:

现状教育科研用地面积为46.13公顷,主要是市职教中心、市人民警察训练学校用地。

⑥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现状市政公用设施用地面积为3.02公顷,主要包括加油站、汽车修理厂、变电站、废旧站等用地。

⑦工业用地:

现状工业用地面积为10.55公顷,主要包括市兴达水泥预制厂、联兴食品厂、夏红食品厂、黄田纺织厂、平桂管理区石氏猪场、宏发养猪场等用地。

⑧道路广场用地:

现状道路广场用地面积为52.15公顷,主要包括G207(规划范围段)、八达西路、城西路、新兴路、竹山路、万宝街、万泉街、八黄街等主要道路。

b.未建设区

现状未建设区主要是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及水域等,具有比较大的开发空间,将为火车站片区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土地资源,为本次规划的重点新建区域。

3.4.2高程分析

规划地块内沿207国道西侧存在一处较高的山体,山体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石山,不适于进行大规模的建设。

为了保留贺州的自然城市风貌,在规划中将

山体保留,并将该片区作为“贺州市世界客家文化公园”的落实地块,充分利用了贺州现有的自然风貌资源。

体现出把劣势变成优势的规划原则。

3.4.3现状交通

规划范围内建成的主干路有中心景观大道、站前大道、八达西路,次干路有新兴路、黄田大道,支路有城西路、竹山路、青尤路和西宁街灯。

其中,南北向的主要道路有中心景观大道和新兴路,中心景观大道主要承担国道207过境交通,新兴路起到联系火车站片区与主城区的作用;

东西向贯穿的道路为八达西路。

区域内支路主要为老街巷和村道,较为凌乱,路况较差,且狭窄弯曲,消防车无法进入。

规划范围很多路段尚未打通,路网系统尚未形成,断头路较多,各级道路普遍偏窄,且同一条道路存在道路横断面形式不一、车道数不一致等现象。

随着火车站的建成,火车站片区正在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火车站组团与现状中心城区-八步中心组团缺乏便捷的联系道路。

3.4.4建筑建设现状

a.建筑性质

现状建筑主要分布在八达西路及新兴路沿线,以及新建的职教中心、金泰农产品物流中心等,以及规划范围内的村镇居民点。

现状建筑以村镇建筑为主,其次为居住建筑。

主要分布在黄田镇、黄田开发区,以及东南角开发区等区域。

此外还有部分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以及少量市政建筑和长途客运站建筑。

b.建筑质量

依据建筑物的层数、结构、建筑年代和使用性质等评定因子,规划范围现状建筑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类建筑:

框架结构,建筑质量完好美观,层数一般不低于3层的民用建筑。

多分布在八达西路、新兴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