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89493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docx

《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docx

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文献号】1-557

【原文出处】当代财经

【原刊地名】南昌

【原刊期号】200311

【原刊页号】85~88

【分类号】F10

【分类名】国民经济管理

【复印期号】200401

【标题】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文章日期】2003-05-10

【作者】刘小铁/欧阳康

【作者简介】刘小铁,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欧阳康,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江西南昌330013

刘小铁(1966-),男,江西南昌人,江西财经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产业竞争力理论、宏观经济分析、政府

经济政策、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欧阳康(1963-),男,江西永修人,江西财经大学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管理决策、人力

资源等研究。

【内容提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渐加深,产业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此,

各国政府、产业和学术界对产业竞争力理论十分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

本文在搜集国内外相

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学术界关于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决定因素、评价指标、理论依据、产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等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综合。

【摘要题】竞争力研究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内涵/决定因素/评价指标/理论基础

【正文】

中图分类号:

F06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892(2003)11-0085-04

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出于应对国际竞争压力的需要,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展对

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产业竞争力研究正逐渐成为各国政府、产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

、产业和学术界对产业竞争力研究也十分重视,许多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纷纷加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关于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因竞争范围不同,产业竞争力有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国内区域产业竞争力之分,本文所讨论的产业竞争力主要

是指产业国际竞争力。

从目前所出版的文献看,关于产业竞争力内涵,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

根据笔者所搜集到的资料,大致有以

下几种观点:

一是国家环境说,主要代表是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

从其出版的著作看,他并没有直接地给“

产业竞争力”下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但他从产业和企业的角度研究国家竞争力问题,认为国家竞争力取决于产

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又取决于“国家环境”。

他在1990年出版的巨著《国家竞争优势

》中说:

“本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一国的经济环境、组织、机构与政策在产业竞争优势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找出

一个国家可以维持产业竞争优势的那些因素”[1]。

他根据对10个国家上百种产业发展历史的研究,归纳出著名的

“钻石体系”,以分析国家如何在特定领域建立竞争优势。

二是生产力+市场力说,代表人物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的金碚博士。

他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作了详细

阐述:

“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的

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地获得盈利的

能力”[2]。

显然,这一定义包含了两个内容:

生产力和市场力(“盈利的能力”)。

这一定义在国内影响广泛,

有许多学者延用。

三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说,代表人物是中国社科院的裴长洪博士。

他指出:

“产业竞争力是指属地产业的

比较优势和它的一般市场绝对竞争优势的总和”。

[4]

四是综合生产能力说。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盛世豪教授认为:

“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产业在区域之间的竞争

中,在合理,公正的市场条件下,能够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并进一步指出:

“产业竞争力是产业的供

给能力、价格能力、投资盈利能力的综合。

”[6]

五是效率能力创新说。

四川师院张超副教授认为:

“产业竞争力是指属于不同国家的同类产业之间效率、生

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比较,以及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同类产业最终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7]

另外,有的学者认为产业竞争力实质上就是一国产业与外国产业在国际与国内市场上对市场份额的争夺能力

(庞娟,2001);也有的认为,产业竞争力就是一定环境下产业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周健,2001)。

从上述情况来看,学术界对产业竞争力定义的认识还很不一致,说明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尚不成熟,需要继续

努力。

二、关于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影响)因素是对产业竞争力进行衡量的基本前提,也是开展产业竞争力研究的重要基础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都认同波特的“钻石模型”,有的学者在此基础上作了一些发展。

(一)波特的“钻石体系”

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产业竞争力由生产要素;需要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

竞争;机遇;政府六个要素共同决定。

其中前四项是关键要素,后两项是辅助要素,它们之间彼此互动(见图1)

附图{图}

图1完整的钻石体系[1]

其中,“生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如人工素质或基础设施的良莠不

齐。

“需求条件”是指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是指这些产业

的相关产业和上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

“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是指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组

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表现。

“机会”是指一些突发性因素,包括基础科技的发明创新、外国

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等。

“政府”角色是指政府对其它要素的干预。

(二)波特——dāng@①宁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全球化、国际资本流动和跨国公司的行为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显突出,于

是1993年英国学者dāng@①宁(J.Dunning)对波特的“钻石模型”进行了批评与补充。

他认为,波特没有充分

讨论跨国公司与“国家钻石”之间的关系。

在跨国公司的技术和组织资产受到“国家钻石”配置影响的同时,跨

国公司会对国家的来自资源和生产力的竞争力给予冲击,因此,他将跨国公司商务活动(MBA)作为另一个外生变

量引入波特的“钻石模型”中,[10]这一理论后来被学术界称为波特——dāng@①宁模型,如图2所示。

附图{图}

图2波特——dāng@①宁模型

(三)对外开放与产业国际竞争力模型

我国有学者认为,对外开放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波特的“钻石体系”中应加上一个“

对外开放”因素,从而提出了发展的波特“钻石模型”,即对外开放与产业国际竞争力模型。

(四)产业竞争优势因素

上海社科院厉无畏教授提出,产业的竞争力是由产业的竞争优势决定的,而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是由一系列因

素决定的,这些因素主要有:

产业组织效率、投入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学习和创新能力、合作的效率、文化力量

以及产业政策的作用等。

他强调,产业组织效率从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的竞争优势:

一是竞争性组织结构,有效竞

争的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二是规模经济,包括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和企业外

部规模经济。

[9]

三、关于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从所掌握的资料看来,国外学者对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研究涉及较少;相反,我国学者从一开始就非常注

重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代表是中国社科院的金碚博士、裴长洪博士、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的史清琪教授,其中裴长洪博士的成果最系统全面,现简介如下:

[4]

裴长洪博士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分为两类:

一类是显示性指标,用以说明国际竞争力的结果;另一

类是分析性指标,用以解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因。

(一)显示性指标

主要是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两个指标。

显示性指标可用数学公式进行计算,方法有四种:

一是“贸易专业化

系数”(TSC);二是“出口绩效相对系数”;三是“固定市场份额模型”指标(CMS);四是“显示性比较优势

指标”(RCA)。

(二)分析性指标

分析性指标反映的是,竞争力已经得到显示的解释变量或未实现的竞争潜力,可分为直接原因指标和间接原

因指标。

直接原因指标又可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是与生产率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劳动生产率、成本、价格、企业规模

等;第二类是与市场营销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品牌商标、广告费用、分销渠道等;第三类是与企业的组织管理有

关的各项指标、如售后服务网点和全球质量保证体系等。

间接原因指标主要是指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四要素”模型。

四、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虽然国内外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已有20多年,但理论上还很不成熟。

在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方面,目前没

有形成共同认识,正在进一步探索之中。

由于研究者所分析的角度和层次不同,故他们对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的

认识也不尽一致。

综观现有成果,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渊源和基础主要是:

(一)比较优势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首次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此后不久,另一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于1871年提出了比较优势原理。

根据他的理论,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也就是比较优势是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

一个国家应专门生产那些自己具有较高生产率的商品,而去交换那些自己具有较低生产率的商品。

进入20世纪

后,由于李嘉图理论中的一些严格假定不再适合于国际贸易的新变化,于是产生了一个新的比较优势理论,这就

是人们熟知的赫克歇尔—俄林(H-O)理论,其基础是:

所有国家可以具有同等的技术,但是要素禀赋不同,如土

地、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方面的差异,而国家之间这种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着贸易的流动。

于是,许多学者

认为,研究国家间产业竞争力应当遵守比较优势原理。

由于历史的局限,古典比较优势理论描述的只是“静态”比较,当加入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国际资本流动

等因素后,该理论就明显过时,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弗农于1996年

、克鲁格曼于1983年)。

他们认为,与其说是要素优势本身决定国际竞争力,还不如说是要素的部署决定国际竞

争力。

[10]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产品周期理论(弗农)都不能说明

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因为在“产业竞争中,生产要素非但不再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其价值也在快速消退中”;对

一些强调比较优势的产业,规模经济理论确实有它的重要性。

然而,这个理论并没有回答我们关心的国家竞争优

势问题:

“哪些国家的企业能发展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可以应用到什么样的产业上?

”。

“‘产品周期’概念是

一个动态理论,认为国内市场会影响产品的创新。

不过,对国家竞争力而言,这个说法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

进而他提出,“新的竞争优势理论必须从比较优势的观念提升到‘国家’竞争优势层面”。

[1]

(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双重理论

我国学者金碚认为:

“各国产业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是由多种因累所决定的,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比

较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从产业竞争的角度看,竞争优势又起决定性作用。

而在现实中,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

际上共同决定着各国各产业的国际地位及其变化趋势”。

同时,他强调,“在进行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和

研究中,我们并不刻意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作用区分开,更不必分别对两者进行精确的计量,以衡量它们对

产业发展的实际影响力”。

[2]

同时,金碚对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区别与联系作了详细评定分析。

其区别主要表现在:

比较优势涉及的主

要是各国间不同产业(或产品)之间的关系,而竞争优势涉及的是各国间同一产业的关系。

前者更多地强调各国

产业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后者则更多地强调各国产业发展的现实态势;前者最终归结为一国的资源禀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