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车间安装工艺规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92168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装配车间安装工艺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装配车间安装工艺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装配车间安装工艺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装配车间安装工艺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装配车间安装工艺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装配车间安装工艺规范.docx

《装配车间安装工艺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装配车间安装工艺规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装配车间安装工艺规范.docx

装配车间安装工艺规范

装配车间安装工艺

(ISO9001:

2015)

本工艺适用于成套电气产品元件安装及配线。

分三个部分:

电器元件安装及调整、二次配线、母线制作。

一、第一部分:

电器元件的安装及调整

1.根据安装调整的对象,采用适当规格的下列若干设备、工具与量具:

起重设备、搬运设备、活扳手、套管扳手、电动扳手、螺丝刀、木榔头、钢卷尺、钢板尺、塞尺等。

2.准备工作

2.1按一次系统图对照柜体(箱体)。

2.2按材料预算领取电器元件。

2.3按照一次系统图和二次原理图上电器元件明细表核对电器元件的型号、规格、数量是否一致,当元器件与图纸或电器元件明细要求不一致时,应与项目设计负责人进行沟通并确认。

2.4检查元器件合格证及说明书等相关资料并妥善保存好,无合格证者应经质检人员确认合格后,才能进行安装,3C认证范围内的元器件,应标有认证标志。

2.5检查无器件是否完好无损如外绝缘是否完好等,备件、附件是否齐全,如有缺损,应及时与质检人员反馈,由供应、技术等相关人员协调解决,经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安装。

2.6清除元器件上的灰尘和异物。

2.7按安装要求准备好所需的紧固件和配件以及有关零件(如支架、衬垫等)。

3.电器元件安装

3.1将元器件按图纸及壳体规定的位置就位,并用适当的紧固件及合适的扳手、螺丝刀等工具紧固,如四角紧固时应按对角逐对进行。

对于瓷质元件,如:

瓷瓶、熔断器的底座等,在安装时必须垫入绝缘纸垫。

3.2所有电器元件应按安装使用说明书进行安装(包括使用条件、飞弧距离或安全距离等)。

3.3电器元件安装应排列均匀整齐,保持水平度和垂直度,不得有显著的不直或不平现象。

3.4安装布置必须安全可靠,便于操作、维护。

主回路各带电部件之间及其与接地的金属构件之间的电气间隙和漏电距离,低压应不小于20mm。

10KV高压柜中主回路各带电部件之间及其与接地的金属构件之间的电气间隙和漏电距离不小于125mm,6KV的高压柜中应不小于100mm。

3.5各电器元件能单独拆装更换而不影响其他电器元件及导线束的固定。

3.6发热元件应安装在散热良好的地方,两个发热元件之间的连线应采用耐热导线或裸铜线带瓷管。

3.7电器元件的外壳接地(可接于金属构架),接地刀、互感器一、二次绕组应接地时,必须接于地排上,骨架(屏体)也要经接地点连接至地排上,接触面应去漆皮、砂光、涂中性凡士林,以保证良好接地和保护连续性。

3.8电器元件正面或背面应标明代号、编号、用途及操作位置,且与原理图以及接线图相一致,其标明的字迹应清晰、工整,且不易脱色。

3.9元件安装应使用经过防腐处理的标准件。

已锈蚀的标准件不能用于安装。

螺栓规格应选配适当,并具有防松措施,螺栓不应有滑扣及镀层损伤,剥落现象。

拧紧后螺栓应露出螺母2~5扣。

不接线的螺栓也应拧紧。

3.10一二次元件尽量分开布局,如果有弱电,还要将强弱电分开布局。

3.11端子排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3.11.1端子排应无损坏,固定牢固,绝缘良好。

3.11.2端子应有序号,端子排应严格按照图纸的要求安装布置,离地高度不小于350mm。

3.11.3电流回路应经过试验端子,其他需断开的回路,宜经特殊端子或试验端子。

3.11.4接线端子应与导线截面匹配,不应使用小端子配大截面导线。

3.12产品安装好后,将安装调整过程中拆下的罩(或盖)按原规定状态装好。

4.电器元件的调整

4.1凡元器件配用分立操作机构者(如断路器、刀开关的杠杆操作机构),在安装时,应按要求调节(如调整杠杆等),使元器件的闭合、断开灵活可靠。

4.2按元器件说明书要求对需作调整的零部件进行调整。

4.3按定货要求对有关整定值(如断路器过电流脱扣器整定值等)予以整定,整定经检查条款合要求后,一般应将整定螺钉用红漆点封。

4.4五防安装应正确,操作灵活可靠,无卡滞现象。

5.其它要求

5.1安装后,元器件外壳的油漆表面及绝缘表面应完好无损,绝缘不得受损。

5.2清洁度要求。

元件安装完成后,内外漆面处理干净,线头、标准件等杂物应清理干净。

5.3附件应配备齐全。

熔管应装于熔座内,操作手柄等应捆扎好绑于相应的开关柜内。

6.注意事项

6.1元器件均应轻拿轻放,严禁撞击、磕碰,不得拧动或移动元件制造厂用油漆等定位的零部件,不得拆卸元件上与安装、调整无关的任何零部件。

6.2安装调整后应自行检查,确保无漏装、错装。

6.3严格遵守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

6.4所有导电接触处均不得涂油,沾上油污时应用洁净的布将其擦净,为了保持改善其导电可靠性,可涂适量的导电膏。

6.5生产现场应保持洁净。

二、第二部分:

二次配线

1.材料

各种规格的1股、7股、多股聚氯乙烯绝缘电线以及装配过程中所用的各种辅助材料。

2.设备工具:

打号机偏口钳剥线钳尖嘴钳圆嘴钳扳手电铬铁钢卷尺手动冷压钳通断仪表活扳手

3.准备工作

3.1备齐所需电器元件及辅助材料,核对元件型号和规格是否与图纸要求一致,检查电器元件是否具有合格证及外观质量是否良好(无划痕,无掉漆,所有低压元件必须具有3C标志等)。

检查所用导线,辅助材料,要求同一合同(或同一用户)色泽一致。

收集产品合格证、说明书等相关资料,并妥善保存。

3.2看清图纸要求,充分理解接线图,根据各电器元件及其接线研究配线方案。

同一合同,要求配线方式一致。

4.工艺过程及质量要求

4.1线号字码

4.1.1根据图纸用打号机在异型管上打线号。

4.1.2字码管线号字迹应工整,清晰,正确,牢固。

4.1.3字码在4个及4个字以下时,字码管长度为20mm;在5个及5个字以上时,字码管长度为35mm;字码特别多时,可以加长到40mm。

4.1.4字码管线号字的视读方向应保持一致,横放时视读方向从左向右,竖放时视读方向从上至下。

4.1.5配线时,字码管应置于便于观察的位置,配置整齐美观。

4.2下线

4.2.1根据图纸及接点位置确定配线方案,然后,按行线路径测量所需导线长度,接线端预留50-100mm,在经常受到移动,弯曲的地方,必须要留有足够的长度裕量,以免因移动弯曲产生过大张力。

截取导线,并按图纸套上字码管。

4.2.2二次电源线和接地线使用行线槽的,要将裕量放进行线槽里边;不使用行线槽的要将裕量弯成螺旋式圆圈。

4.2.3导线不允许用台钳,克丝钳等强行拉直.

4.3接线端头的压接

4.3.1所有的7股和多股线都必须压接线端头。

4.3.2根据导线截面及接线处螺钉直径选择接线端头的规格,当导线与电气部件的接线端子不匹配时,可不用接线端头,但连接必须牢固。

4.3.3不允许将大端头剪去一部分后再使用。

4.3.4根据接线端头筒形部分的长度(a)来确定剥线长度,剥线长度按图1及表1。

4.3.5压接接线端头的质量要求

a导线与接线端头要求保持平行的连接起来。

b接线端头不能有大的弯曲和变形。

c压接要牢固。

d接线端头绝缘层不能产生龟裂或镀层的剥落、起皮、发霉、生锈等。

 

导线截面(mm2)

尺寸(㎜)

剥皮长度L

b

c

<14

0.5~1.5

0.5~1.5

a+b+c

≥14-38

1~3

1~3

a+b+c

≥38-100

3~5

2~4

a+b+c

>100

5~10

3~5

a+b+c

 

4.4螺钉压线时的剥线及弯圆圈。

4.4.1在必须使用1股硬线且用螺栓直接紧固的情况下,导线必须弯圆圈

4.4.2截面在1.0-2.5mm的绝缘导线应用剥线钳剥绝缘层。

4.4.3按电器元件接线板上螺钉直径剥去导线绝缘层的长度见图2及表2。

 

表2

螺钉直径

3

4

5

6

8

10

剥皮长度

15

18

21

24

28

32

 

4.4.4弯圆圈

a套入字码管,用尖嘴钳按顺时针方向弯曲,弯成内径比接线螺钉直径大0.5-1mm的圆圈。

b开始弯曲部分距字码管应有2mm的空隙。

c多股芯线弯曲前先拧紧剥皮部分的线头,套上字码管,再弯圈。

4.5接线

4.5.1将导线接到电器元件接点时,应尽量采用接线端头,不得已时可采用导线弯圆圈的方法。

4.5.2将导线接到电器元件接点时,圆圈应符合顺时针方向,接好后从垂直方向看去不得有导线部分外露,也不得将导线绝缘层压在其中。

4.5.3一次母排上接二次电源线时,应在母线上钻Φ6孔用M5螺钉连接套上黄绿红预绝缘管,以区分电源相位,严禁在一次母排螺栓上接二次线。

4.5.4当一个接点要接两根导线时,走线方向又相同,此时宜将两个端头背靠背重叠安装,不得已时可成60℃角再安装。

4.5.5导线连接途中不允许有焊接或铰接的接头,导线芯线不能有损伤。

4.5.6发热元件接线要遵守如下规定:

a二次线连接到发热元件上时,要将其绝缘层剥去足够的长度,并套上瓷管,绝缘层剥去长度见表3。

b字码管要离开接线端头10mm以上。

c管型电阻应与电器元件,电子元件保持一定的距离,其距离与元件允许温度,电阻功率大小,电器元件与电阻相互位置有关,应保持的距离见表3

4.5.7二次回路配线:

a高压电流计量回路应采用电压不低于450v,截面不低于4m㎡的7股铜芯绝缘导线;电压计量回路应采用截面不低于2.5m㎡的7股铜芯绝缘导线,并用黄、绿、红、蓝等区分相位。

b高压电流保护及测量回路应采用电压不低于450v,截面不低于2.5m㎡的7股铜芯绝缘导线;电压保护及测量回路应采用截面不低于1.5m㎡的7股铜芯绝缘导线,颜色为黑色。

c低压电流回路应采用电压不低于450v,截面不低于2.5m㎡的7股铜芯绝缘导线,电压回路应采用截面不低于1.5m㎡的7股铜芯绝缘导线,颜色为黑色。

特殊情况时见图纸技术要求。

d二次回路普通控制线均选用BV-1.5m㎡的7股黑色导线,接地线选用黄绿双色线(截面见图纸要求),电源零线选用BV-1.5m㎡的7股蓝色导线。

e强电弱电回路应分别成束分开排列,并且弱电回路应充分远离主电路和强电回路。

4.5.8GGD、GCS、GCK、MNS柜的二次回路接地应使用专用的滚花螺栓。

4.5.9微型断路器及熔断器接线时,应将电源进线端接到静触头侧,将电源出线端接到动触头侧。

电源进线尽量放在内侧,或便于更换保险的位置。

4.6走线(行线)

4.6.1走线优先选用线槽,如果不能装线槽的,要求线束横平竖直,配置牢固,层次分明,整齐美观。

4.6.2走线时对上下左右弯曲的线放在里档,笔直的线放在外档,以达到美观,大方。

4.6.3线束敷设途中遇到障碍时,则应弯曲架空5-10mm。

4.6.4导线排列应尽量减少弯曲或交叉,导线交叉时应少数导线跨越多数导线,细线跨越粗线。

4.6.5导线在穿越金属板孔时,必须在金属上套上大小适宜的橡皮圈或U形条。

4.6.6导线不能与可动机构相碰,并且不能靠近母线敷设,应在距发热元件50mm以上的下方敷设固定。

4.6.7导线束不应在信号灯,电阻器等发热元件的上方敷设。

4.6.8走线时在不影响美观的前提下,应使走的距离最近。

4.6.9要避开构件的棱角部分,或做成螺旋圈来保护。

4.6.10常见电气元件的走线方式见附图1。

4.7导线的弯曲

4.7.1导线的弯曲不得用尖嘴钳,克丝钳等工具直接弯曲,宜用手指和圆嘴钳进行弯曲,以保证导线绝缘不受损伤。

4.7.2导线弯曲半径不得小于导线外径的2倍。

4.8扎线

4.8.1捆线束应成圆柱形,用蛇皮管缠绕扎紧。

4.8.2同一合同号产品扎紧方法要一致。

4.9导线束的固定

4.9.1所有导线应均应用导线夹夹紧,或敷设在行线槽内,不能直接在金属部件上敷设,在金属部件上敷设时,导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