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育儿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87176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育儿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科学育儿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科学育儿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科学育儿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科学育儿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育儿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

《科学育儿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育儿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育儿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

「是啊,确实不好玩。

」或者「你觉得不爽,是吗?

」让他把自己的负面情绪表达出来。

然后,解释为什么要让他们这么做的原因,这样孩子才能理解为什么这件事是重要的,而不能简单地强迫他们去做。

要引导孩子的价值观和自我整合,所以需要让他们理解世界的道理,自行消化和整合人生的规则。

这个不能通过强迫来实现,而只能通过解释。

最后,提供有限的选择,因为这样孩子才不会感觉到是完全的强迫,而仍然带有自主性在里面。

客观上说,当孩子做出选择后,也能增加孩子对这个任务的认同感。

这种选择仍然是在一个大框架内,比如孩子可以选择是先洗澡还是先刷牙,但终归要洗澡和刷牙,不过只要有了选择,这个任务就不那么讨厌了。

因为我一再说的,自主是人类天生的心理需求,你让他有自主的感觉,他就会更喜欢或者不那么讨厌这件事。

正确的管孩子是在扶正他,适当的管理会让孩子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有一个好性格,远胜过金钱财富

育儿心得2

为什么你的孩子总是不省心?

为人父母者都看看吧

为什么你的孩子总是让你不省心?

有很多父母认为砸锅卖铁买套学区房,把孩子送进去,万事OK,等孩子毕业就能迈向成功了,世界上哪有那么好的事情,学校又不是制造机器,孩子也不可能成为机器制造的完美产品。

千万别做偷懒的父母,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

你要教育好孩子,要多费心,要长远考虑,从真正为孩子好的角度考虑,而不要先想省事。

父母为孩子做得再多方向不对全白搭,所以你要结合自己孩子的特性去教育他,因人施教,才最适合。

中国老话: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

父母从无远虑,所以孩子才总有近忧。

一、3岁前你觉得孩子24小时有人看管,所以作息不那么重要。

想玩玩想吃吃,睡眠没规律、饮食没规律。

如今一上幼儿园,一切都乱了,孩子该早起的时候醒不了,该午睡的时候睡不着,老师头疼,孩子辛苦,你最初的耐心最终也会化作怨气:

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很快就能适应,唯独你的孩子不乖、不配合。

却没想过,因为你不曾早早培养孩子适应幼儿园的作息啊,你以为只要把他放进去,他就能自动适应。

当然,他最后也一定会适应,但是如果当初你考虑的多一点点,孩子就不必那么辛苦。

二、2岁的时候,带孩子出门,发现他非常不配合,总是让你丢人,行为一点也不得体。

你觉得还是把他留在家中更好,等懂事了再带出去吧,毕竟家人能包容他的一切。

从此亲朋聚会,出门旅行,你都不准备带孩子。

有一天你觉得他足够大了,但是带出去依然让你失望了。

要么孩子怕生表现扭扭捏捏、要么天不怕地不怕公共场合撒泼打滚。

因为你从未远虑过,好的教养不是长到一定年纪自然就有的,所谓的言行举止大方得体,都是从小到大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与形形色色的人交往中一次次习练出来的。

你之前不给他锻炼的机会,日后就只能靠他自己在一次次碰壁中慢慢学习何为得体。

三、孩子小的时候,你信奉快乐教育,发誓要给孩子最自由、最没压力的3年,所以连最基本的亲子阅读也不引导,孩子不爱绘本,没关系,等大点就好了。

再大一些,他依然不爱绘本、不爱学习,朋友聚会,其他孩子满口三字经,讲故事一气呵成。

自己的孩子只会学动画片里大喊“怪兽变身”,成绩永远排在末位,你觉得孩子没能给你挣回面子,规定他要开始看书,却发现他依然不买账,他不喜欢书,所以一分钟都坐不住。

你只能恨铁不成钢的说,谁让人家遇上一个天生爱学习的好孩子呢。

因为你不曾远虑过,亲子阅读这个基础如果打的好,对孩子今后的人生和学习有多么重要。

没有生下来就爱书的孩子,但是也几乎没有在父母的耐心引导下依然不喜欢故事的孩子,唯一的可能就是你太早、太快放弃了培养。

四、人家的孩子高中时候就有自己的想法,今后读什么专业,就业选哪个方向,你的孩子想想这个也没意思、那个也不喜欢,上了大学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终日浑浑噩噩。

你羡慕人家的孩子为什么那么有思想、对人生那么有规划。

却没想过,你从不曾在孩子还未定型的时候,给他展示过这个世界的丰富性,让他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期待。

也不曾在他确定目标之后,助他一臂之力,帮他离梦想更近一些。

你唯一做的就是等待,等待他自动长大、自动功成名就。

五、儿子到了适婚的年纪,性格内秀,一直没有合适的对象,你总说,不着急,结婚要看缘分的,得慢慢碰,强扭的瓜不甜。

转眼间,相亲对象还没见过几个,就从适婚变成了大龄,全家开始着急。

刚好年初隔壁家老李家跟你同岁的儿子却娶上了媳妇,她家儿子以及她家条件都不如你,为什么儿媳妇还不错?

你看着自己儿子,只好叹气,为什么自家的儿子这么不争气,连个对象都不会找。

同样都有一个不善言辞的内秀儿子,老李天天混迹广场舞大妈群。

干什么呢?

提上些小点心,日日动员身边所有的人帮他儿子介绍对象。

介绍的人多了,还真遇上一个各方面都非常匹配的。

因为你不曾远虑过,在这个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今天,女孩资源多么抢手,只守株待兔依靠传说中的缘分,那可能真的需要再等等。

六、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不算是过度干预么?

这不算是插手孩子的人生么?

天天喊着要孩子独立,父母都替孩子做了,孩子反而更不独立、更不成器。

我生他、养他、供他上学、难道连过日子、娶媳妇还要帮他么?

这个当然可以不帮,只是说与其最后埋怨孩子,还不如早些帮他做打算。

较真党别抬杠了啊。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养起来那么简单,那么省心,而自己的孩子每一步都走得跌跌撞撞,总是不能尽如人意,终日被琐事缠身?

我们总爱说,谁让人家摊上的是个好孩子,自己摊上的是个不省心的主儿呢?

但是,亲爱的,没有所谓天生的乖孩子。

养孩子从来没有顺其自然,只是你的未雨绸缪,让孩子觉得一切只是水到渠成。

这水到渠成的背后,多年以来的性格塑造、关键时刻的指路引导,才是为人父母最难的地方。

生不难,养也不难,难就难在,我们要为一个独立的生命,负责一辈子。

你干预不了她的人生,却依然要处心积虑的帮她步步为营。

我们平时会带女儿读绘本,搭积木、带她去各地旅游、带她融入各种人群参加各种活动,就只是随便玩玩么?

是,但不全是。

这一切除了让她觉得快乐,我们还希望通过爱绘本让她今后也爱学习,通过玩游戏培养她的专注力,通过旅游拓宽她的眼界,通过融入人群让她习得礼仪。

我认为,在能干预的时候参与引导,是做父母的义务。

人生的很多阶段都是需要人指引的,孩童时期,他们眼界没有我们宽。

你不培养,孩子可能就没特长。

我们能做的,就是送孩子走到我们能力范围内,最远的地方。

但做父母的眼界终是有局限,等孩子有了自己的格局和眼界,他要选择哪条路,能走多远,那就他自己的事了。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有目的的教养和纯粹的放养,肯定是不一样的。

顺其自然,不该是父母偷懒的借口。

孩子年幼的时候你偷过的懒,不仅会在孩子身上留下印记,还会在他成年之后加倍的还给你。

试想,如果孩子总是不省心,那做父母的能安心么?

毕竟我们没有国外家长的洒脱,能真正做到18岁之后就自顾自的活。

如果你能常常用远虑解孩子的近忧,他慢慢也会成长为一个做事有条不紊,走一步看三步的人。

这对一个人来说,是比任何物质金钱都贵重的财富。

育儿心得3

五句话帮你培养出一个好孩子

第一句话:

“你来决定……”

如果你要让孩子来做什么事情,或者你想阻止他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可以说这样的话——“你来决定吧,……”给他一个清晰的认识:

我自己决定了我的行为,同时对我自己的行为负责。

比如,你的孩子正和他的伙伴在家里疯闹,你可以对他们说:

“这样大声会影响到邻居的休息,那么你们来决定吧,是安静一点儿呢还是到外面去玩儿?

”如果他们已经选择出去玩儿了,但5分钟后他们还在屋里大喊大叫,你就可以接着说:

“你们刚才已经答应了到外面去玩儿了不是吗?

还例如你可以对你的孩子说:

“宝宝来做决定,你是想要在厨房的餐桌还是你自己房间的书桌上做回家作业?

”很简单的一句话,你不仅让孩子获得被成人对待的那种尊重,还能让她能很清楚地了解:

是她自己做的决定,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结果。

这样做,既可以教会孩子明白选择就意味着承担后果,而且也可以使父母避免总是充当一个约束他们的坏警察的角色。

你选择了,并且对它负责,这就是真正的自由。

孩子也是一样,他们也有权利对他们的生活做出选择。

能够给自己的需求做出一个选择,是人们生存的基本要求。

但是,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并不是所有事孩子说了算,宝宝年龄小,他的一些选择并不是完全的理智的,家长过于有求必应可能会让孩子的需求变得无法无天。

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时刻给予孩子一些引导,让他在做合理的选择。

第二句话:

“我爱你,但我不喜欢你的这种行为。

3岁的佩佩和妈妈在电梯里碰到了几位邻居,妈妈热情地和他们寒暄并示意佩佩向叔叔阿姨打招呼。

佩佩却两眼盯着地上,丝毫没有反应,妈妈提醒后仍不见效。

回到家里,佩佩还理直气壮的解释:

“电梯里有好几个人,我怎么打招呼呀?

妈妈已经向他们问好了,干嘛还要我说?

我也不喜欢被妈妈逼着向别人打招呼。

”此时,妈妈可以直接指出:

”让宝宝知道妈妈的态度。

分析:

教导和约束,对于孩子来说总是必要的。

但你一定要把他不好的行为和他这个人分开——这会使你和他都懂得,不好的行为并不意味着做这件事的人就是“坏人”。

在你管教他的同时告诉他:

“我为你指出什么是不好的、不被接受的行为,正是出于我爱你,尽管我不喜欢这种行为,但是我爱你!

”这样同样能够给你自己一个提醒,你的目的是纠正和引导孩子的幼稚和无知,让他变得更加可爱和优秀,而不是仅仅为了教训或惩罚。

同时,这也能够使你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更能保持平静,而不至于表现出低质量的、起不到榜样作用的咆哮。

第三句话:

“你要知道,不同的人会有自己不同的需求。

3岁的西西最近总喜欢说这不公平,那不公平。

例如周日带他回爷爷奶奶家时,比他大4岁的表姐分的蛋糕比他的大,他就会撅起小嘴很委屈地说:

“不公平嘛,姐姐的蛋糕比我的大!

”一家人出去吃饭,不让他在餐厅里乱跑,他大声抗议:

“不公平,不公平,外面可以跑,这里为什么不可以跑;

别人可以随便走,我为什么不可以随便走!

”晚上让他收拾起玩了一地的玩具时,他也会理直气壮地说:

“这不公平嘛!

我才这么小。

”不知该拿他怎么办好。

当你的孩子又在重复那句“这不公平!

”的时候,你需要做的不是呵斥或忽视他,而是要耐心地让他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事实上,每个人并不是一定都会得到同等的待遇的,在这种状况下,“公平”真实的含义其实是“每个人在他需要这个东西的时候得到它”。

“西西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个。

”“小明爸爸让他吃冰淇淋,那我也可以吃。

”这是小孩子们最常用来跟您讨价还价的简单逻辑。

在这种情况下,您一定要清楚地告诉他: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您要让孩子了解:

每个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能得到。

比如,隔壁的小姐姐配了眼镜,并不意味着楼里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眼镜。

表哥的鞋子小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需要买双新鞋。

第四句话:

“告诉我,你心里真实的想法!

当你的孩子在被激怒的时候,很可能会破口而出那些难听的话来:

“你这混蛋!

”或者“我讨厌你!

”因为这是他们在情绪激烈的时候所能想到(或者说模仿到)的最“狠”最解气的话。

但你作为父母,你需要帮助你的孩子更深一些地了解自己的情绪——究竟是什么激怒了他,让他感到愤怒(或者是不安、委屈等等),帮他分析整个事实。

比如在他自己暂时厘不清头绪时,你可以给他一些帮助:

“你不高兴是不是因为娜娜跟别人说了你告诉她的小秘密?

”根据事实,帮孩子掌握自己的情感,教导他在这种时刻应该怎么想,让自己能平和,能和他人处理好关系。

这样,将来在没有家长在身边的时候,他们也能学着克制和缓解自己的情绪了。

第五句话:

“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做了什么让你生气的事情-——吃饭的时候不停地哼唱幼儿园学的新歌谣,或者试图用手里的青菜画一幅画--你可以这样说。

说的好象问题出在你自己这边,然后请你的孩子帮你想一个解决办法。

比如:

这个办法就是等你吃完饭,你开始洗碗的时候,他再唱歌给你听。

这是个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受欢迎和受尊重的,听他可以不把你看做是他的对立面。

如果令你满意的惟一的解决办法是让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么,你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让孩子能记得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不能做。

育儿心得4

这样做你的宝贝一定会爱上阅读

别害怕孩子看杂书,有的孩子热衷看漫画书,父母就开始担心了,他怎么光看这些没营养的书呢?

父母应先花点时间观察:

孩子都看哪些漫画?

喜欢看漫画,究竟喜欢到什么程度?

如果除了漫画外,也爱看小说、杂文等其他文体的书籍,其实无须过度担忧。

父母可采取“不鼓励、也不禁止”的策略,静观其变,甚至可鼓励他们发表漫画评论,创造图像故事与文字创作相结合的机会。

漫画是用画面来说故事,节奏明快,也比文字书具备更多夸张、幽默元素,容易使人进入轻松、愉悦的阅读世界,确有其独特魅力。

知名作家张曼娟回忆自己青少年时代,不仅爱看罗曼史,也把当时有名的漫画全部租来看;

甚至在她创立的小学堂中,也会购置如韩国《大长今》的历史漫画,“那些漫画简直被翻到烂,”在她看来,只要不是暴力或色情漫画,父母就不必过度焦虑,“漫画,有文字书所没有的节奏感、构图与分镜情节”。

然而,若孩子只看漫画,明显“阅读偏食”的话,该如何处理?

如果孩子得了“漫画中毒症”,从短期策略来说,暂时看漫画书也可以,但不妨从挑选文字量稍多、主题为“看漫画学__”的“学习类漫画”开始,逐步从“字少的漫画”渐进到“字多的漫画”,让习惯看图的孩子不知不觉接受更多的文字滋养。

如果孩子只喜欢看漫画,是因为他还没有发现比漫画更有趣的书,就需要适度的引导,从引发内在动机着手。

其实,只要有人扮演“资深读者”角色,为孩子介绍经典文学的写作背景、精彩内容片段,以及书中角色与他们生活的连结点,让作品内容成为他与同伴讨论的话题之一,很容易就能勾出他们对文字书籍的兴趣。

家有孩子、本身也有阅读习惯的家长,不妨就从化身为“资深读者”开始,尝试接触一些少年小说作家的作品,并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吸引孩子的阅读兴趣。

父母明文规定禁看漫画,只会增加孩子阳奉阴违机率。

用“看漫画前,得先读多少文字书”的方法,也只能治标。

激发孩子阅读文字书的热情,才是治本之道。

给父母几个建议

建议一:

要有心,爱上阅读是父母送给孩子终身的礼物

建议二:

自己爱,父母要先做一个真正热爱阅读的人

建议三:

别功利,让孩子热爱阅读本身而不是考试得分

建议四:

要重视,课外阅读广的孩子智力发展后劲更足

建议五:

舍得买,给孩子买书视野要开阔,数量要买够

建议六:

别干涉,爱看什么,在哪儿看,看快看慢别管

建议七:

别急躁,别逼认字,别逼背诵,别逼写读后感

建议八:

善诱导,多逛书店,鼓励他读,先漫画后文字

建议九:

读经典,循序渐进,尽早让孩子直接阅读原著

建议十:

控电视,没培养出阅读习惯前要远离电视

现在中国人看书的人不多,全民都是低头族。

有人说这是教育的错,有人说这是体制的错,可现实的问题是,我们不能短期改变教育环境,也不能都指望移民,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让孩子成长得更像一个人?

我深信让孩子从小广泛阅读好书是让孩子自我成长,自我启智的一个有效手段,爱书的孩子我深信会比同龄人获得更多视野和成长的后劲

育儿心得5

功利的成才观会造成孩子的人格扭曲

没有人比父母更渴望孩子成功。

据中国青年网报道,2015年5月31日,在广东清远,有一群这样的父母,竟然参团或自驾带着孩子去参观一套售价400多万元的豪华度假别墅,以此来激发孩子的成功欲望。

这一行为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要其努力学习,从小要有奋斗理念与财富意识,长大后才能成功,才有能力购买豪华别墅与名车。

这个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个焦点触动了大众敏感的神经,即什么是真正的成功?

应该如何激励孩子追求成功的人生?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评论道,对于未成年学生,尤其是幼儿,必须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功利的成功学价值观,其实是一剂毒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害。

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做人的教育。

离开了做人的教育,一味给孩子灌输功利的成才观,会扭曲孩子的人格乃至人生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理的驱使下,许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够考高分,上名校。

以分数论成败、以成绩论英雄好像已经再正常不过,因为一分之差,很多人就会被名校拒之门外。

可是,一分真的可以区分孩子的能力吗?

为了避免这样的一分之差,太多父母加入了这场人生大考的备战之中。

他们关心孩子每次的考试成绩,关心孩子的薄弱学科,关心孩子的应试技巧,关心孩子的饮食营养,等等。

可是,他们往往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

孩子到底适合什么?

父母也很少问孩子“今天在学校和同学、老师相处得怎么样”、“今天过得开心吗”、“今天篮球打得怎么样啊”等类似的话。

父母时常会想,等上了名牌中学和大学之后,孩子就轻松了,自己也跟着轻松了。

实际上,没有健康心理的孩子怎么轻松得了?

2014年4月28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一个孩子的困惑——考不了100分就是没出息?

》一文,作者卢十四最后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拥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内心深处,一直怀念的是读学前班时的那个自己——手举一份不知道是70分还是80分的试卷,兴高采烈、蹦蹦跳跳,不知何为有出息,却无比快乐。

学前班之后,卢十四遭遇了什么,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应该有不少人会感同身受,找到曾经的或者现在的自己。

当儿时的十四拿着自认为分数很高的试卷回家时,妈妈却泼了一盆冷水:

“你才拿七十几分,高兴什么?

你看看别人家昀小孩!

从此,小十四的世界改变了。

小学时代,作为优等生的十四,没有为达标、考试担忧过,但妈妈却一直不满意,因为他没有拿到100分

面临小升初的激烈竞争,小十四的成绩总是在95、96、97、98、99.5之间徘徊,就是考不了100分。

妈妈有办法让十四做习题、背课文、记单词、晚睡早起、不看电视,但她无法替十四考试,无法让十四提起精神去追逐100分。

妈妈为此骂过十四无数次,甚至有一次因为他考了96分,妈妈抄起一根长竹竿就打,将竹竿打断成两截。

之后在一次痛骂中,妈妈问十四:

“你到底有没有自尊心?

”卢十四一句“你骂我的时候,我就有自尊心”,换回的是一记大耳光。

可以想象,当一个人被问到有没有自尊心的时候,他的自尊心已经被践踏了无数次。

读完六年的小学,十四收获了省重点中学的入学通知,同时还有一副近视眼镜和达到肥胖标准的体重。

十四一直羡慕着稳居班级前10名的好友,因为考入前10名意味着不用挨骂。

可是好友高中时的日记里面写满了苦闷,讲述了他曾在考到全班第六之后,被他爸妈痛骂为何总也考不进前三的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