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华宁县第二中学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91145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华宁县第二中学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云南省华宁县第二中学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云南省华宁县第二中学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云南省华宁县第二中学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云南省华宁县第二中学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华宁县第二中学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云南省华宁县第二中学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华宁县第二中学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华宁县第二中学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故①、④正确。

而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和血糖含量过高会引起组织液失水,不会引起组织水肿。

【考点定位】考查内环境组成成分的相关知识。

【名师点睛】此类问题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人体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面色苍白,全身颤抖。

对此分析错误的是A.此时体内血糖浓度下降,细胞产热不足以维持正常体温B.全身颤抖是由于骨骼肌收缩,目的是加速产热C.通过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方式,减少散热,所以面色苍白D.参与上述调节的内分泌腺有大脑皮层、肾上腺、胰岛、甲状腺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寒冷时体温调节过程为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增加(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散热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稳定.饥饿时,血糖浓度下降,在相关神经﹣激素的调节下,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维持血糖的稳定.解ABC、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

面色苍白,是由于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全身颤抖,是由于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此时细胞产热不足以维持正常体温,ABC正确;

D、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有助于产热,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有助于升高血糖,大脑皮层不属于内分泌腺,D错误.故选D.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4.在一片约33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各用一个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然后全部放掉。

第二次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

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只/hm2约为A.略大于165B.略小于165C.略大于5D.略小于5【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设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数量约为X,可以得到25/X5/33,X2533/5165,则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只/hm2约为165/335,由于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志,因此影响了大山雀的活动大山雀被捕获的机率比正常时要大也就是说如果不带大铁环第二次可能捕获不到5只,因此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数要比165多种群密度要比165/33要大即大于5,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5.人体特异性免疫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下列生理过程只属于细胞免疫的是A.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B.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泌淋巴因子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D.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答案】C【解析】【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详解】A、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的过程只发生在体液免疫中,错误;

B、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泌淋巴因子的过程也可发生在体液免疫中,错误;

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的过程只发生在细胞免疫中,正确;

D、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的过程只发生在体液免疫中,错误。

6.有关种群增长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C.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构建,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观察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D.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答案】D【解析】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A项正确;

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所以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B项正确;

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构建,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观察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C项正确;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没有K值,D项错误。

7.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

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答案】D【解析】进入冷环境中,机体散热较快,此时要通过调节加强产热,减少散热,维持体温正常。

通过神经调节,肌肉加强收缩产热,故A正确。

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减少散热,故B正确。

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散热,故C正确。

通过神经调节,促进垂体活动加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增加产热,故D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8.下列关于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最终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C.兴奋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Na+通过被动运输进入突触后膜内D.神经递质释放的过程可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答案】B【解析】A.离体的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兴奋沿神经纤维可以是双向传导的,但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一般都是单向的,A正确;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最终将恢复为静息状态,但不是零电位,静息状态细胞膜内外也是有电位差的,表现为外正内负,B错误;

C.兴奋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大量钠离子内流,引起后膜兴奋,运输方式相当于协助扩散,即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C正确;

D.神经递质释放是以胞吐的形式,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D正确。

【考点定位】兴奋传导和传递的机理【名师点睛】兴奋在神经元上的双向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的相关知识的易错点1、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差别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②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

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3、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协助扩散;

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

4、Na+在恢复静息电位时,Na+的外流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属于主动运输,需消耗能量。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寒冷环境中,由于产热过程大于散热过程,所以体温不会升高B.剧烈运动过程中,汗液的大量分泌是为了保持体温和渗透压的相对稳定C.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细胞分泌、垂体释放的D.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过程中,感受器和调节中枢均位于下丘脑中【答案】C【解析】【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人在寒冷环境中只要是体温恒定,则产热等于散热,错误;

B、剧烈运动过程中,汗液的大量分泌是为了增加散热,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但会使渗透压升高,错误;

C、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细胞分泌、垂体释放的,正确;

D、水盐调节过程中,感受器和调节中枢均位于下丘脑中;

体温调节过程中,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而感受器位于皮肤,错误。

10.能分泌甲状腺激素的结构是()A.垂体B.甲状腺C.性腺D.下丘脑【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垂体不能分泌甲状腺激素,A错误;

B、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B正确;

C、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性腺不能分泌甲状腺激素,C错误;

D、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下丘脑不能分泌甲状腺激素,D错误.故选B.11.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古诗中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说的是水分太多使鲤鱼游上岸,故A不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说的是如果杂草太多,会和豆苗争夺生存资源,故B是。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述的是植物向光性,故C不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的是温度对开花的影响,故D不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因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1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体温调节可保证机体在任何环境条件下体温的相对稳定B.寒冷环境中,有关神经兴奋能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保持体温C.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D.呼吸、排尿、排便等也能散热【答案】A【解析】【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生物的生命活动调节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体温调节也不例外,超出其调节能力范围,机体稳态会遭到破坏,错误;

B、在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有关神经兴奋能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同时通过激素调节增加机体产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正确;

C、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正确;

D、通过呼吸、排尿、排便也会带走机体一部分热量,正确。

故选A。

【点睛】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13.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间隙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答案】D【解析】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叫突触间隙,是组织液;

正确。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因为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

D.突触兴奋由前膜传向后膜,不是同步的;

错误。

,1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结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D.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答案】C【解析】【分析】食物网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营养结构,其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是由于多种消费者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其中食物链都从生产者起始。

该食物网中有8条食物链,蛇与鼠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之间是竞争关系。

生态系统的成分除组成食物网的生产者、消费者外,还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详解】A、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据不同营养级,正确;

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其中蛇与鼠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是竞争关系,正确;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错误;

D、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从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正确。

15.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中④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离子有关,与蛋白质的含量无关C.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D.外界空气中的02最终进入肝细胞被利用需穿过9层膜【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内环境排泄代谢废物主要需要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和皮肤的参与,故A正确。

血浆渗透压主要和蛋白质无机盐有关,故B错误。

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故C错误。

外界中的氧气最终进入肝细胞被利用需要穿过11层膜,即首先要通过肺泡细胞(一进一出2层),再进入毛细血管,穿过毛细血管管壁细胞(2层),由红细胞(2层)携带运到肝脏附近,再次穿过管壁细胞(2层),进入肝细胞(1层)进入线粒体(2层)就是11层膜,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信息的分析能力。

16.要研究一个种群的密度常需要根据该种群生物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

下列调查种群密度时所用的方法正确的是A.调查草地上的瓢虫种群→标志重捕法B.调查草原中的斑马种群→样方法C.调查某片森林灰松鼠种群→标志重捕法D.调查池塘中的鲢鱼种群→样方法【答案】C【解析】【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详解】A、瓢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错误;

B、斑马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错误;

C、森林灰松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正确;

D、池塘中的鲢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错误。

17.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包括A.通过兔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B.通过兔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C.通过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D.流入到狐体内的能量【答案】B【解析】【分析】由草、兔、狐3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草→兔→狐,兔同化的能量有多个去向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呼吸消耗等。

兔经过同化作用获取的能量兔的摄入量-兔的粪便量。

【详解】A、兔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去了,这部分能量是不能被生物群落内的生物再利用的,正确;

B、兔经过同化作用获取的能量兔的摄入量-兔的粪便量,所以兔的粪便中的能量不是兔同化的能量,错误;

C、狐经过同化作用获取的能量狐的摄入量-狐的粪便量,所以狐的粪便中的能量不是狐同化的能量,而属于它的上一营养级兔的能量,正确;

D、兔同化的能量除了被分解者利用、呼吸消耗以外,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下一营养级狐,正确。

故选B。

【点睛】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可见兔子的粪便中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是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

而狐狸粪便中的有机物所含有的能量则是其捕食的兔子同化量的一部分。

18.我是一个CO2分子,在空气中游荡;

后来被小草吸收变成其体内糖分子的组成成分;

随后小草被兔子吃了,我又变成了兔子体内的组成成分;

最后兔子老死,在一些细菌等朋友的帮助下,我从兔子体内逃逸出,返回空气中。

这一过程是A.物质循环B.能量流动C.CO2的合成D.CO2的降解【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不断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详解】A项和B项,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的,碳元素会循环,但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故A项正确,B项错误;

C项和D项,在碳元素循环的过程中,生物体呼吸作用分解含碳化合物形成CO2,生产者光合作用利用CO2形成含碳化合物,因此该过程包含C、D,故C项和D项均错误。

【点睛】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不断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根据题意一个CO2分子,在空气中游荡,然后被小草吸收,进行光合作用合成了含碳有机物,只有碳元素就从无机环境进入了生物群落.小草光合作用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兔子捕食,消化吸收并同化,变成了兔子体内的含碳有机物,兔子死后被细菌等微生物分解,含碳有机物中的碳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了无机环境.因此可见这是一个碳循环的过程。

19.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是无机环境B.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是行为信息C.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种群繁衍同信息传递无关D.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既可以来自于生物,也可以来自于无机环境,信息传递对于生物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种群繁衍以及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有重要的作用.解A、物理信息既可以来自于无机环境,也可以来自于生物,A错误;

B、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属于化学信息信息,B错误;

C、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种群繁衍同样也离不开信息传递,C错误;

D、捕食者和被捕食者能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故选D.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20.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分布的因素不包括A.光照强度B.土壤类型C.生物种群的特征D.温度高低【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

水平结构因为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不同的分布。

【详解】ABD群落水平结构呈镶嵌状况,是因为地形起伏、光线明暗、温度、湿度大小等是影响植群落的水平结构,ABD正确;

C、种群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四方面,与生物群落结构无关,错误。

21.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的叙述,正确的是()A.探究果胶酶用量的实验中,果汁量与果胶酶的用量始终成正比B.在提取胡萝卜素时,可选用乙醇或石油醚作为萃取剂C.果胶酶是由植物、霉菌、细菌等产生的能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D.为提高胡萝卜素的萃取速度,应釆用明火加热【答案】C【解析】探究果胶酶用量的实验中,随着反应的进行,果胶量越来越少,所以果汁量与果胶酶的用量不会始终都成正比A错误;

在提取胡萝卜素时,可选用石油醚作为萃取剂,B错误;

果胶酶是由植物、霉菌、细菌等产生的能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C正确;

为提高胡萝卜素的萃取速度,为防止实验装置燃烧或爆炸,应釆用水浴加热,D错误。

22.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A.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膝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B.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C.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0C恒温培养24-48小时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答案】D【解析】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恒温培养24-48小时,在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一组平板为代表进行计数。

所以D不对。

23.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灭菌应用()A.灼烧灭菌B.高压蒸汽灭菌C.干热灭菌D.煮沸灭菌【答案】B【解析】【分析】灭菌是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达到完全无菌的过程,灭菌的方法主要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

灼烧灭菌是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它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灼烧来灭菌;

高压灭菌是将灭菌物品放置在盛有适量水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利用高温高压的水蒸气进行的灭菌,适合于玻璃器皿、接种工具以及培养基,特别注意培养基的灭菌只能用高压蒸汽灭菌;

干热灭菌是将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金属工具的灭菌。

煮沸灭菌通常将水煮沸至100℃,保持5~10min可杀灭细菌繁殖体,保持1~3h可杀灭芽胞,一般适用于餐具或不耐高温的食品等的消毒。

【详解】A.灼烧灭菌一般适用于金属接种工具或试管口的灭菌,A错误;

B.培养基的灭菌通常用高压蒸汽灭菌,B正确;

C.干热灭菌适用于需要保持干燥的空玻璃器皿的灭菌,C错误;

D.煮沸灭菌一般适用于不耐高温的食品等,D错误。

24.植物组织培养的再分化与细胞自然分化的不同点是A.前者细胞的形态结构没有变化,后者细胞的形态结构有变化B.前者细胞的形态结构有变化,后者细胞的形态结构没有变化C.前者有植物激素的调节,后者没有植物激素的调节D.前者植物激素主要来源于培养基,后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