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近复习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7743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近复习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近复习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近复习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近复习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近复习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近复习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近复习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近复习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近复习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

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7月签订。

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10月签订。

为什么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战前,中国是一个政治上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可以行使自己的主权而不受外国干涉;

战后,中国的领土完整被破坏,主权从多方面被侵害,已经丧失完全独立自主的地位。

第二,战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主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着统治地位;

战后,外国商品源源不断的涌入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基础开始受到破坏,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失去经济上自立的地位。

第三,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战后,中国的社会矛盾变得复杂化了,又增加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间的一对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地位越来越突出。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和前期的胜利发展

1.社会历史背景: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中国已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2.洪秀全和冯云山为发动起义而斗争:

第一阶段:

担任塾师,热衷科举.第二阶段:

仕途断绝,改拜上帝.第三阶段,确立反清革命思想.

3.太平天国前期(1856年天京事变以前)的军事有三条大线。

从金田起义到建都天京,此其一。

建都天京后分别进行的北伐和西征,各其一。

(1)从金田起义到建都天(1851.1-1853.3:

①基地盘桓(时约半年)②永安滞留(时为半年多)③围攻桂林(为时月余)④全州之役⑤道州休整(已进入湘境)⑥围攻长沙⑦转攻岳州⑧进军武汉⑨建都天京

从金田起义,到建都天京,历时26个月多一点的时间,这是一路胜利的进军、伟大的进军,清政府不得不多次更换前线统帅(清方曾四易其帅:

李星沅(死)――赛尚阿(革职)――徐广缙(革职)――向荣(增琦善、陆建瀛),但始终无法阻档太平军的前进。

太平军能胜利进军的原因何在呢?

①首先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正义性,符合广大受苦群众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

②其次,太平天国的军队有比较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③战略战术上也发挥了主动性和灵活性。

(2)北伐(1853.5-1855.5)西征(853.6-1856.9)天京破围战

北伐过程概述:

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浦口誓师北伐。

北伐策略“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无贪攻城夺地靡时日”。

北伐道路:

安徽-河南-山西-河南-直隶,10月遭清军河之水,进攻天津受阻,1854年2月南撤。

1854年4月,曾立昌援军溃败,秦日纲援军败回。

1855年3-5月全军覆没。

(3)西征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在派兵北伐的同时,又进行西征。

过程概述:

①天京出师,西征开始(1853年6月)②占领安庆,直逼南昌:

③南昌撤围,北克九江:

④兵分两路,分取皖鄂⑤挺进湖南,遭遇湘军:

⑥再克武昌,施复失守⑦翼王坐镇,扭转战局(1855.1)⑧湖口大捷,度卷江西⑨天京事夺,战局逆转(1856.9)战略得失:

从建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诸事件的联系上来考察

4.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和各项政策

军队和政权的建制及构成

军队:

太平军的建制:

太平军的军种有陆营、水营、土营(类工兵)

兵员成分:

太平军主要是由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组成的。

其中以农民为主体。

另外还有游民无产者和知识分子。

政权建制:

太平天国的政权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爵位官职不分文武。

中央机构:

天王-王-侯-国宗-军师-丞相-检点-指挥-将军

体制上有两大特点:

第一,军政合一。

第二,没有名义上永久性的总理国务的机关,而杨秀清的东王府成为实际上的总理国务的机关。

地方政权:

分省、郡、县三级,

基层政权:

军政合一,推行乡官制度:

伍-两司马-卒长-旅帅-军帅。

5.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初颁于1853年,它的基本精神是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无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它的主要内容是,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6.性质透视和总体评价

透视其性质,着眼点应该主要在其基本精神和核心内容上。

《天朝田亩制度》所体现的平均思想达到了封建社会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平均思想发展的最高峰,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进步性和革命性。

但是,《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一种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方案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

相反,会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小农经济的水平上,使其固定化。

此外,这个文件中的有关规定,还体现并肯定了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关系。

这些又表现出它的封建落后性,表现出农民阶级的严重局限性。

7.太平天国的经济政策及其实践:

A、“照旧交粮纳税”政策的实行。

B、圣库制度推向社会及其失败。

C、商业政策和和清方的“抽厘济饷”D、手工业政策

8.太平天国其它方面的政策

(1)社会组织管理政策:

第一,废除家庭制度,男女设馆分居。

除诸王以外,暂停婚娶,虽夫妇不得聚首;

既然没有了家庭,财产公有,人们按新型组织为单位,参加所分配的劳动。

1855年,天京生活逐渐恢复正常。

(2)妇女政策:

妇女问题:

可以参加科举、政府工作、参军,经济上男女平等,废除买卖婚姻等封建陋习。

宣扬三从四德,沿袭嫔妃制。

(3)文化教育政策:

文化政策:

太平天国的文教政策是以反孔学而到头来又离不开孔学基础为特征的。

在教育方面,对封建科举制度没有照样因袭,而是仿其形式,在内容上则进行了一些改革,

(4)对外政策:

对外:

奉行独立自主,反对侵略的外交政策。

9.太平天国的政权性质问题:

一是要看太平天国官员的成分结构,二是要看太平天国政权的暴力的镇压对象及其纲领政策的阶级性质。

在这两方面中,第二方面是更为重要的方面。

在进行这两方的考察中,都要把握以下的原则:

第一,要注意从中抓取主导方面,抓最能反映本质的东西,第二、要把握事物的动态,也就是用发展的眼光而不是用静止的眼光去观察问题。

第三章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1、战争的引发:

①修约问题②马神甫事件③亚罗号事件

2、战争概况:

(1)战争的第一阶段:

从1856年10月英军进犯广州,到1858年6月《天津条约》的签订:

①挑起战争,进攻广州。

②扩大战争,攻陷广州。

③北攻津门,《天津条约》。

3.中英、中法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各国公使常驻北京;

②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选定台南)、淡水(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③英、法等国可以到中国内地自由传教、通商、游历。

④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⑤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⑥对英赔款400万两,对法赔款200万两。

(2)战争的第二阶段,从《天津条约》签订以后到1860年11月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其间的主要线索:

①战事重起。

②大沽之战(第二次)。

③扩大战争。

④攻陷津京。

⑤《北京条约》

4.《中俄天津条约》:

①俄国在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湾(台南)、琼州等处口岸通商,并可停泊兵船,若别国在沿海增开口岸,准俄国一律照办,并且俄国在中国可随意扩大陆路通商点的贸易,不加限制。

②俄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③中俄两国派员查勘从前未经定明边界(为进一步鲸吞中国领土制造了借口)。

5.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一方面是敌人颠覆破坏的影响,这是外部条件。

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和直接的方面,是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弱点密不可分的。

太平天国领导者的个人责任

6.太平天国领袖集团矛盾状况:

首先突出起来的是洪杨矛盾。

同时,杨韦矛盾也尖锐起来。

此外,杨秀清的专横跋扈,也激化了与石达开、秦日纲之间的矛盾。

7.天京变乱的经过:

悲剧的第一幕:

洪秀全密诏图东王,韦昌辉乘机行滥杀

悲剧第二幕:

石达开回京险遭难,洪秀全诛杀韦昌辉悲剧第三幕:

翼王回京遭疑忌,率师出走不复回

8.天京变乱对太平天国的危害:

①搞垮了领导核心。

②削弱了革命力量。

③摧折了太平天国的信仰支柱。

④导致战局急剧逆转。

9.关于天京变乱的性质问题:

对天京事变的性质争论颇大,但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种基本观点的对立。

一种是认为天京事变是农民领袖之间争权夺利之争,是历史上农民阶级中常见的火并事件的重演,也就是说一次“内讧”。

另一种观点认为属于阶级斗争性质,或认为是韦昌辉搞的一次反革命政变,或认为应该看成阶级斗争在农民队伍中的反映。

我们不同意这最后一种观点,而认为第一种观点是基本正确的

二、力挽危局和重振朝纲:

政治整顿:

①崇杨贬韦,挽救思想危机。

②重建领导核心。

天京事变削弱太平天国的力量,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分水岭。

10.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性质透视。

(1)《资政新篇》的内容:

经济方面的内容是资政新篇的核心;

在政治方面,他认为立政的关键“惟在乎设法用人之得其当”;

《资政新篇》还包括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方面的内容

;

此外,在外交方面,提出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国法

(2)性质:

这是一个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比起农民的平均主义理想是一大进步,但是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与要求。

它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它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文献在太平天国却并未发生多大的实际影响。

(3)和《天朝田亩制度》相比:

从适应农民革命的现实斗争需要说,《新篇》远不及《制度》,而从它们的内容所达到的时代思想的高度说,《新篇》又远超过《制度》。

11、湘军产生的契机

①八旗、绿营的腐败无能②办团练与用勇营③湘军的编练初成④湘军之所以产生于湖南的原因:

整个湖南当时的形势;

曾国藩个人的因素。

12.湘军的发展和兴盛:

湘军成军以后,并不是直线发展,一帆风顺的。

一方面,太平军连连给予它沉重打击,甚至几度使其溃不成军,另一方面,就是清政府在利用它的同时也在较长时间里限制它:

派满州官员监视;

不给曾国藩地方事权;

从空间上限制湘军。

13.湘军和八旗绿营异同的比较:

从阶级本质上说,都是作为清朝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的支柱,都是以对抗和镇压农民革命,维护封建统治为自己的根本职责的,只不过它们所能承当的力度不同罢了。

由其阶级性质决定,在它们和清廷的关系上,尽管由于亲疏程度的不同,但都是听命于清廷的,都是置于清廷控制之下的。

14.湘军的特点:

其一,内部关系上的不同。

兵为将有。

湘军将帅内部的特殊关系网。

其二,人员素质上的不同。

湘军的人员构成原则是“选士人,领山农”。

湘军的士兵主要是由“山农”构成的。

其三,军种配备、营制上的不同军种配备营制.其四,湘军的战略战术:

A、以上制下,节节推进的战略原则。

B、以静制动、攻势防御的基本战术原则。

15.湘、淮军对清朝制度和清朝统治的影响①暂时挽救了清朝统治的危机。

②使清朝军制发生变化。

③汉族地方实力派参政揽权趋势的加强。

16.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

湖北、江西重要军事据点及大部分占领区的沦陷。

天京外围数役之捷,战局一度出现转机:

①枞阳会议。

②摧垮江北大营。

③三河大捷。

④攻灭江南大营

(3)东进与二次西征。

(4)形势恶化,天京陷落:

①陈玉成死难。

②石达开败亡。

③苏杭失陷。

④天京陷落。

17.太平天国革命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1)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从客观上说,主要是中外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

从主观上说,一是由于农民阶级无法避免的局限性造成的(根本原因);

二是由于太平天国领导者的人为因素。

(2)太平天国革命的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太平天国革命历时14年(如果算到余部力量则为18年),转战18省,先后克复城镇600多座,声势空前浩大,规模空前宏伟,成为中国历史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②太平天国革命还担负起了历史赋予的反侵略的任务,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尽管太平天国革命者在某些时候对外国侵略者的认识是不够的,但是他们坚持反对殖民侵略和民族压迫,坚持严正的外交立场,并且与配合清朝镇压革命的外国干涉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表现出伟大的英雄气慨和爱国主义精神。

③太平天国革命还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

大平天国革命运动也是19世纪中叶亚洲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高潮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革命运动。

它对当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甚至对于促进欧洲大陆政治革命的到来都有着很大影响。

第四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的形势:

(1)列强在华政治经济势力的扩大:

外国公使驻京后严重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

外国控制中国海关:

通航权扩大;

商品输入激增。

列强对华利权攫夺的加强。

列强的所谓“合作政策”

(2)清王朝所谓“同治中兴”的时局:

人民反清斗争一度落入低潮;

“中外相安”带来不安;

社会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凋敞;

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朝廷荒淫腐朽。

二.1.洋务派的产生:

“洋务运动”,就是指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派官僚所进行的与资本帝国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等方面的一系列活动,而其中以“自强”为标傍的“练兵制器”活动和以“求富”为标榜的经济活动为中心。

2.洋务派的构成及其思想特征:

一个类别就是奕訢等人为代表的满族中央权贵派。

另一个类别就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汉族地方实力派。

3.洋务活动的主要内容:

洋务派以“求强”为标榜的“练兵制器”的军事军工方面的活动,为以“求富”的标榜的经济方面的活动,是洋务运动的中心内容。

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新式海陆军的建立。

(1)军事工业: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地址

创办人

安庆内军械所

1861

安庆

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

1865

上海

曾国藩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

1866

福州马尾

左宗棠

天津机器局

1867

天津

崇厚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的性质

性质

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浓厚的封建性

 

特点

第一、除了个别的厂家以外,一般都采用了机器生产,引进西方的设备、工艺和生产技术

第二,较普遍地采用了雇佣劳动,存在着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第三,到后来,产品由原先的不计价的调拔改变为部分地计价。

第一、属官办官营,领导权和管理权都由官府控制。

第二,经费主要是由封建官方拨付而非商人投资。

第三,产品主要还不是做为商品投放市场,而是无偿调拨。

第四,有些厂家中,超经济的封建性剥削压迫比较严重,工人不完全是自由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

(2)陆军的改制和新式海军的建立:

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

4.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

(1)“求富”口号的提出。

(2)洋务派民用企业的主要方式:

一是官办二是官督商办三是官商合办。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

备注

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2

李鸿章

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

开平矿务局

1878

上海织布局

1890

郑观应

汉阳铁厂

张之洞

中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

军事工业——兴办:

政府;

产品:

武装军队;

生产方式:

大机器生产;

管理方式:

封建衙门式;

民用工业——兴办:

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绝大部分投入市场;

大机器生产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的性质和特点

资本主义企业

封建色彩

第一,它的产品主要是向市场销售,经营目的是为了谋取利润。

第二,采用雇佣劳动,建立了劳资关系。

第三,企业的经济命脉是系在商的身上。

仍然没有脱离封建官府的控制,即是官督商办企业仍然是官与商的结合体,产品要优先满足官府的需要,实行先官后商的原则。

在管理上,也存在着比较浓重的封建官府的恶习,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

5.其他洋务活动:

派遣留学生和兴办洋务学堂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洋务派所办企业的类别属性:

其军事工业,因为完全是官营的,且带着浓重的封建落后性,视之为早期官僚资本。

民用企业,因为有了商股的参与,并且成为主要的经济因素其资本主义性质也相当鲜明,进步作用比较大,一般应该将其列入民族资本之列。

商办企业。

2.民族资本特别是私营资本初期的经济特征:

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少得可怜。

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

分布比较集中。

3.民族资产阶级的孕育:

①形成的时限②形成来源、途径以及阶层构成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两重性特征

四、1.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著名的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陈炽、何启等人。

2.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①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思想。

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

③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④早期维新派在正面提出自己主张的同时,对顽固守旧思想做了较严厉的批判,批判他们的闭关自守,泥古不化,排斥一切新鲜事物和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思想。

3.中国无产阶级本身的特点:

①遭受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本国封建势力以及资本家阶级的三重压迫和剥削,受苦较深,因而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和坚定性。

②集中在几大城市(特别在沿海)和少数行业、工矿,便于组织起来。

③出身于破产农民的多,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组成反帝反封的浩浩荡荡的大军。

第五章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一.新疆问题(西北边疆)1.阿古柏入侵新疆2.沙俄侵占伊犁3、“海防”“塞防”之争4.左宗棠收复新疆5.伊犁交涉和签约问题

二、美日侵略我国台湾1、“罗佛号事件”与美国侵略台湾2、“琉球船民事件”与日美联合侵台,日本吞并琉球和控制朝鲜

三、英国入侵我国云南、西藏1、“马嘉理案”(滇案)和《中英烟台条约》2、英国侵略中国西藏3.沙俄对西藏的颠覆侵略活动

四.中法战争

1.法国侵略越南

2.中法战争前后统治集团内部状况

主战派是顽固派官僚和清流派人物,一些则是地方疆吏了,如两江总督刘坤一,驻法公使曾纪泽,筹办福州海防大臣左宗棠,两广总督张之洞等,属抗战派。

主和派以李鸿章为代表。

3.中法战争(1883—1885)

背景:

法国利用越南侵略中国

战争经过

标志:

1883年底,法军向中国军队进攻

1883年底—1884年夏第二阶段:

1884年夏—1885年海战:

马尾海战;

台湾;

镇海。

陆战:

镇南关大捷;

临洮大捷

结果:

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1885年,台湾设立行省

4.中法战争不败而败的结局

历史教训和影响:

更典型的充分地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清政府根本不能取得抗击外国侵略的胜利。

在清政府腐败面目更充分显露的同时,由外国侵略造成的亡国灭种的威胁也进一步摆在中华民族面前,更广泛深入地开展反侵略斗争,就成为维护中华民生存的迫切任务。

五、中日甲午战争:

在中法战争十年之后,发生了中日战争,这次战争的时限是1894年7月至1895年3月,历时大约8个月。

因为战争爆发的1894年,即光诸二十年,是甲午年,故史称“甲午战争”。

1.战争爆发的宏观历史背景:

从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及其在东方角逐的国际条件看。

从日本发展的特点看。

从中国的情况看。

2、甲午战争时期的清朝统治集团:

帝党和后党的明显分化;

帝党和后党的对峙,标志着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严重分裂。

他们之间的争逐,核心问题是争夺最高统治权。

3.战争的爆发及其经过、结局

战争的爆发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是以朝鲜问题为前导的。

战争经过:

① 

丰岛海度 

日本点燃战火②牙山之役,清朝被迫宣战③平壤之战,清军败退国内④黄海海战,清方失制海权⑤辽东遭劫,人民浴血抗敌⑥威海卫之战,北洋海军覆没⑦马关谈判,丧权辱国签约

4、《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1)《中国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①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

③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白银;

④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⑤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2)危害:

割占中国大片土地,进一步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勒索了中国的巨额赔款(原是二亿两白银,再加上后来的赔辽费三千万两,共两亿三千万两)。

适应了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而对华实行资本输出的需要。

第六章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而斗争

一.帝国主义列强阴谋瓜分中国

1.赔款与借款:

1895年签订“俄法借款”,1896年签订“英德借款”,1898年签订“英德续借款”。

清政府向列强借债特点:

年息重、折扣大、年限长

二、“门户开放”政策

1.背景:

美国南北战争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一跃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但在军事上还相对薄弱。

1898年美西战争中,美国打败了西班牙后,再把注意力转向中国时,列强已把中国瓜分完毕。

美国为了分享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利益,在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前提下,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2.门户开放政策: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