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 第一次世界大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91845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6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2 第一次世界大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a2 第一次世界大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a2 第一次世界大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a2 第一次世界大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a2 第一次世界大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a2 第一次世界大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2 第一次世界大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2 第一次世界大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2 第一次世界大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约瑟夫·

霞飞

罗贝尔·

尼维尔

费迪南·

福煦

菲利普·

贝当

毕苏斯基

戴维·

劳合·

乔治

道格拉斯·

黑格

约翰·

杰利科

维托里奥·

埃马努埃莱三世

卢吉·

卡多纳

伍德罗·

威尔逊

潘兴

弗朗茨·

约瑟夫一世

康拉德·

冯·

赫岑多夫

威廉二世

埃里希·

法金汉

保罗·

兴登堡

鲁登道夫

穆罕默德五世

穆斯塔法·

凯末尔

斐迪南一世

伤亡与损失

总计:

22,472,000人

16,403,000人

显示▼隐藏▲

查 

·

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区

欧洲战区

巴尔干半岛-西方战线-东方战线-意大利战线

中东战区

高加索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西奈半岛及巴勒斯坦地区-加里波利-波斯地区

非洲战区

西南非-西非地区-东非地区

亚洲及太平洋战区

其他同时发生的战争

大西洋-地中海地区-海战-空战

1915年时,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势力分布图,图里同盟国标示为红色,协约国标示为绿色,中立国标示为黄色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

WorldWarI、WWⅠ、GreatWar;

简称一战)是一场于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间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

主要战场在欧洲,故中文又常称为“欧战”[1]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

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

在战争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加入协约国。

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左右的人丧生,2000万左右的人受伤。

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估计损失约1700亿美元(当时币值)。

战争的导火线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2](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其中又以西线最惨烈。

目录

 

[隐藏] 

∙1开战原因

o1.1民族仇恨

▪1.1.1普法战争

▪1.1.2巴尔干

o1.2同盟对立

o1.3争夺殖民地

o1.4军备竞赛

∙2战前危机

o2.1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o2.2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o2.3波斯尼亚危机

o2.4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o2.5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o2.6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o2.7战事爆发

∙3西面战线

o3.1德军进攻

o3.2战事僵持

o3.3美国参战

o3.4最后进攻

∙4东、南战线

o4.1俄国动员

o4.2德俄交战

o4.3土耳其参战

o4.4意大利转投协约国

o4.5俄军反击

o4.6进攻伊斯坦布尔

o4.7英土战争:

阿拉伯的劳伦斯

o4.8俄国退出

∙5海上战争

∙6世界大战

o6.1日本出兵

o6.2拉美诸国参战

o6.3中国参战

∙7大战结束

o7.1德国变天

o7.2同盟国投降

o7.3巴黎和会

o7.4其他和约

∙8影响

o8.1民族国家

o8.2欧洲衰退,美日兴起

o8.3无产阶级革命

o8.4德国复仇

o8.5中国运动

o8.6军人待遇

o8.7国际联盟

o8.8女性地位

o8.9文学艺术

▪8.9.1相关电影

∙9统计资料

∙10注释

∙11参看条目

∙12参考资料

[编辑]开战原因

15世纪以来,波斯尼亚(Bosnia)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Ottoman)统治。

1878年被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统治。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Serbia)族学生普林西普(Princip)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Sarajevo)开枪打死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ArchdukeFerdinand)。

普林西普是黑手社成员,这个组织目标是南斯拉夫(Yugoslavia)的统一和从奥匈帝国统治下独立出来。

萨拉热窝暗杀事件引起了一系列强烈反应,最终演变成全面战争。

奥匈帝国发出通牒,要求塞尔维亚采取行动惩罚肇事者,当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没有做到的时候,进而对塞尔维亚宣战。

由于种种集体协定防御条约和复杂性的国际结盟关系,在数周内主要欧洲列强纷纷卷入战争。

[编辑]民族仇恨

[编辑]普法战争

主条目:

普法战争

1917年,法国战壕之情景。

更多照片可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彩色照片取得

19世纪中叶,在德国的土地上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十数个大小不一的日耳曼人小邦国组成的日耳曼邦联,分裂造成德国国内资本主义无法发展(因为各邦关卡、课税重重,商品无法自由流通),在欧洲大陆也无法与其他列强鼎立,故其中的最具实力的大邦普鲁士为了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进而与法国等列强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便领导日耳曼邦联,于西元1870年诱发法国开战并击败法国。

在这场战争中法国大败,御驾亲征的法皇拿破仑三世被俘。

普鲁士大获全胜,后乘势率各邦国联合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德意志帝国。

法国战败后,被逼签下了普鲁士首相奥托·

俾斯麦所开出条件非常苛刻的和约:

法兰克福条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普军在收齐赔款前,可驻军于法国。

此外,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的登基大典于法国的凡尔赛宫举行,这大大羞辱了法国,挑起德法两国之仇恨。

战后法国复仇主义盛行,亦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主因。

[编辑]巴尔干

1878年柏林会议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线。

奥匈和俄国的利益冲突源于巴尔干半岛,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俄国在保加利亚的势力大大被夺;

而奥匈则在赫塞哥维纳、波斯尼亚两地取得保护权,这令俄国大为惊慌,试图以支持塞尔维亚以对抗奥匈帝国的扩张。

此后,奥匈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亦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

[编辑]同盟对立

普法战争后,德国总理奥托·

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采取结盟政策,以孤立法国。

他本来让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及俄罗斯帝国结成三帝同盟,可是后来在1878年柏林会议上,俄国因巴尔干半岛问题,而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

1879年,德国选择与奥匈缔结了秘密的德奥同盟。

此外,意大利在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让法国在1881年兼并该地。

为了争取支援,意大利跟德国和奥匈结盟,是为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不满。

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险条约》。

可是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新任德皇威廉二世不想维持俾斯麦定下的同盟制度,任由条约终止,而选择只与奥国为盟。

法国向俄国提供资本,实现其工业化后,在1894年与俄国结下军事同盟,是为法俄同盟。

英国鉴于法国在埃及、俄国在巴尔干日益扩张,威胁英帝国前往远东的贸易航道,故在1887年2月12日和意大利组成《地中海协定》,互相保证维持地中海、亚德里亚海及黑海的现状,而意大利则支持英国在埃及的行动。

经德国首相俾斯麦支持下,奥匈及西班牙均加入协定,是为《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同年十二月,英、奥、意三国商定共同维持近东现状,对抗俄国对土耳其帝国之影响,是为《第二次地中海协定》,不过两次协定没有明确规定英国承担具体的军事义务,故英国并未放弃其光荣孤立政策。

直至德国海军日扩,威胁英国的制海权,英国才着手在欧陆寻求盟友。

1904年英国终与法国签订《英法协约》,但此协定并非军事同盟,而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定;

相对于德奥同盟或法俄同盟,其合作无疑是较为松散。

不过在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中,此协定充分反映英法坚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受到法国鼓励,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其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条约》。

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有感德国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是以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遭到暗杀而引起的。

[编辑]争夺殖民地

参见:

新帝国主义

经济及工业化发展催促著当时各国政府争夺殖民地以取得原料供应地及市场。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

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

后来,国内商人势力兴起,便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

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

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

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法国的既得利益有所冲突,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发加大。

[编辑]军备竞赛

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

德国于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

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更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

而在陆军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0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万,乃全欧之冠,不过其质素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之陆军相比;

奥匈的军队由27万扩张至80万,意大利由20万扩张至35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质素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相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3万4千人扩张至16万。

世界列强在1914年的海军力量

国家

人员

战列舰

吨位

俄罗斯

54,000

18

589,490

68,000

32

941,525

209,000

62

2,346,613

意大利

不详

17

401,283

美国

37

1,009,184

日本

679,438

合计

>

331,000

182

5,967,553

德国

79,000

44

1,149,863

奥匈

16,000

8

266,598

土耳其

5

103,309

95,000

57

1,519,770

来源:

Ferguson1999p85

[编辑]战前危机

[编辑]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法国向摩洛哥提出改革方案,企图将之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

然而摩洛哥深感法国侵略的压力,欲援引德国抗衡法国。

但当时德国对摩洛哥虎视眈眈,怀有野心,法国士气不振,德国又欲试探英法协约的合作程度,而且此时国际环境有利。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欲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列强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并达成决议,承认摩洛哥的独立,但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

法国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编辑]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

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法属刚果作为补偿,并于该年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豹式炮舰(SMSPanther)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

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因此支援法国,态度强硬。

7月9日,法德两国开始谈判,最后在11月4日达成协议。

德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地位,并把喀麦隆北部部分领土让与法国(今查德南部);

法国则把法属赤道非洲辖下的法属刚果中南部(今刚果共和国北部)及邻近地区转让给德国,以作赔偿。

1912年3月30日,得到德国之同意后,法国与摩洛哥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的被保护国。

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更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益大。

[编辑]波斯尼亚危机

波斯尼亚危机

奥斯曼帝国在苏丹阿布都·

哈密德统治下,改革成效不大,一群年轻军官以“团结进步委员会”的名义组织起来,提倡君主立宪,他们的活动又被人称为“青年土耳其运动”;

1908年驻马其顿土耳其军队兵变,要求哈密德立即推行宪政及改革,最终苏丹被迫下台,使土耳其局势出现不稳。

加上巴尔干各国早对土耳其剩余的欧洲领土存有扩张的野心,局势危急,于是奥匈与俄国达成协议,透过召开会议商讨吞并波黑二省的问题,奥匈则承诺协助俄国修改柏林条约,让俄国可以自由出入博普鲁斯-达达尼尔海峡,但最终奥匈单方面采取吞并行动,将与俄国的协议废弃。

1908年10月6日,奥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吞并了她从1878年开始托管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的塞尔维亚之强烈反奥情绪。

塞尔维亚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国出兵令其希望幻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然而,其他欧洲大国并未协助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视吞并一事为屈辱,但俄国未有实质支援,塞亦唯有接受;

却种下两次巴尔干半岛战争的祸根,塞尔维亚西进之路已封,唯有一心南下才可突破;

而奥匈公然吞并土耳其土地,亦促成日后各国组成巴尔干同盟,参与侵占土耳其领土。

(此次危机也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预演。

[编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Bulgaria)、塞尔维亚(Serbia)、希腊(Greece)与蒙特尼哥罗(Montenegro)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土耳其奥斯曼帝国。

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结果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附近领土以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

保加利亚则取得了马其顿。

塞尔维亚原先可得到通往亚德里亚海的海岸线,但由于奥匈不希望她实力大增,威胁其多民族帝国之安全,遂在会议上鼓吹在该处建立一独立国家,阿尔巴尼亚因而立国。

但奥塞两国之间的嫌隙却因此事而扩大,以致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编辑]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保加利亚(Bulgaria)表示被不公平对待,所以攻打塞尔维亚,开始第二次巴尔干战争(BalkanWar)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同盟。

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鄂图曼帝国亦对保加利亚宣战。

结果保加利亚战败。

8月10日,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

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发达河马其顿(VardarMacedonia;

其边界与今马其顿共和国相若)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PirinMacedonia)划归保加利亚;

爱琴海马其顿(AegeanMacedonia)划归希腊。

这引来了奥匈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编辑]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

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族青年加夫里若·

普林西普(一名参加塞尔维亚恐怖组织“黑手党”的波斯尼亚学生)枪杀。

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得到德国的支援后,于1914年7月28日出兵塞尔维亚。

这件事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编辑]战事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

7月30日俄罗斯开始总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

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并向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德俄发生战争时保持中立。

法国拒绝,并进入总动员。

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

8月4日,德国入侵立国时已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时。

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又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和维护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

8月6日,奥匈向俄国宣战。

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宣战。

[编辑]西面战线

西方战线

在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

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计划:

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俄国。

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一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第十七号计划。

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意料,使得这两个计划皆不可行。

[编辑]德军进攻

1914年8月2日,德军出兵中立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

8月3日,德军对比利时不宣而战。

至8月9日,德军成功攻占比利时全境,并且驱逐在比利时境内的法军回法国境内。

8月21日,德军分兵五路攻向法国北部,法军失守,被逼后撤。

9月3日,德军已进逼巴黎,法国政府被逼撤退至波尔多。

9月5-12日,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近郊马恩河一线爆发马恩河战役,结果两败俱伤,德军只得转入战略防御,固守安纳河一线,战斗开始演变为阵地战。

接着,双方爆发了奔向海边的运动战,结果英法联军大败。

德军成功夺取法国东北部的广阔领土,但始终不能截断英法两国的运输线。

随后双方再爆发佛兰德会战,但双方均无重大成果,结果战事进入胶着对峙状态。

[编辑]战事僵持

1915年春,英法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面战线,发动了香巴尼和阿杜瓦两轮攻势。

但因为沿用旧战术,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己方反而伤亡惨重。

该年4月德军反击,并首次使用毒气,使双方的损失更为惨重。

结果1915年的西面战线,英法联军死伤百万人,德军亦死伤61万人,但战事仍然胶着。

1916年2月,东面战线的压力稍为降低,德军主力再次移师西线,与法军爆发凡尔登会战。

结果在激战7个多月后,德军仍不能攻取凡尔登。

而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该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与德军爆发索姆河战役,战况更为惨烈。

英军虽然在这场战争里首次使用坦克,但双方在伤亡共约120万人后,战事仍未有重大突破,并持续至该年11月,西线再次变为胶着对峙状态,不过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编辑]美国参战

1917年4月6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宣布与德国断交的情景

1917年2月3日因德国使用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多只船只被击沉,美国与德国断交。

2月24日,美国驻英大使佩奇收到破获的齐默曼电报,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于是美国以此为根据,于4月6日向德国宣战。

1917年4月,法军于西线开展春季攻势,与德军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进行会战,历时共一个月,但法军在伤亡10万人后却仍未有进展,引起了法国士兵的骚动,并导致该次战役的策划者、上任不足半年的法军总司令罗贝尔·

尼维尔将军被革职。

战事再度胶着,而法军因内部骚动,无力防御,只得由英军负责西线防御。

在该年下半年,美国提供的装备到达欧洲,英军于是再在西线猛攻,但在损失100多万人后,仍无法改变战事的胶着状态。

[编辑]最后进攻

1917年11月,东面战线因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退出战争而结束,德军立即集中于西线,意图在美军到达欧洲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两国,以扭转局势。

1918年3月-7月,德军接连于西线发动5次大规模的攻势,头两次攻势在损兵14万后仍无所获。

而美军则已到达欧洲,使协约国兵力大增。

该年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攻势,这次成功突破法军的防线进逼至距巴黎仅37公里之地,但并不能歼灭英法联军的主力,而己方则损失13万人。

在6月9日-6月13日这5天,德军发动第四次攻势,企图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的两个突出点接连起来,以集中兵力攻击巴黎,但并未能成功。

7月15日,德军死心不息,发动第五次攻势,但在损失15个师后,一无所获,己方军力反而消耗殆尽,只得撤退至兴登堡防线,从此只能作消极防御。

[编辑]东、南战线

[编辑]俄国动员

1914年7月28日,奥匈因为德国向其开出“空白支票”,因此自信心大增,与塞尔维亚断交并对其宣战。

俄国则宣布全国总动员,以支援塞尔维亚与奥匈战斗,这引起德国的不满(而两国的恶性关系也埋下了伏线)。

8月1日,德国以俄国拒绝停止全国总动员为借口向俄国宣战,并同时在西线进侵比利时。

8月4日,英国因比利时为其自身安全的关键,因此对德宣战。

[编辑]德俄交战

俄军乘德军在开战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线之际,在东线向德军发起进攻。

8月下旬,俄军进入东普鲁士,并逼向德国的心脏地带,德军被逼从西线调兵回援。

德国援军行动迅速,很快便抵达东线,并于科穆辛森林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使得东线战局发展受到德军控制。

9月11日,俄国的第一集团军再度被击败,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

在南线方面,俄军开始时在加里西亚和布柯维纳屡次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但德国随后对奥匈提供支援,结果到12月中旬,东线战事亦进入胶着状态。

1915年,德军因为西线的马恩河会战失败,决定先集中兵力击溃俄国,逼使俄国停战,从而结束东线战事,并且避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于是变成主要战场。

1915年5月,德奥联军以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分兵两路进击俄军,并计划将俄军逼至“波兰口袋”内歼灭。

双方交战8个多月,德军攻占普热米什尔、莱姆堡、伊凡哥罗德、华沙、布列斯特、维尔诺及里加,并逼使俄军撤退至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俄军共损失170多万人。

德军虽然大胜,但已方损失亦极大,而且并未消灭俄军主力,结果无法逼迫俄国投降。

而尼古拉二世亦乘机罢免皇叔尼古拉大公的俄军总司令职位,由沙皇本人亲自兼任俄军总司令并御驾亲征,但这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俄军的局面。

[编辑]土耳其参战

德国为了牵制俄国,于是答应向鄂图曼土耳其提供一亿法郎的贷款,以换取其参战。

于是土耳其于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参战。

并与俄国在高加索发生战斗。

俄军初时作战不利,但于1915年1月发动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团军被歼灭,共损失约7万多人。

[编辑]意大利转投协约国

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