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一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90139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2.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一Word文件下载.docx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一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一Word文件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一Word文件下载.docx

本舰是皇家海军历史上第二艘以乔治五世命名的军舰,上一艘是1911年开工建造的无畏型战列舰。

建造始末:

1937年1月1曰在维克斯·

阿姆斯特朗船厂开工建造,1939年2月21曰下水,1940年12月11曰完工。

1950年退役,1958年1月20曰被出售拆解。

威尔士亲王号(HMSPrinceofWales):

威尔士亲王是威尔士公国的元首;

自1301年英国安茹王朝吞并威尔士之后,英王便将这个衔头赐与自己的长子。

从此以后,给国王的男性继承人冠以“威尔士亲王”的头衔逐渐相沿成习,“威尔士亲王”成了英国王储的同义词。

威尔士亲王的称号并不是由君主的长子自动拥有,而需要在位君主的正式册封。

威尔士王妃是给威尔士亲王的妻子的衔头。

1937年1月2曰在坎贝尔.莱德船厂开工建造,1939年5月3曰下水,1941年3月31曰完工。

1941年12月10曰在关丹外海(3-30'

N,104-30'

E)被曰本陆基飞机击沉。

约克公爵号(HMSDukeofYork):

约克是英国著名城市,由罗马人于公元71年创建。

罗马曾把军队总部及皇宫设立于此。

公元306年,承认基督教为合法宗教的罗马君士坦丁大帝在这里接受册封。

11世纪中叶,诺曼人在此重修城堡。

中世纪的约克是英国第二大城,深受王室器重。

约克公爵为约克的统治者,这一称号只授予英王的次子。

原名安森号(Anson)。

1937年5月5曰在约翰.布朗(Clydebank)船厂开工建造,1940年2月28曰下水,1941年11月4曰完工。

1949年除役,1958年3月18曰被出售解体。

安森号(HMSAnson):

此名是为纪念18世纪的悲剧英雄——英国海军上将乔治·

安森,他于1740年率2000人乘6艘战舰进行环球远航。

因为长时间的海上航行,舰队中有1000多人身患败血病而死,最后仅有一艘战舰回到英国。

原名杰利科号。

1937年7月20曰在斯旺.亨特船厂(Newcastle)开工建造,1940年2月24曰下水,1942年6月22曰完工。

1949年除役,1957年12月17曰被出售解体。

豪号(HMSHowe):

此名来源于英国18世纪末的著名将领海军上将理查德.豪勋爵,他长期担任英国海峡舰队司令,是皇家海军经验最丰富的将领。

1794年5月28曰——6月1曰率领英国海军击溃了由维拉莱.乔依斯少将统帅的法国舰队。

原名贝蒂号。

1937年6月1曰在法尔费德船厂(Glasgow)开工,1940年4月9曰下水,1942年8月20曰完工。

1950年改为训练舰,1955年除役,1958年6月2曰被出售解体。

“英王乔治五世”号舰长227.08米,水线长225.56米,舰宽34.24米,水线宽31.46米,平均吃水深度10.41米,刚建成时标准/满载排水量为38641/42905吨,额定载员1409人(军官70人、士兵1339人),作为旗舰时载员1543人(军官109人,士兵1434人)。

二战开始后,随着各类新型装备的陆续上舰及舰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各舰的满载排水量也逐年上涨。

1944年“英王乔治五世”和“约克公爵”的满载排水量均已超过4.5万吨。

到战争结束时”安森”和“豪”更是达到了4.6万吨。

出于限制排水量的需要,设计师降低了英王乔治五世级的甲板型高和干舷高度,加上为了坚持A炮塔主炮能以0‘仰角向正前方平射这一多少已显得不合时宜的要求,战舰前甲板的舷弧高度被砍得只剩5英尺(约1.52米),使前甲板即使在中等海况下也上浪严重,海况恶劣时甚至会影响到战舰的航行能力。

1943年春“英王乔治五世”号在冰岛以南遭遇飓风,为防舰艏埋水过深,只能勉强维持6节航速。

不过由于拥有适当的定倾高度-四方形的舰体及大型舭龙骨,英王乔治五世级仍是一个比上一代的纳尔逊级更为稳定的火力平台,其14秒的横摇周期明显优于纳尔逊级的11秒。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该级舰为限制排水量而作出了部分性能上的牺牲,但在建造过程中对有利于减重的焊接技术却用得不多,其范围仅限于非承力并且无须承受爆炸冲击的次要构件。

尽管焊接利于减重兼省工省时,但英国人却通过实验得出一项结论:

焊接结构在受到弹丸打击或水下爆炸冲击时,所产生的裂纹和渗漏程度要大于铆接结构。

此外,焊接在当时的船舶建造行业中尚属新兴技术,英国船厂对其研究、掌握得还不透彻,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大规模采用尚不成熟的技术,未免过于冒进。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三视图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线图

MarkVII型45倍口径14英寸主炮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主要武器是10门MarkVII型45倍口径14英寸主炮。

该炮由英国阿姆斯特朗艾尔斯维克火炮公司(ElswickOrdnanceCompany)研制,是在1933年制造的同口径MarkXIV试验型火炮的基础上开发的。

火炮实际口径355.6毫米,身管采用了自紧工艺制造,长16米,重79吨,工作压力20.5吨/平方英寸,射速每分钟2发,身管寿命约375发。

配用的14英寸穿甲弹弹重721公斤,炮口初速732米/秒,40度仰角时最大射程352600米,侵彻威力为在228600距离上可击穿241毫米厚的装甲板。

3座主炮塔中A、Y为四联炮塔,重1557吨;

B炮塔为双联炮塔,重900.5吨。

这两种炮塔一反英国此前的设计传统,首次将发射药舱布置在弹丸舱之下。

不过它们并未像同时代其他国家的战列舰主炮塔那样采用电机驱动,而是由160马力(B炮塔的为70马力,1马力=0.7355千瓦)的斜盘发动机提供旋转动力,回旋速度2度/秒,明显偏慢。

炮塔中各炮可在液压系统控制下独立进行俯仰,火炮的固定装填角为+5度。

A、丫炮塔上装有12.5米测距仪,B炮塔装有9.1米测距仪,舰桥顶部的主炮射击指挥室则装有4.6米测距仪(后续3舰换成了6.7米测距仪),然而由于战舰干舷和舷弧过低,A、B炮塔的测距仪在恶劣海况下易受舰艏溅起的水花和飞沫干扰。

各炮塔中的主炮除了能自主射击,还能由射击指挥室或B炮塔统一控制击发。

由于设计时对防火密封性要求极严,机械结构过于精密、复杂,部件尺寸及结构上所留的公差余量太小,导致英王乔治五世级的炮塔(特别是四联装的A、Y)可靠性极差,各类故障频繁发生。

比如防火联动门,其连杆机构稍有变形就会卡死,曾多次在战斗中误事。

1941年威尔斯亲王号在拦截俾斯麦的行动中,全舰10门主炮一度剩下2门可以正常使用,乔治五世号歼灭俾斯麦的作战中,10门火炮中有5门发生故障。

这些问题直到1943年后才得以缓解,然而始终未能根除。

QFMKI型5.25英寸50倍口径高平两用炮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副炮为MKI型5.25英寸50倍口径高平两用炮,这种火炮也是英国“狄多”级防空巡洋舰的主炮。

该炮由英国阿姆斯特朗艾尔斯维克火炮公司(ElswickOrdnanceCompany)于1935年研制,英国人认为这一口径既能对轻巡洋舰大小的目标造成有效毁伤,弹药重量又是手工装填所允许的极限。

该炮的制造工序复杂,产量不足。

为了优先满足乔治五世级的需要,狄多级轻巡洋舰不得不先混装一部分4英寸或4.5英寸的老炮。

QFMarkI使用分装的半穿甲弹和高爆弹,为降低结构复杂程度和控制成本而使用人工装填,弹丸重36.3千克,炮口初速792米/秒。

火炮俯仰角度-5’/+70’,最大射程21397米,最大射高14935米。

该炮的理论射速为10--12发/分,然而狭窄的炮室和装填手的体力限制使实际射速仅为7--9发/分。

乔治五世级上的QFMarkI采用双联安装,两舷各有4座炮塔。

双联炮塔重78吨,由电力驱动进行旋转和俯仰。

由于二战前英国海军对空中威胁的认识不足,因此该炮设计的俯仰和回旋速度都较低(均为10’/秒),实战中发现对抗近距高速目标时较为困难,其主要的价值在于形成大面积的弹片幕以拦阻中、高空的敌机群。

该炮的射击指挥仪没有装甲防护,战斗中极易受损。

1941年威尔士亲王号拦截俾斯麦号的战斗中就因为后部副炮指挥仪被弹片击中导致副炮无法参与射击。

MarkVIII型八联装40毫米2磅防空炮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近距离防空武器为4座MarkVIII型八联装2磅防空炮,即著名的“砰砰”炮。

该炮于1930年正式入役,有4联装和8联装两种型号,装备的舰艇大到战列舰、航空母舰,小到驱逐舰和护卫舰,是皇家海军二战中的标准近程防空武器。

该炮实际口径40.5毫米,炮管长度1580毫米,发射专用防空高爆弹射程为3960米,射速高达115发/分钟。

火炮采用无防护的开放式炮架,全重16吨,由电动马达驱动,旋转范围360度,俯仰范围+70度~-10度,俯仰速率15度/秒。

火炮使用装在长方形金属弹药箱内的14发金属联接弹带供弹,弹药箱的位置在火炮炮架的两侧。

由于该炮使用一战时期遗留的老式弹药,加上炮管较短,所以弹丸的初速和威力均偏低。

即使后来改用初速更高的新型弹药,其射程、射高和博福斯炮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该炮的结构十分复杂,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维护保养,火力还时常因金属弹带供弹不畅而中断。

到了战争中、后期,英王乔治五世级各舰均加装了不少八联及四联“砰砰”炮,具体数量各舰略有不同。

MarkI 

型20管UP防空火箭

这是一种匪夷所思的武器。

每座发射器由20根直径3英寸(76.2毫米)的定向管组成,每排4管,上下共5排,由于定向管没有膛线,因而也称为非旋转抛射物。

火箭弹由电击发,可以射到离舰900米,高约330米的空中。

火箭会抛出一枚带有3个降落伞的触发雷,雷体重238克。

降落伞与雷体之间由一条122米长的金属线连接,并以5~7米/秒的速度下降。

当来袭飞机碰到降落伞或金属线后,金属线将在不断缠绕中把雷体拖向飞机并引爆。

20枚火箭通常分为2次齐射,每次10枚,以形成雷幕。

UP防空火箭的飘雷下降速度太慢,很容易被敌机规避,还有可能随风飘落到己舰或友舰身上。

露天的发射器及其贮弹箱在战斗中易受打击而引起火灾,发射后的再装填也十分不易,因此在大战中后期都被小口径防空炮所取代。

“英王乔治五世”号装了4座发射器(B炮塔顶部1座,丫炮塔顶部2座,还有1座取代了1939年新增的舰艉“砰砰”炮),“威尔士亲王”号只有3座(丫炮塔顶部只有1座),不过它们从未在实战中使用过。

后续3舰再未安装过这种武器。

曾经装备该武器的英国主力舰还有“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其他武器

乔治五世级建造时时还计划装备4座四联12.7毫米维克斯MarkIII型水冷高射机枪,1939年后它们被两座“砰砰”炮取代。

到了战争中、后期,英王乔治五世级各舰均加装了不少八联及四联“砰砰”炮和MkII型四联装40毫米博福斯及20毫米厄利孔高炮。

到二战结束时的装备数量分别是:

“英王乔治五世”号:

8联砰砰炮8座,四联和单管40毫米博福斯炮各2座,双联20毫米厄利孔高炮6座和单管20毫米厄利孔高炮24座。

“约克公爵”号:

8联砰砰炮8座,4联砰砰炮6座,四联40毫米博福斯炮2座,双联20毫米厄利孔高炮8座和单管20毫米厄利孔高炮38座。

“安森”号:

8联砰砰炮8座,4联砰砰炮4座,四联40毫米博福斯炮2座,双联20毫米厄利孔高炮6座和单管20毫米厄利孔高炮15座。

“豪”号:

8联砰砰炮8座,4联砰砰炮6座,四联40毫米博福斯炮2座,单管40毫米博福斯炮20座,双联20毫米厄利孔高炮4座和单管20毫米厄利孔高炮34座。

“威尔士亲王”号:

1941年12月沉没时的防空武器为8联砰砰炮6座,单管40毫米博福斯炮1座,单管20毫米厄利孔高炮8座。

4联12.7毫米维克斯MarkIII型水冷高射机枪

博福斯40毫米高炮由瑞典博福斯公司研制。

英国陆军于1937年开始购入,1939年取得特许生产权。

皇家海军的舰载型40毫米博福斯高炮实际上就是英联邦陆军型的简化版,去掉了轮式炮车底盘,直接安装于舰艇之上。

通常小型舰艇上依靠人力转向和调整火炮仰俯,大型战舰上则采用电力驱动。

为了缩短生产工时,英国的40毫米博福斯高炮采用了简化的MkII型炮架。

与瑞典M34型高炮相比,MkII型炮架的主要区别在于大量使用了管状支架、去除了平衡机构和快速追踪目标的机械式计算机。

此外,MkII型炮架还安装了防盾。

在舰载型40毫米博福斯高炮正式定型前,“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上也安装过陆军型40毫米博福斯高炮。

4联博福斯40毫米高炮

单管40毫米博福斯高炮

20毫米厄利孔高炮是二战中最著名的小口径防空炮,由瑞士设计,交战的双方国家都有大量装备使用,主要用于填补40毫米高炮和12.7毫米高射机枪之间的火力空白。

该炮使用弹鼓供弹,火力极其猛烈。

它即保留了12.7毫米机枪的小巧轻便和高射速,又弥补了高射机枪威力不足的缺点,是近距离防空的有效武器。

休泼马林“海象”式水上飞机

和它的名字一样,“海象”式飞机有着一副极笨拙的外形。

很难想象外表丑陋的“海象”和二战初期最优秀的战斗机“喷火”同样是休泼马林(Supermarine)公司的产品。

该机型从早期的“海鸥”式水上飞机发展而来。

在1936到1944年间一共制造了740架。

可轨道弹射起飞的“海象”被广泛装备于皇家海军的各种大型战舰。

二战期间一共有162架“海象”为英国皇家海军和英联邦海军使用。

战争期间,“海象”通常担任侦察/搜救工作,部分“海象”还被安装了反潜雷达,担任反潜机。

速度极慢的“海象”是战斗机非常好的猎物,二战中任何战斗机在空战中对它都有绝对的优势。

但是面对潜艇时,猎物变为了猎人,一共有5艘德意潜艇被“海象”击伤或击沉。

英王乔治五世级两个烟囱之间设有包括机库和弹射器在内的航空设施,原始设计中能携带4架”海象”水上飞机,然而开工后飞机数量被减为2架。

随着雷达技术的飞速发展,除“威尔士亲王“号之外的其余4舰后来都撤除了水上飞机。

原弹射器所在的位置被用来存放救生艇,原来的艇甲板则用于装设新增的高炮。

机库一度改作电影院,1944—1945年间变成了宿舍,用以容纳新增的舰员。

翼展:

45.8英尺(13.97m) 

机长:

37.2英尺(11.35m) 

机高:

15.3英尺(4.65m) 

翼面积:

610平方英尺(56.67m2)

空重 

4,900磅(2,223kg) 

最大起飞重量:

7,200磅(3,266kg)

航速:

135英里/小时(217千米/小时) 

升限:

17,090英尺(2,210m) 

航程:

600英里 

(966km)

武备:

2挺Vickers'

K'

机枪(机鼻和飞行员背后)

翼下可挂载760磅炸弹或深水炸弹

乘员:

3-4人

电子装备

桅杆顶部的281型对空警戒雷达

乔治五世级装备的雷达性能先进,种类齐全。

其具体的型号较多,而且各舰在不同时期改装或加装的型号各不相同。

主要的雷达型号有:

279型对空警戒雷达、281型对空警戒雷达、277Q低空/水面搜索雷达、273型水面搜索雷达、271型水面搜索雷达、284型主炮火控雷达、274型主炮火控雷达、285型副炮火控雷达、275型副炮火控雷达、293P空中目标指示雷达(用于为282型指示目标,仅装备KGV)、282型乒乓炮火控雷达、283型主炮弹幕拦阻控制雷达。

“威尔士亲王”号的悲剧发生后,“约克公爵”号还试装过MarkI“自动弹幕拦截系统”。

该系统的原理是各门主炮提前对准敌机来袭方向,并预先装定好炮弹的出膛爆炸距离(引信可在0—6秒间调整,折合成距离为900米一4600米),由283雷达控制齐射的时机。

274型主炮火控雷达

用于砰砰炮火控的282型雷达,注意它的塔状天线与285雷达很相似

英王乔治五世级舰桥上方的防空指挥所,左上侧带有塔状天线的是用于砰砰炮火控的282雷达,注意与285雷达的区别

英王乔治五世级后塔楼顶部,画面左侧的是用于副炮火控的285型雷达

左为284型主炮火控雷达,在某些舰上被274型主炮火控雷达(右)取代

右侧为285型副炮火控雷达,在某些舰上被275型副炮火控雷达(左)取代

装甲防护

英王乔治五世级的装甲结构设计标准为:

弹药库和机舱能对英国海军自己的MarkI型15英寸主炮发射的871千克穿甲弹分别形成15728—29261米和17831—25603米的”免疫区”,并能经受住从1.2万英尺(1英尺=0.3048米)高度投下的1000磅(1磅=0.454千克)穿甲炸弹或从3500英尺投下的2000磅穿甲炸弹的打击。

尽管倾斜的舷侧装甲在当时已成了一种“时尚”,但乔治五世级却没有沿用纳尔逊级倾斜、内置的舷侧装甲设计模式。

研究表明,纳尔逊级的装甲带向下延伸得不够深,当舰身摇晃时装甲带下方的薄弱部分容易暴露。

当敌弹未能穿透装甲带而在其表面爆炸时,倾斜的装甲带容易将弹片向斜下方反射,从而击穿防雷壁。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对那些落在舰体附近、又被水面向斜上方弹起的“水漂弹”来说,倾斜的装甲带反而变成了垂直面。

不过,这种情况显然只能作为一种较为极端的次要因素来考虑,因为“水漂弹”的出现表明双方已在近乎平射的近距离内交火,而以当时海战的技术及战术发展水平来看,这显然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情况,一般只有在一方已基本丧失还手能力(比如英舰对”俾斯麦”号的最后围攻)或是夜战时方有可能出现。

乔治五世级的舷侧装甲带敷设在舰体外部,其位置从主甲板开始向下延伸到标准吃水线以下3.66米处。

该装甲带在大部分长度上与水面垂直,总高度为7.01米。

整个装甲带长126.49米,占水线总长度的56%,厚度在主炮弹药库外侧为374毫米,在轮机舱外侧为348毫米。

在吃水线以下约2.5米处,前者的厚度开始逐渐变薄,直至137毫米,后者则逐渐薄至112毫米。

这层较薄的水下装甲带在”装甲盒”之外继续向艏、艉分别延伸了12.19米和11.27米。

装甲带的材质为英国钢铁公司新开发的高品质表面硬化钢,其表面硬化层的深度由通常的20%—25%提高为30%—33%,同时降低了含碳量以提高韧性,据称其抗弹性能要比美国的同类装甲钢高出整整25%。

乔治五世级的露天甲板厚12.5--31毫米,其下的主甲板和装甲甲板,在弹药库上方厚149毫米,在机舱上方厚124毫米。

”装甲盒”之外的区域由下甲板提供水平防护。

该层甲板从前装甲横壁到舰艏防撞舱壁之间的厚度从62.5--124.5毫米不等,从后装甲横壁到舵机舱上方的厚度则为112.3—124.5毫米。

在舵机舱两侧,下甲板还与水平面成30‘角向斜下方张开,以提供对舵机及推进轴的侧面防护。

乔治五世级的主炮塔面板厚324毫米,炮室部分的侧板厚224毫米,其余部分厚174毫米,背板厚174毫米,顶板厚149毫米,炮座装甲中线前部厚298毫米,两侧厚324毫米,后部厚275毫米。

和伊丽莎白女王、复仇、纳尔逊等老舰相比,乔治五世级主炮塔的装甲厚度明显减小(为了应付增大的空中威胁,顶板比前两者要厚,但仍薄于纳尔逊级),不过其防护能力因装甲质量的提高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

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副炮塔的装甲厚度只有不低于37毫米时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对弹片及舰体碎片的防护效果。

然而为了降低战舰的重心以增加稳性,乔治五世级副炮塔各面及弹药库四壁仅厚25毫米。

后来在战舰的建造过程中临时在弹药库外侧及上方添加了一些附加钢板以加强防护。

乔治五世级的司令塔与方形的舰桥结构合为一体。

英国在分析了曰德兰海战的经验后认为,主力舰上的司令塔被弹面积和中弹几率太小,配以厚甲未免过于奢侈。

这一思想首先在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现代化改造中付诸实践,并为排水量受到严格限制的乔治五世级所继承。

该舰司令塔中线前后的厚度只有100毫米,两侧厚度为75毫米,顶板和底板厚38毫米,塔底的垂直通道壁厚25毫米。

水下防护

乔治五世级要求能抵御1000磅TNT当量的水下爆炸,主装甲带之下的水下防护系统由3层纵向水密隔舱构成。

内、外侧为空舱,夹在两道防雷壁中间的为积液舱,装载了油、水,整个结构类似“夹心三明治”。

试验表明,遭受大威力战斗部打击时,最内侧的承力壁铆接处仍有可能出现少许渗漏,所以设计师在内部空间允许的舱段设置了第四道纵向防水壁,形成了向舰体内部的“膨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