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上的N个最一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92639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6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电影史上的N个最一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国电影史上的N个最一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国电影史上的N个最一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国电影史上的N个最一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国电影史上的N个最一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电影史上的N个最一文档格式.docx

《中国电影史上的N个最一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电影史上的N个最一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电影史上的N个最一文档格式.docx

据报道,1904年,慈禧太后70岁寿诞之时,英国驻华公使曾进献放映机一架,影片数套,为慈禧放映电影。

但只放了三本,发电机即出现故障,导致爆炸,慈禧认为此乃不祥之兆,从此禁止在宫内放电影。

第二年,大臣端方出国回来偷带回放映机一架,并在宴请载泽时进行放映,结果中途放映机又发生爆炸,现场的翻译等人被炸死。

“宫廷电影”就此终结。

1905年前后,电影在北京已蔚然成风。

当时大观楼戏院每晚都有电影放映,且座无虚席。

至此可以说,电影这一艺术和娱乐形式终于落户中国。

中国的第一批电影院

电影传入中国之初基本上是在茶楼酒肆等休闲和娱乐场所“借地”放映,而且一般经常是穿插在其他娱乐节目中间放映。

这和国外最初的情景也大同小异。

1905年,美国第一家专业影院“镍币影院”在匹兹堡开张,第二年就发展到1000多家。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12月8日,天津法租界内的权仙茶楼因连续上演美国电影,不久就改名为“权仙电戏园”,此后一直以上演电影为主。

这也许称得上是中国的第一家电影院。

按另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中国第一家专业电影院为1908年西班牙商人马雷斯所建。

这位上海滩上的外国淘金者利用在中国放电影所赚的钱,买了一些铅皮,在虹口海宁路与乍浦路口,搭建了一座可容纳250名观众的标准电影院,即上海“虹口大戏院”。

后来,马雷斯又修建了一座更为富丽堂皇的维多利亚影戏院。

北京第一家专业电影放映场所则是由中国电影的创始人任庆泰开设的北京大观楼影戏院,地址位于前门外大栅栏。

第一部中国电影的问世

早期在中国放映的电影都是由外国人拍摄的。

1905年,由开设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片断纪录片《定军山》,是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

这一年也因此被公认为是中国电影的诞生日。

北京丰泰照相馆的创办者任庆泰(字景丰)。

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出生于辽宁法库县四台子村,家境较为富有,学过照相技术,后来到北京发展。

1892年,他在北京琉璃厂土地祠(今宣武区实验幼儿园,原址已不存在)开设了中国最早的照相馆,从其字和名中各取一字,名为“丰泰”。

后来他又开设和经营中西药房和汽水厂等生意,在前门外大栅栏开设了大观楼戏院,并在其中放映电影。

由于外国电影的片源不足,任庆泰从德国商人在东郊民巷经营的祁罗孚洋行购买了一架法国造手摇摄影机和14卷电影胶片,开始了中国人拍电影的尝试。

1905年(具体时间一说为夏季,一说为秋天),为给京剧艺术大师、“谭派”艺术的创始人谭鑫培祝寿,由任庆泰主持,将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中几个做功强的片段如“请缨”、“舞刀”和“交锋”拍摄下来,这就是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影片是在丰泰照相馆院中的露天广场上拍摄的。

摄影机架在那里一动不动,任由演员在镜头前表演动作,光线也是利用的自然日光。

担任摄影的是任庆泰最亲近的摄影师任仲伦。

任庆泰的角色则相当于今天的导演。

这部影片的拍摄一共花了3天时间,完成片长度为3本,约600英尺。

按照当时的放映速度大约能放映10分钟左右。

因此,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实际上是一部戏曲短纪录片。

以后的几年中,丰泰照相馆在任庆泰的主持下,陆续拍摄了一些其他京剧影片,如俞菊笙、朱文英的《青石山》,许德义的《收关胜》、俞振廷的《白水滩》、《金钱豹》等戏曲的片段。

这些戏曲片段绝大多数是一些武功戏,主演也多是精擅武生行当的京剧演员,这较为符合无声电影的特点。

任庆泰的电影摄制工作前后持续了4年,共摄成戏曲短片8部。

直至1909年因照相馆遭遇了一场火灾,才停止了拍摄活动,他所拍的这些影片也没能保存下来。

中国的第一家电影制作公司

中国的第一家电影制作公司是1909年由外国人创办的。

这一年,来自美国的商人本杰明·

布拉斯基在上海投资创办了一家电影公司:

亚细亚影戏公司,这也成为建立在中国的第一家电影摄制公司。

亚细亚成立后,先后在上海和香港拍摄了几部短片。

如《西太后》、《不幸儿》、《瓦盆伸冤》、《偷烧鸭》等,但却没有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随后辛亥革命爆发,公司也难以经营下去。

布拉斯基便将公司和全部器材转让给在上海的南洋保险公司经理伊什尔和另一个美国人萨弗。

1913年,易手后的亚细亚再度准备投入电影的拍摄。

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的观众,他们特地聘请了在美化洋行工作,并懂英语的抄写员张石川担任顾问。

张石川虽然对电影所知寥寥,但却兴趣盎然。

他请来了喜欢戏剧的好友郑正秋和另一位朋友杜峻初,三人经过商议,索性合作成立了一家叫“新民”的公司,承包了亚细亚影戏公司摄制电影的全部工作。

拍摄资金和影片发行则由亚细亚负责。

1913年,有几位文明戏的半职业演员来到上海,亚西亚公司便聘请他们做演员,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影片由郑正秋担任编剧,并与张石川一起承担了导演工作。

此后,亚细亚还摄制过中国早期一批重要的纪录片,如关于辛亥革命二次战争的《上海战争》,记录了革命军攻打上海制造局和吴淞炮台的情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胶片停止进口,亚细亚公司因无法拍片而告结束。

除亚细亚外,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电影制作公司是1916年张石川和几个朋友联合创办的“幻仙影片公司”。

但这家公司只拍了一部影片《黑籍冤魂》,便因资金困难而宣告结束了。

此后,由中国的民族资本投资拍摄电影的公司是著名的商务印书馆。

1917年,商务印书馆从一个外国人手里低价买进了一批电影器材,决定在图书出版之外,兼营电影业,这是中国自己投资拍摄电影较有规模的开端。

商务印书馆在原有的印刷照相部下设立了电影拍摄业务,拍摄了《美国红十字会上海大游行》等几部新闻片。

1918年,商务印书馆在照相部之外正式成立了“活动影戏部”,开始了大规模的电影拍摄活动。

当时它的拍摄内容包括风景、时事、教育、新剧、古剧共五类影片。

其中风景片主要拍摄全国各地名胜古迹;

时事片即新闻片,记录了上海的社会生活;

教育片主要介绍教育方面的情况和科学文化知识;

新剧片的题材分为滑稽短片、警世影片、神怪武打三类;

古剧片主要拍摄了梅兰芳主演的《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片段。

1920年,商务的活动影戏部更名为“影片部”,在管内搭建了一个较大的摄影棚,并购买了一批新的器材。

这时,商务印书馆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制片能力,甚至开始拍摄长故事片,如1923年的《大义灭亲》等,但在经营上却渐渐不佳,最终由董事会决定将其剥离,成立了独立的“国光影片公司”。

该公司只生存了一年即无声无息了。

不过,从“亚细亚”到“商务”,应该说是中国电影企业从外资协助到自我投资迈出的第一步。

第一部国产短故事片

1913年,亚细亚影戏公司出品了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剧情的短故事片。

影片的创作者郑正秋、张石川是中国电影史上两位著名的拓荒者,在以后的岁月中,二人均成为作品等身的著名电影人物。

这部影片虽然是由外国人开办的公司投资,但却是采取委托的方式由郑正秋和张石川自办的新民公司拍摄的。

其中郑正秋为影片的编剧,同时由他自己和张石川共同指挥拍摄。

两人实际上共同担任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导演的工作。

在影片的拍摄中由郑正秋负责指挥演员,张石川则负责指挥摄影机位置的变动。

当然,那时的摄影机运动只是根据需要变换一下机器的位置,并没有今天拍电影时镜头和机器的推拉摇移等动作。

影片的摄影师由外国人伊什尔担任。

《难夫难妻》的故事内容脱胎于当时流行的文明戏,亦即我国早期的话剧。

它以广东潮州一带的婚姻、习俗为题材,叙述了一对互不相识的青年在父母和媒人包办的情况下结婚的经过。

它以喜剧的风格讽刺了封建婚姻制度,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识。

这部影片的长度只有4本,因而是一部短故事片。

同时它体现了郑正秋使电影担负起改良社会,教化民风的艺术观念。

有趣的是,影片的演员阵容是由一班文明戏演员演出的,其中的女性都是由男演员男扮女装而成。

在亚细亚公司拍摄《难夫难妻》的同时,另一位早期中国电影的开拓者黎民伟也在香港开始拍摄故事片《庄子试妻》。

影片取材于明清传奇《老庄周一枕梦蝴蝶》中“扇坟》一场,描述庄周诈死,化作一个楚国王孙,以试其妻子是否忠贞。

这部影片共两本,与《难夫难妻》同一年完成,因此该片也是中国最早的短故事片之一。

同时它也是香港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

影片的编剧和导演黎民伟当时为香港文明剧社“人我镜剧社”的主持者。

影片摄制的资金和设备则是由从上海至香港的美国商人本杰明·

布拉斯基等提供的(他也是我国第一家电影制作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和《难夫难妻》一片的投资人),演职人员由“人我镜剧社”的演员担任。

这部影片创造的另一个第一,是从中诞生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女演员——严姗姗。

据称,这也是中国第一部送到海外放映过的影片。

同时,影片中还使用了一些特技摄影手段来表现庄周的鬼魂,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由于短故事片不宜作为影院中的独立节目放映,到1920年左右,中国本土拍出了自己的第一批长故事片(即今天电影标准长度的故事片)。

它们是中国影戏研究社拍摄的《阎瑞生》,上海影戏公司的《海誓》和新亚公司拍摄的《红粉骷髅》。

中国第一位女演员

受传统礼教的影响,中国的戏曲舞台上一向遵循着男扮女装的规则。

即使是在甲午战争后诞生的 

“文明戏”中,也没有打破男扮女装的传统。

1905年问世的中国电影自然也难以摆脱这一文化习俗。

直到1913年《难夫难妻》这部以婚姻关系为内容的影片中,所有的男女人物依然都是由男演员扮演的。

中国银幕上的第一位女演员来自和《难夫难妻》同年拍摄的香港短故事片《庄子试妻》。

影片取材于明清传奇,描述庄周诈死,以试其妻子是否忠贞的故事。

也许是因为香港长期处在英国统治之下,得西方风气之先,故能够接受男女同台演出。

结果,导演黎民伟的妻子严姗姗在片中扮演了庄周妻子的使女,虽然还不是主角,但这已足以使严姗姗获得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的殊荣。

耐人寻味的是,片中的女主角庄周之妻仍然由男性扮演,扮演者就是黎民伟本人。

这究竟是因为演技的需要抑或是习惯的力量我们不得而知。

但传统力量的强大是不言而喻的,当时上海这个开放城市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关于电影的法规《取缔影戏条例》(清政府)来说,其中就有“男女必须分座” 

的明文规定。

因此,一直到1921《阎瑞生》一片问世,由王彩云扮演了妓女王莲英一角,中国电影才首次出现由女性担任女主角,而这位王彩云,早年也曾是青楼女子。

严姗姗,广东南海县人,1896年出生,毕业于香港懿德师范学校,辛亥革命中曾参加过北伐军的女子炸弹队。

严姗姗原名严淑姬,严姗姗是她为演《庄子试妻》使用的艺名。

在这部影片之后,严姗姗加入上海民新影片公司,出演了《和平之神》、《五女复仇》、《再世姻缘》等片。

1928年退出影坛,1952年去世。

中国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

各国的电影基本上都是从纪录片开始,然后发展到叙事性要求更高的故事片。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都是从最邻近的艺术形式,如戏剧学习如何拍摄电影,剧本就是从戏剧中借鉴而来的一个重要的电影创作过程。

和各国一样,最初的中国电影即使是故事片也没有剧本,只有一个类似拍摄提纲的东西。

到20年代初期,随着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的诞生,出现了比提纲更详细的“本事”,即用文言文写成的电影剧本雏形,它包括了电影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及其动作,此外还有字幕。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问世于1925年,即电影在中国诞生后整整20年后。

它是由洪深编写的历史题材剧《申屠氏》,发表于当年《东方杂志》22卷1-3月号上。

剧本的故事脱胎于宋代烈女申屠氏的传说,共分成七大段、592个景。

它基本上打破了舞台剧剧本的样式,而以镜头、景别为组合单位,还运用了“渐现”、“渐隐”、“化入”、“特写”等换景及镜头的专业术语;

剧本后面并附有他写的电影名词术语解释。

这一剧本据说是为当时洪深所在的“中国影片制造公司”所创作的,后因资金原因未能真正投拍。

尽管如此,它却成为中国电影剧本样式的开创者,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成为电影文学的一种新样式,可供拍摄影片,也可供发表与阅读。

洪深(1894-1955)学名达,字浅哉,号伯骏。

早年留学美国,专攻戏剧。

1922年回国后在沪从事戏剧活动。

30年代参加左翼戏剧活动。

抗战爆发后,洪深领导上海救亡演出二队赴内地,后在武汉筹组抗敌演剧队,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洪深是我国活剧的开拓者,也是杰出的戏剧家、导演、戏剧教育家、电影艺术家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最早领导人之一。

他于1916年创作的《贫民惨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话剧剧本,1919年赴美后,师承哈佛大学戏剧家培克教授,成为中国留学国外专攻戏剧的第一人。

1923年回国后,参加上海戏剧协社,首开男女合演话剧新风;

后通过对《少奶奶的扇子》的导演,第一个为中国话剧舞台艺术建立了正规的导演制度。

“话剧”这一词也是由洪深在1928年首次使用并成为这一艺术形式在中国的正式名称。

在其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洪深共创作了《五奎桥》、《香稻米》等40多部话剧剧本及《申屠氏》、《冯大少爷》等近40部电影剧本,并著有10多部戏剧理论著作。

20年代初,洪深加入中国影片制造公司后,就为公司在报刊上刊登启示,征集“影戏脚本”,此后他不但身体力行,创作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较正规的电影剧本,而且也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的编剧。

1925年,洪深加入明星影片公司后,作为导演亲自拍摄了《冯大少爷》、《四月里的蔷薇处处开》、《爱情与黄金》等影片。

中国第一首电影插曲

1930年12月3日,联华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闲花》上映,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法为影片配制了一首由孙瑜作词、孙成壁作曲的电影歌曲《寻兄词》,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首电影插曲。

《野草闲花》是30年代初联华影业公司倡导的“复兴国片”运动中的代表作品之一,由孙瑜编导,阮玲玉和金焰主演。

影片的主要情节是:

一位音乐学院的毕业生黄云逃避包办婚姻来到乡下,结识了卖花女丽莲,发现其有歌唱天赋,便编写了歌剧《万里寻兄》教其演唱。

演出成功后,丽莲一举成名,两人订立婚约,但却被黄的父亲从中阻挠,最后黄云脱离了封建家庭,决心与丽莲共同去勇敢面对生活的风雨。

本片的编导孙瑜自幼酷爱文学艺术,清华大学文科毕业后,他以公费留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攻读文学、戏剧,后又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电影编导,在纽约摄影学校专攻电影摄影、剪接等技术,是当时中国影坛上仅有的科班出身的电影导演,对电影语言的运用极为重视,有“银幕诗人”之称。

在这部影片创作时,有声电影已在美国普及,而中国电影还停留在无声片时代。

孙瑜《野草闲花》不但大量运用了出色的蒙太奇电影语言,并引入了有声电影的成就,为影片创作了一首插曲。

这首插曲是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所表演歌剧中的唱段,由孙瑜作词,其三弟孙成璧作曲,名为《寻兄词》,共4段,由影片的主演阮玲玉和金焰两人合唱。

虽然当时有声电影还没有在中国问世,但许多影院为放映外国有声片已有了相关的设备。

这首歌被事先灌录成蜡盘唱片,在影片放映时配合画面现场放出,由此便成为中国第一首电影插曲。

这首插曲在影片中出现两次,且与故事情节紧密相联,增加了影片的感染力,再加上两位明星的演唱,很快便传遍学校和街头。

附:

《寻兄词》歌词:

从军伍,少小离家乡;

念双亲,重返空凄凉。

家成灰,亲墓生春草,我的妹,流落他方!

兄嘉利,妹名丽芳;

十年前,同住玉藕塘;

妹孤零,家又破散;

寻我兄,流落他乡!

风凄凄,雪花又纷飞;

夜色冷,寒鸦觅巢归。

歌声声,我兄能听否?

莽天涯,无家可归!

雪花飞,梅花片片;

妹寻兄,千山万水间,别十年,兄妹重相见,喜流泪,共谢苍天!

第一首银幕插曲的成功无疑鼓舞了电影歌曲的创作。

随着有声电影问世,中国银幕上诞生了许多为后世传唱不衰的电影插曲,其中最可让中国电影人引以自豪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也诞生在电影的银幕上,这就是在1935年拍摄的影片《风云儿女》中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

中国“第一”电影插曲

有声电影在中国问世后,银幕上出现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电影插曲。

1934年胡蝶主演的《姊妹花》和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先后上映,两部电影的插曲《催眠歌》和《渔光曲》迅速流行,并反过来带动电影市场,特别是《渔光曲》的成功促使电影制作商把目光投向了电影歌曲,《大路歌》(影片《大路》插曲)、《毕业歌》(影片《桃李劫》插曲)、《夜半歌声》(影片《夜半歌声》插曲)……一大批电影歌曲和电影一起流行,在早期电影娱乐元素比较简单的情况下,电影歌曲不但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也成为电影吸引大众的一种有效手段。

1935年5月16日,上海“电通影片公司”推出了一部著名的抗日题材影片《风云儿女》。

而其名声广为传播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电影本身,更是因为其中的电影插曲——《义勇军进行曲》。

它不但在当时被广为传唱,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被全国政协会议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78年,经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因此可以说,它无愧为是中国电影的“第一插曲”。

《风云儿女》最初的故事由田汉创作,夏衍编剧,许幸之导演,王人美和袁牧之主演。

影片描写了三十年代初期,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为拯救祖国,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

剧本初创于1934年,最初的名字为《凤凰再生》。

田汉在写成初稿后,因忙于戏剧创作,将剧本交由电通公司,后由夏衍改编完成,并改名为《风云儿女》。

但田汉在交出《风云儿女》的初稿后,并未放弃对这部电影的创作。

一天,他突然文思喷涌,打算为电影再创作一首主题歌。

因临时找不到纸,匆忙中只好把主题歌的一段歌词写在一个香烟盒的衬纸上。

田汉原计划的歌词不只一段,但当时只写出了第一段,随后就在1935年2月19日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歌词也未能再写下去。

留在香烟盒的衬纸上的这段文字就成了后来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

为《义勇军进行曲》谱曲的是年轻的作曲家聂耳。

在得到电通公司田汉编剧的影片《风云儿女》需要谱曲的消息后,聂耳主动找到夏衍表示希望为田汉的歌词谱曲。

田汉和聂耳曾多次合作,共同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如歌剧《扬子江暴风雨》、歌曲《毕业歌》、《开矿歌》、《前进歌》、《再会吧!

南洋》等,因而他的请求立刻得到了同意。

拿到歌词后,聂耳仅用两夜的功夫就谱完了乐谱的初稿。

初稿试唱以后,大家提出了一些意见。

但同年春天,上海的白色恐怖日益加剧,田汉等人相继被捕,也传出了要抓聂耳的消息。

党组织为了保护聂耳,特批他经日本去欧洲学习、考察。

聂耳于4月东渡日本时,将手稿带到日本进行修改,并于1935年5月初将《义勇军进行曲》的定稿由日本寄回。

在电影中,《义勇军进行曲》最初被叫作《军歌》,而聂耳谱曲后,将歌名改为《进行曲》。

在电通公司工作的孙师毅等人收到了聂耳从东京寄回的手稿后,决定将歌名改为《义勇军进行曲》。

此外,田汉最初的歌词,与现在《国歌》的歌词也有一些区别。

原来的歌词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血肉来筑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每一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大炮飞机,前进!

聂耳谱曲的时候,根据需要,将歌词进行了补充修改,特别是添加了3个“起来”,使歌词更加铿锵有力,充满了战斗的激情。

《风云儿女》上映后,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很快就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抗战歌曲。

它表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激励和鼓舞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斗志和信心,具有高昂的时代激情和雄伟的民族气魄。

1999年,第五代导演吴子牛还导演了《国歌》一片,反映了《国歌》诞生的过程。

第一部国产有声电影

1931年3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丹》公开上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由此问世。

有声电影有“腊盘发声”和“片上发声”两种技术。

前者是将声音刻录在唱盘上,放映时与影片同步播放,为电影配音;

这也是世界上有声电影最初问世时采用的方法。

诞生于1927的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美国的《爵士歌王》就是如此。

后者则是今天普遍应用的在胶片上录制声音的技术。

由于成本和技术水平的原因,《歌女红牡丹》采用的是成本低廉、制作简单的腊盘发声方法,因而,它实际上应该称作是中国第一部“腊盘发声”的有声片。

《歌女红牡丹》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主演蝴蝶等。

影片描写女歌手红牡丹嫁给生活堕落的丈夫后,不仅备受凌辱,艺术生涯也走向衰落。

但当丈夫卖掉女儿,又因失手杀人入狱后,红牡丹却忍辱负重,恪尽妇道,努力拯救自己的丈夫。

影片描述了戏曲艺人的生活悲欢,也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身心的迫害。

除了对白之外,片中利用“有声”的优势插入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等4段京剧片段(由梅兰芳代唱),更增加了影片的轰动效应。

这也和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以歌唱家生活为题材如出一辙。

影片于1930年中旬开拍,前后经过5次试验,至年底拍竣,耗资12万元旧币,1931年1月在明星大戏院试映,3月15日于新光大戏院正式公映。

影片公映时盛况空前,并在全国各大城市引起了轰动,发行到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但严格地说,《歌女红牡丹》只能算是一部“半有声片”,因其只注意了对话的有声,而忽略了周围环境的音响效果,所以看起来只有人说话或唱戏时有声,其它周围事物都是静悄悄的。

这当然也是初期有声电影的通病。

与这部影片同时开拍的另一部有声片是“友联”公司摄制的《虞美人》。

它同样采用腊盘发声技术,描写了一对儿戏剧演员演出《霸王别姬》一剧的幕前幕后。

两部影片在技术上稍有不同。

《歌女红牡丹》是影片拍完后让演员看着画面对口型配音,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后期配音。

《虞美人》则是先把声音录好唱片,然后演员在现场按照放出来的声音表演。

两者相比,各有千秋。

《虞美人》稍晚于《歌女红牡丹》,于1931年5月上演。

腊盘发声的有声片在技术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唱片和放映的配合是最大的问题。

特别是胶片一旦发生局部断毁,其后的剧情就难以再和声音相吻合,甚至会出现银幕上男人在张口,扩音器里传出来的却是女声的笑剧。

因而,在这两部影片上演的当年,一些电影公司也开始试制“片上发声”的有声片。

它们是由大中国和暨南两家公司合制的《雨过天青》和天一公司拍摄的《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