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干涉的研究历史及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87316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的干涉的研究历史及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光的干涉的研究历史及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光的干涉的研究历史及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光的干涉的研究历史及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光的干涉的研究历史及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光的干涉的研究历史及发展.docx

《光的干涉的研究历史及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的干涉的研究历史及发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光的干涉的研究历史及发展.docx

光的干涉的研究历史及发展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2016)届

论文(设计)题目:

光的干涉的研究历史及发展

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

科学教育

学号:

201210800112

姓名:

罗舒雲

指导老师姓名及职称:

秦子雄

 

光的干涉的研究历史及发展

专业:

科学教育学号:

201210800112学生姓名:

罗舒雲指导老师:

秦子雄

【内容摘要】光的干涉在光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意义,现代物理学中将光的干涉作为光的波动性的最具说服力的说法,光的干涉不仅反驳了坚不可摧的牛顿微粒说,奠定了波动说的基础,为之后光的偏振、衍射以及往后的光学研究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所以说,光的干涉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方向,本文主要写作方向是通过写光的干涉的提出背景、定义、原理的建立、解决的问题等来叙述光的干涉的研究历史及其发展,写作方法是翻阅书籍,查找相关文献,老师的指导等。

【关键词】光的干涉;托马斯·杨;历史;发展;

1绪论

1.1研究对象

光的干涉的研究历史及其发展

1.2研究意义

研究光的干涉的历史及其发展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方向,首先,光的干涉是物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

悍动了人们坚持了一个世纪之久的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的“微粒说”,支持了惠更斯的“波动说",证实了光是一种波,而非粒子.光的干涉解决了测量波长,薄片的厚度和折射率以及发展到今天有各种干涉仪的精密测量和激光干涉收益了千家万户。

1.3写作思路

首先在毕业选题时我选题内容是有关光的干涉及其应用,首先我确定中心论点:

光的干涉,对于光的干涉的众多内容中,我写的主要重点放在:

光的干涉的物理学史上,在对内容提纲进行整理时进而确定了我的论文题目是:

光的干涉的研究历史及其发展,通过语言的提炼以及写法的比对和几次的修改,我的写作线索和思路定在了光的干涉的提出背景定义、原理起源的建立、解决的问题及其应用几个方面进行撰写论文。

1。

4研究方法

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主要用了查找文献资料法和导师指导这两种方法。

检索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光的物理学史的相关书籍,把相关光的物理学史上的相关光的干涉的内容的历史背景、研究成果的内容大致看了一遍并记录,通过书本了解了光的干涉之后然后进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在本人定下论文题目后,拟大纲的时候在导师的细心指导下修改了大纲所写的偏离主题的情况,接着我继续修改后,导师发现了中心不突出的问题,指出并给出相关提示,在我完成此篇毕业论文的写作的过程中非常感谢我的导师秦子雄的细心指导。

2提出背景-—微粒说和波动说之争

2。

1牛顿:

微粒说

在17世纪的时候,对于光的性质的说法,英国著名物理学家且享有皇家协会会长在光学上有显著成就的科学巨人牛顿(IsaacNewton,1643-1727)是这样认为的:

光的微粒说是光像一粒粒子弹一样的一束粒子流,而且它是本身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发出来的光发出来的微粒,所以进入我们的眼睛时,是能发光发亮的,在传播的过程中保持着一定的速度.[1]1672年,他发表的《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的论文里提出了他的光的本质微粒说。

牛顿的“微粒说”深入浅出阐明了光的直进性、反射现象,由于用粒子解释光的反射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较容易解释了这两种观点。

因为微粒说深入浅出,并且可以反映出有些光学现象的原因,再加上牛顿是物理学界的鳌头坚不可摧,不久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拥护。

在随后的一个世纪以来,,物理学家们对光学的认识并没有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然后,牛顿提出的“微粒说”并不是可以解释全部现象的,举些例子来说,微粒说在解释无法解释光在不同的介质发生的两种现象:

折射和反射,还有不同的光在相遇后互不影响又继续向前传播的现象.

2。

2惠更斯:

波动说

为了解释这些现象,和牛顿同时代的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ChristiaanHuyg(h)ens,1629-1695),提出了与微粒说相对立的波动说。

惠更斯的观点是光一种波而非粒子流,光像声音一样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不一样是光是发光物体的振动所引起的,凭借着一类异常的东西叫做“以太"的带有弹性物体而传播的。

[2]惠更斯的波动说首先清楚地阐释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但是不同的是惠更斯对水和空气的折射率的想法是V水﹤空气,不过这样的说法,在当时并不知道是惠更斯的正确或者是牛顿的正确,人们无法有根据,并且波动说阐明了光在不同的介质发生的两种现象:

折射和反射,还有不同的光在相遇后互不影响又继续向前传播的现象.这两种到底哪种更为可行更对物理学界有益在当时的世纪产生了非常轰动的激烈讨论,但是一直没有什么实验或者其他说法能证明这两个观点到底是哪个有问题,不过,对于这微粒说和波动说这两种观点,相对来说,人们还是比较愿意相信牛顿的微粒说,因为“站在大树底下好乘凉",所以有了支持微粒说的派别。

到了18世纪,这个微粒派有没有改变呢?

其实在这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有关光的性质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实验和说法.相对落后的实验仪器和条件的限制,在人们还不知道第一光在水中的折射率和光在空气的折射率哪个更大,还有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这些问题的没有解决限制了很多实验的进行.虽然惠更斯的波动说能够解释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以及几束光波相遇时不干扰并且向前传播的这些现象。

但是这种说法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它还没有找到解决光的直进以及薄膜在太阳底下颜色改变的原因以及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惠更斯的波动说并没有解决出来。

各种各样的原因,在18世纪的时候,波动说慢慢地就没有人提及了,人们更多的是相信牛顿的微粒说,于是在18世纪,牛顿的微粒说盖过了惠更斯的波动说,成为了引领物理学史上的科学大树。

在18世纪,被打压的波动说失去了活力,但是属于它的19世纪来临了,在19世纪,光的波动说掀开了它崭新的一页,它已经比微粒说更胜一筹,人们开始接受并且认同光的波动说的存在。

3光的干涉的首次发现历史——杨氏双缝实验

3。

1光的干涉的建立起源

最首先质疑牛顿的微粒说的是是牛顿的同行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ThomasYoung,1773—1829)。

在1801年,年轻的托马斯·杨面对牛顿如日中天的气势,一针见血地说:

“无论牛顿在学界上是多么赫赫有名,然而我不认为他的说法观点一定都是正确的,对于他的微粒说的错误,我很庆幸自己能发现而且能指出来,在这点的认识上,我觉得有时候一个人的权威有时候会牵涉到科学的进步。

牛顿的“微粒说”并没有解决几束光波相遇后并没有相互影响而后又继续向前传播的这一问题,所以“微粒说”是有质疑的地方的,在托马斯·杨看来,要使这个说法破灭的话,首先要有实验能证明几束不同的光在相遇后互不影响又继续向前传播.有种说法大概是这样说的:

兴趣会使一个人对另一件事产生有益的一面。

托马斯·杨热衷于乐器,并且差不多可以使用当时有的乐器来演奏,他的这个爱好对于他能够验证光的干涉实验产生了相得益彰的结果。

因为声音和光波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它们在有些地方有相似性。

托马斯·杨思考着光可不可能也和声音属于同一种波的性质,也许是波?

他朝着这个想法出发,用杨氏双缝实验验证了光的一种波的想法.

3。

2从定义出发探讨光的干涉

先让我们来理解什么叫做相干光,相干光概念是频率一样,且振动方向一样一列或几列光。

那什么叫做波的干涉,波的干涉是这样定义的:

频率一样的两列波的彼此叠加产生了振动方向始终增强,但是另一些地方是保持着变小变弱的状态,叠加后增强的范围和叠加后削弱范围的地方彼此分离。

像这样条纹的出现,叫做波的干涉,加强区域是波峰和波峰相叠加,减弱区域是波谷和波谷相叠加。

干涉现象是所有的波都能产生的,比如我们熟知的水波、电磁波等.从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光是一种波的话,它应该能发生光的干涉,如果不是,那它就不能出现干涉的情况。

托马斯·杨的实验的演示操作非常容易:

首先将一支蜡烛放在一张被开了一个小孔的白纸前面,蜡烛作为光源,然后在第一张白纸的后面放多一张白纸,现在放上的这张白纸开了两个平行的距最原先的那个孔的距离相等的狭缝,最后放一个光屏。

点亮蜡烛,光从第一个缝中然后穿过两道狭缝最终投射到光屏上,由此可知,经狭缝的这两列光是满足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的这两列光是相干光,最终屏幕上有明显等距的明暗相间的条纹,满足了波的干涉定义要求.像这样子由两束相干光波叠加一起产生的波峰与波峰相叠加的增强地方,波谷和波谷叠加在一起相叠加产生的相互减弱的地方,我们就把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干涉。

他用这实验来阐明了光的性质是波而非粒子,光是波就能发生波的干涉产生干涉图样,托马斯·。

杨利用干涉原理获取了干涉条纹,而且说明了我们最常见的一个现象——薄膜变成彩色。

他在工作室首先顺利地观察到两束光在一个地方遇上时彼此叠加,也就是波峰和波峰叠加,波谷和波谷叠加,得到的不变的明暗相间条纹的图形,这个由托马斯·杨发现的实验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杨氏双缝实验.

托马斯.杨因为这个光的干涉的提出受到了物理学界的很多有名人士的排斥,在这些人士中间有牛顿的忠实支持者布劳安的排挤是最突出最不让人好过的,说他的思想和说法根本没有意义,并不算是实验,而且对他的光的干涉更是贬低和不认同,在提出了光的干涉以后的一大段时间里,并没有人能够看重他的这个实验和无人问津的他的想法,但是仅仅是要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的托马斯·杨没有地方声明编辑好自己的观点的论文,他后来为了让自己没有白费苦心他把这些论点写成小书四处发放,但是结局却是黑白的,只卖了一本。

但是,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微粒说不能解释一些光学问题时,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解决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之后不久,波动说被慢慢地物理学上所采纳。

3。

3从原理出发探讨光的干涉

光的干涉的原理大抵和杨氏干涉原理相同,我们可以从杨氏双缝实验的原理图来探讨出光的干涉的原理。

首先,用单色光照射缝S(也可以使用激光),S1、S2的发光光源是S,我们根据光的相干需要满足的条件:

两个单色光源发出的两列波是方向一致、入射光频率一样、初相位差保持不变。

所以最后的屏幕上会显示出间距相等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按照波动理论,如果两列光波的光程差符合:

,上是显示亮纹。

因此屏上的亮条纹的最中间的地方是:

(干涉条纹的级数,单色光波长)。

类似,在,P显示是暗条纹时,于是屏上的暗条纹的最中间的地方是:

 我们把上面明暗天纹的最中心位置的公式联立起来就能得到相邻明条纹或暗条纹的间距是:

在我们读中学的时候,我们学习过杨氏双缝实验,在大学时我们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四版《光学》教程也学习了光的干涉.在高中时,我们所学的杨氏双缝实验是这样子的,首先选定光源,一束钠光光源,让光源通过极小的缝S,接着经过距S两相等的狭缝S1和S2,得到两束相干光,最后在屏上出现了明显的明暗相间的亮纹和暗纹间隔着。

对杨氏双缝实验的改进在于光源的改进,现在做这个实验很多是采用激光作为光源。

3。

4光的干涉当时解决的困难

在当时,光的干涉具有非常实际的现实价值,解决了一些实际性的问题和困难,比如,首次测出了光波的波长、测出薄片的厚度和折射率、长度测量微小改变量、用来解决检查了元件表面的质量等,下面简单举例子说明用光的干涉测量出光波的波长、测薄片的厚度和折射率和测量长度微小改变量这三个问题.

3。

4.1首次测出光波的波长

因为光的干涉中使用的公式是:

,这个公式的相关量有入射光的波长λ、屏幕与双缝距离D、双缝距离d、两相邻条纹的宽度为△x,我们可以看到有波长这个量的出现,那么假设我们用未知波长的光来做杨氏双缝实验,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测出未知光波的波长呢?

这个让我们很是期待,当时,人们根据了这个想法,利用这个实验进行了首次的测量光波波长。

首先我们先做干涉实验,得到清晰的干涉条纹后,我们可以用尺子测出屏幕与双缝的距离D,双缝间隔为d,相邻的两条明纹的宽度△x,利用公式:

△x=Dλ/d,就可以得到λ=△xd/D,就可以算出光波波长,历史上正是从双缝干涉中首次测出光波的波长。

3.4。

2测薄片的厚度和折射率

同理可得,根据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